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5: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怡芬
研究生(外文):Yi-Fen Wu
論文名稱:頂上風華---唐朝婦女髮式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Graceful Hair Decorations. --- The Study of Hair Style of Tang Dynasty Women.
指導教授:宋德喜宋德喜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8
中文關鍵詞:唐朝婦女髮式
外文關鍵詞:Tang Dynasty WomenHai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3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從考古文獻中發現,遠古以來女性即會在頭髮上做出變化,可見得女性求美的意識流傳已久。隨著歷史變遷發展,到了唐朝因為國力強盛、四方歸順,經濟實力在安定中迅速成長茁壯,中國躍身為當時期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而首都長安成為全球最繁榮富庶的都市,各國商人以及外交使節均群集於長安城內,充滿著異國風情。加上唐朝的王室包含著外族血統,統一中原之後吸收了各族的特色。在開放多元的環境,以及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影響之下,唐朝婦女的髮式變化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豐富時代。不論是前朝所遺留下來原本的中國傳統髮式之外,也融入了胡族的奔放色彩,再加上中亞、朝鮮以及各國風情的交流,創造出各種式樣的妝飾方法,為唐朝婦女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本研究將針對唐朝豐富的髻式與髮飾做整理,從文獻記載以及考古文物中的紀錄來介紹當時各種頭髮妝飾的式樣、做法,以及文獻中所論及的由來。此外,唐朝詩詞文化豐富,內容充分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以及婦女風情,研究中摘取詩詞中所描述的女性髮式妝飾,印證當時婦女妝飾的多樣面貌。本研究從各種所論及有關髻式與髮飾等相關文獻做有系統的整理,期能使後進研究者在此基礎上,能對唐朝整體的髮型及妝飾風潮做進一步的深入了解。
We can find the primitive women had decorative activities on head in archeology document and that proved that the aspiring to beauty had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Ta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most glorious age in China history. Without big wars between neighbors nor disasters, the economy was growing rapidly. China is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y in the 8th century. Business men and diplomatic envoys were gathering in Chang-An, the Capital of China at that time, also been the most popular city in the world. Because of Tang’s royal ancestry can been traced to foreign clan, they had bigger tolerance between different coltures. By the influence of open society, women in Tang were plentiful in hair design. They combined multi nations’ feature like middle-east, Korea, or Japan with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of older China historical style. These materials provided Tang’s women lots of pleasure, also enriched their life. Our study will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hair styles and ornaments of women in Tang. We collect the ancient books and antique about the hair style in Tang dynasty. With these documentary research we try to perform the mutative hairdo and try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some special hair styles. The Tang poems were also famous literature and suitable to express Tang’s society situation. We choose some poems to emphasis the diverse hair styles in Tang dynasty. Our research make 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by collecting related documents about hair styles and ornaments. We hope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deeper viewpoint for further researcher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預期成果 ………………………10

第二章 唐朝婦女髻式的形成背景 …………………14
第一節 豐富多元的唐朝文化 ………………………14
第二節 唐朝婦女各階層狀況 ………………………15
第三節 唐以前髮型的流變 …………………………24
第四節 小結 …………………………………………40

第三章 從考古文物看唐朝婦女髮髻變化……………41
第一節 考古文物的價值與運用 ……………………41
第二節 初唐流行的髮髻 ……………………………56
第三節 盛唐流行的髮髻 ……………………………73
第四節 中晚唐流行的髮髻 …………………………100
第五節 小結 ………………………………………105

第四章 唐詩中的唐朝婦女髮髻 ……………………107
第一節 唐詩與時政 …………………………………107
第二節 唐詩裡的煙雨紅顏 …………………………110
第三節 唐詩中的女性髻式 …………………………117
第四節 小結 …………………………………………124

第五章 唐朝婦女髮式與頭飾 ………………………126
第一節 鬟…………………………………………… 126
第二節 鬢髮………………………………………… 130
第三節 假髻 …………………………………………142
第四節 頭飾 …………………………………………152
第五節 不同階層的婦女頭飾 ………………………184
第六節 小結 …………………………………………189

第六章 結論 …………………………………………191

參考書目………………………………………………196
參考書目

一、典籍史料
(一)經部與正史類
(漢)鄭玄,《周禮鄭注》,台北:中華書局,1965。
(漢)鄭玄,《儀禮》,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鄭玄,《禮記鄭注》,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
(漢)鄭玄,《宋本儀禮鄭注》,台北:鼎文書局,1972。

(宋)林之奇撰,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尚書全解》,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
楊柏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3。
屈萬里,《詩經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
陳子展,《詩經直解》,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
(漢)班固,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
(唐)姚思廉,許嘉璐主編,《陳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唐)令狐德棻,《周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梁)沈約,《宋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唐)李延壽,楊家駱主編,《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宋)歐陽修,許嘉璐主編,《新五代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1993。
〈元〉脫脫、阿魯圖撰,楊家駱主編,《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

(二)其他相關文獻
(周)韓非子,《韓非子》,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漢)伶玄,《趙飛燕外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漢)許慎,《說文解字》,台北:世界書局,1960。
(漢)趙曄,(元)徐天祐注,《吳越春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漢)劉向,《戰國策》,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
(漢)劉向,張敬註,《列女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漢)劉安等著,《淮南子》,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
(漢)劉熙,《釋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東漢)袁康、吳平輯,(清)錢培名校,《越絕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曹魏)曹植撰,楊家駱主編,《曹子建集評注》,台北:世界書局,1973。
(晉)崔豹,《古今注》,台北:中華書局,出版年不詳。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清)張海鵬輯,《學津討原》,台北:藝文印書館。
(唐)王建,《王司馬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唐)元稹,《元稹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
(唐)白居易,《白居易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
(唐)白居易,《白香山詩集》,台北:世界書局,1961。
(唐)宇文氏,《�蛬O記》,《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4。
(唐)朱揆,《釵小志》,《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4。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台北:東方書店,1956。
(唐)李白撰,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李商隱撰,朱鶴齡箋注,沈厚塽輯評,《李義山詩集》,台北:台灣學生書
局,1967。

(唐)李商隱撰,劉學鎧、余恕誠輯,《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8。

(唐)李賀撰,《李賀詩選譯》,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唐)李賀撰,(明)曾益等注,《李賀詩注》,台北:世界書局,1996。
(唐)岑參撰,陳鐵民、侯忠義輯,《岑參集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5。
(唐)杜甫撰,(清)錢謙益箋注,《杜詩錢注》,台北:世界書局,1956。
(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杜詩詳注》,上海:中華書局,1979。
(唐)杜佑,《通典》,台北:大化書局,1978。
(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唐)杜枚撰,吳鷗譯注,《杜牧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1。
(唐)孟郊,《孟東野詩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唐)孟浩然撰,游信利編,《孟浩然集箋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
(唐)段成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唐)段柯古,《髻鬟品》,《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4。
(唐)韋莊,李誼校注,《韋莊集校注》,四川: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唐)孫思遜,《備急千金方要》,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

(唐)張文成撰,《遊仙窟》,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唐)張泌,《妝樓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唐)張鷟,《朝野僉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唐)陶潛,襲斌注《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6。
(唐)陸龜蒙,《唐甫里先生文集》,上海:上海涵芬樓據江南圖書館藏黃蕘圃校
明鈔本影印。
(唐)康駢,《劇談錄》,貴池先哲遺書,嚴一萍選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唐)曹鄴撰,(清)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鄴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唐)寒山,《寒山詩集》,台北:漢聲出版社,1973。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唐)劉禹錫撰,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上海:群玉堂,1992。
(唐)劉禹錫撰,吳汝煜、李穎生選注,《劉禹錫詩文選注》(台北: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6)
(唐)劉肅,《大唐新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唐)駱賓王,《駱賓王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唐)顧況,《華陽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唐)蘇鶚,《杜陽雜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唐)盧照鄰,《盧昇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唐)韓偓撰,吳汝綸評注,《韓翰林集〈香奩集〉》,台北:學生書局,1967。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後蜀)花蕊夫人撰,徐式文箋注,《花蕊宮詞箋注》,成都:巴蜀書社,1992。
(後唐)馬縞,《中華古今注》,台北:中華書局,出版年不詳。
(後蜀)趙崇祚,《宋本花間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宋)王溥,王雲五主編,《唐會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宋)王讜,《唐語林》,台北:世界書局,1975。
(宋)史東,《楊太真外傳》,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史仲文主編,北京:北京
出版社,2000。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南:平平出版社,1975。
(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99。
(宋)張瑞義,《貴耳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陳彭年,《玉篇》,蘇州張氏澤存堂本。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明)陳仁錫,《潛確居類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台北:新興書局,1965。

(清)張海鵬輯,《學津討原》,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台北:明倫書局,1971。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王雲五主編,《宣和畫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張玉書主編,《康熙字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楊家駱主編,《唐人傳奇小說》,台北:世界書局,1974。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藍海文,《今本楚辭》,台北:文史出版社,1991。

二、近代專著
(一)中文專書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唐宮仕女-國寶在線》,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上海戲曲學校中國服裝史研究組,《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王仁波,《隋唐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
王宇清,《國服史學鉤沉》,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
王秋桂,《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
王耘,《唐代美學範疇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王維堤,《衣飾的天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1。
中國服飾大辭典編委會,《中國服飾大辭典》,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編,《中國通史論文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收入氏,《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何建國、張艷鶯、郭佑民,《唐代婦女髮髻》,香港:香港審美有限公司,1987。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8。
李肖冰,《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台北:美工出版社,1995。
李思純,《江村十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李秀蓮,《中國化�菪v概說》,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李國珍,《大唐壁畫》,陝西:陝西旅遊出版社,1996。
李符同,《回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李雲,《髮飾與風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岑靜雯,《唐代宦門婦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0。

周天游主編,《盛唐氣象》,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婦女妝飾》,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8。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9。
林淑心,《衣錦行-中國服飾史相關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洛陽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新出土唐墓壁畫》,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唐宇冰,《女性服飾文化與形象設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徐純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古俑篇》,台北:中華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8。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陳安利,《唐十八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陳弱水,《唐代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
陳夏生,《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服飾篇》,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
1986。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陳履生主編,《中國人物畫-隋唐卷》,深圳: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通鑑文化編輯部,《中國考古大發現》,台北:人類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6。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
華梅,《中國服裝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許南亭、曾曉明,《中國服飾史話》,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9。
張蘊,《大唐盛世的回聲-圖說「讓皇帝」李憲墓》,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黃士龍,《中國服飾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黃留珠主編,《周秦漢唐文明》,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發行,1999。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5。
黃輝,《中國古代人物服飾與畫法》,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
雲中天,《永遠的風景-中國民俗文化(服飾)》,北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董理主編,《魅力獨具的唐墓壁畫》,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
董新林,《幽冥色彩》,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廖美雲,《唐伎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8。
趙超,《華夏衣冠五千年》,台北:中華書局,1993。
趙超,《雲想衣裳-中國服飾的考古文物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趙聯賞,《服飾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

劉志琴、吳延嘉,《中國文化史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劉麗華,《中國隋唐五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蔡子諤,《中國服飾美學史》,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
蔡壽美,《唐代婦女的妝飾》,高雄:中外圖書公司,1976。
鄭學檬、冷敏述,《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霍仲濱,《洗盡鉛華-服飾文化與成語》,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
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戴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8。
鴻宇,《服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嚴紀華,《碧玉紅牋寫自隨-綜論唐代婦女詩歌》,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

(二)翻譯書目

(日)原田淑人,常任俠、郭淑芬、蘇兆祥譯,《中國服裝史研究》,安徽:黃山書社,1998。
Michael Argyle 著,蔡伸章、吳思齊譯,《Bodily Communication》(《肢體溝通》),
巨流圖書公司,1998。
愛德華.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三、期刊論文:

310國道孟津考古隊,〈洛陽孟津西山頭唐墓〉,《洛陽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王巧玲,〈唐代婦女日常服飾與對外文化交流〉,《浙江萬里學院學報》第21卷(2008.01)。

王金秋,〈裙帶生風 婀娜多姿——洛陽出土唐代三彩女俑賞析〉,《文物世界》,(2003.03)。
王家儉,〈中國人的頭髮為什麼會惹禍?〉,《歷史月刋》(1996.05)。
王彬,〈唐墓壁畫中的婦女髮飾〉,《東南文化》(2004.06)。

白慧靜,〈從詩詞描寫中看唐代女性的服飾和審美心態〉,《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9卷(2007.11)。
包曉蘭,〈論唐代婦女服飾藝術的多樣性〉,《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2006.04)。
西安市文物管理處,〈西安東郊清理的兩座唐墓〉,《考古與文物》第5期(1992)。
西安市文物管理處,〈唐董僧利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1期(1991)。
艾之玉,〈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1996.12)。
余愛蓮,〈古今中外假髮乾坤〉,收入王秋桂等編《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
鄉出版社,1996。
宋德熹,〈唐代的妓女〉,收入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
鄉出版社,1991。
宋德熹,〈唐代「風流」小考〉,《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逢甲大學唐代研究中心,2007。
宋德熹,〈獨孤氏與衰史論〉,《興大歷史學報》第2期(1992)。
宋德熹,〈關隴集團政權中的河南竇氏〉,《興大文史學報》第22期(1992)。
李怡、潘忠泉,〈唐人心態與唐代貴族女子服飾文化〉,《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5
卷第四期(2003)。
李軍輝,〈西安東郊黃河機器製造廠漢唐、五代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5
期(1991)。
李浩,〈從唐代仕女畫看唐代婦女妝飾制度〉,《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
期(2005)。

周柏齡,〈夜幕下的深宮侍者——觀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收藏界》(2006.05)。
周 〈唐代美女芻議〉,《滄桑》Z1期 (2004)。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洛陽澗西谷水唐墓清理簡報〉,《洛陽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北郊清理的一座晚唐墓〉,《考古與文物》第6期(1998)。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唐睿宗貴亡豆盧氏墓發掘簡報〉,《洛陽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段莉芬,〈《花間集》中婦女的頭面裝飾及其在修辭上的效果〉,《建國學報》第12
期(1996)。
范強,〈論唐代女子的面妝及髮式〉,《裝飾》(2005.03)。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歷史博省館、昭陵博物館,〈唐昭陵新城長公主墓發掘簡
報〉,《考古與文物》第三期(1997)。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蒲城縣文體廠電局,〈唐惠莊太子墓發掘間報〉,《考古與文物》
第2期(1999)。
高春鴻,〈昭陵唐墓壁畫〉,《文物世界》第1期(2002.01)。
晏新志,〈大唐文明之花——唐代婦女服飾文化〉,《文博》(2004.01)。
常建華,〈中國娼妓史研究概述〉,《歷史月刊》(1996.12)。

莊申,〈唐代婦女的服飾〉,收入國立編譯館主編,《唐代研究論文集第二輯》,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
莊申,〈虢國夫人遊春圖考〉,收入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
編,《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和平書局,1989。

郭海文,〈反叛傳統 挑戰男權——試論唐代婦女服裝〉,《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
16卷(2004.06)。
張利豔,〈論唐代髮式設計的文化意蘊〉,《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8卷(2006.04)。
張金桐,〈唐代婦女及其地位〉,《寧夏社會科學》第4期(2006.07)。
張維慎、梁彥民,〈兩件唐代跪拜俑拜儀考〉,《考古與文物》第1期(1999)。
張巖松,〈從《簪花仕女圖》看唐代婦女服飾〉,《藝術研究》(2006.04)。
馮盈之,〈唐詩中的唐代女性服飾〉,《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
(2007.03)。

馮健,〈樂聲悠揚舞翩躚——唐代岑氏墓彩繪樂舞俑賞析〉,《中原文物》第4期(2005.04)。

單國霖,〈大唐盛世之泱泱風采——陜西唐墓壁畫巡禮〉,《上海藝術家》第1期(2005.01)。
黃俐平,〈風吹仙袂飄飄帶,猶如霓裳羽衣舞——唐彩繪陶女舞俑賞析〉,《東南文
化》(2000.06)。
黃嫣梨,〈班昭與《女誡》〉,收入氏著,《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
出版社,1999。

童依華,〈胡人為何人——介紹幾件唐代的人俑〉,《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第3期(1984)。
傅樂成,〈天寶雜事〉,《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楊軍凱,〈陝西省第三印染廠兩座唐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5期(1992)。
偃師商城博物館,〈偃師縣溝口頭磚廠唐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5期(1999)。

齊東方,〈濃妝淡抹總相宜——唐俑與掃女生活〉,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趙以娟、張榮紅、秦峰,〈中國唐朝婦女的髮飾初探〉,《寶石和寶石學雜誌》,第8
卷第2期(2006)。
趙雲,〈俑之生〉,《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第3期(1984)。
趙曉玲,〈唐代女子「髮」、「飾」探究〉,《科技信息》(2007.08)。
劉合心,〈陜西長安興教寺發現唐代石刻線畫「搗練圖」〉,《文物》(2006.04)。
劉良佑,〈絢麗多彩的唐三彩〉,《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第3期(1984)。
劉振華,〈論唐代婦女風貌〉,《揚州大學學報》第10卷第6期(2006.11)。
劉萬航,〈中國歷代的髮飾〉,《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第3期(1984)。
劉傳冬,〈貴婦兮,女冠兮——關于周昉《簪花仕女圖》中的人物身份考〉,《新美
術》第28卷,(2007.03)
樊英峰,〈唐永泰公主墓出土陶俑各種髮式、帽和鞋〉,《故宮文物月刊》第13卷
第3期(1995)。

樊英峰,〈乾陵唐墓壁畫的歷史價值〉,《文博》第1期(2003.01)。
韓建武,〈唐代女俑與盛唐氣象〉,《收藏家》(2006.03)。
韓建武,〈盛唐畫卷——陜西唐墓壁畫精華〉,《文明》第2期(2003.02)。

譚燕鵬,〈略論唐代婦女髮式〉,《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專輯(2006.07)。

四、學位論文
李少萍,〈唐代婦女妝飾考〉,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3。

宋德熹,〈「關隴集團」中的代北外戚家族研究-以獨孤氏及竇氏為例〉,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林曉琦,〈先秦典籍中頭髮文化及相關意象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1。

張育慈,〈從爭強鬥艷到馴服女性-三至十世紀妒婦現象與「妒婦形象」書寫〉,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6。
游琁安,〈唐詩婦女頭面妝飾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4。
黃士純,〈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1998。
黃慧文,〈唐青樓才女薛濤論〉,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7。
楊雅琪,〈從《全唐詩》看唐代婦女服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
修碩士班,2006。
謝淑如,〈全唐詩唐代婦女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2002。
豐黛,〈胡風的流被對唐代婦女常服之影響〉,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20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