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4: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茗科
研究生(外文):Ming-Ke Huang
論文名稱:硬化混凝土反彈數試驗評估模式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bound Number Testing for Strength of Hardened Concrete
指導教授:郭其珍郭其珍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系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8
中文關鍵詞:反彈錘法品質指標
外文關鍵詞:Rebound Number TestingQuality Targe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國內現行混凝土材料的品管制度,以混凝土抗壓強度為主,混凝土抗壓強度檢測方法中,鑽心取樣所做的抗壓試驗結果,是被公認為最準確的指標。但為顧及時效可行性及結構物安全,此法僅能以少量的隨機抽樣進行,而反彈錘法因具有攜帶方便、作業簡單及價格低廉等優點,為當前工程監造單位使用率最高的儀器,然而在實際使用上卻常有精確度不足的困擾。
本文將傳統分析方法改以區間估計推估抗壓強度範圍,並加入品質指標,計算反彈值之容許誤差指標,探討區間估計跟傳統分析方法所推估抗壓強度之差異性與優缺點,容許誤差與抗壓強度範圍之關係。本文引用東海大學農學院校舍火災後結構安全鑑定報告書之案例,得知其反彈值容許誤差d=15%(‾X),即為該反彈法施測品質。
摘要 I
總目錄 II
本文目錄 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本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2-1 反彈錘法介紹 4
2-2 儀器介紹與試驗步驟 5
2-3 反彈錘之原理 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
3-1 反彈值變異性原因 7
3-1-1 均勻性 7
3-1-2 人為因素 7
3-2 區間估計 8
3-2-1 真反彈值μ的區間估計 9
3-2-2 信賴水準(1-α) 9
3-2-3 樣本數為大樣本(n≥30) 10
3-2-4 樣本數為小樣本(n<30) 11
3-3 反彈值品質指標 12
3-4 反彈值品質指標之建立 13
3-5 反彈值品質指標之訂定 14
3-6 反彈值品質指標的主要性質 16
3-7 反彈值品質指標之最佳估計式 18
3-7-1 點估計(point estimation) 18
3-7-2 Q_dr、Q_ip及Q_i之最佳估計式 20
3-7-3 Q ̂_dr與Q ̂_i之修正 21
3-8 最佳估計式之機率密度函數 22
3-9 可信度指標準則 25
3-9-1 可信度指標的統計檢定 25
3-10 評估程序與準則的建立 27
第四章 實例應用分析與討論 29
4-1 東海大學實例(傳統分析) 29
4-2 東海大學實例(本文研究方法) 31
4-3 分析結果 33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35
參考文獻 36
表目錄
表一 反彈錘測點編號及反彈值表 39
表二 α=0.05時平均反彈數區間 41
表三 計算參數與結果 42
表四 反彈值品質指標Q ̂_i d=15%(‾X) 43
表五 反彈值品質指標Q ̂_i d=14%(‾X) 44
表六 反彈值品質指標Q ̂_i d=11%(‾X) 45
表七 反彈值品質指標Q ̂_i d=7%(‾X) 46
表八 反彈值品質指標Q ̂_i d=6%(‾X) 47
表九 反彈值品質指標Q ̂_i d=5%(‾X) 48
表十 容許誤差d與抗壓強度範圍表 49
圖目錄
圖一 大樣本(n≥30)區間估計 50
圖二 小樣本(n<30)區間估計 50
圖三 常態分配之接受域 51
圖四 卡方分配之接受域 51
圖五 d=15%(‾X)時推估模型之抗壓強度範圍 52
圖六 d=11%(‾X)時推估模型之抗壓強度範圍 53
圖七 d=7%(‾X)時推估模型之抗壓強度範圍 54
參考文獻
1. 溫清光,「工程統計學」,國立中興大學教務處出版組印,民國73年。
2. 「東海大學農學院校舍火災後結構安全鑑定報告書」,執行單位:國立中興大學。
3. 鄭復平等,「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非破壞檢測自動化系統之應用」。
4. 吳政忠、劉佩玲、童建樺、王俊揚,「非破壞性混凝土品質件測系統之研發與應用」, 土木技術, 第三卷, 第十二集, 民國89年。
5. 程理明, 「老舊RC 建築物強度非破壞檢測方法比較研究」, 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民國87 年。
6. 吳政忠、劉佩玲、童建樺、王俊揚,「非破壞性混凝土品質件測系統之研發與應用」, 土木技術, 第三卷, 第十二集, 民國89年。
7. 林宜清,「檢驗混凝土強度之非破壞檢測技術」,台灣區預拌混凝土工業同業公會會刊,p23-p25,(1999)。
8. ASTM C805 (199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Rebound Number of Hardened Concrete,” Annual Book of ASTM Standards, Vol.04.02.
9. CNS 10732 A3199「硬化混凝土反彈數試驗法」,民國73 年2 月。
10. R.A. Boyles, The Taguchi capability index, 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y 23(1) (1991),p17-p26.
11. R.A. Boyles, Process capability with asymmetric tolerances,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 23(1994),p615-p643.
12. Greenwich, M. and Jahr-schaffrath, B. L., 1995,A process incapability inde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Vol.12,NO.4,p.58-71.
13. K.S. Chen, Incapability index with asymmetric tolerances, Statistic Since 8 (1998), p253-p262.
14. K.S. Chen, Estimation of the process incapability index,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Theory and Methods 18(1989).p4549-p4560.
15. D.C. Montgomery,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9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