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一)公報
立法院公報,第79卷,第4期,委員會記錄。
立法院公報,第82卷,第61期,委員會記錄。
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28期,2001年委員會記錄。
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27期,2004年5月5日。
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外交及僑務委員會施政報告,2004年。
立法院第五屆第5會期外交及僑務、預算及決算委員會第一次聯席會議記錄,時間:2004年2月26日。
(二)專書
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2001年美國紡織品與成衣市場分析報告》,臺北 : 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2001年12月。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編印,《美國、澳洲、加拿大三國台灣僑民比較研究》,臺北:僑務委員會,2005年12月。
中華經濟研究院編輯,《華僑經濟年鑑 91~92年版美洲篇》,臺北:僑務委員會,2002。
孔秉德、尹曉煌主編,余寧平等譯,《美籍華人與中美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初版。
毛松年,《僑政論文選集》,臺北:華僑通訊社,1981年9月。
司徒政,《美國華僑社會現況研究》,臺北:僑務委員會華僑通訊社,1988年3月。
立法院編,《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機關別預算表(1980-2000年)》,臺北市,立法院,1999年。
朱汯源、林若雩、夏誠華,《從兩岸僑教政策看我國僑教未來走向》,臺北市: 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1998年8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經濟現代化的歷程》,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1991年2月。
李樸生等,《五十年來的華僑與僑務》,臺北:華僑協會總會,1997年4月修訂再版。
汪樹華,《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2年。
林東泰,《國內一般民眾對僑務工作的民意調查》,臺北市: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1995年3月。
林美惠主編,《美國華僑社會現況研究》,臺北:僑務委員會華僑通訊社,1990年。
郁漢良,《華僑教育發展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2月。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一九一二∼二00四)》,新竹市: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5年。
夏誠華,《旅美華人、留學生對中華民國政治態度之研究》,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1994年5月。
夏誠華主編,《海外華人研究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5年4月。
孫甄陶、張希哲,《美國華僑史略與美國華僑社會之發展》,臺北:華僑協會總會,民1997年5月增補再版。
高信,《中華民國之華僑與僑務》,臺北市:正中書局,1989年8月。
高崇雲主編,《第六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縣:淡江大學,2005年1月。
張其昀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2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張其昀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3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梁茂信,《美國移民政策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許豐明,《換個國家住住也不錯》,臺北市:平安文化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郭實渝,《由臺灣前往美國的「小學學生」問題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2年。
陳依範著,殷志鵬、廖慈節譯,《美國華人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限公司,1984年第一版。
陳祥水,《紐約皇后區新華僑的社會結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1年。
陳銘城、施政鋒編,《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陳樹強,《民國以來僑務政策之研究—三民主義僑務政策之實踐與評估》,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1993年。
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第一輯》第1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陳靜瑜,《美國臺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1980~2000年)》,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2005年。
陳靜瑜,《紐約曼哈頓華埠-一個美國華人社區之個案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2000年8月。
陳靜瑜,《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美國華人社會史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0年4月。
陳懷東,《美國華人經濟現況與展望》,臺北:世華經濟出版社,1991年。
陳璽安,《從政治經濟面看臺灣移民問題》,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1995年8月。
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研究》,香港 : 三聯,1997年初版。
曾嬿芬,《移民、跨國經濟與資本流動:臺灣商業移民的研究》,臺北市: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1997年5月。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華僑志•總志》,臺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78年1月增定三版。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編,《華僑志•總志》,臺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56年10月。
華僑協會總會、華僑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主編,《華僑大辭典》,臺北市:華僑協會總會,2000年5月。
華僑通訊社,《中華民國僑務發展歷程:攜手走過的歲月》,臺北:華僑通訊社,1990年4月。
華僑通訊社編,《蔣總統經國先生對華僑言論輯要》,臺北:華僑通訊社,1983年。
董鵬程、丘金峰主編,《第三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市: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2001年8月。
董鵬程、吳長玲主編,《第一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市: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1999年8月。
董鵬程主編,《第二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市: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2000年8月。
董鵬程主編,《第四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市:世界華文出版社,2003年3月。
僑委會,《全球僑務轄區統計表》,臺北:僑務委員會,2005年10月。
僑委會,《臺灣地區移居美國僑民長期追蹤第二(2004)年調查報告》,臺北市:僑務委員會,2005年。
僑委會,《臺灣地區移居海外僑民概況調查報告》,臺北市:僑務委員會,2002年。
僑務委員會,《中華民國僑務統計九十三年版》,臺北:僑務委員會,2005年。
僑務委員會,《中華民國僑務統計九十五年版》,臺北:僑務委員會,2006年。
僑務委員會,《中華民國僑務統計九十年版》,臺北:僑務委員會,2001年。
僑務委員會,《中華民國僑務統計九十年版》,臺北:僑務委員會,2001年。
僑務委員會,《中華民國僑務統計八十九年版》,臺北:僑務委員會,2000年。
僑務委員會,《蔣總統對海外僑胞的指示》,臺北:僑務委員會,1967年。
僑務委員會主編,《十年來僑務工作》,臺北市:僑務委員會,1981年10月。
僑務委員會主編,《僑務五十年》,臺北市:僑務委員會,1982年4月。
僑務委員會委託研究,蕭新煌主持,《臺灣地區移民及其在美國的調適過程與回流轉向以洛杉磯及紐約為例》,臺北:僑務委員會,1994年。
僑務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僑務統計九十四年版》,臺北:僑務委員會,2005年9月。
蓋浙生主編,《第五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縣:淡江大學,2004年1月。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續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劉曉莉,《大贏家-100位頂尖華人》,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4月1日。
劉曉莉,《田長霖的柏克萊之路―華裔校長的輝煌歲月》,臺北:天下文化,1997年。
德新、梁德主編,《中外約章匯要(1689-1949)》,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蔡文輝,《美國社會與美國華僑》,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九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十一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蕭新煌,《臺灣地區移民及其在美國的調適過程與回流轉向-以洛杉磯及紐約為例》,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1994年10月。
賴金城,《臺灣經濟國際化與海外華人》,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2001年8 月。
龍文彬、江佳慧,《臺灣地區移居美國僑民長期追蹤調查制度與方法》,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3年12月。
龍文彬、黃國枏,《臺灣及兩岸三地華人人口推估方法-理論架構與實證探討(以美國為例)》,臺北:僑務委員會,2003年12月。
營志宏,《美國移民法》,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顏國裕,《我國僑務政策之研究—民國六十年以後之發展分析》,臺北:龍文出版社,1991年。
(三)期刊、學報
王洪兵,〈臺灣地區人才外流與回歸成因分析及啟示〉,《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7卷,第1期(2000年3月),頁57-61。
石永貴,〈曾廣順委員長與華僑--「永遠與僑胞在一起」〉,《僑政歲月》,臺北:華僑通訊社(1993年),頁348。
朱立智,〈戰后美國臺籍華僑社會的形成淺述〉,《東南亞研究》,第4期(2002年),頁67-72。
朱浤源主持、謝國賢 紅琦亭記錄,〈中華民國政府僑務政策的變與不變 -「五十年來兩岸僑務政策之比較」學術論壇系列之一〉,《僑協雜誌》,第81期(2003年),頁23。
朱浤源等,〈中華民國政府僑務政策的變與不變〉,《僑務論壇》(2003年),頁19-40。
吳明思,〈「矽谷華人創業之神」陳五福踢到鐵板,大環境不妙不是唯一因素〉,《財訊月刊》,第240期(2002年3月1日)。李其榮,〈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新移民的特點〉,《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5期(1997年9月),頁78-85。
李其榮,〈戰后美國華人社會的發展與困擾〉,《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1996年),頁34-46。
李其榮、李永,〈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新移民的特點〉,《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2005年),頁77。
李盈慧,〈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暨大學報》,第1卷,第1期(1997年3月),頁165-194。沈立新,〈美國華人新移民狀況研究〉,《八桂僑史》,第2期(1996年),頁26-30。
徐亨,〈四十年來華僑在臺灣建設中的貢獻〉,《華僑問題論文集第四十輯》,臺北:中國僑政學會(1993年),頁7-10。
祖慰,〈移民文化與「雙螺旋結構」〉,《亞洲華文作家雜誌》,第53期(1998年12月),頁147-158。張四德,〈熔爐(Melting Pot)或多元文化(Pluralism):從種族史觀點論美國社會的特質及十九世紀的排華運動〉,《西洋史集刊》,第8期(1989年),頁111-133。張富美,〈僑務政策與僑民參政〉,《西班牙「外交時代」季刊 中文稿》(2002年10月14日),頁5-7。
梁培熾,〈美國華文教育發展的新理念〉,《珠海學報》,第17期(2001年8月),頁36-39。符瑜,〈美國華人與矽谷〉,《八卦橋刊》,第3期(2001年),頁34-38。
莊國土,〈1978年以來中國政府對華僑華人態度和政策的變化〉,《南洋問題研究》,第3期(2000年),頁1-13。
莊國土,〈從移民到選民: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社會的發展變化〉,《世界歷史》,第2期(2004年),頁67-77。
莊國土,〈論臺灣當局的華僑教育政策〉,《臺灣研究》,第2期(1994年),頁87-91。
連志丹,〈臺灣現階段大力扶持海外僑教的措施與借鑒〉,《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3期(2001年9月),頁41-46。
郭岱宗,〈美國華人參與政治之研究〉,《淡江學報》,第33期(1994年3月),頁657-669。陳肖英,〈臺灣民進黨僑務政策的調整及面臨的問題〉,《八桂僑刊》,第2期(2004年),頁23-26。
陳靜瑜,〈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華人的地位變遷〉,《興大歷史學報》,第9期(1999年6月),頁117-160。陳靜瑜,〈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華僑社會嬗變的狀況分析,1950-90〉,《興大歷史學報》,第8期(1998年6月),頁229-270。陳靜瑜,〈隱形的角力--「非統即獨」二分法的省思〉,僑委會:全僑民主和平聯盟專刊(2002年12月)。
陳懷東,〈美國華人網際網路網及全球〉,《僑協雜誌》,第69期(2000年7月),頁24-26。
麥禮謙,〈走向多元化的當代美國華人社會:在變化中的美國華人地緣性社團系統〉,《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3期(1996年),頁7-8。
麥禮謙著、肖烽蘅譯,〈傳承中華傳統:在美國大陸和夏威夷的中文學校〉,《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4期(1999年),頁62-65。
曾廣順,〈積極扶植華僑經濟—答聯合報記者周恆和訪問〉,《僑政歲月》(1993年),頁213。
黃昆章,〈美國的臺灣移民〉,《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2期(1994年),頁10-14。
黃昆章,〈臺灣民進黨僑務政策的調整〉,《世界政治與經濟論壇》,第2期(2002年),頁82-85。
黃乾,〈民國八十五年全體僑務委員會議紀要〉,《僑協雜誌》,第55期(1997年),頁7。
黃國昌,〈我國應有新的僑務政策〉,《僑協雜誌》,第64期(1999年),頁7-14。黃國昌,〈從南加州僑社慶祝「雙十」及「十一」看僑務政策〉,《僑協雜誌》,第59期(1998年),頁10-14。
黃儀娟,〈臺裔移民在美之文化適應-邊緣化的適應心態〉,《教育社會學通訊》,第46期(2000年5月),頁22-23。楊再平、何馥行、鄭嘉蕙,〈新僑民.新風貌〉,《海華雜誌》,第89期(1992年9月),頁6-8。萬曉宏,〈80/20促進會與美國華人參政新策略〉,《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3期(2003年),頁40-46。
萬曉宏,〈從2002年美國中期選舉看華人參政〉,《東南亞縱橫》(2006年8月),頁68-73。
葛維新,〈華僑社會的演變與問題〉,《國政論壇》,第1卷,第7期(2001年9月),頁129-134。
葛維新,〈僑務政策現況〉,《智庫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0年9月),頁30-33。廖書賢,〈陳水扁政府的僑務政策(2000~2002)〉,《近二十年來的海外華人學術研討會》(2002年),頁4。
趙林,〈近十五年(一九八四至一九九八)年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主編(1998年6月),頁47-50。
蔡振翔,〈近年來臺灣僑務政策特點的回顧與前瞻〉,《福建省社會主義學報》,第2期(2006年),頁36-39。
蔡瑋,〈中共僑務政策的回顧與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3期(2000年6月),頁21-33。鄭瑞林,〈臺灣移民的特點和貢獻〉,《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5年),頁37-38。
薛光祖,〈中、美雙重文化的認同與移民心態的調適〉,《臺灣教育》,第598期(2000年10月),頁4-5。蘇嘉宏,〈華僑、族裔政治與美國對華政策的互動〉,《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1期(2003年5月),頁55。(四)學位論文
王斯�隉A《1971年以來臺灣的僑務政策》,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2年9月。
朱苑綺,《美國大洛杉磯地區中文學校之探討-以洛杉磯郡和橘郡為例(1965∼2005)》,臺中:國立中興大學,2006年6月。
張志平,《大洛杉磯台灣移民社團發展探析(1971-2006)》,臺中:國立中興大學,2007年。
潘相印,《美國加州矽谷地區之臺灣移民(1965-2000)》,臺中:國立中興大學,2004年。
(五)網路資料
大紀元,http://www.dajiyuan.com,參閱日期:2007/05/02。
中華民國行政院,http://www.ey.gov.tw/mp.asp?mp=1,參閱日期:2007/12/20。
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參閱日期:2007/12/23。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BICER/EDU7954001/c9/1950-2004.pdf,參閱日期:2007/12/23。
中華民國教育部統計處,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php,參閱日期:2007/12/23。
中華民國僑委會,http://www.ocac.gov.tw/,參閱日期:2007/05/28。
全僑民主和平聯盟,http://www.gadp.org.tw,參閱日期:2007/05/01。
宏觀電子報,http://www.macroviewtimes.com,參閱日期:2007/05/01。
東森電子報,http://www.ettoday.com,參閱日期:2007/05/01。
僑委會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http://edu.ocac.gov.tw/,參閱日期:2007/12/23。。
福建僑聯網,http://www.fjql.org/qszl/xsyj9.htm,參閱日期:2007/12/23。
臺灣光華雜誌,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index.php,參閱日期:2007/12/23。。
臺灣宏觀電視,http://www.pts.org.tw/macroview/,參閱日期:2007/05/02。
臺灣宏觀電視,http://www.pts.org.tw/macroview/about.htm,參閱日期:2007/04/30。
臺灣海外網,http://taiwanus.net/,參閱日期:2008/2/13。
二、西文部份
(一)專書
Alejandre, Portes and Rumbant Ruban G. . Immigrant America: A Portrait , Oxford, Eng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1990.
Chang, Iris, The Chinese in American:A Narrative History , New York, N.Y.: Viking Adult, 2003.
Chu, Samuel C., Chinese in the Building of the U.S. West , Paramus, New Jersey: Globe Book Company, 1993.
Gordon, Milton M.,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Lai, Him Mark, Joe Huang, Don Wong, The Chinese Of America 1785-1980, San Francisco : Chinese Culture Foundation, 1980.
Li, Minghuan, We Need Two Words: Chinese Immigrant Associations in a Western Society,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1999.
Louie, Vivian S., Compelled to Excel: Immigration,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y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Ng, Franklin, The Taiwanese Americans ,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8.
Roberson., Ian., Sociology , New York:Worth Publishers, Inc., 1987.
Saxenian, A., Local and Global Networks of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in Silicon Valley, San Francisco: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2002.
Tzeng, R. and B. Uzzi (eds), Embeddedness and Corporate Change in a Global Economy,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2000。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 Foreign-Born Population Detailed in Census Bureau Tabulation, Release CB84-179, Washington,DC.: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1984.
Zhou, Min, Chinatown:The Socioeconomic Potential of an Urban Enclave, Philade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二)期刊
Lai, Him Mark, “Twenty Years of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 Perspectives(2007): pp. 1-2, 2p.
Li, Mengying, “The Role of Parents in Chinese Heritage-Language Schools,”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29, no. 1(2005): pp. 197–207.
Lien , Pei-te, “Behind the Numbers:Talking Politics with Foreign-born Chinese American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42, no. 2 (2004): pp.87-113.
Painter, Gary, Yang, Lihong and Yu, Zhou, “Homeownership Determinants for Chinese Americans: Assimilation, Ethnic Concentration and Nativity ,” Real Estate Economics 32, no. 3(2004): pp. 509–539.
Pegler-Gordon, Anna, “Chinese Exclusion, Photography, and theDevelopment of U.S. Immigration Policy,” American Quarterly 58, no. 1 (March, 2006) : pp.51-77.
Tzeng, Rueyling, “Utilizing Multiethnic Resource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aiwan-based Firms in Silicon Valley,” Taiwa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32( June, 2004): pp. 103–147.
(三)網路資料
Chinese American Data Center,http://members.aol.com/chineseusa/index.htm,參閱日期:2006/5/5。
College Board,http://www.collegeboard.com/,參閱日期:2006/5/8。
Committee of 100,http://www.committee100.org/,參閱日期:2006/5/15。
U.S. Census Bureau,http://www.census.gov/,參閱日期:2007/6/30。
U.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http://www.uscis.gov/portal/site/uscis,參閱日期:2007/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