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0: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益德
研究生(外文):Yi-Der Lin
論文名稱:前漢少府「山海池澤之稅」問題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the nature resources tax of the Shao-Fu in the Former Han Dynasty
指導教授:吳昌廉吳昌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Lian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7
中文關鍵詞:漢代自然資源漢書賦稅財政
外文關鍵詞:Han DynastyNature resourcesBook of HanTaxesFinanci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此語看似簡單但其在前漢財政、行政中的意義深遠。目前關於少府財政的研究成果,多偏重在帝室財政問題,專論少府稅收的內容、財政、行政等問題者有限,故可針對相關問題深入討論。
  山海池澤四字在先秦、秦漢文獻中本指自然地理,而相似的用詞共有十六個。山海池澤用詞似隨著山澤解禁,漸由自然地理意涵轉為自然資源。「稅」本指田租,後漸擴張為收的動作。「稅」、「賦」兩字之差異,只能代表其來源與用途,無法代表其歸少府或大司農。
  「山海池澤之稅」概指與自然資源相關的稅收,這些收入依類型可分為屬水、屬地、苑囿收入等三大項,共由鹽稅、漁稅、礦業稅、林業稅、園池收入等五種所構成。這些稅收隨時間演變,其有相當部分轉歸其他職官。此五項稅收中,以屬水稅收資料最多,這或與其重要性有直接關聯。
  少府還有口賦、戶賦、獻費、酎金、關稅、市稅、酒稅、獻物等八大項收入,計可分為屬人、屬物兩類。其中以口賦、市稅最為重要。此類收入在漢初比例不高,但隨山澤稅轉出,至漢代中期以下成為少府主要收入。
  就山海池澤相關的行政問題言,少府應不涉及山澤行政。首先少府機構中山澤業務職官比例偏少,稅收官員亦相當有限。而郡國山澤職官,多非少府所能置啄。而《漢書•百官公卿表》的「掌」字,旨在說明少府最具特色的稅收。
  最後少府的財政關係有幾點特色,第一山海池澤之稅在前漢早期為少府主要稅收,但至前漢中期以下,則改以屬人、屬物稅為主。此外,少府經費應多為其他職官轉交。前漢山澤稅為少府特別指定用途稅,其於後漢時取消原因是財政便利因素,公私財政分立就財政角度言並非良好。
  本文說明「山海池澤之稅」在前漢的運作與意義,前漢少府財政的演變,可謂是中國財政史的重要轉變階段,此處共涉及前漢賦稅史、財政史、官制史與史學史等四大方面,而為日後研究相關領域的基礎,這當可擴大至討論秦、漢時期各種職官的財政運作。
  The Book of Han said “the Nature resources taxes belonged to the Shao-Fu”, these words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on financial and administration matters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The current main research field of the Shao-Fu’s financial was focus on the financial issues between the royal house and the imperial official. Therefore, we can research deeper and wider in the Shao-Fu as other issues like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and contents of taxes are lesser focused on.
  Shan-Hai-Chi-Ze(Mountain, Sea, Lake, Swamp) means nature geographic area in the Pre-Qin and the Qin-Han period documents and there is sixteen words with similar meaning. However, with the ban on Mountain and Lake being lifted, the meaning of Shan-Hai-Chi-Ze moved towards nature resources from nature geographic area. The meaning of the Shui originally means tax of farm field and it changed to refer the action of taking something during the Qin-Han perio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hui and the Fu is about the source and the usages of these taxes and it doesn’t imply these taxes will belong to specific official.
  The tax of Shan-Hai-Chi-Ze can refers to any taxes regarding nature resources. These nature resources can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s water orient, land orient and the royal garden orient which was composed by five taxes like the tax of salt, the tax of fishing, the tax of mining, the tax of forest and the incomes of royal garden.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financial situation, these taxes are transfer out to other official than the Shao-Fu. There is one poin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documents record of water orient taxes are much fluent than other taxes. This might imply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orient taxes is much higher than other taxes.
  Taxes belonged to the-Shao-Fu is not limited to the nature resources taxes. Other taxes like the tax of child, the tax of family, the fee of dedicatory, the gold of Zhou, the tariff, the tax of market, the tax of wine and the annual dedication. These taxes can divide into two categories as the Human orient and the Material orient.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taxes is getting higher as nature resources taxes being transfer out from the Shao-Fu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We can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Shao-Fu has nothing to do with nature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As there isn’t much nature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officer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the Shao-Fu. And the word of “belong” in the Book of Han only means it is most notable tax of the Shao-Fu.
  And we can notice that there are some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Shao-Fu. First, the Nature resources taxes were primary income of the Shao-Fu during early stage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The Human orient and the Material orient taxes take over the role of primary income of the Shao-Fu after middle stage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And these taxes belong to the Shao-Fu were collected and given by other official to the Shao-Fu. The nature resources taxes in the Former Han Dynasty were earmarked taxes and the financial role of the Shao-Fu in the Later Han Dynasty being cancel for financial convenience. We can consider it as bad from the financial point of view, as for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being divide into the royal house section and imperial official section.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二章 戰國秦漢文獻中的「山海池澤之稅」 ……  13
第一節 戰國秦漢文獻中的山海池澤用詞 ……………  14
一、戰國、秦代的山海池澤用詞
二、漢代的山海池澤用詞
三、戰國秦漢通用山海池澤用詞
四、山海池澤用詞的共通特色
第二節 漢代山海池澤用詞單字探微 …………………  23
一、屬地用字
二、屬水用字
三、屬地屬水兼具用字
第三節 「稅」字試析 …………………………………  34
一、稅字本義
二、漢書中的「稅」
三、稅、賦差異
第四節 小結 ……………………………………………  40
第三章 前漢少府所掌水、地類稅收 ………………  43
第一節 屬水稅收 ………………………………………  44
一、鹽稅
二、漁稅
第二節 屬地稅收 ………………………………………  54
一、礦業稅
二、林業稅
第三節 園池稅收 ………………………………………  65
一、縣與禁苑的關係試探
二、園池稅收的課徵
第四節 小結 ……………………………………………  74
第四章 前漢少府所掌人、物類稅收 ………………  77
第一節 屬人稅收 ………………………………………  78
一、口賦兼論戶賦
二、獻費
三、酎金
第二節 屬物稅收 ………………………………………  98
一、關稅
二、市租
三、酒稅
四、獻物
第三節 小結 …………………………………………… 115
第五章 前漢「山海池澤」的行政運作 …………… 119
第一節 前漢中央少府機構與山澤業務………………… 119
一、少府長官事蹟、職掌與山澤業務的關係
二、中央少府機構與山海池澤業務之關係
第二節 前漢郡國山海池澤諸職官考 ………………… 128
一、「屬地」諸山澤職官
二、「屬水」諸山澤職官
三、「苑囿」職官
第三節 《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掌」的用法 …… 153
一、合於實情
二、類推
三、古官職掌
四、最具代表性之職掌
第四節 小結 …………………………………………… 165
第六章 前漢「山澤」稅與少府的財政關係 ……… 167
第一節 前漢少府收入演變中的財政意義 …………… 167
一、少府收入歸屬演變
二、少府各收入比例
第二節 少府收入的財政運作 ………………………… 176
一、 收稅、用稅之別
二、 少府收入與漢代財政運作
三、 公、私財政與少府收入之關係
第三節 小結 …………………………………………… 186
第七章 結論 ………………………………………… 189
徵引書目 ……………………………………………… 195
一、史料
(一)、傳統文獻
《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第二版。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二版。
《孟子》,收於朱熹集註,《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六月。
《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一版。
《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一版。
《論語》,收於朱熹集註,《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六月。
丁孚,《漢儀》,收於孫星衍集,《漢官六種》,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10月臺三版。
孔安國傳,《尚書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孔晁注,《逸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毛公傳,《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王弼、韓康伯注,《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5月景印初版。
司馬光等撰,《資治通鑑》,臺中:曾文出版社,1977年初版。
司馬彪,《續漢書》,收於《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一版。
史游,顏師古注,《急就篇》,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1月。
左丘明,《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5月第一版。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1957年。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臺景印初版。
何休、范寧等注,《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何休注,《春秋公羊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12月。
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
屈大鈞,《廣東新語注》,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洪邁,《容齋續筆》,收於《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第一版)。
胡廣注,《漢官解詁》,收於《漢官六種》(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10月)。
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第一版。
徐天麟,《西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桓寬,《鹽鐵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桓譚,《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6月。
秦嘉謨,《月令粹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荀況,《荀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荀悅,《前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第一版。
袁宏,《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第一版。
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
常璩,《華陽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初版。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月第一版。
郭璞注,《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陸賈,《新語》,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5月初版。
揚雄,《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第一版。
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二版。
楊孚,《異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楊錫彭注,《山海經》,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初版。
董説,《七國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賈思勰,《齊民要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管仲著,黎翔鳳撰,《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第一版。
劉向,《新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劉向,《說苑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修訂版。
劉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初版。
劉向校,《關尹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劉安,《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第一版。
劉知幾,《史通》,臺北:錦繡出版,1992年4月初版。
劉建國注,《越絕書》,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6月第一版。
劉歆,《西京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劉熙著,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劉慶柱輯注,《三秦記輯注•關中記輯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劉錦藻纂,《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新一版。
劉徽註,《九章算術校證》,臺北:九章出版社,2002年11月一版。
蔡邕,《月令章句》,收於鐘謙鈞、馮端本輯,《古經解彙函小學彙函續附十種》,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3月初版。
衛宏,《漢舊儀》,收入孫星衍集,《漢官六種》,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10月臺三版。
鄭玄注,《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鄭玄注,《儀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鄭玄注,《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6月初版。
賴炎元註,《韓詩外傳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9月初版。
應劭,《風俗通義》,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初版。
應劭,《漢官儀》,收於《漢官六種》(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10月)。
韓非,《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11月初版。
嚴可均編,《全三國文》,收於楊家駱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三版。
嚴可均編,《全後漢文》,收於楊家駱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三版。
嚴可均編,《全漢文》,收於楊家駱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三版。
酈道元注,《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二)、出土史料
《周家臺三O號秦墓簡》,收於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第一版)。
中國文物研究所等編,《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初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一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一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第一版。
周曉陸、路東之編,《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容庚編,《漢金文錄》,收於氏編《秦漢金文錄》,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10月景印一版。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第一版。
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羅福頤主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
羅福頤編,《漢印文字徵》,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8月香港第一版。

二、近人專書
Michael Loewe等編,韓復智主譯,《劍橋中國史(第一冊秦漢篇)》,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一月初版。
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王仲犖,《金泥玉屑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8月第一版。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第二版。
余英時著,鄔文玲等譯,《漢代貿易與擴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吳昌廉,《兩漢計偕考》,臺北:蘭臺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吳慧,《桑弘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11月第一版。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二版
呂思勉,《中國通史》,出版資料不詳。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李超英,《財政學概要》,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2年11月五版。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12月臺初版。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一冊)》,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3月第三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第十五版
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北京第一版。
周玉津,《財政學新論》,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0年9月再版。
周伯棣,《中國財政思想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周伯棣編著,《中國財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
岳慶平,《中國秦漢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林甘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林劍鳴,《秦漢史》,臺北:五南,1992年11月初版。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10月初版。
侯家駒,《中國財金制度史論》,臺北:聯經,1988年。
胡平生,《長江流域出土簡牘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論(上)》,收於氏著,《范文瀾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孫翊剛主編,《中國賦稅史》,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孫翊剛主編,《簡明中國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馬大英,《漢代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3年4月第一版。
張晉藩主編,《中國官制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陳秀夔,《中國財政史》,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十月臺初版。
陳直,《史記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第一版。
陳直,《漢書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第一版。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
陳琮,《中國上古財政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11月初版。
陳槃,《漢晉遺簡釋小七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年6月初版。
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年4月初版。
勞榦,《秦漢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11月新二版。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普春化,《財稅概要》,臺北:三民書局,1977年9月初版。
黃今言,《秦漢商品經濟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黃今言,《秦漢賦役制度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
董平均,《出土秦律漢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熊鐵基,《秦漢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劉永憲編著,《財政學原理》,臺北:凱侖出版社,1993年增訂版。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第一版。
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新一版。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6月第一版。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57年4月初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修訂三版。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12月再版。
羅慶康,《西漢財政官制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
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與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3月初版。
蘇俊良,《漢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三、論文
于振波,〈從簡牘看漢代的戶賦與芻稾稅〉,《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2期,頁151-155轉162。
王子今,〈東漢洛陽的“上林”〉,《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頁12-16。
王子今,〈秦漢帝國執政集團的海洋意識與沿海域控制〉,《第一屆白沙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6年9月),頁13-1-13-18。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金布律》中的早期井鹽史料及相關問題〉,《鹽業史研究》,2003年3期,頁23-26。
王川,〈試論秦漢三國時期嶺南地區園藝業發展的原因〉,《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頁95-101。
王元林,〈兩漢合浦、徐聞與南海絲路的關系〉,《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頁86-89。
王亞春,〈漢代關稅小考〉,《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75-78。
王剛,〈漢代“市租”新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4期,頁87-91。
王剛,〈漢代關稅問題再探討〉,《南都學壇》,2003年第1期,頁16-19。
王福昌,〈西漢桂陽郡“金官”考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3期,頁44轉114。
仝晰綱,〈秦漢郡國農官考實〉,《史林》,1996年第4期,頁23-26。
加藤繁,吳杰譯,〈漢代國家財政和帝室財政的區別以及帝室財政的一斑〉,《中國經濟史考證》,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9月初版,頁25-124。
石小同,〈《管子》對鐵的開發與經營管理〉,《管子學刊》,1994年4期,頁53—54。
田澤濱,〈試論商鞅的稅制改革〉,《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5期,頁74-82。
伊敏,〈人頭稅與兩漢人口數量的變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47-50。
朱德貴,〈張家山漢簡與漢代戶賦制度新探〉,《學術論壇》,2006年第6期,頁151-153。
朱德貴,〈論漢代國家財政與帝室財政管理體制——與加藤繁先生商榷〉,《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頁86-90。
余志勇,〈略論先秦兩漢時代我國的用鐵程度〉,《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3期,頁69—76。
余明,〈“弛山澤之禁”與漢初地方經濟開發〉,《自貢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期,頁51-54。
余明,〈西漢林政初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頁65-71。
余明,〈西漢時期西部開發述論〉,《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7年2月),頁60-63。
余明,〈春秋戰國林政述要〉,《自貢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1期,頁26-28。
余華清,〈秦漢時期的漁業〉,《人文雜誌》,1982年第5期,頁58-66。
冷鵬飛,〈漢代“市租”考〉,《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163。
吳小平,〈兩漢時期的工商政策對銅器的影響評價〉,《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4期,頁27-32。
吳昌廉,〈秦漢「自占」初探〉,《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04年6月),頁563—594。
吳昌廉,〈論「新發現」與「新學問」之關係──王國維「新材料」觀念試釋〉,《簡牘學報》,第十七期(民國88年),頁321─350。
李竹林,〈古代解池及其經濟史略〉,《鹽業史研究》,1994年第4期,頁58─64。
李京華,〈漢代大鐵官管理職官的再研究〉,《中原文物》,2000年第4期,頁27─32。
杜勁松,〈關於西漢多黃金原因的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頁57─70。
沈振輝,〈少府官制考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頁53—58轉96。
周立中,〈我國古代酒類管理與防偽〉,《防偽史話》,2004年6期,頁70─71。
周星,〈漢代江南鑄銅業的發展〉,《南方文物》,1997年第2期,頁76─81。
周筠溪,〈西漢財政制度之一斑〉,《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8期(1936年3月16日),頁8-36。
周魁一,〈中國古代水資源稅初探〉,《中國農史》,2003年第3期,頁40-45。
周曉陸、劉瑞、李凱、湯超等著,〈在京新見秦封泥印中的中央職官內容──紀念相家巷秦封泥發現十周年〉,《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5期,頁3-15。
林益德,〈漢初的「行金」與「行錢」〉,《中興史學》,第12期(2006年6月),頁1-33。
金毓銓,〈“民數”與漢代封建政權〉,《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3期,頁61-80。
段塔麗,〈秦漢王朝開發嶺南述論〉,《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0年6月),頁92-98。
范石軒譯,〈漢代之徭役及人頭稅〉,《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7期(1936年3月1日),頁36-41。
倪根金,〈秦漢植樹造林考述〉,《中國農史》,1990年第4期,頁83-92轉37。
夏金梅、張波,〈西周至秦漢關稅收入增長原因分析〉,《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96-99。
徐少華,〈中國酒政概說〉,《中國釀造》,1998年第2期,頁1-7。
徐少華,〈形式多樣的專賣制──我國歷史上的酒政(三)〉,《中國食品》,1997年第12期,頁21-23。
馬永嬴,〈“大官之印”與西漢的太官〉,《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5期,頁77-79。
馬非百,〈秦漢經濟史資料(七)租稅制度〉,《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9期(1936年4月1日),頁9-33。
馬非百,〈秦漢經濟史資料(五)人口及土地〉,《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3期(1936年1月1日),頁8-38。
馬非百,〈秦漢經濟史資料(四)貨幣制度〉,《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2期(1935年12月16日),頁2-25。
高敏,〈秦漢賦稅制度考釋〉,《秦漢史論集》,河南:中州書畫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頁58-120。
高敏,〈關于漢代有“戶賦”、“質錢”及各種礦產稅的新証——讀《張家山漢墓竹簡》〉,《史學月刊》,2003年第4期,頁121-122。
馬新,〈論漢武帝以前鹽政的演變〉,《鹽業史研究》,1996年第2期,頁4-14。
張中秋,〈漢代工商貿易法律敘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頁81-89。
張弘、朱紅,〈試論秦統一中國前後的工商管理政策〉,《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頁32-34。
張傳璽,〈論秦漢時期三種鹽鐵政策的遞變〉,《秦漢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11月第一版,頁221-248。
張齊政,〈一把解開中國古代青銅銅源之謎的鑰匙——《江南銅研究》述評〉,《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172-174。
張衛東、裘士京,〈論兩漢時期皖南銅與皖南經濟〉,《安徽史學》,2006年第4期,頁20-24。
張躍,〈漢武帝時期的壟斷官營經濟政策〉,《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頁8-11。
梁向明,〈漢代“獻費”性質辨析〉,《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頁63-64。
陳中龍,〈秦漢的司空──以出土的實物資料為主〉,《萬竅──中華通識教育學刊》,第3期(2006年5月1日),頁15-38。
陳文豪,〈兩漢九卿年表校補考辨舉隅〉,《中國文化月刊》,第160期(1993年2月),頁111-125。
陳明光,〈20世紀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述評〉,《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10月第一版),頁319-328。
陳明光,〈中國古代賦役制度史的回顧與展望〉,《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10月第一版),頁273-318。
陳直,〈居延簡所見官名通考〉,《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頁110-121。
陳昱伶,〈〈責寇恩事〉中「魚」的幾個問題〉,《中興史學》,第五期(1999年1月),頁7-15。
陳業新,〈秦漢政府行為與生態〉,《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頁63-68。
郭獻功,〈漢代的“酎金”與“酎金案”〉,《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4年第3期),頁77-78。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全集(第四冊)》,台北:聯經,1980年9月,頁253-266。
勞榦,〈秦漢九卿考〉,《大陸雜誌》,第15卷第11期(1957年12月15日),頁1-3。
景愛,〈環境史:定義、內容與方法〉,《史學月刊》2004年第3期,頁5-7。
賀昌群,〈秦漢間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與秦末農民起義的關係〉,《漢唐間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9月第一版,頁1-87。
黃今言,〈秦漢末業稅問題的探討〉,《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頁25-33。
黃天華,〈論秦代賦稅結構及其沿革〉,《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頁39-44。
黃君默,〈兩漢的租稅制度〉,《食貨》,第3卷第7期(1936年3月1日),頁30-35。
黃志輝,〈粵北古代的礦業〉,《廣東史志》,1994年第2期,頁47-50。
楊志賢,〈從張家山漢簡看漢初會計管理制度的發展狀況〉,《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2期,頁7-12。
楊劍虹,〈居延漢簡三類會計簿書窺測〉,《西北史地》,1994年第2期,頁1-20。
萬海峰、蕭燕,〈略論漢武帝時期的鹽鐵專賣制度〉,《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頁124-127。
裘錫圭,〈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文物》,1974年第7期,頁49-62。
寧立波、靳孟貴,〈我國古代水權制度變遷分析〉,《水利經濟》,第2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8-11轉65。
蒙文通,〈中國歷代農產量的擴大和賦役制度及學術思想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1957年第2期,頁27-106。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西漢礦業稅收制度試析——兼談西漢前期“弛山澤之禁”及商人兼併農民問題〉,《史學月刊》,2003年第3期,頁26-33。
劉洪石,〈漢代東海郡朐縣的海鹽生產和管理機構〉,《鹽業史研究》,2002年第1期,頁43-44。
劉德增、李珩,〈“縣官”與秦漢皇帝財政〉,《文史哲》,2006年第5期,頁70-74。
潘明娟,〈秦都咸陽城市機能芻議〉,《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2005年2月),頁70-73。
蔡興安,〈漢代九卿制度考(上)〉,《大陸雜誌》,第26卷第4期(1963年2月28日),頁17-21轉30。
蔡興安,〈漢代九卿制度考(下)〉,《大陸雜誌》,第26卷第5期(1963年3月15日),頁26-31。
賴華明,〈漢武帝經濟改革新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頁81-86。
薛振愷,〈試論漢武帝的斂財政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頁84-92。
謝桂華,〈尹灣漢墓簡牘和西漢地方行政制度〉,《文物》,1997年第1期,頁42-48。
藍勇,〈歷史時期三峽地區農林副業開發研究〉,《中國農史》,第14卷第3期(1995),頁76-82。
羅君,〈秦漢時期巴郡的政治和經濟〉,《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4年1月),頁49-52。
羅慶康,〈秦的鹽制管窺〉,《鹽業史研究》,1991年第3期,頁24-27。
羅慶康,〈漢初鹽業初探〉,《鹽業史研究》,1993年第3期,頁35-38。
譚其驤,〈雲夢與雲夢澤〉,《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S1期,頁1-11。
鐘一鳴,〈漢代的漁業〉,《益陽師專學報》,1990年第3期,頁47-53。

四、學位論文
吳建村,《中國國庫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6月。
沈明得,《漢代馬政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11月。
莊瑲逸,《秦漢市制探微》,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文豪,《漢代九卿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3年博士論文。
陳文豪,《漢代大司農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86年碩士論文。
喬玲,《西漢賦稅制度研究》,南昌:南昌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6年。

五、網路資料
「中國知識網」:http://www.cnki.net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央研究院文物圖像研究室」:http://saturn.ihp.sinica.edu.tw/~wenwu/search.htm
〈人民入出臺灣地區山地管制區作業〉,警政署,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public/Attachment/f1140142077734.pdf,2007年10月24日所見。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