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4: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雅云
研究生(外文):Ya-Yun Hsiao
論文名稱:清代雜劇中的仕隱書寫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zaju about Official and hermit writing in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徐照華徐照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清代雜劇文人寫心仕隱
外文關鍵詞:Qing dynastyzajuliteratusconsciousnessOfficialhermi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自從明代文人以歌哭笑罵進行創作的手法出現之後,雜劇被附加了承載文人精神寄託的文學功能,並延伸成為一種內在情感表達的文學形式,清代雜劇繼承了這樣的創作模式,並轉化為一個追求自我心靈情感的手段,體現了與詩歌文學功能一致的創作精神, 並且將風行於明代中葉文人間的抒懷寫憤劇極端化的發展至純粹的寫心,而在劇作中最主要的情感表現,便是文人對於仕隱出處的思維。故本文以清代雜劇的仕隱書寫作為研究主題,希冀藉由劇作內容的研究,將現今清代雜劇研究中尚缺而不足的部份加以填補,使雜劇的風貌能夠更加完整的呈現在世人面前。
本文研究主旨在於探討清代雜劇的仕隱情懷。是以在情節內容、藝術技巧、情感呈現的研究過程,結合相關主題分類的統計表格,客觀呈現出清代雜劇在仕隱內容上的書寫風貌。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並說明前人研究成果與本論文的研究範圍與研究步驟。第二章首先將清代雜劇的分期作一界定,再依分期先後對清代的時代環境作一敘述,藉此理解影響清代雜劇發展風貌的背景因素;並說明在清代戲曲環境的演變影響之下,雜劇在本質上所產生的變化。第三章依照清代雜劇作家身份類型,順序說明作家的生平經歷與劇作的本事內容及相關評述;再選取研究之文本故事類型作分類,並結合文本,依各類型分項說明清代雜劇仕隱內容的劇作表現。第四章討論文人的仕隱心態,先將清代文人仕途受阻的原因作一說明,並將研究文本中對文人仕隱境遇的描寫作一分類歸納,將創作背景與劇作內容結合分析清代文人劇作家的仕隱心態。第五章分別從文體規範、敘事結構、人物形象三方面來論述清代雜劇藝術手法的轉變:在文體規範上,分別就折數限制的開放與自述體的出現對清代雜劇文體的轉變作討論;在敘事結構上,以敘事類型趨向於簡化與故事情節趨向於淡化兩點說明其精簡傾向;在人物形象上,則是以情感衝突逐漸內在化、人物性格所投射的作者影像及人物形象逐漸平面化為主要討論,藉以表現出清代仕隱雜劇的藝術手法表現。第六章綜合以上各點的論述要點,對清代雜劇的文人仕隱情結做一總結式的說明,並從中點出清代雜劇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文學的興起源自於它能夠令人有所感動,有所共鳴,而一個受到廣大歡迎的文學則是因為它擁有其他文學所無法表現的特殊之處。如果擺脫戲劇理論上的觀念,不把清代雜劇看作是演出的腳本,而是以文學作品的角度去衡量它,那麼清代雜劇代表了其在文學涵養上的表現,同時也代表了雜劇表演藝術發展的尾聲。
清代雜劇中的仕隱書寫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資料與現今研究成果………………………………………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9
第二章 清代雜劇的創作背景與分期界定 ………………………………………12
第一節 清代雜劇的分期界定 ………………………………………………12
第二節 清代雜劇的時代背景 ………………………………………………15
一、初期 ……………………………………………………………16
二、中期 ……………………………………………………………19
三、晚期 ……………………………………………………………22
第三節 清代戲曲流變對雜劇的影響 ………………………………………24
第四節 小結 …………………………………………………………………28
第三章 清代雜劇中仕隱情懷的作品內容與故事類型 …………………………29
第一節 作家身分、生平與作品內容 ………………………………………29
一、遺民文士 ………………………………………………………31
二、一般文人 ………………………………………………………37
三、官員 ……………………………………………………………42
第二節 清代雜劇中仕隱情懷的故事類型 …………………………………55
一、發跡變泰 ………………………………………………………55
二、謫遷放逐 ………………………………………………………57
三、有志難伸 ………………………………………………………59
四、隱逸不仕 ………………………………………………………61
五、勸世悟道 ………………………………………………………63
六、山水抒懷 ………………………………………………………65
七、仕途起落 ………………………………………………………66
第三節 小結 …………………………………………………………………67
第四章 清代各期雜劇所反映的作者仕隱心態 …………………………………69
第一節 初期 …………………………………………………………………69
一、對顯達的想望與世情冷暖之嘆………………………………70
二、藉劇中人物抒發有志難伸之恨………………………………73
三、以修學著述代替求取功名之心………………………………82
四、超越對於追求功名的出世之思………………………………84
第二節 中期 …………………………………………………………………92
一、藉劇中人以療情補恨…………………………………………93
二、書寫才士失意的傷痛…………………………………………96
三、感嘆世態炎涼的無情 ………………………………………100
四、超越功名富貴的執念 ………………………………………102
五、堅持淑世的儒家精神 ………………………………………107
第三節 晚期…………………………………………………………………108
一、因民族氣節而作仕隱抉擇 …………………………………109
二、展現遠離官場的隱逸之思 …………………………………114
三、夢想人生顯達的仕進之情 …………………………………115
第四節 小結…………………………………………………………………116
第五章 清代仕隱雜劇藝術手法的轉變…………………………………………118
第一節 文體規範的消解……………………………………………………118
一、折數限制的開放………………………………………………118
二、自述體的出現…………………………………………………120
第二節 敘事結構的精簡……………………………………………………126
一、敘事類型趨於簡化……………………………………………126
二、故事情節趨於淡化……………………………………………128
第三節 人物形象的書寫……………………………………………………130
一、內在情感衝突的表現…………………………………………130
二、人物性格所投射的作者影像…………………………………132
三、人物形象逐漸平面化…………………………………………134
第四節 小結 ………………………………………………………………135
第六章 結論 ……………………………………………………………………137
第一節 清代仕隱雜劇的繼承與影響 ……………………………………137
一、明代文人劇的延續……………………………………………137
二、雜劇發展的尾聲………………………………………………138
三、清代仕隱雜劇對京劇的影響…………………………………139
第二節 結論 ………………………………………………………………140

參考書目 …………………………………………………………………………143
圖表目次 …………………………………………………………………………152
一、清代雜劇作家身份分類表……………………………………………………152
二、清代仕隱雜劇故事類型分類表………………………………………………154
三、清代各期雜劇所反映的仕隱心態……………………………………………161
四、清代各期仕隱雜劇折數與敘事類型表………………………………………163
五、近代京劇中受清代雜劇仕隱書寫影響劇目比較表…………………………167
壹、論文研究範圍之文本
一、劇本彙編
王永寬:《清代雜劇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
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傳奇雜劇卷》(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9月)。
鄒式金:《雜劇三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一七六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鄭振鐸:《清人雜劇》(香港:龍門書局,1969年3月)。
二、個人著作
徐燨:《寫心雜劇》,《中國古代雜劇文獻輯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5月)。
湯貽汾:《逍遙巾》(南京:襄社,1936年)。
楊潮觀:《吟風閣雜劇》,收錄於《四庫全書•集部•戲劇類》第一七六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蔣士銓:《紅雪樓九種曲》(台北:藝文出版社,1975年5月)。
貳、相關研究類
一、專書
(一)古籍資料
戲曲類
吳偉業:《北詞廣正譜》(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11月)。
李漁:《閒情偶記》,《李漁全集》第三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沈泰:《盛明雜劇》,收入《續編四庫全書•集部•戲劇類》第一七六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周德清:《中原音韻•作詞十法•造語》,附錄於陳新雄:《中原音韻概要》(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8月)。
洪昇:《長生殿》(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8月)。
胡薇元:《壺庵五種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3月)。
唐英:《古柏堂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焦循:《花部農譚》,《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第一七五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舒位:《瓶笙館修簫譜》(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2月)。
華禕:《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7月)。
黃燮清:《倚晴樓全集》(不詳:拙宜園刊行,清咸豐7年)。
史書類
托克托:《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朱壽朋:《東華續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第三八五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辛文房著、戴揚本註譯:《新譯唐才子傳》(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9月)。
秦緗業:《無錫金匱縣志》(台北:中華書局,1962年2月)。
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許嘉璐、安平秋編:《二十四史全譯》(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年1月)。
子書類
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5月)。
朱熹:《朱子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七二零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2月)。
俞正燮:《癸巳存稿》(台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唐甄:《潛書》(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3月)。
莊萬壽註譯:《新譯列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7月)。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之錄集釋》(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年8月)。
集書類
尤侗:《西堂雜俎》(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12月)。
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5月)。
李顒:《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3月)。
汪中:《新編汪中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4月)。
阮元:《揅經室集》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3月)。
屈原著、傅錫壬註譯:《新譯楚辭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3月)。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著者不詳:《三國志平話》(台北:文化書局,1991年5月)。
著者不詳:《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4月)。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楊鳳苞:《秋事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一四七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6月)。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9月)。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韓愈著、馬其旭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
魏源:《魏源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月)。
顧炎武:《亭林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一四零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
(二)近人專門研究著作
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杜桂萍:《清初雜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3月)。
林葉青:《清中葉戲曲家散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芳:《清初雜劇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4月)。
陳芳《晚清古典戲曲的歷史意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7月)。
曾影靖:《清人雜劇論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羅麗容:《清人戲曲序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8月)。
(三)近人相關研究著作
王正堯:《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 ─ 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8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5月)。
冷成金:《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吳梅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穀風出版社,1986年12月)。
孫之梅、郭延禮:《中國文學精神 ─ 明清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2 月)。
高爾基:《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2月)
康逸藍:《明末清初劇作家之歷史關懷》(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2年9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
郭延禮、武潤婷:《中國文學精神 ─ 近代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
傅謹:《仕隱之思》(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
游宗蓉:《元明雜劇比較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11月)
黃益人、賈益民:《文學理論》(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2月)。
鄒紀孟:《學而優則仕》(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2月)。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劉叢興:《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4月)。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1月)。
韓進廉:《無奈的追尋:清代文人心理透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2001年2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8月)。
(四)文學史
李修生、趙義山:《中國分體文學史 ─ 戲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2003年1月)。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丹青圖書,1987年8月)。
張燕謹:《中國戲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
郭英德、過常寶:《中國古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傅璿琮、蔣寅:《中國文學通論 ─ 清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鄔國平、王鎮遠:《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2年8 月)。
盧前:《明清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謝謙:《中國文學 ─ 明清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五)工具書
么書儀、王永寬、高鳴鸞:《戲劇通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于曼玲:《中國古典戲曲小說研究索引》(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
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題要》(北京:文化藝術,1997年12月)。
梁淑安、姚柯夫:《中國近代傳奇雜劇經眼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10月)。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12月)。
陳祖武:《清初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8月)。
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2月)。
曾白融:《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6月)。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8月)。
二、論文集與期刊
(一)論文集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 〈宋元戲曲考〉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7月)。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5月)。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2月)。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 ─ 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小說戲曲研究》第二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8月)。
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7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12月)。
(二)期刊論文
包海英:〈以文為戲,澆我壘塊——論廖燕《柴州別集》的創作方法及思想〉,《藝術百家》,2006年1月。
江秀玲:〈吳偉業雜劇二題〉,《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1月。
宋子俊:〈明清雜劇創作衰微說質疑〉,《甘肅社會科學》,1997年2月。
李秋新:〈論楊潮觀雜劇的人本意識〉,《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3月。
杜桂萍:〈才子情結與尤侗的雜劇創作〉,《學習與探索》,2004年4月。
杜桂萍:〈清初遺民雜劇的主題建構與敘事策略〉,《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2月。
杜桂萍:〈清雜劇之研究及其戲曲史定位〉,《文藝研究》,2003年4月。
杜桂萍:〈雅正之美與清初雜劇的藝術構成〉,《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1月。
杜桂萍:〈寫心之旨•自傳之意•小品之格─徐爔《寫心雜劇》的轉型特徵及其戲曲史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11月。
杜桂萍:〈遺民心態與遺民雜劇創作〉,《文學遺產》,2006年3月。
杜桂萍:〈戲曲家徐燨生平及創作新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月。
沈煒元:〈明清雜劇的幽默情調〉,《戲劇藝術》,1995年4月。
孫書磊:〈茅維及其凌霞閣雜劇考述〉,《文獻天地》,2004年3月。
孫書磊:〈清初雜劇的旗幟─試論吳偉業的雜劇史劇藝術〉,《藝術百家》,2007年1月。
徐文凱:〈清代文人單折短劇研究〉,《戲劇藝術》,2003年4月。
徐坤:〈論清代雜劇的個人化傾向〉,《求是學刊》,2006年2月。
海興宇:〈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淺談清初雜劇劇本的三個特徵〉,《戲曲藝術》,2001年4月。
馬華祥:〈論楊潮觀雜劇的民本思想〉,《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年2月。
馬華祥:〈論楊潮觀雜劇的廉政觀〉,《藝術百家》,2003年1月。
張正學:〈從南戲、傳奇、元雜劇到明清南雜劇---試論南雜劇對南北戲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月。
張筱梅:〈論清代的寫心雜劇〉,《藝術百家》,2001年4月。
許祥麟:〈擬劇本:未走通的文體演變之路---兼評廖燕《柴舟別集》雜劇四種〉,《文學評論》,1998年6月。
郭英德:《雅與俗的扭結---明清傳奇戲曲語言風格的變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二期。
陳建華:〈試論明清雜劇內容的高雅化傾向〉,《東嶽論叢》,2003年2月。
陳建華:〈論明清雜劇的詩化色彩〉,《山東行政管理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4月。
陳荒煤:〈說「戲」〉,《文藝報》,1959年7月。
陳維昭:〈論明清雜劇中的主體價值體驗〉,《藝術百家》,1996年2月。
黃果泉:〈吳偉業傳奇雜劇撰年考辨〉,《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
楊東甫:〈晚清傳奇雜劇短暫中興與消亡探因〉,《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月。
楊惠玲:〈明清寫怨雜劇的藝術特色〉,《藝術百家》,2000年4月。
解玉峰:〈明清時代雜劇觀念的嬗變〉,《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5月。
賈佳:〈《吟風閣雜劇》的價值取向與敘事操作〉,《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2月。
聞凱:〈漫將苦調譜哀弦---清雜劇之悲劇論略〉,《齊魯學刊》,1999年2月。
趙興勤:〈項羽、杜默與明清文人劇的抒憤寄恨〉,《藝術百家》第4期(2002年)
蔣中崎:〈明清南雜劇的發展軌跡〉,《戲劇藝術》,1996年4月。
魏朗:〈楊潮觀與《吟風閣雜劇》〉,《文史雜志》,1995年5月。
三、學位論文
尹昌洙:《明清四段式組合短劇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靜齡:《吟風閣短劇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陳佳音:《尤侗及其五種雜劇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陳建華:《論明清雜劇的雅化》(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陳敏:《順康時期的雜劇創作》(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