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
(一)、傳統文獻
《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第二版。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二版。
《孟子》,收於朱熹集註,《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六月。
《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一版。
《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一版。
《論語》,收於朱熹集註,《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六月。
丁孚,《漢儀》,收於孫星衍集,《漢官六種》,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10月臺三版。
孔安國傳,《尚書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孔晁注,《逸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毛公傳,《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王弼、韓康伯注,《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5月景印初版。
司馬光等撰,《資治通鑑》,臺中:曾文出版社,1977年初版。
司馬彪,《續漢書》,收於《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一版。
史游,顏師古注,《急就篇》,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1月。
左丘明,《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5月第一版。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1957年。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臺景印初版。
何休、范寧等注,《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何休注,《春秋公羊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12月。
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
屈大鈞,《廣東新語注》,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洪邁,《容齋續筆》,收於《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第一版)。
胡廣注,《漢官解詁》,收於《漢官六種》(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10月)。
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第一版。
徐天麟,《西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桓寬,《鹽鐵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桓譚,《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6月。
秦嘉謨,《月令粹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荀況,《荀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荀悅,《前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第一版。
袁宏,《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第一版。
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
常璩,《華陽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初版。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月第一版。
郭璞注,《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陸賈,《新語》,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5月初版。
揚雄,《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第一版。
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二版。
楊孚,《異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楊錫彭注,《山海經》,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初版。
董説,《七國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賈思勰,《齊民要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管仲著,黎翔鳳撰,《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第一版。
劉向,《新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劉向,《說苑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修訂版。
劉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初版。
劉向校,《關尹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劉安,《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第一版。
劉知幾,《史通》,臺北:錦繡出版,1992年4月初版。
劉建國注,《越絕書》,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6月第一版。
劉歆,《西京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劉熙著,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劉慶柱輯注,《三秦記輯注•關中記輯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劉錦藻纂,《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新一版。
劉徽註,《九章算術校證》,臺北:九章出版社,2002年11月一版。
蔡邕,《月令章句》,收於鐘謙鈞、馮端本輯,《古經解彙函小學彙函續附十種》,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3月初版。
衛宏,《漢舊儀》,收入孫星衍集,《漢官六種》,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10月臺三版。
鄭玄注,《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鄭玄注,《儀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鄭玄注,《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6月初版。
賴炎元註,《韓詩外傳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9月初版。
應劭,《風俗通義》,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初版。
應劭,《漢官儀》,收於《漢官六種》(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10月)。
韓非,《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11月初版。
嚴可均編,《全三國文》,收於楊家駱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三版。
嚴可均編,《全後漢文》,收於楊家駱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三版。
嚴可均編,《全漢文》,收於楊家駱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三版。
酈道元注,《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二)、出土史料
《周家臺三O號秦墓簡》,收於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第一版)。
中國文物研究所等編,《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初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一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一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第一版。
周曉陸、路東之編,《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容庚編,《漢金文錄》,收於氏編《秦漢金文錄》,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10月景印一版。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第一版。
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羅福頤主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
羅福頤編,《漢印文字徵》,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8月香港第一版。
二、近人專書
Michael Loewe等編,韓復智主譯,《劍橋中國史(第一冊秦漢篇)》,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一月初版。
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王仲犖,《金泥玉屑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8月第一版。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第二版。
余英時著,鄔文玲等譯,《漢代貿易與擴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吳昌廉,《兩漢計偕考》,臺北:蘭臺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吳慧,《桑弘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11月第一版。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二版
呂思勉,《中國通史》,出版資料不詳。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李超英,《財政學概要》,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2年11月五版。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12月臺初版。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一冊)》,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3月第三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第十五版
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北京第一版。
周玉津,《財政學新論》,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0年9月再版。
周伯棣,《中國財政思想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周伯棣編著,《中國財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
岳慶平,《中國秦漢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林甘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林劍鳴,《秦漢史》,臺北:五南,1992年11月初版。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10月初版。
侯家駒,《中國財金制度史論》,臺北:聯經,1988年。
胡平生,《長江流域出土簡牘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論(上)》,收於氏著,《范文瀾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孫翊剛主編,《中國賦稅史》,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孫翊剛主編,《簡明中國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馬大英,《漢代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3年4月第一版。
張晉藩主編,《中國官制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陳秀夔,《中國財政史》,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十月臺初版。
陳直,《史記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第一版。
陳直,《漢書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第一版。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
陳琮,《中國上古財政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11月初版。
陳槃,《漢晉遺簡釋小七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年6月初版。
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年4月初版。
勞榦,《秦漢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11月新二版。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普春化,《財稅概要》,臺北:三民書局,1977年9月初版。
黃今言,《秦漢商品經濟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黃今言,《秦漢賦役制度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
董平均,《出土秦律漢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熊鐵基,《秦漢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劉永憲編著,《財政學原理》,臺北:凱侖出版社,1993年增訂版。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第一版。
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新一版。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6月第一版。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57年4月初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修訂三版。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12月再版。
羅慶康,《西漢財政官制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
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與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3月初版。
蘇俊良,《漢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三、論文
于振波,〈從簡牘看漢代的戶賦與芻稾稅〉,《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2期,頁151-155轉162。
王子今,〈東漢洛陽的“上林”〉,《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頁12-16。
王子今,〈秦漢帝國執政集團的海洋意識與沿海域控制〉,《第一屆白沙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6年9月),頁13-1-13-18。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金布律》中的早期井鹽史料及相關問題〉,《鹽業史研究》,2003年3期,頁23-26。
王川,〈試論秦漢三國時期嶺南地區園藝業發展的原因〉,《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頁95-101。
王元林,〈兩漢合浦、徐聞與南海絲路的關系〉,《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頁86-89。
王亞春,〈漢代關稅小考〉,《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75-78。
王剛,〈漢代“市租”新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4期,頁87-91。
王剛,〈漢代關稅問題再探討〉,《南都學壇》,2003年第1期,頁16-19。
王福昌,〈西漢桂陽郡“金官”考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3期,頁44轉114。
仝晰綱,〈秦漢郡國農官考實〉,《史林》,1996年第4期,頁23-26。
加藤繁,吳杰譯,〈漢代國家財政和帝室財政的區別以及帝室財政的一斑〉,《中國經濟史考證》,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9月初版,頁25-124。
石小同,〈《管子》對鐵的開發與經營管理〉,《管子學刊》,1994年4期,頁53—54。
田澤濱,〈試論商鞅的稅制改革〉,《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5期,頁74-82。
伊敏,〈人頭稅與兩漢人口數量的變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47-50。
朱德貴,〈張家山漢簡與漢代戶賦制度新探〉,《學術論壇》,2006年第6期,頁151-153。
朱德貴,〈論漢代國家財政與帝室財政管理體制——與加藤繁先生商榷〉,《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頁86-90。
余志勇,〈略論先秦兩漢時代我國的用鐵程度〉,《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3期,頁69—76。
余明,〈“弛山澤之禁”與漢初地方經濟開發〉,《自貢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期,頁51-54。
余明,〈西漢林政初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頁65-71。
余明,〈西漢時期西部開發述論〉,《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7年2月),頁60-63。
余明,〈春秋戰國林政述要〉,《自貢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1期,頁26-28。
余華清,〈秦漢時期的漁業〉,《人文雜誌》,1982年第5期,頁58-66。
冷鵬飛,〈漢代“市租”考〉,《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163。
吳小平,〈兩漢時期的工商政策對銅器的影響評價〉,《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4期,頁27-32。
吳昌廉,〈秦漢「自占」初探〉,《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04年6月),頁563—594。吳昌廉,〈論「新發現」與「新學問」之關係──王國維「新材料」觀念試釋〉,《簡牘學報》,第十七期(民國88年),頁321─350。李竹林,〈古代解池及其經濟史略〉,《鹽業史研究》,1994年第4期,頁58─64。
李京華,〈漢代大鐵官管理職官的再研究〉,《中原文物》,2000年第4期,頁27─32。
杜勁松,〈關於西漢多黃金原因的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頁57─70。
沈振輝,〈少府官制考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頁53—58轉96。
周立中,〈我國古代酒類管理與防偽〉,《防偽史話》,2004年6期,頁70─71。
周星,〈漢代江南鑄銅業的發展〉,《南方文物》,1997年第2期,頁76─81。
周筠溪,〈西漢財政制度之一斑〉,《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8期(1936年3月16日),頁8-36。
周魁一,〈中國古代水資源稅初探〉,《中國農史》,2003年第3期,頁40-45。
周曉陸、劉瑞、李凱、湯超等著,〈在京新見秦封泥印中的中央職官內容──紀念相家巷秦封泥發現十周年〉,《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5期,頁3-15。
林益德,〈漢初的「行金」與「行錢」〉,《中興史學》,第12期(2006年6月),頁1-33。金毓銓,〈“民數”與漢代封建政權〉,《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3期,頁61-80。
段塔麗,〈秦漢王朝開發嶺南述論〉,《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0年6月),頁92-98。
范石軒譯,〈漢代之徭役及人頭稅〉,《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7期(1936年3月1日),頁36-41。
倪根金,〈秦漢植樹造林考述〉,《中國農史》,1990年第4期,頁83-92轉37。
夏金梅、張波,〈西周至秦漢關稅收入增長原因分析〉,《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96-99。
徐少華,〈中國酒政概說〉,《中國釀造》,1998年第2期,頁1-7。
徐少華,〈形式多樣的專賣制──我國歷史上的酒政(三)〉,《中國食品》,1997年第12期,頁21-23。
馬永嬴,〈“大官之印”與西漢的太官〉,《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5期,頁77-79。
馬非百,〈秦漢經濟史資料(七)租稅制度〉,《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9期(1936年4月1日),頁9-33。
馬非百,〈秦漢經濟史資料(五)人口及土地〉,《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3期(1936年1月1日),頁8-38。
馬非百,〈秦漢經濟史資料(四)貨幣制度〉,《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2期(1935年12月16日),頁2-25。
高敏,〈秦漢賦稅制度考釋〉,《秦漢史論集》,河南:中州書畫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頁58-120。
高敏,〈關于漢代有“戶賦”、“質錢”及各種礦產稅的新証——讀《張家山漢墓竹簡》〉,《史學月刊》,2003年第4期,頁121-122。
馬新,〈論漢武帝以前鹽政的演變〉,《鹽業史研究》,1996年第2期,頁4-14。
張中秋,〈漢代工商貿易法律敘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頁81-89。
張弘、朱紅,〈試論秦統一中國前後的工商管理政策〉,《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頁32-34。
張傳璽,〈論秦漢時期三種鹽鐵政策的遞變〉,《秦漢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11月第一版,頁221-248。
張齊政,〈一把解開中國古代青銅銅源之謎的鑰匙——《江南銅研究》述評〉,《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172-174。
張衛東、裘士京,〈論兩漢時期皖南銅與皖南經濟〉,《安徽史學》,2006年第4期,頁20-24。
張躍,〈漢武帝時期的壟斷官營經濟政策〉,《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頁8-11。
梁向明,〈漢代“獻費”性質辨析〉,《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頁63-64。
陳中龍,〈秦漢的司空──以出土的實物資料為主〉,《萬竅──中華通識教育學刊》,第3期(2006年5月1日),頁15-38。陳文豪,〈兩漢九卿年表校補考辨舉隅〉,《中國文化月刊》,第160期(1993年2月),頁111-125。陳明光,〈20世紀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述評〉,《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10月第一版),頁319-328。
陳明光,〈中國古代賦役制度史的回顧與展望〉,《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10月第一版),頁273-318。
陳直,〈居延簡所見官名通考〉,《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頁110-121。
陳昱伶,〈〈責寇恩事〉中「魚」的幾個問題〉,《中興史學》,第五期(1999年1月),頁7-15。陳業新,〈秦漢政府行為與生態〉,《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頁63-68。
郭獻功,〈漢代的“酎金”與“酎金案”〉,《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4年第3期),頁77-78。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全集(第四冊)》,台北:聯經,1980年9月,頁253-266。
勞榦,〈秦漢九卿考〉,《大陸雜誌》,第15卷第11期(1957年12月15日),頁1-3。景愛,〈環境史:定義、內容與方法〉,《史學月刊》2004年第3期,頁5-7。
賀昌群,〈秦漢間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與秦末農民起義的關係〉,《漢唐間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9月第一版,頁1-87。
黃今言,〈秦漢末業稅問題的探討〉,《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頁25-33。
黃天華,〈論秦代賦稅結構及其沿革〉,《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頁39-44。
黃君默,〈兩漢的租稅制度〉,《食貨》,第3卷第7期(1936年3月1日),頁30-35。
黃志輝,〈粵北古代的礦業〉,《廣東史志》,1994年第2期,頁47-50。
楊志賢,〈從張家山漢簡看漢初會計管理制度的發展狀況〉,《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2期,頁7-12。
楊劍虹,〈居延漢簡三類會計簿書窺測〉,《西北史地》,1994年第2期,頁1-20。
萬海峰、蕭燕,〈略論漢武帝時期的鹽鐵專賣制度〉,《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頁124-127。
裘錫圭,〈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文物》,1974年第7期,頁49-62。
寧立波、靳孟貴,〈我國古代水權制度變遷分析〉,《水利經濟》,第2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8-11轉65。
蒙文通,〈中國歷代農產量的擴大和賦役制度及學術思想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1957年第2期,頁27-106。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西漢礦業稅收制度試析——兼談西漢前期“弛山澤之禁”及商人兼併農民問題〉,《史學月刊》,2003年第3期,頁26-33。
劉洪石,〈漢代東海郡朐縣的海鹽生產和管理機構〉,《鹽業史研究》,2002年第1期,頁43-44。
劉德增、李珩,〈“縣官”與秦漢皇帝財政〉,《文史哲》,2006年第5期,頁70-74。
潘明娟,〈秦都咸陽城市機能芻議〉,《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2005年2月),頁70-73。
蔡興安,〈漢代九卿制度考(上)〉,《大陸雜誌》,第26卷第4期(1963年2月28日),頁17-21轉30。蔡興安,〈漢代九卿制度考(下)〉,《大陸雜誌》,第26卷第5期(1963年3月15日),頁26-31。賴華明,〈漢武帝經濟改革新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頁81-86。
薛振愷,〈試論漢武帝的斂財政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頁84-92。
謝桂華,〈尹灣漢墓簡牘和西漢地方行政制度〉,《文物》,1997年第1期,頁42-48。
藍勇,〈歷史時期三峽地區農林副業開發研究〉,《中國農史》,第14卷第3期(1995),頁76-82。
羅君,〈秦漢時期巴郡的政治和經濟〉,《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4年1月),頁49-52。
羅慶康,〈秦的鹽制管窺〉,《鹽業史研究》,1991年第3期,頁24-27。
羅慶康,〈漢初鹽業初探〉,《鹽業史研究》,1993年第3期,頁35-38。
譚其驤,〈雲夢與雲夢澤〉,《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S1期,頁1-11。
鐘一鳴,〈漢代的漁業〉,《益陽師專學報》,1990年第3期,頁47-53。
四、學位論文
吳建村,《中國國庫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6月。
沈明得,《漢代馬政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11月。莊瑲逸,《秦漢市制探微》,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陳文豪,《漢代九卿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3年博士論文。陳文豪,《漢代大司農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86年碩士論文。喬玲,《西漢賦稅制度研究》,南昌:南昌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6年。
五、網路資料
「中國知識網」:http://www.cnki.net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央研究院文物圖像研究室」:http://saturn.ihp.sinica.edu.tw/~wenwu/search.htm
〈人民入出臺灣地區山地管制區作業〉,警政署,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public/Attachment/f1140142077734.pdf,2007年10月24日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