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Anthony Giddens。鄭武國譯。1999年。《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臺北:聯經出版社。
Bill Emmott。陳貝希、鄭凱譯。1991年。《日有落時》。臺北:卓越文化。
David Held、Anthony McGrew、David Goldblatt、Jonathan Perraton。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合譯。2001年。《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臺北:韋伯文化。
Gillian Youngs。黃競涓等譯。2001年。《全球時代的國際關係》。臺北:韋伯文化。
George A. Steiner and John F. Steiner。張志強、王春香合譯。2002年。《企業、政府與社會》。北京:華夏。
Jeffrey K. Liker。李芳齡譯。2004年。《豐田模式精實標竿企業的14大管理原則》。臺北:麥格羅希爾。
Leslie Sklair。劉欣、朱曉東合譯。2002年。《跨國資本家階層》。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Malcolm Waters。徐偉傑譯。2000年。《全球化》。臺北:弘智。
Richard Rosecrance。李振昌譯。2000年。《虛擬國家:新世紀的財富與權力》。臺北:聯經出版社。
Susan Strange and John M. Stopford。查立友、李向紅、鄭惠群合譯。2003年。《競爭的國家,競爭的公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The Group of Lisbon。薛絢譯。2001年。《競爭的極限》。臺北:正中出版公司。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李宛蓉譯。1996年。《民族國家的終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黃柏棋譯。1993年。《無國界的世界》。臺北:聯經出版社。
上野明。周彩敏譯。1990年。《日本跨國經營實戰錄》。臺北:卓越出版社。
下河邊淳、管加茂主編。1982年。《現在日本經濟事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梵奎主編。2001年。《經濟全球化與政府的作用》。北京:人民出版社。
日本貿易振興會。高嘉禪譯。1991年。《世界各國與日本之貿易》。臺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伊藤元重。蔡宗羲譯。1991年。《國際經濟淺論》。臺北: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貝克(Ulrich Beck)。孫治本譯。1999年。《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臺北:台灣商務。
李明。1992年。《中日兩國與亞太政經發展》。臺北:政大國關中心。
李蘭甫。1994年。《國際企業論》。臺北:三民書局。
金子昭三。黃淵源、陳秋月譯。1987年。《龍爭虎鬥—豐田.通用21世 紀大對決》。臺北:卓越出版社。
林彩梅。1988年。《美日多國籍企業經營策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康。2000年。《跨國公司與跨國經營》。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林景淵。1987年。《美日企業經營經驗談》。臺北:經濟日報社。
若山富士雄、杉木忠明。廖純銘譯。民國71年。《豐田汽車的秘密》。臺北:時報文化。
吳建華。2004年。《東亞現代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約拿丹.曼特爾(Jonathan Mantle)。1997年。《汽車大戰》。臺北:時報文化。
卻斯特.道森(Chester Dawson)。黃碧珍譯。2005年。《LEXUS傳奇》。臺北:天下文化。
孫治本。2001年。《全球化與民族國家:挑戰與回應》。臺北:巨流圖書。
孫承。2005年。《日本與東亞:一個變化的時代》。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孫景超、張舒英主編。1998年。《蕭條與復甦:冷戰後的日本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馬黎明。2004年。《當代日本與中日關係》。天津:天津社科。
通商產業省貿易局編。孫克蔭譯。1991年。《日本的貿易》。臺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黃寰(Gallant Hwang)。2005年。《通用汽車全球最大汽車公司》。臺北:維德文化。
傑弗瑞.萊克(Jeffrey K. Liker) 。李芳齡譯。2004年。《豐田模式精實標竿企業的14大管理原則》。臺北:麥格羅希爾公司。
隆沃斯(Richard C. Longworth )。應小端譯。2000年。《虛幻樂園— 全球經濟自由化的危機》。臺北:天下文化。
張德明。2003年。《東亞經濟中的美日關係研究(1945—2000)》。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蘊嶺主編。1997年。《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新加坡華新世紀企業管理研究院編著。2005年。《福特馳騁百年的夢想》。臺北:亞鉞出版。
鈴木興太郎、關口末夫、伊藤元重等著。台灣經濟研究所編譯。1986年。《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臺北:台灣經濟研究雜誌社。
劉仁傑。1996年。《日本企業的兩岸投資策略》。臺北:聯經出版社。
熊良福主編。1997年。《當代美國對外貿易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楊宇光、楊炯合譯。2004年。《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 楊宇光等譯。1997年。《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二)期刊
于永達。1999年。〈美日貿易摩擦及各自的對策〉。《當代亞太》,10期,頁50-54。
于鳳芹。2006年。〈中國汽車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山東財政學院學報》,4期,頁51-54。
王建彬。2004年。〈大陸汽車工業發展分析〉。《機械月刊》,30卷5期,頁94-109。王振寰。1999年。〈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34期,頁69-112。
王靜、張西征。2006年。〈關於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幾點思考〉。《江蘇商論》,8期,頁140-141。
石美珠譯。2003年。〈日本企業的中國戰略與中國汽車產業未來展望〉。《車輛工業月刊》,115期,頁30-32。
布爾古德。2003年。〈豐田後發制人搶市場〉。《企業文化》,6期,頁58-61。
——— 2003年。〈豐田的中國戰隊〉。《中國投資》,8期,頁84-86。
何元貴。2006年。〈「入世」後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特徵分析〉。《汽車工業研究》,1期,頁11-16。
李想。2006年。〈豐田汽車重新佈局中國〉。《經營者》,8期,頁76-77。
李懷彬。2005年。〈2004—汽車政策法規年〉。《汽車與安全》,4期,頁38-40。
吳江。1997年。〈日本汽車工業發展的有關理論基礎—兼談給我國汽車工業的啟示〉。《日本研究》,1期,頁17-22。
周砥,1996年。〈美日汽車貿易的失衡狀況與爭端的始末〉。《湖南大學學報》,13卷2期,頁47-49。
洪士傑。2006年。〈中國大陸汽車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機械工業》,283期,頁105-118。姚俊梅、張炳清。1996年。〈戰後日本汽車產業的崛起〉。《外國問題研究》,4期,頁42-46。
南曉莉。2005年。〈中國汽車產業政策分析與展望〉。《大連民族學院學報》,7卷6期,頁80-83。
朗貴飛。2006年。〈美日德的汽車產業政策及其啟示〉。《經濟問題探索》,11期,頁134-138。
唐琳、陳健。2007年。〈日美汽車貿易爭端解決措施啟示〉。《合作經濟與科技》,323期,頁18-19。
崔大滬。1995年。〈美日汽車貿易爭端與美日經貿關係〉。《世界經濟研究》,4期,頁51-53。
陳晉。1995年。〈日本汽車工業王國的成功之路〉。《汽車工業研究》,6期,頁40-45。
——— 1995年。〈日本汽車產業政策及其效果〉。《世界汽車》,3期,頁33-36。
黃水靈。2003年。〈芻議我國汽車合資企業中的控股權〉。《汽車論壇》,4期,頁7-16。
黃進華。2005年。〈北美汽車市場分析〉。《車輛工業月刊》,139期,頁69-78。張宇婷。2005年。〈我國汽車產業貿易政策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期,頁18-20。
張志華、劉新東、陸遜。2004年。〈日本汽車產業政策的啟示〉。《汽車工業研究》,7期,頁36-38。
——— 2004年。〈日本20世紀60年代汽車產業政策的啟示〉。《產經論壇》,8期,頁30-33。
張惠冠。2004年。〈中國大陸電動汽車發展動向〉。《車輛工業月刊》,123期,頁64-69。程振彪。1997年。〈日本汽車工業的騰飛之路〉。《汽車工業研究》,4期,頁11-16。
馮超。1994年。〈「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指明了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道路〉。《天津汽車》,3期,頁4-9。
董必龍。2005年。〈把握TPS(豐田生產方式)的真諦〉。《中外企業文化》。9期,頁53-54。
董雲、戴軍。2006年。〈後WTO時代新汽車產業政策分析〉。《時代經貿》,4卷42期,頁6-7。
翟明傑。1998年。〈豐田de生產方式〉。《經營管理者》。3期,頁45-46。
蔡文。2004年。〈淺議我國汽車行業價格戰〉。《中國汽車市場》,11期,頁22-23。
蔡希賢、陳少兵。1996年。〈從技術創新角度看汽車工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科技進步與對策》,13卷4期,頁12-14。
黎立仁。2005年。〈豐田汽車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大陸市場—上〉。《車輛工業月刊》,135期,頁24-28。——— 2005年。〈豐田汽車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大陸市場—下〉。《車輛工業月刊》,136期,頁46-50。
劉文海。2006年。〈兩岸汽車產業政策評述〉。《鑄造科技》,196期,頁7-11。劉弘雁。2003年。〈展望中國大陸汽車市場〉。《車輛工業月刊》,119期,頁54-57。——— 2003年。〈中國大陸汽車產業快速成長之趨勢討論〉。《車輛工業月刊》,115期,頁65-69。
——— 2003年。〈2002年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產銷動向〉。《車輛工業月刊》,108期,頁1-11。
——— 2002年。〈中國汽車產業與日系製造商之戰略關係—以日產汽車為例〉。《車輛工業月刊》,106期,頁22-25。
劉雲。1997年。〈日本汽車工業發展之路〉。《汽車工業研究》,3期,頁2-7。
——— 1996年。〈談日本汽車工業發展經驗〉。《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2期,頁87-92。
劉衛東、薛鳳旋。1998年。〈論汽車工業空間組織之變化—生產方式轉變的影響〉。《地理科學進展》,17卷2期,頁1-14。
戴玉珍。2004年。〈2003∼2004年美國汽車市場〉。《機械工業雜誌》,259期,頁86-92。戴志言。2004年。〈2003年中國大陸汽車產業現況與發展趨勢分析—上〉。《機械與車輛產業速報》,133期,頁22-26。——— 2004年。〈2003年中國大陸汽車產業現況與發展趨勢分析—下〉。《機械與車輛產業速報》,134期,頁25-29。
——— 2006年。〈全球汽車產業進入障礙分析〉。《車輛工業月刊》,151期,頁72-77。
蘇朝墩。2003年。〈TPS與TQM—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現場見學紀要〉。《品質月刊》,39期,頁45-49。民國95年。〈豐田汽車是怎麼辦到的〉。《Time Express》,122期,頁95-100。
(三)未出版論文
李蒲。2002年。《全球化下的國家體系》。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柄均。2003年。《全球化國家角色之分析》。臺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柳權峰。1995年。《進口防衛措施之研究—以汽車產業為例》。臺北: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淑芬。2002年。《跨國公司、地主國和地方的互動─以杜邦和拜耳在台投資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董璧仁。1998年。《跨國企業與地主國之談判》。台中:靜宜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鄒勳元。2000年。《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治理轉型與社會問題之研究--以OECD國家為例》。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曉芬。2001年。《全球化衝擊-政治、經濟與文化面探討》。嘉義: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魏淑韻。2001年。《多國籍企業特性對企業內貿易效果及國際貿易績效之影響-以中日多國籍企業多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蘇俊椲。2005年。《泡沫經濟後(以1990年後)日本政府的汽車產業政策》。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四)報紙報導與專文
張秋康。〈麥當勞全球性關店裁員〉。《中國時報》。民國91年11 月10 日,財經版第7版。
(五)網路資料來源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n/
《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華爾街日報》。http://chinese.wsj.com/big5/auto.asp
周明傑、李海青。〈經濟全球化是利是弊〉。《北京晚報》。http://www.chinaproducts.com.cn
詹姆斯•彼得拉斯。2002 年。〈中國與世界〉。http://hkpwd.hypermart.net/essay/global_01.htm/
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http://www.tftm.com.cn/。
中國汽車工業信息網。http://www.autoinfo.gov.cn/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http://www.unctad.org/
二、外文部分
(一)書籍
Camilleri, Joseph A. and Falk, Jim. The End of Sovereignty? Tthe Politics of a Shrinking and Fragmenting World. Hampshire: Edward Elgar, 1992.
Evans, Peter. 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 Alliance of Multinational, State, and Local Capital in Brazil.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Giddens, Antony. 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Gilpin, Robert.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 US. Power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ress, 1975.
Held, David , McGrew, Anthony, Goldblatt, David and Perraton, Jonathan.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McGrew, Anthony.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mocracy? Globalization and Territorial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7.
Pieterse, Jan Nederveen. Global Futures: Shaping Globalization. New York : Zed Books, 2000.
Roland, Robertson.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2.
Rosenau, James N. Along the Domestic-Foreign Frontier, Exploring Governance in a Turbulent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isty Press, 1997.
Sassen, Saskia. Losing Control? Sovereignt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isty Press, 1996.
Stopford, John M., Susan Strange and John S.Henley. Rival States, Rival Firms: Competition for World Market Shar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isty Press, 1991.
Strange, Susan. States and Marke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4.
--------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 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7: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Polic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7.
Vernon, Raymond. Storm Over the Multinationals: The Real Issues. Bos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エリック•エッカ—マン。松本廉平譯。1996年。《自動車の世界史》。東京:グランプリ株式会社。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1978年。《トヨタのあゆみ》。東京:中日本印刷。
大島卓、山岡茂樹。1993年。《產業ソ昭和社會史11 自動車》。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
小峰隆夫。1989年。《経済摩擦—国際化と日本の選択》。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
落合浩太郎。1994年。《日米経済摩擦—全体像を求めて》。東京:慶應通信株式會社。
德大寺有恆。1996年。《日本のクルマ社会をきる》。東京:草思社。
(二)期刊
黎立仁。2004年。〈台湾と日本の自動車メーカーの対中国直接投資—ダニングの多国籍企業論と検証—〉。《銘傳日本語教育》,7期,頁129-160。——— 2006年。〈自動車産業における日.台.中リンケージの形成とその検証〉。《銘傳日本語教育》,9期,頁89-111。
(三)論文
Kim, Samuel. “East Asia and Globalization: Challenge and Responses.” Asian Perspective Vol. 23, No. 4(1997): 1-22.
Wilkins, Mira. “Comparative Hosts.” Business History Vol. 36, No. 1(1994): 24-25.
(四)網路資料來源
Word''s Automotive Report。http:// wardsau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