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3: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昭容
研究生(外文):Chao-Jung Li
論文名稱: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Cultural Businesses in Changhua Are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黃秀政黃秀政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7
中文關鍵詞: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階級認同公民社會
外文關鍵詞:Japanese periodChanghuacultural businessclassidentitycivil socie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2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施政目的以增值母國的經濟利益為主,文化事業不是其統治的目標,但在殖民的過程中,現代化的文化事業伴隨而生,進而奠定臺灣文化事業的基礎,本文透過彰化地區的個案研究,以期了解日治時期臺灣文化事業的發展過程及其面貌。
本文舉文化事業之中具備影響力、傳播力、大眾化及通俗化特色的事業為分析對象,分別為出版、新聞、講演、圖書館、電影與廣播等六項事業,這六項均為日人實現同化政策下而主導的事業,但其中的出版、新聞、講演及電影事業,彰化地區的民眾企圖在日人主宰的文化霸權中,爭取文化事業的主導權。
在出版事業中,彰化的漢學啟蒙書以及新、舊文學的詩文集,均佔有一席之地;在新聞事業中,彰化民眾為《臺灣民報》重要的投資股東,參與《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臺灣大眾時報》及《新臺灣大眾時報》的編輯,並組成「彰員北新聞人會」,發揮為民喉舌的功能;在講演事業中,彰化為改造臺灣社會議題之左、右派激辯的大本營;在電影事業中,鼎新社與黑色青年聯盟成員,以彰化為據點在全臺各地演出,並宣揚無政府主義與思想。
彰化地區文化事業的參與人士,以出版寫作、新聞論壇、舉辦講演及電影、戲劇演出等方式,企圖提昇臺灣文化,其反映的區域特色即為日人批評之「惡化思想」的實際表現,後人則以「磺溪精神」代表其反抗思想,其活動場域已擴及到臺中市,附屬於中部地區文化圈,並造就中部為臺灣思想領航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彰化地區的個案研究可以發現臺灣的文化事業發展隨著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成效,本文將其分為開端期(1895〜1921)、發展期(1921〜1937)、管制期(1937∼1941)及停滯期(1941∼1945),而直至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的管制期才正式出現文化事業的專責機構—臨時情報部。其次,文化事業基於歷史的發展與總督府政策的影響,有其地區性的差別,彰化、鹿港、員林、北斗是實施成果較佳之處。再則,文化事業的實施與階級有密切關係,經濟較佳及受教育者對文化事業的感受較強,也因各人差異而產生不同的文化認同。最後,文化事業促成日治時期臺灣公共領域的形成,民眾可藉著文化事業的管道凝聚共識、表達公意,形成一個仍受日人管制的公民社會。
The colonial purpose of the Office of Taiwan Governor-General sought to make Taiwan an extension of the Japanese homeland and grow economic benefits. Though cultural business was not part of the colonial plan, modern cultural business had emerged and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evolution.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proces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al businesses in Changhua are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six cultural undertakings—publication, journalism, lectures, cinema, and broadcasting—with the features of being influential, communicative, popular, and common. Japanese used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as a means of naturalization of Taiwanese and dominate the direction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people in Changhua intended to strive for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cultural business in areas of publication, journalism, lectures and cinema.

In publication, Changhua has its leading place in primers on Chinese studies, and a collection of poems on old, and new Taiwanese literatures. In journalism, Changhua people are important shareholders of the Taiwan Minbao, getting involved with the editing process of the Taiwan Xinminbao, the Taiwan DaZhong ShiBao, the Xin Taiwan DaZhong ShiBao. And they formed “ChangUan North News Association” to be the mouthpiece of the people. In lectures, Changhua was set as headquarters for debates on issues of Taiwan’s social movements by left-right political affiliations. In cinema, Ding-Xing Society and the Alliance for Black Youth made Changhua as a fortified point for Drama performance that promulgated anarchism.

People engaged with Changhua cultural business used press, news forum, lectures, drama performance, and films to promote Taiwanese cultures. However, the local uniqueness was criticized as substantiated representation of ‘deteriorative thoughts’ by Japanese. Later generations dubbed it “Heng-Xi Spirit” to reflect the thoughts of revolt. The spher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was expanded to Taichung City, attached to the cultural area of Central Taiwan,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Central area is the thinking navigator of Taiwan.

The case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irst, cultural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Taiwan has its periodic expressions: an initial period (1985~1921), a developing period (1921~1937), a controlling period (1937~1941) and a stasis period (1941~1945). Not until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in the controlling period, does the Temporary Intelligence Agency emerge and have special responsibility for all affairs in cultural businesses. Seco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ies in the Office of Governor-General influence the disparity in local areas. Changhua, Lukang, Uanlin, and Beidou are more advanced areas of implementation. Moreover, the practices of cultural businesses are associated with social class, as people who are well-off and educated are more receptive to cultural identity, thus causing individual differentiation in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Last, cultural businesses help the formation of Taiwan’s public forum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People can create consensus, express public opinions via the media provided by cultural businesses, and constitute a civil society, though under Japanese contro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彰化地區的行政區劃與人文背景…………………………11
第一節 清末的行政區劃與人文背景………………………………11
一、行政區劃…………………………………………………………11
二、臺灣省會之選定…………………………………………………13
第二節 日治初期的行政區劃與人文背景…………………………15
一、行政區劃…………………………………………………………15
二、綏撫時期的統治…………………………………………………18
第三節 日治中後期的行政區劃與人文背景…………………………21
一、行政區劃…………………………………………………………21
二、從同化到皇民化…………………………………………………22
第三章 出版事業與新聞事業的建立………………………………26
第一節 出版事業……………………………………………………26
一、相關法規與統制機關……………………………………………27
二、印刷從業者及書店的分佈 ……………………………………30
三、出版品種類的分析 ……………………………………………42
四、「臺灣出版規則」違法事例………………………………………49
第二節 新聞事業………………………………………………………55
一、相關法規與統制機關……………………………………………55
二、報紙雜誌的種類及從業人員……………………………………57
三、新聞記載的地區形象……………………………………………72
四、「臺灣新聞紙令」違法事例……………………………………79
第四章 講演事業與圖書館事業的設立 …………………………85
第一節 講演事業……………………………………………………85
一、相關法規與統制機關……………………………………………85
二、臺人主導的講演會………………………………………………87
三、日人主導的講演會……………………………………………103
第二節 圖書館事業……….………………………………………112
一、相關法規與統制機關…………………………………………113
二、圖書館的分佈…………………………………………………113
三、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118
四、圖書館的社教功能……………………………………………131
第五章 電影事業與廣播事業的創立……………………………136
第一節 電影事業……………………………………………………136
一、相關法規與統制機關…………………………………………137
二、戲院的分佈及其功能運用……………………………………139
三、電影的性質與放映……………………………………………150
第二節 廣播事業…………………………………………………165
一、臺灣廣播事業的建立…………………………………………165
二、臺中放送局的成立……………………………………………167
三、廣播節目的分析………………………………………………172
四、彰化地區參與演出的節目……………………………………175
第六章 文化事業成效分析……………………………………181
第一節 時間階段的變化 ………………………………………181
一、開端期(1895〜1921)………………………………………181
二、發展期(1921〜1937)………………………………………184
三、管制期(1937∼1941)………………………………………188
四、停滯期(1941∼1945)………………………………………191
第二節 彰化各地區實施的差異 …………………………………192
一、歷史發展的影響………………………………………………193
二、實際實施的差異………………………………………………196
第三節 文化事業與階級……………………………………………199
一、口述歷史的呈現………………………………………………200
二、文本作品的呈現………………………………………………204
第七章 結論…………………………………………………………210
參考書目……………………………………………………………218
附錄:
一、「臺灣出版規則」原文………………………………………233
二、「臺灣新聞紙令」全文………………………………………236
三、講會取締規則…………………………………………………242
四、公私立圖書館規則……………………………………………243
五、活動寫真「フィルム」檢閱規則……………………………244
六、文化事業相關法令一覽表 …………………………………247
七、文化事業統制機關組織圖 …………………………………249
八、口訪記錄一覽表 ……………………………………………251
九、中央書局於《臺灣民報》刊登之書籍廣告 ………………253
一、基本史料
(一)日文
《彰化市報》1936〜1937。臺中州:彰化市役所。
《臺中州報》1923。臺中州:臺中州廳。
《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1923〜1924。東京:臺灣雜誌社。
《臺灣民報》1923〜1931。東京:臺灣雜誌社(1927年後在臺發行)。
《臺灣新民報》1932〜1941。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社。
《興南新聞》1941〜1943。臺北市:興南新聞社。
《臺灣大眾時報》1928。東京:大眾時報社。
《新臺灣大眾時報》1931。東京:大眾時報社。
《臺灣總督府府報》1926〜1942。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官報》1942。臺灣總督府。
千草默仙
1928 《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臺北市:圖南協會。
1935 《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臺北市:圖南協會。
小山政太郎
1936 《彰化商工名人錄》。臺中州:彰化市役所。
內閣印刷局
2004 《昭和年間法令全書》。東京:原書房。
日本放送協會編
1932〜1943《ラジオ年鑑》。東京:大空社重印。
吉川精馬編
1925 《臺灣經濟年鑑》。臺北市:實業之臺灣社。
杉浦和作編纂
1930 《臺灣商工名人錄》。臺北市:臺灣實業興信所。
杉野嘉助
1919 《臺灣商工十年史》。臺北市:臺北印刷株式會社。
佐藤房吉
1935 《彰化市商工業案內》。臺中州:彰化市役所。
河原功
2001 《臺灣出版警察報》解說.発禁図書新聞リスト。東京:不二出版社。
東京堂年鑑編緝部編
1936 《出版年鑑》。東京:東京堂。
杵淵義房
1940 《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市:德友社。
林進發編
1932《臺灣官紳年鑑》。臺北市:民眾公論社。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
1943 《第二年に於ける皇民奉公運動の實績》。臺北市: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
1944 《第三年に於ける皇民奉公運動の實績》。臺北市: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
鹿港街公學校編
1922 《鹿港鄉土誌》。臺中州:鹿港街公學校。
鹿港街役場
1936 《鹿港街立圖書館》1935年度。臺中州:鹿港街立圖書館。
鈴木清一郎
1937 《臺灣出版關係法出版法釋義》。臺北市:杉田書店。
彰化市役所
1939 《彰化商工名人錄》。臺中州:彰化市役所。
彰化市立圖書館編
1939 《圖書館案內》。臺中州:彰化市立圖書館。
豐田英雄編輯
1936 《昭和十一年版臺灣新聞總覽》。臺北市:國勢新聞社臺灣支社。
臺中州編
1919 《臺中州要覽》。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年重編。
1932 《臺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臺中州:編印者。
1933 《臺中州社會事業要覽》。臺中州:編印者。
1925〜1943年度 《臺中州統計書》。臺中州:編印者。
1933〜1940年度 《臺中州社會教育要覽》臺中州:編印者。
臺中州教育會
1931年度〜1933年度 《臺中州教育年鑑》。臺中州:臺中州教育會。
1935 《臺中州教育》。臺中州:臺中州教育會。
臺灣新聞社
1918 《臺灣商工便覽》。臺中州:臺灣新聞社。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
1937 《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社。
臺灣鄉土地理研究會
1935 《新制臺灣地理概說》。臺北市:新高堂書店。
臺灣總督府編纂
1921 《臺灣法令輯覽》。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29〜1940年度 《工場名簿》。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1933 《臺灣社會教育概要》。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33 《臺中州彰化郡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市: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33 《臺中州員林郡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市: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33 《臺中州北斗郡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市: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
1932 《島內公私立圖書館一覽》。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圖書館。
1941年度《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概覽附島內圖書館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圖書館。
臺灣通信社編
1924〜1943年度,《臺灣年鑑》。臺北市:臺灣通信社。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3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市:南天書局;1995重印。
臺灣遞信協會編
1925〜1943《臺灣遞信協會雜誌》。臺北:臺灣遞信協會。
臺灣警察協會
1926〜1930《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北:臺灣警察協會。
1930〜1944《臺灣警察時報》。臺北:臺灣警察協會。
臺灣總督府情報課編
1943 《臺灣出版會要覽》。臺北市:編印者。
臺灣總督府企畫部
1941 《1939年臨時國勢調查結果表》第一卷廳篇:臺中州の部。臺北市: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保安課圖書掛
2001 《臺灣出版警察報》。東京:不二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1901〜1943年度 《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鷹取田一郎
1916 《臺灣列紳傳》。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

(二)中文
不著撰人
1985 《臺灣地輿總圖》。臺北市:成文出版社。原刊於清光緒17年。
吳子光
2001 《一肚皮集》。臺灣臺北:龍文出版社。原刊於清光緒元年,吳氏雙峰草堂自刊本。
唐贊袞
1996 《臺陽見聞錄》。臺灣南投:臺灣省文獻會。原刊於清光緒17年。
陳衍
1993 《臺灣通紀》。臺灣南投:臺灣省文獻會。原刊於1922年。
劉良璧
1997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南投:臺灣省文獻會。原刊於清乾隆年間。
劉銘傳
1987 《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北市:大通書局。
《劉壯公肅奏議》。臺北市:大通書局。原刊於清光緒32年。
二水鄉志編纂小組
2002 《二水鄉志》。臺灣彰化:二水鄉公所。
王世慶
1991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臺灣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王曉波主編
1998 《蔣渭水全集》。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吳文星
2000 《鹿港鎮志•人物篇》。臺灣彰化:鹿港鎮公所。
吳濁流
1993 《無花果》。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呂訴上
1974 《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東方文化出版社。原刊於1961年,臺北銀華出版社。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
2000 《灌園先生日記》(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1 《灌園先生日記》(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7 《灌園先生日記》(十四)。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邱勝安、吳崑茂、黃武忠、陳耀東、張茂林編纂
1995 《重修臺灣省通志.教育志文化事業篇》,臺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國屏總纂
1997 《彰化市志》。臺灣彰化:彰化市公所。
洪麗完總編纂
2000 《二林鎮志》。臺灣彰化:二林鎮公所。
施懿琳編
1998 《林荊南作品集》。臺灣彰化:彰化縣立文化局。
莊金德
1971 《臺灣省通志.教育志文化事業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許進發編
2004 《臺灣重要歷史文件選編(1895-1945)》。臺灣臺北:國史館。
單文經
2000 《鹿港鎮志.教育篇》。臺灣彰化:鹿港鎮公所。
楊守愚作、張恆豪編
1990 《楊守愚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彰化縣政府
1989 《彰化縣綜合發展計畫:規劃分析報告書》。臺灣彰化:彰化縣政府。
黎澤霖
1958 《臺灣省通志稿.教育志文化事業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翁佳音譯
1992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中卷,臺灣社會運動史—勞工運 動、右派運動)。臺北市:稻鄉出版社。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
1999 《彰化縣鄉土史料》。臺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蔡培火著、張炎憲總編
2000 《蔡培火全集》。臺北市: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賴和著、施淑(施淑女)編
1994 《賴和小說集》。臺北市:洪範書店。
謝英從等撰
2006 《花壇鄉志》。臺灣彰化:花壇鄉公所。
龍瑛宗作,葉笛、陳千武、林至潔譯,陳萬益主編
2006 《龍瑛宗全集 中文卷第一冊 小說集(1)》。臺灣臺南:國家文學館籌備處。

二、專書
三澤真美惠
2002 《殖民地下的螢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中越榮二
1936 《臺灣の社會教育》。臺北市:臺灣の社會教育刊行所。
王詩琅譯
1988 《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灣臺北:稻鄉出版社。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陳蒼嘉、沈永嘉翻譯
1999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民族運動史(上)》。臺北市:福祿壽出版社。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 《2004年文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篤恭編
1994 《磺溪一完人—賴和先生百年冥誕紀念文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李昭容
2002 《鹿港丁家之研究》。臺灣彰化:左羊出版社。
呂紹理
1998 《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市:遠流出版公 司。
林柏維
1993 《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林莊生
1992 《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臺北市:自立晚報出版社。
1999 《一個海外臺灣人的心思》。臺北市:望春風文化公司。
河原功
2004 《臺灣新文學運動的開展》。臺北市:全華圖書公司。
周婉窈
2002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市:允晨文化公司。
周新富
2005 《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灣臺北:心理出版社。
施懿琳、楊翠合撰
1997 《彰化縣文學發展史》。臺灣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邱坤良
2004 《呂訴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莊永明
1989 《臺灣紀事:臺灣歷史上的今天)》。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許雪姬編著,許雪姬、王美雪記錄
1998 《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記錄。臺中清水: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許佩賢譯
1995 《攻臺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張素玢
2004 《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張圍東
2005 《走進日治臺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張瑞和
1995 《永靖鄉土資料研究》。臺灣彰化:永靖鄉公所。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
2002 《臺灣總督府》。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合著
2002 《臺灣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英哲
2007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程玉凰
1997 《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灣臺北:國史館。
楊渡
1994 《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1923-1936)》。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楊克煌遺稿、楊翠華整理
2005 《我的回憶》。臺北市:編者自印。
閭萬清、陳宗仁
1997 《彰化政治發展史》。臺灣彰化:彰化縣立文化局。
陳紹馨
1992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灣臺北:聯經出版社。
陳芳明
2004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陳柔縉
2005 《臺灣西方文明的體驗》。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2007 《囍事臺灣》。臺北市:東觀國際文化公司。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
2006 《「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 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葉龍彥
1998 《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市:玉山社出版社。
2006 《臺灣戰後初期(1945-1950)的文化crash》。臺灣彰化:臺灣快樂學研究所。
葉榮鐘
1977 《小屋大車集》。臺灣臺中:中央書局。
1995 《臺灣人物群像》。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000 《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臺灣臺中:晨星出版公司。
盧修一
1989 《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蘇薌雨、葉榮鐘、洪炎秋
1979 《三友集》。臺灣臺中:中央書局。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翻譯
2004 《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
1999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詹姆斯•約爾(James Joll)
1992 《葛蘭西》。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
1992 《原始文化》。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
Talcott Parsons著、章英華譯
1991 《社會的演化》。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Georg G. Iggers著、楊豫譯
2003 《二十世紀的史學》。臺北市:昭明出版社。
Lynn Hunt編、江政寬譯
2002 《新文化史》。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王櫻芬
2004 〈戰時臺灣漢人音樂的禁止和「復活」:從一九四三年「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的見聞為討論基礎〉,《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1期,頁1〜20。
方孝謙
2001 〈日據後期本島人兩極認同:庶民小說與知青文本的分析〉,《臺灣社會研季刊》第42期,頁183〜228。
朱傳譽
1965 〈臺灣革命報人林呈祿和他所辦的革命報刊〉,《報學》第3卷5期, 頁129〜138。
李世偉
1992 〈日治時期中、臺佛教交流略論〉,《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頁293〜304。
河原功著、黃安妮譯
1999 〈《臺灣藝術》雜誌與江肖梅〉,收入於彭小妍主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頁255〜277。
呂紹理
2002 〈日治時代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近代中國》第151期,頁115〜134。
何義麟
2000 〈日治時期廣播事業發展過程初探〉,《臺灣史蹟》第36卷,頁212〜225。
李昭容
2004 〈從工匠到藝師—探究傳統藝師李松林之成就歷程〉,《興大人文學報》第34期,頁997〜1034。
2006 〈臺共民族主義論述之研究〉,《彰化文獻》第7期,頁107〜132。
2007 〈日治時期彰化地區的電影事業(1895-1945)〉,收入於林田富總編輯,《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啟動彰化學論文集》。(臺灣彰化:彰化縣文化局,頁319〜346。
余佩真
2004 〈從日治時期「臺灣歌仔冊」及出版社林立看民族意識的興起〉,收入於國家臺灣文學館主辦,《2004臺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頁32-1〜32-16。
林秀姿
1993 〈日治時期臺灣各地區「要覽」評介〉,《臺灣風物》第43卷1期, 頁85〜117。
柯塞(Lewis A Coser)、邱澎生譯
1993 〈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第91期,頁20〜39。
洪秋芬
1991 〈台灣保甲和「生活改善」運動(1937∼1945)〉,《思與言》第29卷4期,頁115∼153。
柳書琴
2007 〈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南國文藝》的創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5期,頁217〜258。
許雪姬
1985 〈岑毓英來臺背景及其理臺措施之研究〉,收入於《臺北市耆老會談專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309〜343。
1985 〈二劉之爭與臺灣晚清政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4期,頁127〜161。
 1991 〈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第29卷4期,頁155〜184。
1999 〈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期刊》第31期,頁167〜211。
莊萬壽
1993 〈紀念一個做木師父誕生一百歲〉,《臺灣史料研究》第2期,頁110 〜115。
陳昭瑛
1992 〈霸權和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中外文學》21卷2期,頁54〜92。
楊永智
2001〈清代臺灣彰化地區出版史初探〉,《彰化文獻》第3期,頁125〜 152。
2004 〈清代鹿港文教史料初探〉,《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鹿港研究》。臺灣彰化:彰化縣文化局,頁245〜269。
黃淵泉
1993 〈明清時期臺灣出版事業〉,《書卷》第4期,頁13〜18。
黃美娥
2004 〈尋找歷史的軌跡:臺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臺灣史研究》第11卷2期,頁145〜183。
賴盟騏
2005〈四十年來彰化地方研究的回顧—以博碩士論文為中心 (1959-2004)〉,《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第34期,頁1〜24。
賴志彰
2006 〈日治時期彰化縣市街的近代化〉,《彰化文獻》第7期,頁7〜20。
蔡盛琦
2002 〈日治時期臺灣的中文圖書出版業〉,《國家圖書館館刊》,第9卷2期,頁65〜92。
2003 〈新高堂書店: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書店〉,《國家圖書館館刊》,第9卷4期,頁36〜42。
蔡慧玉
2000 〈一九三O年代臺灣基層行政的空間結構分析:以「農事實行組合」為例〉,《臺灣史研究》第5卷2期,頁55〜100。
謝瑞隆
2004 〈北斗街的歷史建築物與文化意涵〉,《彰化文獻》第5期,頁111〜133。
蘇全正
2007〈蘭記編印之漢文讀本的出版與流通〉,《文訊》第256期,頁46〜55。

四、學位論文
王雲洲
2003 〈清代臺灣北路理番同知研究(1766~1888)〉,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吳玥瑜
1991 〈日據時期臺灣同化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豐維
1999 〈「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國 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郁青
2005 〈清代彰化平原之漢人土地拓墾與聚落發展〉,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 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佳文
2005 〈日治時期官方對廣播媒體的運用〉,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柳書琴
1994 〈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媛
2002〈臺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時期臺灣工業與政策分析〉。國立成功 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黃正安
2001 〈日治時期臺灣的廣播體操推展情形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勝助
1981 〈日據時期臺灣報界的抗日運動〉,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新聞組碩士論文。
郭佳玲
2007 〈日治時期臺中州社會教化運動之研究(1920-1945)〉,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曾堃賢
1986 〈日據時期(1895-1945)臺灣區公共圖書館事業之研究〉,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韻翠
2004 〈臺中市的都市發展(1887-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 士論文。
賴秀峰
1973 〈日治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外文資料
佐藤尚子、蔭山雅博、一見真理子、橋本學編
2005 《北清ニ於ケル諸外国ノ教育上ノ効果ニ関スル調查/日華学会二十年史/日清の教育関係/対支文化事業ノ概要/文化事業部事業概要》。東京都:日本図書センター。
春原昭彥
2003 《日本新聞史》。東京:新泉社。
Durara, Prasenjit Culture, Power and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Habermas, Jurge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Lifeworld and System: A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 Vol.2.(T. McCarthy, Trans.)(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1986).
Tsurumi, E. Patricia.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六、網路資料
北投虹燁工作室,雅虎部落格(2007.12.06):http://tw.myblog.yahoo.com/jw!kQQmrf6fGQWXX4lSrdgc81Xl/article?mid=753&sc=1
國家文化資料庫(2008.2.2):
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8.6.24):
http://kn.ncfta.gov.tw/opera/HTML/talent13.htm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2008.7.07):
http://thcts.ascc.net/template/sample10.asp?id=rc03-7
http://thcts.ascc.net/view.asp
http://thcts.ascc.net/template/sample10.asp?id=rd0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