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3: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思榆
研究生(外文):Szu-Yu Chung
論文名稱:古文字分化現象探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指導教授:林清源林清源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古文字母字分化字多義字構形同源假借
外文關鍵詞: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Differenti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6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的研究主題,在分析考證古文字中關於同源分化、假借分化的現象。研究範疇限定限定在殷周到秦漢以前的古文字材料,包含甲骨、金文、戰國文字以及小篆。為了能更清楚的釐清母字與分化字語義之間的兼職與過渡關係,亦將傳世文獻納入其中。在論述過程中,就古文字材料實際辭例與前人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整理。又歸納學界中各家對分化的諸多看法,重新界定了文字分化的定義。
論文中羅列並整理了許多與分化混淆的術語,透過辯析,可更加確定本論文所界定的分化定義。文字分化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為更清楚表達語意的必然現象,分化字為分擔多義字兼職而來,實包含同源分化與假借分化二者。
深入研究母字與分化字之間共通的辭例後,大致將文字分化的途徑分為:一、增加偏旁而分化,二、改換部件而分化,三、異體字分工,四、增減筆畫而分化。又將多義字之分化現象分為引申關係與語音關係,前者是同源分化,後者則是假借分化。此外,我們認為分化字與母字中,後世何者得以佔用母字者係因為用字的頻率較高使然。
總之,古文字中的分化現象與漢字構形學有密切的相關性,值得我們認真的探討與歸納,並加以研究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古文字分化學術史回顧 3
第三節 分化字界說 11
第二章 分化字及其相關概念辨析
第一節 分化字與同源字 18
第二節 分化字與累增字 24
第三節 分化字與孳乳字 27
第四節 分化字與異體字 32
第五節 分化字與古今字 35
第六節 分化字與後起形聲字 41
第七節 分化字與轉注字 45
第三章 古文字形體分化之類型
第一節 文字分化產生之原因 50
第二節 文字分化產生之途徑 51
一、增加偏旁 52
二、改換部件 75
三、異體字分工 80
四、增減筆畫 89
第四章 分化字與母字之形義關係
第一節 分化字與母字之字形關係 114
一、一對一關係 114
二、一對多關係 117
第二節 分化字與母字之語義關係 126
一、分化字分擔母字的本義 127
二、母字沿用本義 141
三、本義不顯,母字與分化字皆用為他義 147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古文字分化現象對漢字發展史之意義 154
第二節 古文字分化現象對文字工具書編纂之作用 156
參考書目
[ 參考書目 ]
三劃
于省吾:〈從甲骨文看商代的農業墾殖〉,《考古》第4期,頁40-41、45。(1972)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侯馬盟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四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8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王筠:《說文釋例》,臺北:世界書局。(1969)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
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0)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王鳳陽:《漢字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王蘊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現象探索》,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五劃
史宗周:《中國文字論叢》,臺北:國立編譯館。(1978)
白於藍:〈《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廿五期,頁194。(1999)

六劃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臺北:學生書局。(1772)
朱德熙::〈古文字考釋四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頁15-22。(1992)
朱德熙:〈鄂君啟節考釋八篇〉,《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93。(1999)
朱德熙::〈戰國記容銅器刻辭考釋四篇〉,《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4-30。(1999)
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18。(1999)
朱德熙、裘錫圭::〈戰國文字研究(六種)〉,《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1-53。(1999)
朱德熙、裘錫圭::〈壽縣出土楚器銘文研究〉,《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91-108。(1999)
江學旺:《西周金文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1)

七劃
何師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何師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吳振武::〈戰國貨幣銘文中的「刀」〉,《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305-326。(1983)
吳振武::〈古文字中的「注音形聲字」〉,《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字學組─古文字與商周文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223-236。(2002)
李天虹:〈釋郭店竹簡《成之聞之》篇中的「肘」字〉,《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頁236-245。(2003)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李玉:《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
李玉珍:《《說文》後起形聲字考辨》,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
李存智:《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5)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李孝定:〈從六書的觀點看甲骨文字〉,《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頁1-42。(1986)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
李圃:《甲骨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李家浩:〈戰國官印考釋兩篇〉,《于省吾教授百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166-169。(1996)
李國英:《小篆形聲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7)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17輯,頁455-540。(1999)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李瑾:〈釋自─論「自」與「鼻」之音義關係及其語音發展〉,《華夏考古》第1期,頁99-110。(1994)
李學勤:〈大盂鼎新論〉,《李學勤集 : 追溯•考据•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社,頁155-164。(1989)
李學勤:〈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李學勤集 : 追溯•考据•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社,頁206-216。(1989)
李學勤:〈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新出土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26-133。(1990)
李學勤:〈論賓組胛骨的幾種記事刻辭〉,《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北京:中華書局,頁161-184。(1992)
李學勤:〈欒書缶釋疑〉,《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3-196。(2004)
李學勤:〈〉,《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頁95。(2000)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沈建華:《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詁學上的沿革及其推闡〉,《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八劃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7)
周祖謨:〈漢代竹書與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頁78-91。(1984)
周鳳五:〈讀上博〈性情論〉小箋〉,《齊魯學刊》第4期,頁13-16。(2002)
周輝:〈淺說「夕」與「夜」〉,《文物研究》第12輯,頁218-220。(1999)
周孟樺:《楊樹達文字形義理論初探》,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
季師旭昇:〈說金文中的「在」字〉,《訓詁論叢》第四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25-141。(1999)
季師旭昇:〈古璽雜識二題〉,《第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3-230。(2000)
季師旭昇:〈談覃鹽〉,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255-267。(2002)
季師旭昇:〈說气〉,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字》新二十六期,臺北:藝文印書館,頁145。(2000)
季師旭昇:《甲骨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
屈萬里:《殷墟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林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林郁屏:《《說文》無聲字聲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林師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7)
林澐:〈士王二字同形分化說〉,《盡心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林澐:〈古文字轉注舉例〉,《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頁35-43。(1998)
林澐:〈說干盾〉,《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頁95。(2000)
林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頁19-21。(199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金鐘讚:《許慎說文會意字與形聲字歸類之原則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學位論文。(1991)

九劃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
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3)
姚孝遂:《甲骨文字詁林》按語,北京:中華書局。(1996)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92)
姚孝遂:〈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頁7-40。(1980)
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頁98-99。(1983)
姚孝遂:〈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頁320。(1992)
姚孝遂:〈文字形體的分化及其不可逆性〉,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張永山編:《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姚孝遂:〈甲骨文形體結構分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
姚孝遂、肖丁合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
約齋:《字源》,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
南基琬:《唐蘭的文字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
洪燕梅:《《說文》未收錄之秦文字研究---以《睡虎地秦簡》為例》,文津出版社。(2006)

十劃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92)
唐蘭:〈殷墟文字二記〉,《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頁55-62。(1979)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
唐蘭:《殷虛文字記》(《增訂本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
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236-333。(1995)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北京 : 北京圖書館。(2000)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夏淥:〈釋差字的形義來源〉,《中國語文》第1期,頁62-64。(1978)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
孫常敘:〈假借形聲和先秦文字性質〉,《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327-349。(1983)
孫常敘:〈麥尊銘文句讀試解〉,《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44-162。(1998)
孫常敘:〈一字形變說〉,《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9-32。199(1998)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徐中舒、伍仕謙:〈青川木牘簡論〉,《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頁282-289。 (1992)
徐在國:〈戰國官璽考釋三則〉,《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82-84。(1999)
徐在國、黃德寬:〈《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性情論》釋文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頁1-5。(2002)
徐寶貴:〈石鼓文《田車》篇第一章考釋〉,《韶關學院學報》第10期,頁84-89。(2004)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袁家麟:〈漢字純雙聲符字例證〉,《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85-89。 (1988)
郝士宏:《古漢字同源分化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郝士宏:《試論同源分化方式在漢字不同發展階段的表現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頁456-460。(2006)
郝本性:〈壽縣楚器集脰諸銘考試〉,《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205-213。(1983)
郝本性:〈新鄭出土戰國銅兵器部分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頁15-22。(1992)
郝茂:《秦簡文字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1)
馬承源:〈孔子詩論〉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19-168。(2001)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四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高田忠周:《古籀篇》,臺北:大通書局。(1982)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92)

十一劃
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
崔憲:《曾侯乙墓編鐘鐘銘校釋及其律學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崔樞華:《說文解字聲訓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張日昇:《金文詁林》按語,香港:中文大學。(1977)
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
張光裕、袁國華:《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張守中:《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張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張亞初:〈甲骨金文零釋〉,《古文字研究》第六輯,頁157-170。(1981)
張亞初:〈殷周青銅鼎器名、用途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頁271-315。(1992)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
張青松:《郭店楚簡通假字初探》,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6)
張建葆:〈說文中的加形加聲字〉,《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83-107。(1993)
張政烺:〈殷墟甲骨文「羨」字說〉,《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44-446。(2004)
張政烺:〈釋「因蘊」〉,《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664-675。(2004)
張政烺:〈中山王國胤嗣壺釋文〉,《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501-513。(2004)
張美玲:《甲骨文形聲字現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學位論文。(2003)
張頷:《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張希峰:〈古文字形體分化過程中的幾個問題〉,《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170。(1998)
張達雅:《說文諧聲字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學系碩士論文。(1979)
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標:〈論鄭樵的《六書略》〉,《古漢語研究》。(1997.2)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莊舒卉:《《說文解字》形聲考辨》,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許文獻:《戰國楚系多聲符字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許文獻:〈先秦楚系文字聲符替換結構初探〉,《第十三屆全國既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出版有限公司,頁259-284。(2002)
許育龍:《《說文》亦聲字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許學仁:〈楚文字考釋〉,《中國文字》新七期,頁83-154。(1983)
許學仁:〈戰國楚簡文字研究的幾個問題─讀戰國楚簡《語叢四》所錄《莊子》語暨漢墓出土《莊子》殘簡瑣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輯,頁121-137。(2002)
郭子直:〈戰國秦封宗邑瓦書銘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頁177-196。(1986)
郭沫若:《卜辭通纂》,臺北:大通書局。(1976)
郭沫若:《金文叢考》,《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五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西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詛楚文考釋》,《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九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殷契粹編考釋》,《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三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若愚:《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陳復澄、王輝:〈幾件銅器銘文中反映的西周中葉的土地交易〉,《遼海文物學刊》,頁77-85。(1986.2)
陳立:《戰國文字構形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
陳初生編纂,曾憲通審校:《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
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陳昭容:《秦系文字文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3)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陳偉武:〈《古陶文字徵》訂補〉,《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頁118-130。(1995)
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頁328-339。(1999)
陳煒湛:〈甲骨文同義詞研究〉,《古文字學論集•初編》 ,香港:中文大學,頁125-176。(1983)
陳煒湛:〈甲骨文的特點及其發展變化〉,《甲骨文簡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71。(1987)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陳雅雯:《說文分別文孳乳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語文碩士論文。(1991)
陳麗紅:〈說朋倗〉,《第十三屆全國既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241-257。(2002)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74-79。(2004)
陳劍:〈釋造〉,《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頁127-176。(2007)

十二劃
喻遂生:〈兩周金文韻文和先秦「楚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05-109。(1993)
曾憲通:〈說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23-36。(1983)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
曾昭聰:〈楊樹達有關「形聲字聲中有義」之研究述評〉,《中國語文通訊》。(2001.6)
曾昭聰:《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述論》,合肥:黃山書社。(200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頁23-36。(2000)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中華書局。(1991)
湖北省博物館:《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29-148。(1985)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湖北:文物出版社。(1989)
湯餘惠:包山楚簡讀後記〉,《江漢考古》第2期。(1993)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黃侃述、黃焯編:《黃侃論學雜著》,《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黃永武:《形聲多兼會意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黃天樹:〈殷墟甲骨文「有聲字」的構造〉,《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六本,第二分,頁315-349。(2005)
黃文杰:〈說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頁278-282。(2000)
黃婉寧:〈楊樹達先生金文研究之理論與方法初探〉,《中國學術年刊》。(2002.6)
黃婉寧:《《說文》誤形聲為會意字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2)
黃德寬:《古漢字形聲結構論考》,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6)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
黃錫全:〈「大武闢兵」淺析〉,《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頁393-400。(1999)
黃錫全:〈利用《汗簡》考釋古文字〉,《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頁413-431。(1999)
黃麗娟:《戰國楚系形聲字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5)
單周堯:〈讀王筠《說文釋例•同部重文篇》□記〉,《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頁362-404。(1989)
程榮:〈古文字分化問題探討〉,《字、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頁207-224。(2001)

十三劃
楊樹達:〈文字中的加旁字〉,《積微居小學述林》,臺北:大通書局,頁202-207。(1971)
楊樹達:〈文字孳乳之一斑〉,《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頁153-164。(1983)
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楊樹達文集之九: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楊樹達:《文字形義學》,《楊樹達文集之九: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楊榮祥:〈楊樹達先生學術成就述略〉,《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9)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甲骨文研究資料匯編》31卷,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
葉玉英:〈略論「右文說」的文字學意義——讀《 右文說在訓詁上之沿革及其推闡》有感〉,《龍巖師專學報》。(2002.5)
葛英會:〈包山楚簡釋詞三則〉,《于省吾教授百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175-177。(1996)
董蓮池:《金文編校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董蓮池:《說文部首形義通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董蓮池:〈釋楚簡中的「辯」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頁200-204。(2000)
裘錫圭:〈釋殷墟卜辭中的「卒」和「 」〉,《中原文物》,1990.3,頁11。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54-189。(1992)
裘錫圭:〈釋「柲」〉,《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7-34。(1992)
裘錫圭:〈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364-370。(1992)
裘錫圭:〈釋喦、嚴〉,《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99-104。(1992)
裘錫圭:〈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三篇〉,《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69-483(1992)
裘錫圭:〈戰國文字中的「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54-468。(1992)
裘錫圭:〈說字小記〉,《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54-468。(1992)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裘錫圭:《郭店楚墓竹簡》注釋按語,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罄銘文釋文說明〉,《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49-156。(1985)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上,北京:文物出版社,頁487-531。(1989)
裘錫圭、李家浩:〈談曾侯乙墓鐘磬銘文中的幾個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18-428。(1992)
裘錫圭、李家浩:〈江陵望山二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望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07-133。(1995)
詹鄞鑫:〈釋辛及與辛有關的幾個字〉,《中國語文》第5期,頁369-373。(1983)
詹鄞鑫:《漢字說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詹鄞鑫:〈《魚鼎匕》考釋〉,《中國文字研究》第2輯,頁175-179。(2001)

十四劃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趙平安:〈釋參及相關諸字〉,《語言研究》第1期,頁168-173。(1995)
趙誠:〈《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頁247-272。(1979)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頁27-38。(1991)
趙誠:〈《說文》諧聲探索(一)〉,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頁203-224。(1991)
趙誠:〈《說文》諧聲探索(二)〉,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頁225-234。(1991)
趙誠:〈《說文》諧聲探索(三)〉,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頁235-254。(1991)

十五劃
蔣善國:《漢字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劉雨:〈信陽楚簡釋文與考釋〉,《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24-136。(1986)
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頁165-181。(2000)
劉信芳:《簡帛五行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
劉釗:〈釋諸字兼談甲骨文「降永」一辭〉,《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頁169-174。(1989)
劉釗:〈卜辭所見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頁67-139。(1989)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劉釗:〈甲骨文字考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頁461-467。(1992)
劉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頁277-281。 (2002)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劉釗:〈談包山楚簡中有關「煮鹽於海」的重要史料〉,《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北:古籍出版社,頁33-34。(2004)
劉國勝:〈曾侯乙墓E六一號漆箱書文字研究─附「瑟」考〉,《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頁691-710。(1997)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劉彬徽、彭浩、胡雅麗、劉祖信:〈包山二號楚墓簡牘釋文與考釋〉,《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頁348-349。(1991)
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劉雅芬:《說文》形聲字構造理論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潘慧如:《晉國青銅器銘文探研》附〈晉國青銅器銘文字形表〉,香港:青文書屋。(1999)

十七劃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學生書局。(1996)
濮茅左:〈〈性情論〉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15-277。(2001)
謝夙霓:《郭店楚簡《老子》訓詁學辨疑》,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02)

十八劃
闕蓓芬:《《說文》段注形聲會意之辨》,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

十九劃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羅運環:〈論楚文字的演變規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香港:中華書局,頁298-303。(2000)
羅衛東:《春秋金文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廿劃
饒宗頤:〈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67。(1985)
饒宗頤、曾憲通:《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

廿二劃
權東五:《甲骨文形聲字形成過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