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
三劃
于省吾:〈從甲骨文看商代的農業墾殖〉,《考古》第4期,頁40-41、45。(1972)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侯馬盟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四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8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王筠:《說文釋例》,臺北:世界書局。(1969)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
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0)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王鳳陽:《漢字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王蘊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現象探索》,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五劃
史宗周:《中國文字論叢》,臺北:國立編譯館。(1978)
白於藍:〈《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廿五期,頁194。(1999)六劃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臺北:學生書局。(1772)
朱德熙::〈古文字考釋四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頁15-22。(1992)
朱德熙:〈鄂君啟節考釋八篇〉,《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93。(1999)
朱德熙::〈戰國記容銅器刻辭考釋四篇〉,《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4-30。(1999)
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18。(1999)
朱德熙、裘錫圭::〈戰國文字研究(六種)〉,《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1-53。(1999)
朱德熙、裘錫圭::〈壽縣出土楚器銘文研究〉,《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頁91-108。(1999)
江學旺:《西周金文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1)
七劃
何師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何師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吳振武::〈戰國貨幣銘文中的「刀」〉,《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305-326。(1983)
吳振武::〈古文字中的「注音形聲字」〉,《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字學組─古文字與商周文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223-236。(2002)
李天虹:〈釋郭店竹簡《成之聞之》篇中的「肘」字〉,《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頁236-245。(2003)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李玉:《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
李玉珍:《《說文》後起形聲字考辨》,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李存智:《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5)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李孝定:〈從六書的觀點看甲骨文字〉,《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頁1-42。(1986)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
李圃:《甲骨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李家浩:〈戰國官印考釋兩篇〉,《于省吾教授百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166-169。(1996)
李國英:《小篆形聲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7)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17輯,頁455-540。(1999)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李瑾:〈釋自─論「自」與「鼻」之音義關係及其語音發展〉,《華夏考古》第1期,頁99-110。(1994)
李學勤:〈大盂鼎新論〉,《李學勤集 : 追溯•考据•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社,頁155-164。(1989)
李學勤:〈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李學勤集 : 追溯•考据•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社,頁206-216。(1989)
李學勤:〈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新出土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26-133。(1990)
李學勤:〈論賓組胛骨的幾種記事刻辭〉,《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北京:中華書局,頁161-184。(1992)
李學勤:〈欒書缶釋疑〉,《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3-196。(2004)
李學勤:〈〉,《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頁95。(2000)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沈建華:《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詁學上的沿革及其推闡〉,《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八劃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7)
周祖謨:〈漢代竹書與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頁78-91。(1984)
周鳳五:〈讀上博〈性情論〉小箋〉,《齊魯學刊》第4期,頁13-16。(2002)
周輝:〈淺說「夕」與「夜」〉,《文物研究》第12輯,頁218-220。(1999)
周孟樺:《楊樹達文字形義理論初探》,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季師旭昇:〈說金文中的「在」字〉,《訓詁論叢》第四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25-141。(1999)
季師旭昇:〈古璽雜識二題〉,《第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3-230。(2000)
季師旭昇:〈談覃鹽〉,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255-267。(2002)
季師旭昇:〈說气〉,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字》新二十六期,臺北:藝文印書館,頁145。(2000)
季師旭昇:《甲骨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
屈萬里:《殷墟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林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林郁屏:《《說文》無聲字聲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林師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7)
林澐:〈士王二字同形分化說〉,《盡心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林澐:〈古文字轉注舉例〉,《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頁35-43。(1998)
林澐:〈說干盾〉,《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頁95。(2000)
林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頁19-21。(199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金鐘讚:《許慎說文會意字與形聲字歸類之原則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學位論文。(1991)九劃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
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3)
姚孝遂:《甲骨文字詁林》按語,北京:中華書局。(1996)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92)
姚孝遂:〈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頁7-40。(1980)
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頁98-99。(1983)
姚孝遂:〈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頁320。(1992)
姚孝遂:〈文字形體的分化及其不可逆性〉,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張永山編:《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姚孝遂:〈甲骨文形體結構分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
姚孝遂、肖丁合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
約齋:《字源》,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
南基琬:《唐蘭的文字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洪燕梅:《《說文》未收錄之秦文字研究---以《睡虎地秦簡》為例》,文津出版社。(2006)
十劃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92)
唐蘭:〈殷墟文字二記〉,《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頁55-62。(1979)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
唐蘭:《殷虛文字記》(《增訂本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
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236-333。(1995)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北京 : 北京圖書館。(2000)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夏淥:〈釋差字的形義來源〉,《中國語文》第1期,頁62-64。(1978)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
孫常敘:〈假借形聲和先秦文字性質〉,《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327-349。(1983)
孫常敘:〈麥尊銘文句讀試解〉,《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44-162。(1998)
孫常敘:〈一字形變說〉,《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9-32。199(1998)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徐中舒、伍仕謙:〈青川木牘簡論〉,《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頁282-289。 (1992)
徐在國:〈戰國官璽考釋三則〉,《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82-84。(1999)
徐在國、黃德寬:〈《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性情論》釋文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頁1-5。(2002)
徐寶貴:〈石鼓文《田車》篇第一章考釋〉,《韶關學院學報》第10期,頁84-89。(2004)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袁家麟:〈漢字純雙聲符字例證〉,《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85-89。 (1988)
郝士宏:《古漢字同源分化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郝士宏:《試論同源分化方式在漢字不同發展階段的表現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頁456-460。(2006)
郝本性:〈壽縣楚器集脰諸銘考試〉,《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205-213。(1983)
郝本性:〈新鄭出土戰國銅兵器部分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頁15-22。(1992)
郝茂:《秦簡文字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1)
馬承源:〈孔子詩論〉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19-168。(2001)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四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高田忠周:《古籀篇》,臺北:大通書局。(1982)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92)
十一劃
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
崔憲:《曾侯乙墓編鐘鐘銘校釋及其律學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崔樞華:《說文解字聲訓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張日昇:《金文詁林》按語,香港:中文大學。(1977)
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
張光裕、袁國華:《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張守中:《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張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張亞初:〈甲骨金文零釋〉,《古文字研究》第六輯,頁157-170。(1981)
張亞初:〈殷周青銅鼎器名、用途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頁271-315。(1992)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
張青松:《郭店楚簡通假字初探》,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6)
張建葆:〈說文中的加形加聲字〉,《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83-107。(1993)
張政烺:〈殷墟甲骨文「羨」字說〉,《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44-446。(2004)
張政烺:〈釋「因蘊」〉,《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664-675。(2004)
張政烺:〈中山王國胤嗣壺釋文〉,《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501-513。(2004)
張美玲:《甲骨文形聲字現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學位論文。(2003)張頷:《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張希峰:〈古文字形體分化過程中的幾個問題〉,《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170。(1998)
張達雅:《說文諧聲字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學系碩士論文。(1979)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標:〈論鄭樵的《六書略》〉,《古漢語研究》。(1997.2)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莊舒卉:《《說文解字》形聲考辨》,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許文獻:《戰國楚系多聲符字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許文獻:〈先秦楚系文字聲符替換結構初探〉,《第十三屆全國既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出版有限公司,頁259-284。(2002)
許育龍:《《說文》亦聲字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許學仁:〈楚文字考釋〉,《中國文字》新七期,頁83-154。(1983)
許學仁:〈戰國楚簡文字研究的幾個問題─讀戰國楚簡《語叢四》所錄《莊子》語暨漢墓出土《莊子》殘簡瑣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輯,頁121-137。(2002)
郭子直:〈戰國秦封宗邑瓦書銘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頁177-196。(1986)
郭沫若:《卜辭通纂》,臺北:大通書局。(1976)
郭沫若:《金文叢考》,《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五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西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詛楚文考釋》,《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九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沫若:《殷契粹編考釋》,《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三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郭若愚:《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陳復澄、王輝:〈幾件銅器銘文中反映的西周中葉的土地交易〉,《遼海文物學刊》,頁77-85。(1986.2)
陳立:《戰國文字構形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陳初生編纂,曾憲通審校:《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
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陳昭容:《秦系文字文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3)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陳偉武:〈《古陶文字徵》訂補〉,《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頁118-130。(1995)
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頁328-339。(1999)
陳煒湛:〈甲骨文同義詞研究〉,《古文字學論集•初編》 ,香港:中文大學,頁125-176。(1983)
陳煒湛:〈甲骨文的特點及其發展變化〉,《甲骨文簡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71。(1987)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陳雅雯:《說文分別文孳乳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語文碩士論文。(1991)陳麗紅:〈說朋倗〉,《第十三屆全國既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241-257。(2002)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74-79。(2004)
陳劍:〈釋造〉,《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頁127-176。(2007)
十二劃
喻遂生:〈兩周金文韻文和先秦「楚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05-109。(1993)
曾憲通:〈說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23-36。(1983)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
曾昭聰:〈楊樹達有關「形聲字聲中有義」之研究述評〉,《中國語文通訊》。(2001.6)曾昭聰:《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述論》,合肥:黃山書社。(200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頁23-36。(2000)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中華書局。(1991)
湖北省博物館:《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29-148。(1985)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湖北:文物出版社。(1989)
湯餘惠:包山楚簡讀後記〉,《江漢考古》第2期。(1993)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黃侃述、黃焯編:《黃侃論學雜著》,《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黃永武:《形聲多兼會意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黃天樹:〈殷墟甲骨文「有聲字」的構造〉,《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六本,第二分,頁315-349。(2005)
黃文杰:〈說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頁278-282。(2000)
黃婉寧:〈楊樹達先生金文研究之理論與方法初探〉,《中國學術年刊》。(2002.6)黃婉寧:《《說文》誤形聲為會意字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2)黃德寬:《古漢字形聲結構論考》,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6)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
黃錫全:〈「大武闢兵」淺析〉,《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頁393-400。(1999)
黃錫全:〈利用《汗簡》考釋古文字〉,《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頁413-431。(1999)
黃麗娟:《戰國楚系形聲字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5)單周堯:〈讀王筠《說文釋例•同部重文篇》□記〉,《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頁362-404。(1989)
程榮:〈古文字分化問題探討〉,《字、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頁207-224。(2001)
十三劃
楊樹達:〈文字中的加旁字〉,《積微居小學述林》,臺北:大通書局,頁202-207。(1971)
楊樹達:〈文字孳乳之一斑〉,《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頁153-164。(1983)
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楊樹達文集之九: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楊樹達:《文字形義學》,《楊樹達文集之九: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楊榮祥:〈楊樹達先生學術成就述略〉,《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9)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甲骨文研究資料匯編》31卷,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
葉玉英:〈略論「右文說」的文字學意義——讀《 右文說在訓詁上之沿革及其推闡》有感〉,《龍巖師專學報》。(2002.5)
葛英會:〈包山楚簡釋詞三則〉,《于省吾教授百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175-177。(1996)
董蓮池:《金文編校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董蓮池:《說文部首形義通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董蓮池:〈釋楚簡中的「辯」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頁200-204。(2000)
裘錫圭:〈釋殷墟卜辭中的「卒」和「 」〉,《中原文物》,1990.3,頁11。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54-189。(1992)
裘錫圭:〈釋「柲」〉,《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7-34。(1992)
裘錫圭:〈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364-370。(1992)
裘錫圭:〈釋喦、嚴〉,《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99-104。(1992)
裘錫圭:〈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三篇〉,《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69-483(1992)
裘錫圭:〈戰國文字中的「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54-468。(1992)
裘錫圭:〈說字小記〉,《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54-468。(1992)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裘錫圭:《郭店楚墓竹簡》注釋按語,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罄銘文釋文說明〉,《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49-156。(1985)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上,北京:文物出版社,頁487-531。(1989)
裘錫圭、李家浩:〈談曾侯乙墓鐘磬銘文中的幾個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18-428。(1992)
裘錫圭、李家浩:〈江陵望山二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望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07-133。(1995)
詹鄞鑫:〈釋辛及與辛有關的幾個字〉,《中國語文》第5期,頁369-373。(1983)
詹鄞鑫:《漢字說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詹鄞鑫:〈《魚鼎匕》考釋〉,《中國文字研究》第2輯,頁175-179。(2001)
十四劃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趙平安:〈釋參及相關諸字〉,《語言研究》第1期,頁168-173。(1995)
趙誠:〈《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頁247-272。(1979)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頁27-38。(1991)
趙誠:〈《說文》諧聲探索(一)〉,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頁203-224。(1991)
趙誠:〈《說文》諧聲探索(二)〉,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頁225-234。(1991)
趙誠:〈《說文》諧聲探索(三)〉,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頁235-254。(1991)
十五劃
蔣善國:《漢字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劉雨:〈信陽楚簡釋文與考釋〉,《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24-136。(1986)
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頁165-181。(2000)
劉信芳:《簡帛五行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
劉釗:〈釋諸字兼談甲骨文「降永」一辭〉,《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頁169-174。(1989)
劉釗:〈卜辭所見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頁67-139。(1989)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劉釗:〈甲骨文字考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頁461-467。(1992)
劉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頁277-281。 (2002)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劉釗:〈談包山楚簡中有關「煮鹽於海」的重要史料〉,《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北:古籍出版社,頁33-34。(2004)
劉國勝:〈曾侯乙墓E六一號漆箱書文字研究─附「瑟」考〉,《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頁691-710。(1997)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劉彬徽、彭浩、胡雅麗、劉祖信:〈包山二號楚墓簡牘釋文與考釋〉,《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頁348-349。(1991)
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劉雅芬:《說文》形聲字構造理論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潘慧如:《晉國青銅器銘文探研》附〈晉國青銅器銘文字形表〉,香港:青文書屋。(1999)
十七劃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學生書局。(1996)
濮茅左:〈〈性情論〉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15-277。(2001)
謝夙霓:《郭店楚簡《老子》訓詁學辨疑》,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02)十八劃
闕蓓芬:《《說文》段注形聲會意之辨》,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十九劃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羅運環:〈論楚文字的演變規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香港:中華書局,頁298-303。(2000)
羅衛東:《春秋金文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廿劃
饒宗頤:〈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67。(1985)
饒宗頤、曾憲通:《隨縣曾侯乙墓鐘罄銘辭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
廿二劃
權東五:《甲骨文形聲字形成過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