一、中文部分
(一)報紙期刊
《人民週刊》,1991。
《人間》,1987。
《八十年代》系列,1979-1986。
《大學新聞》,1971-1987。
《大學論壇》,1985-1987。
《工商時報》,1981-1992。
《中央日報》,1949-1992。
《中時晚報》,1988-1992。
《中國時報》,1981-1992。
《中國論壇》,1979-1992。
《公論報》,1949。
《文星》,1986-1987。
《民眾日報》,1981-1992。
《民進周刊》系列,1987-1989。
《民進報》,1987-1988。
《自由中國》,1949-1960。
《自由日報》,1980-1987。
《自由時代》系列,1984-1989。
《自由時報》,1987-1992。
《自立早報》,1988-1992。
《自立晚報》,1981-1992。
《青年日報》,1984-1992。
《前進》系列,1983-1986。
《南方》,1986-1988。
《首都早報》,1989-1990。
《夏潮論壇》,1983-1986。
《時報新聞周刊》,1986-1988。
《深耕.生根》系列,1981-1986。
《博觀》,1982。
《進步》,1981。
《新新聞》,1987-1992。
《新潮流》系列,1984-1990。
《暖流》,1980。
《經濟日報》,1981-1992。
《實踐筆記》,1989-1990。
《臺灣時報》,1981-1992。
《臺灣新生報》,1949。
《蓬萊島》系列,1983-1986。
《縱橫》,1981-1985。
《聯合晚報》,1988-1992。
《聯合報》,1981-1992。
《關懷》,1981-1990。
《鐘鼓鑼》,1983-1984。
(二)專書
Donatella Della Porta & Mario Diani著,苗延威譯,《社會運動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
Georg Sorensen著,李酉潭、陳志瑋譯,《最新民主與民主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3。
John Spanier著,方海鶯譯,《當代美國外交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編輯小組編,《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臺北:國史館,2000。
丁永隆、孫宅巍,《南京政府崩潰始末》,臺北:巴比倫出版社,1992。
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3。
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臺灣高等教育白皮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
小谷豪治郎著,陳鵬仁譯,《蔣經國先生傳》,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主編,《領袖對青年的訓示(教材‧上冊)》,臺北:正中書局,1959。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綠旗飄揚三十年》,臺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1982。
丘為君,《臺灣學生運動(1949-1979)》,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朱偉競,《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嘉義:濤石文化事業公司,2000。
江南,《蔣經國傳》,臺北:萬象圖書出版公司,1988。
何明修、蕭新煌,《臺灣全志.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卷9,南投:臺灣文獻館,2007。
何金山、官鴻志、張麗伽、郭承啟,《臺北學運:1990.3.16-3.22》,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1。
何鳳嬌編,《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上冊)》,臺北:國史館,1990。
余傳韜,《陣痛的年代》,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6。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呂芳上、黃克武、許雪姬、許文堂、沈懷玉訪問,丘慧君、李郁青、潘國華、曹如君、鐘玉霞、林秀貞紀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第一輯)》,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0。
李敖,《白色恐怖述奇》,臺北:李敖出版社,2002。
李雲漢主編,林養志編輯,《中國國民黨宣言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
李園會,《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教育政策之硏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臺北:玉山社,1999。
李筱峰,《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
李筱峰,《臺灣近現代史論集》,臺北:玉山社,2007。
李鴻禧,《憲法與人權》,臺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
李鴻禧等,《國家認同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現代學術硏究基金會,1993。
周玉蔻,《李登輝的一千天:1988-1992》,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3。
周志宏,《學術自由與大學法》,臺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
林子儀,《憲法與新聞自由》,臺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
林山田,《五十年來的臺灣法制:1945-1995(增訂再版)》,臺北:臺大法律系,1996。
林山田,《抗爭100/廢除刑法第一百條抗爭札記》,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林玉体,《西洋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1999。
林玉体,《臺灣教育史》,臺北:文景出版社,2003。
林玉体,《臺灣教育與政治問題》,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林玉體,《臺灣教育面貌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
林宗義等,《臺灣的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
林美挪編,《憤怒的野百合:三一六中正堂學生靜坐抗議記實》,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林時機,《大學改革與大學法》,臺北:正中書局,1991。
林康,《「學運」的歷史悲劇》,臺中:臺灣日報,1986。
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8。
邵銘煌、薛化元主編,《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目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中國國民黨黨史館,2005。
金耀基,《大學之理念》,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3。
青年出版社,《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臺北:青年出版社,1952。
南方朔,《憤怒之愛:六○年代美國學生運動》,臺北:久大文化公司,1991。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柏楊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范雲編,《新生代的自我追尋—臺灣學生運動文獻彙編》,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
倪俊元,《東亞威權體制之轉型:比較臺灣與南韓之民主化歷程》,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
徐正光、宋文里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3演講,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4演講,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5演講,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秦孝儀主編,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
翁章梁,《挑戰與改造:翁章梁從政筆記》,臺中:哈姆雷特文化行銷公司,2000。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臺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1995。
高麗娟,《從覺民到覺醒:開花的猶大》,臺北:玉山社,2008。
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國史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策劃),《人權理論與歷史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3。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
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張光直早年生活的回憶及四六事件入獄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教育獨立與學術自由》,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
張明貴,《TOP100政治用語熱門榜》,臺北:書泉出版社,2004。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1996。
張炎憲等執筆,《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0。
張富忠、邱萬興,《 綠色年代:臺灣民主運動25年(上)》,臺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2005。
張銀富,《大學學生自治政府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
教育部秘書室編,《四年來教育施政槪況》,臺北:教育部秘書室,1954。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訓導手冊》,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65。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訓導手冊增訂本》,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76。
教育部編,《教育法令》,臺北:正中書局,1954。
梁肅戎口述,何智霖紀錄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
許志雄,《憲法之基礎理論》,臺北:稻禾出版社,1992。
許福明,《中國國國民黨的改造》,臺北:正中書局,1986。
許慶雄,《憲法入門》,臺北:月旦出版社,1997。
許慶雄,《憲法之基礎理論》,臺北:稻禾出版社,1992。
許慶雄、李明峻,《現代國際法》,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
郭紀舟,《70年代臺灣左翼運動》,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野火戰線編輯委員會,《野火戰線》,臺北:前衛出版社,1987。
陳文俊,《政治社會化與臺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大(專)學生政治態度與價值之硏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7。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
陳英泰著,曾建元主編,《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冊)》,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
陳義彥,《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硏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0。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
陳翠蓮撰文,檔案管理局編,《二二八事件與青年學生:二二八事件檔案專題選輯》,臺北:檔案管理局,2005。
陳儀深、薛化元、李明峻、胡慶山,《臺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臺北:玉山社,2004。
陳鵬仁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訓工作》,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喬寶泰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下)》,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喬寶泰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彭明輝,《政治大學校史(1987-1996)》,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7。
彭敏明、黃昭堂著,蔡秋雄譯,《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臺北:玉山社,1995。
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
賀德芬編,《大學之再生:學術自由.校園民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
黃克武、陳儀深、許文堂、沈懷玉訪問,李郁青、潘國華、曹如君、鐘玉霞紀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第二輯)》,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7。
黃重憲編,《大學法與大學教育》,臺北:嵩山出版社,1987。
黃嘉樹,《國民黨在臺灣1945—1988》,臺北:大秦出版社,1994。
新生代,《蕃薯地上的反叛種子:第二屆學生運動硏討會.1994﹐臺北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楊渡,《強控制解體》,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
楊瑩編,《轉型社會中的教育》,臺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1990。
楊澤主編,《狂飆八○》,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
董顯光,《蔣總統傳》,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
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1。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四)》,第34冊,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4。
臺大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臺大「四六」事件考察—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總結報告》,臺北:臺灣大學,1997。
臺大自由之愛編輯群編,《自由之愛—臺大學生「自由之愛」運動記實》,臺北:南方出版社,1987。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編,《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臺北: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1995。
臺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臺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綜合報告書》,臺北:牛頓出版社,1986。
臺灣人權促進會編著,《1987-1990臺灣人權報告》,臺北:臺灣人權促進會,1990。
臺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編輯小組編,《臺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臺北:國史館,200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光復志.光復紀盛篇》,卷10,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臺灣省教育概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1946。
趙天儀編,《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臺北:花孩兒出版社,1979。
劉一德,《民進黨第三代》,臺北:著者自行出版,1990。
潘光哲、陳儀深、孫善豪、薛化元、李福鐘編著,《《自由中國》選編—黨國體制的批判》,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
蔣中正著,正中書局印行,《先總統蔣公對青年的訓示》,臺北:正中書局,1986。
鄭鴻生,《靑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靑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
鄧丕雲,《八○年代臺灣學生運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臺灣國際政治史(完整版)》,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薛化元,《自由化民主化:臺灣通往民主憲政的道路》,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公司,2006。
薛化元,《臺灣全志.政治志.民主憲政篇》,卷4,南投:臺灣文獻館,2007。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十二)言論自由(四)》,臺北:國史館,2004。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2000。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下)》,臺北:國史館,2005。
藍博洲,《天未亮:追憶1949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
藍博洲,《青春進行曲:二二八之後的臺北學運》,臺北:愛鄉出版社,2007。
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1949年四六事件(臺大部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三)期刊、研討會論文
羊憶蓉,〈教育與民主—「臺灣經驗」的反省〉,收入澄社,《臺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陳翠蓮,〈戒嚴時期臺灣的情治機關: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收入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3。
陳翠蓮,〈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結社與政治生態〉,收入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出版社,2001。
陳鴻瑜,〈臺灣之法律地位的演變〉,「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學術討論會」,臺北:國史館,2005年11月24-26日。
戴寶村,〈動員學生與學生運動—一九五○年代至九○年代的學生運動〉,收入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
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年臺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探討〉,收入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
薛化元,〈戰後臺灣教育制度中國家權力問題的歷史探討〉,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
藍博洲,〈血染的青春—光復初期的臺北學運(1945-1949)〉,「光復初期的臺灣(1945-1949)學術研討會」,臺北: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3年12月6日。
(四)博碩士論文
朱貞凌,〈我國現階段民族精神教育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何宜娟,〈國民黨政府與反共抗俄教育之研究—以國(初)中歷史教材為例(1949-200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李泰翰,〈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孟繁忠,〈臺灣地區解嚴後學生運動之研究〉,桃園:國立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林仁傑,〈一段跨時代的故事:臺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林嘉誠,〈中華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洪淑華,〈臺灣戒嚴時期大法官解釋與人權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胡茹涵,〈臺灣戰後初期的中學教育﹙1945-1952年﹚〉,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徐文祥,〈臺灣地區學生運動之研究(民國38-83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張世忠,〈論言論自由權之保障—以臺大哲學系事件為例〉,臺北: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張民杰,〈美國聯邦法院學生自由權判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陳曉慧,《中國國民黨從改造之研究(1950-195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彭琳淞,〈政府遷臺後臺灣學生運動變遷之探討—以四個重要因素之互動關係〉,臺中: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彭懷恩,〈中華民國大學生政治支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程千芳,〈大(專)學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和對學生運動的態度及參與程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管美蓉,〈大學入學考試制度與教育控制:臺灣地區的歷史考察(1949-200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蔡米虹,〈一九六○年代美國學生運動之教育改革理念〉,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薛曉華,〈八○年代中期後臺灣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二、西文部分
Clough, Ralph N. Island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Emerson, D.K. Students and Politics in Developing N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Lipset, M. S. & el. Students in Revolt, Boston: Houghton Mafflin, 1969.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50-1955 Basic Documents. Washington, D.C. Gov’t Printing Office, 1957.
Wu, Nai-the.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Thesis, Dp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三、網站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戰後臺灣歷史年表》: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ht/Professional/DateTw
h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