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07: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健中
研究生(外文):Chien-Chung Wu
論文名稱:中國對拉美經貿外交政策之研究-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
論文名稱(外文):China''s Economic Foreign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Since 1978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ness
指導教授:袁鶴齡袁鶴齡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4
中文關鍵詞:拉丁美洲現實主義經貿外交第三世界國家利益
外文關鍵詞:Latin Americaeconomic foreign policyrealismthe third worldnational interes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共在1970年代後期之後,確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之改革開放政策,安全利益重心從生存安全轉向經濟安全。復加以2003年之「和平崛起」外交新思維,隨著「走出去」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需要,積極推動第三世界國家外交,尤以對拉丁美洲之經貿外交為最甚。其經貿外交的本質、目的、型態與手段,以及不斷擴張的經濟影響力和軍事實力,這些不同面向所代表的意涵,均成為學、政界辯論之焦點。本文的研究途徑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重商主義,檢視中國外交政策,經貿是否為中國對拉丁美洲外交政策的重心,和其對拉丁美洲經貿外交型態之探討。並回顧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等相關理論。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歸納為四個面向:其一,中國對拉丁美洲外交政策為相當典型的現實主義風格,其推展與拉丁美洲各國建立夥伴關係的關鍵,係植基於國家利益的基礎上,政策佈局亦受國際體系權力結構制約。其次,經貿為目前中國對拉丁美洲政策的重心,中國企業對拉丁美洲的投資亦以貿易、能源為主要考量。其與拉丁美洲以「求同存異」的模式,彼此的「共同利益」大於甚至遠大於現存的矛盾與分歧。第三,中國對拉丁美洲的經貿外交政策,其主要目的係藉此擴張中國在拉丁美洲的政經關係,進而於國際機制中發揮第三世界之影響力。第四,中國積極推動第三世界國家外交,除了本身戰略考量外,主要目標之一便是在國際社會孤立台灣。
After the late 1970s, pragmatic Chinese leaders have set peace and development as the national goals. Beijing’s foreign policy has transformed to reform and open which emphasized market economy rather than military security. After 2003, the strate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has turned to peaceful rising. To achieve national interests, P.R.C. started to use power of trade and military in the third world, especially, in Latin America. 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o understand Beijing’s economic trade diplomacy in Latin America since the late 1970s. Moreover,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of the paper would adapt to mercantilism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ories. According the approach, thus paper would also review neo-realis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ies.
From the paper, we would find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 Beijing’s foreign policies matched with realism which emphasized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Second, P.R.C. focused on economy trade with Latin America countries. They pursued common interests to achieve cooperation each other. Third, in order to receive cooperation between P.R.C. and Latin America countries, Beijing government made use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to affect strategies of other countries. Finally, in order to isolate Taiwa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 is one strategy of Beijing’s foreign policies that P.R.C. enhanced engagement with Latin America countries.
中國對拉美經貿外交政策之研究
-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研究方法…………………………………………6
第四節 研究架構…………………………………………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六節 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現實主義學派之外交論述 ……………………13
第二節 國際體系與中國的外交戰略選擇 ……………18
第三節 國家利益為驅動中國外交決策的動力 ………21

第三章 中國改革開放後之外交戰略研究…………25
第一節 全球化下中國之經濟戰略考量 ………………25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之外交決策發展 …………………29
第三節 中國對第三世界之外交政策 …………………36

第四章 改革開放後(1978年至1996年)中國對拉美之外交戰略 ………………………………43
第一節 改革開放後之國際態勢 ………………………43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中拉之經濟關係 …………………52
第三節 中國對拉美之外交政策 ………………………69

第五章 中國崛起(1997年至2007年)對拉美經貿外交政策之影響………………………………75
第一節 中國崛起對拉美外交戰略轉變之考量 ………76
第二節 中國加強對拉美經貿外交之作為 ……………82
第三節 中國對拉美經貿外交發展特點與限制因素 …108

第六章 結論 ………………………………………1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貢獻………………………………121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126


參考文獻 ……………………………………………129




圖 表 目 次
壹、論文相關表例
表3-1 1996-2030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預測……………………………28
表3-2 1979年來中共高層領導人出訪地區統計分析……………………38
表3-3 第三世界在聯合國內之成長………………………………………39
表4-1 中國對拉美進口貿易額 (1986-1994)………………………………55
表4-2 中國對拉美出口貿易額 (1986-1994)………………………………57
表4-3 中國對拉美之海外投資企業 (截至1993年批准)………………60
表4-4 中國與拉美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時間及其國家概況一覽表 ………71
表5-1 1990-2003年中國國家領導人訪問拉美國家總次數表…………84
表5-2 拉美國家對中國重要出訪 ………………………………………86
表 5-3 2000年後中國高層出訪拉美經貿外交之協議重點………………88
表 5-4 90年代中國與拉美貿易情況……………………………………97
表5-5 90年代中國對拉美貿易增長表……………………………………98
表5-6 中國在拉美主要貿易國之貿易額…………………………………101
表5-7 1998年中國對拉美出口前五大類產品……………………………103
表5-8 1998年中國從拉美進口前三大類產品…………………………104
表5-9 中國對拉美個別國家直接投資金額統計………………………112


貳、論文相關圖例

圖1-1:研究架構圖 …………………………………………………………8
圖1-2:分析架構圖 …………………………………………………………9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Barry Buzan & Richard Little合著,劉德斌編譯。2004年。《世界歷史中的國際體系:國際關係研究的再構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Barry B. Hughes著,歐信宏、陳上懋譯。2000年。《最新國際政治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Bruce Russett & Harvey Star合著,王玉珍編譯。2001年。《世界政治》。北京:華夏出版社。
Coulumbis Theodore A. & James H. Wolf 合著,白希譯。1990年。《權利與正義》。北京:華夏出版社。
Hans J. Morgenthau著,張自學譯。1976年。《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圖書公司。
H. W. Lewis著,李佩芝、高鴻翔等譯。2002年。《理性賭局:從約會遊戲到囚犯兩難的決策模型探原》( Why flip a co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good decisions )。臺北:商業週刊出版公司。
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faltzgraff,JR合著,洪秀菊編譯。1990年。《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faltzgraff,JR合著,閻學通、陳寒溪等譯。2003年。《爭辯中的國際關係理論-第五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Joseph M. Grieco著。〈無政府狀態與合作限度〉(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收錄於 David A. Baldwin編,肖歡容譯。2001年。《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著,許曉平譯。2002年。《中國,出租中》( The China Impact )。 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Kenneth Joseph Arrow 著,錢曉敏、孟岳良編譯。2000年。《社會選擇:個性與多準則》。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Robert Gilpin著,楊宇光等譯。2001。《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仲怡等譯。2004年。《全球政治經濟學-掌握國際經濟秩序》(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台北縣:桂冠圖書公司。
Robert O. Keohane著,蘇長和等譯。2001年。《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 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Robert Powell著,〈國際關係理論中的絕對獲益與相對獲益〉 (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收錄自David A. Baldwin編,肖歡容譯。2001年。《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Robert Pastor編。2000年。《二十世紀之旅:七大強權如何塑造二是世紀》。台北:聯經文化公司。
Vic George Paul Wilding著,林萬億、周淑美編譯。2004年。《全球化與人類福利》。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2年。《江澤民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86年。《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編輯文獻委員會。1993年。《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2005年。《中國外交-2005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研究室。1993年。《中國外交概覽》。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與發展報告專家組。2000年。《中國的道路: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1978-199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控與裁軍協會。2006年。《2006:國際軍備控制與裁軍報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第三世界研究中心。2001年。《當代第三世界透視》。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1992年。《國際政治新秩序問題》。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編輯委員會。1992年。《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1992》。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5年。《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1995/6》。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5年。《中國外交-2005年版》。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1994年。《中國統計摘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0年。《中國統計摘要200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6年。《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中國大陸研究所主編。2001年。《中國建政50年》。台北:正中書局。
中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199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1995)》。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中華歐亞基金會。2006年。《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台北:大屯出版社。
王玉民。1994年。《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公司。
王良能。2000年。《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
王昶。2001年。《中國高層謀略•外交卷》。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尹慶耀。1973年。《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田曾佩。1993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石之瑜。1994年。《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
石志夫。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杜攻。1992年。《轉換中的世界格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朱浤源。2002年。《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宋鎮照。1995年。《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向駿。2001年。《拉丁美洲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余炳輝編譯。1987年。《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少軍。2005年。《國際戰略報告: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京文。1998年。《21世紀中國經濟大趨勢》。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李明德主編。2001年。《拉丁美洲和中拉關係-現在與未來》。北京:時事出版社。
李國威。1993年。《國際關係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圖書公司。
李寶俊。1999年。《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林中斌。2005年。《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出版社。
林正義。2001年。《2025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預估》。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林碧昭。1993年。《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洪英、張新生主編。2004年。《現代國際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呂亞力。1987年。《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易君博。1984年。《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洪鎮東。2001年。《國際關係及國際組織》。台北:高點文化圖書公司。
胡祖慶。1991年。《當代各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編輯。2003年。《中國大陸綜覽-92年版》。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出版。
徐京利。1998年。《另起爐灶-崛起巨人的外交方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徐爭游。1994年。《中央政府的職能和組織機構》。北京:華夏出版社。
徐堅。2004年。《國際環境與中國的戰略機預期》。北京:人民出版社。
祝文遲、毛相麟、李克明合著。2002年。《拉丁美洲共產主義運動》。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陳立。2002年。《中國國家戰略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雨蒼。1980年。《毛澤東思想剖析(下)》。上海:中國研究雜誌社。
許介麟、蕭全政、李文志等著。1994年。《亞太經濟合作與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業強出版社。
許志嘉。1998年。〈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年。《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年出版社。
───。2000年。《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2004年。《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梁守德。1994年。《國際政治學概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康紹邦、宮力。2006年。《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崔立如。2007年。《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
游蕙綾。1999年。〈中共對拉丁美洲之外交政策〉。台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項士班項士論文,頁133-134。
紐先鍾。1998年。《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翁明賢、吳建德。2006年。《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小明。1988年。《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988年。〈冷戰時期新中國的第四次對外戰略抉擇〉,收錄於薛君度等編,《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中勇。1986年。《中共現代化與其對外關係》。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光。1995年。《中國的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幼文、黃仁偉。2005年。《2005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季良。1989年。《國際關係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蘊岭、趙江林。2001年。《走發展、合作、開放之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楊力宇、馬怡陽。1991年。《風暴之後:89民運及其影響》。香港:百姓文化事業公司。
楊建文。1991年。《中國當代經濟思潮》。上海:三民書店。
廖中和。1985年。《國際政治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全勝。1999年。《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
熊志勇、蘇浩著。2002年。《中國近現代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劉杰。2004年。《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賽力。1999年。《中國對外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衛民。1991年。《中華民國的雙邊外交:功能主義外交的檢討》。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魯毅。2004年。《外交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薩公強。1991年。《中共十年經改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鄧小平。1987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力群。1987年。《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鄧中堅。1994年。〈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收錄於周煦主編,《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所出版。
謝益顯。2004年。《中國當代外交使(1949-2001)》。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蕭全政。1988年。《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出版社。
閻學通。1996年。《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韓念龍。1987年。《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魏鏞。1993年。《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羅德明。2002年。《經濟轉型與經濟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二)期刊:

Robert Gilpin,曹榮湘譯。2003年。〈國際治理的現實主義視角〉。《馬克思主義與現實》,5期,頁70-85。
丁松泉。2004年。〈試論中國崛起時代的國際環境〉。《教學與研究》,第3期,頁34-45。
丁偉。1991年。〈中共對國際政治新秩序的認知及其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9期,頁30-46。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2期,頁57-76。
───。1998年。〈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頁7-18。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2007年。〈胡錦濤的國際安全戰略思維與影響〉。《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518期,頁1~3。
───。2008年。〈美智庫對中國外交戰略的剖析〉。《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523期,頁15-18。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課題組。2004年。〈中國對拉丁美洲政策研究報告〉。《中國外交》,第8期,頁49-62。
文現深。2007年。〈胡錦濤時代全面開啟〉。《天下雜誌》,第383期,頁58-62。
文畢真。1999年。〈世紀末國際形勢展望〉。《中國評論》,第14期,頁3-14。
文馨。1995年。〈對中國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第29卷第8期,頁61-77。
王宏強。2002年。〈中國對外友協在推動中拉關係方面的作用〉。《拉丁美洲研究》,第5期,頁7-21。
王芝芸。1997年。〈中國開拓拉美市場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拉丁美洲研究》,第5期,頁21-37。
王信賢。2000年。〈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8期,頁19-32。
王建。2000年。〈中拉經貿關係現狀及期景〉。《拉丁美洲研究》,第2期,頁7-15。
王逸舟。2001年〈國家利益再思考〉。《瞭望新聞週刊》,第7期,頁7-12。
───。2002年。〈國家利益再思考〉,《中國大陸社會科學》,第2期,頁154-167。
───。2007年。〈中國外交30年:對進步與不足的若干思考〉。《外交評論》,總第98期,頁10-22。
王新祿。1998年。〈拉美一體化的現狀、成果和前景〉。《拉丁美洲研究》,第1期,頁31-43。
───。1999年。〈中拉關係的現狀和發展前景〉。《拉丁美洲研究》,第1期,頁9-21。
白鳳森。2002年。〈中國入世對加勒比地區的影響〉。《拉丁美洲研究》,第5期,頁47-58。
石之瑜。2000年。〈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第38卷7期,頁37-49。
石源華、陳莉菲。2001年。〈論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周邊外交思想〉。《中國外交》,第12期,頁4-12。
行政院經濟部國貿局編。1993年。《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總401期,頁27。
───。1993年。《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總404期,頁33。
───。1994年。《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總421期,頁36。
───。1994年。《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總423期,頁43。
───。1994年。《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總437期,頁22。
───。1995年。《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總450期,頁34。
───。1995年。《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總460期,頁26。
───。1996年。《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總478期,頁18。
───。1996年。《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總491期,頁35。
───。1996年。《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總491期,頁35。
───。2007年。《國際貿易》,第2期,頁70。
伍楚。1998年。〈中國同拉美及加勒比地區的關係〉。《拉丁美洲研究》,第6期,頁8-11。
───。1998年。〈中國和拉美國家友好關係的新進展〉。《拉丁美洲研究》,第2期,頁2-14。
向駿。2005年。〈中共與拉丁美洲外交關係之回顧〉。《中華戰略學刊》,秋季刊,頁123-155。
朱文暉。2004年。〈全球化下中國與拉美貿易關係的新趨勢〉。《拉丁美洲研究》,第3期,頁10-16。
朱建松。1995年。〈後冷戰時期美國與日、德關係及新國際體系之建立〉。《美歐月刊》,第10卷第11期,頁31-47。
江時學。2005年。〈中國拉美關係的三個因素〉。《瞭望新聞週刊》,第6期,頁12-29。
江澤民。2002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16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新華月報》,第12期,頁16-20。
艾宏仁。1997年。〈十五大後中共全方位外交〉。《香港廣角鏡月刊》,第9期,頁20-26。
何宗強。2000年。〈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基本框架及其問題〉。《國際論壇》,第2卷第6期,頁60-66。
呂宗麟。1994年。〈當代國際政治理論中現實主義之探究〉。《共同學科期刊》,第3期,頁59-71。
呂新國。1998年。〈大國關係與中國外交〉。《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頁37-52。
宋國誠。1993年。〈九○年代中共國際觀〉。《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2期,頁61-75。
李正信。1998年。〈看重中國-美國亞太戰略調整之我見〉。《世界知識》,第10期,頁3-14。
李志祥。1995年。〈中國和拉丁美洲國家經貿體系的現狀與前景〉。《拉丁美洲研究》,第1期,頁20-34。
李忠誠。1995年。〈年中世界形勢交流紀要〉。《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頁2-11。
李登科。2000年。〈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頁33-68。
李寶俊。2001年。〈中國新安全觀的提出及其主要內容〉。《中國外交》,第7期,頁14-18。
邢悅。2003年。〈國家利益的客觀性與主觀性〉。《世界政治與經濟》,第5期,頁27-41。
周余雲。1998年。〈相交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拉丁美洲研究》,第1期,頁1-3。
───。1999年。〈世紀之交的拉美政黨政治〉。《拉丁美洲研究》,第1期,頁6-17。
周煦。1995年。〈全球情勢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0期,頁2-7。
林德昌。1995年。〈1990年後中共的援外政策-持續與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12期,頁2-11。
邱坤玄。1999年。〈現實結構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頁23-38。
───。2000年。〈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1期,頁5-8。
邱稔壤。1992年。〈世界新秩序下的拉丁美洲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10期,頁59-81。
柯玉枝。1998年。〈90年代中共對拉美外交政策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7期,頁33-77。
───。1998年。〈從國際體系變遷看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日本之外交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1卷6期,頁19-36。
───。1999年。〈90年代中共與拉美經貿關係之硏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4期,頁65-90。
───。2007年。〈論新世紀中共拉丁美洲政策及其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3期,頁85-119。
夏小平。1995年。〈現實主義學派及其權力政治論述評〉。《重慶師院學報》,第1期,頁108-114。
徐世澄。2005年。〈2004年拉丁美洲政治形勢〉。《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頁7-9。
秦亞青。1996年。〈西方國際關係學的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理論〉。《外交學院學報》,第2期,頁40-44。
───。2005年。〈國際關係理論的核心問題與中國學派的生成〉。《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頁167-182。
耕耘。1997年。〈走向21世紀的拉丁美洲和中拉關係的前景〉。《拉丁美洲研究》,第15期,頁11-23。
郝雨凡。2007年。〈中國對外經濟政策50年〉。《外交評論》,總第98期,頁57-63。
馬小平。1992年。〈拉丁美洲政局相對穩定,合作趨勢加強〉。《拉丁美洲研究》,第2期,頁7-22。
張清敏。2007年。〈中國對發展中國家政策的佈局〉。《外交評論》,總第94期,頁22-28。
張森根。1994年。〈中國和拉美國家之間的關係:現狀與前景〉。《拉丁美洲研究》,第5期,頁39-40。
張雅君。2003年。〈「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頁11-25。
張新生。2000年。〈拉美經濟發展前景與中拉關係〉。《拉丁美洲研究》,第2期,頁5-14。
───。2001年。〈世紀初中國與拉美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頁32-46。
張翠容。2007年。〈拉美左翼改革新實踐〉。《亞洲週刊》,第21卷第41期,頁26-37。
張樹倫。1993年。〈國際政治中的現實主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第3期,頁3-7。
張寶宇。1995年。〈淺談中拉關係在各自對外關係中的地位〉。《拉丁美洲研究》,第1期,頁20-34。
許志嘉。1997年。〈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7期,頁39-46。
郭建中、蔡明宏。1991年。〈後冷戰時期國際經貿體系的變遷〉。《美國月刊》,第5卷第9期,頁9-23。
郭崇道、熊業田、李志祥。1987年。〈中拉經濟貿易體系的發展與今後設想〉。《拉丁美洲研究》,第5期,頁5-16。
郭鎮遠。1998年。〈撥開兩岸關係迷障:世紀之交國際環境的變化與中國統一的緊迫性〉。《中國評論》,總第12期,頁3-18。
陳玉明。1998年。〈中國與拉美地區的經貿關係發展迅速〉。《拉丁美洲研究》,第8期,頁21-39。
陳芝芸。1997年。〈中國開拓拉美市場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拉丁美洲研究》,第5期,頁1-12。
曾昭耀。1997年。〈新地區主義與中拉關係前景〉。《拉丁美洲研究》,第3期,頁46-62。
湯煒。1998年。〈1949-1989年中國多邊外交的實踐及其特點〉。《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頁18-22。
程超澤。2007年。〈在國際政治棋局中的中國崛起〉。《中共研究》,第41卷第10期,頁57-71。
筆鋒。2007年。〈拉美左翼的機會與考驗〉。《亞洲週刊》,第21卷第41期,頁6-7。
舒馳。2005年。〈顯示中國外交新亮點的經濟外交〉。《當代世界》,第3期,頁17-18。
黃文登。1996年。〈中國共產黨與拉美政黨的現狀與前景〉。《拉丁美洲研究》,第3期,頁49-52。
───。1998年。〈鄧小平理論與中拉黨際關係〉。《拉丁美洲研究》,第6期,頁2-19。
楊帆。2004年。〈胡溫提出『和平崛起』外交新思維〉。《中共研究》,第38卷第5期,頁23-26。
楊玲玲。1997年。〈國家利益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徵〉。《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4期,頁17-29。
楊開煌。1994年。〈中共內政與外交之辯證關係〉。《東吳政治學報》,第3期,頁184-203。
裘援平。1993年。〈拉美的經濟開放和發展-中拉經貿關係的對策〉。《拉丁美洲研究》,第6期,頁19-27。
賈利軍。2005年。〈中國在拉丁美洲的貿易投資現狀與前景〉。《世界經濟研究》,第11期,頁85~89。
熊玠。2007年。〈21世紀國際格局與中國之再起〉。《世界經濟與政治》,總第328期,頁59-73。
劉青建。2005年。〈21世紀初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係的特點〉。《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頁1-11。
劉雪蓮。2000年。〈摩根索的現實主義可以休矣-全球化與國家利益的新觀念〉。《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頁39-47。
劉榮根。2002年。〈對中國與拉丁美洲關係的看法〉。《拉丁美洲研究》, 第5期,頁6-17。
劉維廣。2002年。〈2001年中國同拉丁美洲貿易情況〉。《拉丁美洲研究》,第2期,頁57-69。
───。2003年。〈2002年中國同拉丁美洲貿易情況〉。《拉丁美洲研究》,第3期,頁54-68。
───。2004年。〈2003年中國同拉丁美洲貿易情況〉。《拉丁美洲研究》,第3期,頁60-72。
蔣光化。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與中拉經貿關係的發展〉。《拉丁美洲研究》,第5期,頁1-15。
蔡東杰。2004年。〈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5期,頁1-16。
鄭端耀。1997年。〈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12期,頁1-23。
───。2003年。〈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頁1-21。
鄧小平。1983年。《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頁56。
鄧中堅。2005年。〈中國在拉丁美洲的經濟外交戰略〉。《戰略安全研析》,5期,頁38-46。
───。2005年。〈全球化時代中共對西半球國家之經濟外交〉。《現代國際關係》,10期,頁46~51。
───。2007年。〈崛起的中國在拉丁美洲的政策與作為:追求霸權或是建立夥伴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23期,頁15-55。
盧后盾。1987年。〈拉丁美洲在國際經濟關係中的地位〉。《拉丁美洲研究》,第2期,頁21-41。
盧國正。2002年。〈近十年拉美對外貿易和中拉貿易發展的特點〉。《拉丁美洲研究》,第6期,頁35-48。
蕭全政。1995年。〈後冷戰時期的兩岸關係〉。《理論與政策》,第10卷第1期,頁49。
閻學通。1994年。〈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頁17-34。
瞭望新聞週刊主編。2005年。〈美國後院滅火難遂願〉。《瞭望新聞週刊》,第20期,頁20-23。
謝康。2005年。〈中國在拉丁美洲的貿易投資現狀與前景〉。《世界經濟研究》,第11期,頁74~87。
蘇長和。1997年。〈從國家安全到世界安全-現實主義及其後〉。《歐洲月刊》,第1期,頁39-52。
蘇格。1999年。〈國際形勢之剖析〉。《中國評論》,總第14期,頁2-17。












(三)未出版論文:

王高成。1998年。〈The U.S.China Policy and Its Impacts o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收錄於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編,《全球新戰略架構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段培君。2007年。〈中國現代化與兩岸和平發展〉。收錄於巨克毅編,《「第一屆兩岸和平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全球和平暨戰略研究中心。
蔡明彥。2007年。〈中國和諧世界理論與大國外交關係〉。收錄於巨克毅編,《「第一屆兩岸和平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全球和平暨戰略研究中心。
鄧中堅。1999年。〈1990年代中國大陸與拉丁美洲之外交關係〉,發表於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舉辦之第六屆拉丁美洲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學術論文。
───。2005年。〈中國崛起在拉丁美洲的影響〉,發表於《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







(四)報紙報導與專文﹕

〈中共砸錢示好、影響力深入拉美〉。《中國時報》。2005年12月1日,版A13。
〈中共對拉美外交戰略研析〉。《青年日報》。2007年6月25日,版4。
〈中國中聯部副部長蔡武談黨際交往〉。2003年。《中國「新華社」》。
〈中國巴拉圭擬互設辦事處〉。《文匯報》。1997年10月11日,版A1。
〈中國發展與拉丁美洲國家關係〉。2004年。《2004中共年報》,頁90-92。
〈巴拉圭考慮和中共互設辦事處〉。《中國時報》。1997年10月11日,版9。
〈在區域經貿整合的潮流裡〉。《中國時報》。2008年3月4日,A15版。
〈江澤民在中國十五大的報告〉。《文匯報》。1997年9月13日,版A10。
〈美密切觀察中國在拉丁美洲舉動〉。《美國之音》,2005年4月7日。
〈破壞中巴邦交,北京處心積慮〉。《中央日報》。1997年10月11日,版10。
〈許嘉璐離京出席各國議聯大會〉、〈蔣正華將出訪拉美三國〉。2004年。《中國「新華社」》。
《人民日報》。1990年10月6日,版6。
《人民日報》。1997年1月20日,版4。
《人民日報》。1997年3月27日,版6。
《人民日報》。1997年3月28日,版3。
《人民日報》。1997年4月22日,版5。
《人民日報》。1997年5月24日,版1。
《人民日報》。1997年8月31日,版1。
《人民日報》。1999年4月24日,版3。
《中共「新華社」》。2003年11月11日。
《中共「新華社」》。2004年4月15日。
《中國「中國青年報」》。2005年3月7日。
《中國青年報》。2007年5月20日。
《中國時報》。2001年4月22日,版10。
《中國時報》。2003年12月1日,版A13。
《中國時報》。2007年4月9日,第A12版。
《中國時報》。2007年9月6日,版12。
《中國時報》。2008年3月4日,A15版。
《中國經濟日報》。1984年1月4日,版4。
《中國經濟日報》。1998年12月17日,版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6年。《95年10月份大陸工作簡報》。
《青年日報》,2007年11月1日,版2。
《青年日報》,2007年6月11日,版4。
《香港大公報》,1993年12月26日,版A3。
《香港大公報》,1993年12月26日,版A3。
《香港大公報》,1995年10月11日,版2。
《香港大公報》,1997年12月19日,版A1。
《香港大公報》,1997年9月3日,版A2。
《香港文匯報》,1991年3月3日,版A2。
《香港文匯報》,1996年11月21日,版2。
《香港文匯報》,1997年9月9日,版A5。
《聯合報》,1997年10月7日,版2。
《聯合報》,1997年9月4日,版9。
《聯合報》,2001年2月15日,版11。
《聯合報》,2007年6月27日,版18。
《蘋果日報》,2008年3月15日,版A26。



(五)網路資料來源﹕

人民網。2006年。〈外電,曾慶宏訪問加深了中國與拉美合作〉。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30178/3163314.html
中時電子網。2006年。〈石油儲備三年內增至1,200萬噸〉。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0, 4442,content+120603+122007091400572,00.html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拉美國家〉。http://big5.chiba.com.cn/economic/zhuanti/node_5599686.htm
中國網。2006年。〈拉美經委會:調整外貿戰略、重視中印市場〉。http://www.china.com.cn/economoic/txt/2006-09/18/contect¬_717049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6年。〈中共對拉美投資金額〉。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269998.htm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1321/2006/09/01/1569@1200346.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6年。http://search.fmprc.gov.cn/search/new/se.jsp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7年。〈胡錦濤主席會見智利總統〉。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ldmzs/xwlb/t222123.htm2005/11/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8年。〈王毅副部長在第二屆東亞-拉美合作論壇外長會上的講話〉。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dqzzywt/t6187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2007年。〈2006年度中國對外直接統計公報(非金融部份)〉。http://hzs.mofcom.gov.cn/aarticle/date/200609/20060903095437.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2006年進出口統計數據〉。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2008年。http://www.mofa.gov.tw/
民營企業出口促進網。2004年。〈中國企業拉美地區投資介紹〉。http://pep.mofcom.gov.cn/article/200402/20040200184002_1.xml
任芳、王英誠。2004年。〈中國和平崛起論的誕生和發展〉。 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hpjq/ygxw/200405130727.htm/
江丙坤著。2007年。〈經濟全球化及後坎昆時代對台灣之衝擊與挑戰〉。http://www.taiwantrade.com.tw/tpt/cepa/cepa59.htm
江時學。2006年。〈全球化時代的南南合作:中國與拉美的關係〉。http://ilas.cass.cn/redianzt_fj/20051007215013-0.doc
江澤民。2001。訪問阿根廷時的講話。www.fmprc.gov.cn/chn/77511.html
吳國平。2007年。〈拉美經濟學科熱點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http://www.cass.net.cn/fule/2007031588950.html/
李東燕。2006年。〈中國的新安全觀〉。《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http://www.cass.net.cn/fule/2006110182269html/
李紅旗、段吉勇。2003年。〈溫家寶: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大國〉。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hpjq/zyyl/200405100906.htm/
周智強。2007年。〈從”崛起”到”發展”:一種善意的傳遞〉。 http://61.129.65.8:82/gate/big5/pinglun.eastday/node127047/node127048/node127092/node131090/node131092/userobjectlai1994781.html
東方日報(馬來西亞)。2007年。〈查韋斯稱中國將成委內瑞拉最大石油買家〉。http://news.163.com/07/0327/14/3AJM4VRP0001121M.html。
胡紅蕾。2002年。〈專家認為中國入世將中拉關係推向新的高度〉。http://www.xinhuanet.com
徐世澄。2006年。〈拉美,新崛起的能源大陸〉。《當代世界》,第8期。 http://ilas.cass.cn/zxcg/jingji/20060824/101137.htm.
栗德金。2006年。〈查韋斯訪華:能源外交大碰撞〉。《華盛頓觀察週刊》,第31期。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document.cfm?documentid=1437&chaird=2
曾復生著。2007年。〈亞太新情勢下的大陸國家安全戰略〉。http://rs.edu.tw/military/publish/540-2.htm.
馮赫。2005年。〈「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均衡、協調發展〉。http://www.caitec.org.cn/xsyjbg/060125001.htm.
新華網。2004年。〈中國與拉美地區的經貿關係〉。http://www.caiec.org/welcome.america/%C0%AD%C3%C0.htm/
新華網。2005年。〈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和諧世界〉。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d/2005-09/16/content¬_¬4215250.htm/
楊志敏。2005年。〈中國與拉美緊密合作;美國視角及其影響的研究〉。http://ilas.cass.cn/BVNews/admin/file/18/2005%5%B9%B4%E6%8B%89%7%BE%8E%E5%AD%A6%E4%BC%9A%E7%A8%BF%E4%BB%B6%EF%BC%882005%E5%B9%B47%E6%9C%8819%E6%97%A5%EF%BC%89.
鳳凰財經。2007年。〈中國石油深入美國後花園與委內瑞拉合資開發油田〉。http://big5.phoneixty.com:82/big5/finance. phoneixtv.com/news/domestic/200703/0328_193_94269.shtml
謝文澤。2006年。〈擴大局部自由貿易安排,開創中拉『南南合作』新局面〉。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http://ilas.cass.cn/sspl¬_fj/20060526104651-0.pdf











二、外文部份:

(一)書籍

Baylis John, Ken Booth, John Garnett and Phil Williams. Contemporary Strategy Ι Theories and Concepts. London:Holmes & Meier Press, 1996.
Brown Michael E. Owen R. Cote, Jr.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The Rise of China. New York: The MIT Press, 2000.
Brown Seyom.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Force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The Bookings Institution, 2003.
Carr E.H.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46.
CEPAL. Balance preliminary de las economias de Ame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6, Santiago de Chile, dicembre de 2006.
Dougherty 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Comprehensive Survey. New York:Addision Wesley Longman, Inc. Press, 1998.
Downs Erica Strecker. China’ 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0).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1987.
Goldstein Avery.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 China Quarterly, 2001.

Hastedt Glenn & Kay Knickrehm eds.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ngle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4 .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Jr.,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 Glenview: Harper Collins Press, 1989.
Keohane Robert O. Realism,Neorealism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in Robert O. Keohane ed,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Levine Steven I. “China in Asia: The PRC as a Regional Power,” in Harry Harding, ed.,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1980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Lieberthal Kenneth. Governing China, New York:W.W. Norton, 1995.
Li He, Sino-Latin America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 1991.
Mingst Karen A. Essensial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and London:W. W. Norton & Company, 2004.
Morgenthau Hans J. and Kenneth W. Thomp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Knopf ,1985.
Nye Joseph S.,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 New York: Basic Book, 1990.
Oviledo Eduardo Daniel. Las Relaciones Chino-Latinoamericanas Post-Tianamen(La Plata:Universidad nacional de la Plata,1996), 20.
Rosenau James 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Adaptation. London: Frances Pinter, 1981.
Roy Denny.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98.
Schelling Thomas C. Arms and Influenc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Schwarzenberger Georg. Power Politics,London: Stevens Press, 1964.
Scobell Andrew, Larry M. Wortzel. Civil-military Change in China:Eltes, Institutes, and Idea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Pennsylvani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September 2004.
Stokes Mark A.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September 1999.
Sutter Robert G. in China and the Third World:Champion or Challenger?Massachusetts:Auburn House Publishing Company,1986.
United Nations.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McGraw-Hill Press, 1979.
Whiting Allen S. China Crosses the Yalu: the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New York: Macmillian, 1960.







(二)論文

Aiyar Pallavi, “Chinese Victory Parade for Petro Kazakh Win,” The Indian Express, Aug. 24(2005):17-24.
Baipaee Chietigj, “Chinese Energy Strategy in Latin America,” China Bruef, vol.5, no.14(2005):1-9.
Dominguez Jorge I, “China’s relations with Latin America: Shared Gains, Asymmetric Hopes,” Working Paper, Inter-America Dialogue, (2006):1-12.
Ellis R. Evan, “The New Chinese Engagement With A: Its Dynamics and he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ion,” Booz Allen Hamilton, March 3(2006):23-34.
Exposito Francisco Luis Perez ,“E1 Comercio Chino En La Pugna Diplomacia Enter Taipei y Pekin En America Latina,”Publicado en Sexto Simposio International Sober America Latina, Instituto de Estudio Latinoamericanos Universidad De Tamkang, Taipei, 20-21, Mayo,(1999): 17-35.
Forero Juan, “China’s oil diplomacy in Latin America,”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2005):3-11.
Gelb Catherine, “Anyone’s Guess,” China Business Review, Vol. 23, No.3 (1996):12-19.
Genest Marc A.,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Evolv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41-52.
Hakim Peter, “It Washington Losing Latin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vol.85, no.1(2006):39-53.
Hsiung James C,”China’s Omni-Directional Diplomacy:Realignment to Cope With Monopolar U.S. Power,”Asian Survey35,no.6(1995):562-581.
Huntley Wade L. and Robert Brown, “Missile Defense and China,”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on the web by Nantilus Institute), 6.2001.
Kegley Charles W, Jr., “The Neoidealist Movement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alist Myth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Reality,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37(1993):131-146.
Lapper Richard, “Increase of trade reveals Beijing’s growing profile in Latin America,” Financial Times, March 14(2005):17-19.
Layne Christopher, “The Unipolar Illusion: Why New Great Powers Will Ris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7, No.4 (1993):5-51.
Lowenthal F. Abrahamy Treverton Gregory F.(compiladores),America Latina en un Mundo Nuevo,”China y Amerina Latina despues del final de la Guerra fria”,Mexico:Fondo de Cultura Economica(1996):182-189.
M.A. East, “Size and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A Test of Two Model,”World Politics, Vol.25, No.4(1973):549- 561.
Medeiros Evan S. and M. Taylor Fravel, “China’s New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November/December(2003):22-35.
Melena Jorge, China’s Relations with Latin America Since the 1970s,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1996): 359-376.
Mora Frank O, “Sino-Latin American Relations: Source and Consequences, 1977-199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 World Affairs, Vol.41, Issue 2(Summer 1999):45-61.
Nikolas Kozloff ,“In South America, China and U.S. Battle it Out,” Gonzalo Sebastian Paz interviewed(February 10,2007):37-49.
───.”The Post-Cold-War World and the Gulf Criss”,Asian Affairs18,no.1(1991):22-47.
Ng-Quinn Michael, “The Analytic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27(1983):203-204.
Nye Josep S,”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No.80(Fall 1990):187-196.
Nye Josep S. and William A. Owens,”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Foreign Affairs(Spring1996):17-29.
O’Grady Mary Anastasia, “The Middle Kingdom in Latin America,”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6(2004): A7.
President Bush, “Toward a New World Order,”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1:3(1990):91-92.
Rethinaraj T.S. Gori, Chinas Energy and Regional Security Perspectives, Defense & Security Analysis, Vol.19, No.4(Dec 2003)57-76.
Ricks Thomas E, “Changing Winds of U.S. Defense Strategy,” Herald International Tribune, May 27-28, 2000.
Rohter Larry, “China’s Widens Economic Role in Latin America,”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0, Section A(2004):l.
Rosefielde Steven, “Changing the Guard in the Asia-Pacific,”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Vol.46, No. 6 (1999):37-46.
Segal Gerald, “Does China Matter?” Foreign Affairs, 78(1999): 29-32.
Sengen Zhang, Sino-Latin American Relations: Status Quo and Prospec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Latin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March 3, 1994.
Tao Xu, Major Central Asia Players: What Does a Rising China mean politically, economically, and security wise to Central Asia? Beijing Review, vol.47, no. 5, Feb. 2004.
Thompson Drew, “China’s Global Strategy For Energy, Security, and Diplomacy,” China Brief, Jamestown Foundation, no.5(2005):5-21.
Tretiak Daniel ,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 The China Quarterly, on 7 (July 1961):140-151.













(三)網路資料來源

“China’s move on Latin America Beijing alliance have U.S. intelligence nervous,” http://www.worldentdaily.com/news/articla.asp?ARTICLE_ID=43696/(March 16, 2007).
Craddock Bantz J, Posture Statement before the 109th Congress 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http://ciponline .org/colombia/060316card.pdf/(March 16, 2007).
Craddock Posture Statement Of General Bantz J, United State Army Commander, United State Southern Command Before The 109th Congress House Armed Service Committee. http://ciponline.org/colombia/060316cars.pdf/(March 22, 2007).
Craddock Testimony of General Bantz J, United States Southern Command, hearing of the 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Fiscal Year 2006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Budget Request,”. http://www.house .gov/hasc/testimony/109thcongress/FY06%20Budget%20Misc/Southcom3-9-05.pdf/(March 16, 2007).
Flakus Greg, “Study :Future Oil Production Dependent on State-Owned Oil Companies,” Houston. http://www.voanews.com/english/2007-03-02voa3.cfm/(March 22, 2007).
Johnson Stephen, “Balancing China’s Growing Influence in Latin America,” the Hous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188.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 /LatinAmerica/bg188.mf?renderforprint=1/(October 24, 2007).
Kweng Xiu-Chuan ,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xxsb/548118.htm(March 19,2007).
Landau Sual, “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Rise in Lat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June 2005. http://www.colombiainternation.org/Doc%20PDF/AP-ChineseInfluenceRiseLA.pdf;”China/(March 16, 2007).
Latin America: Magic, or Realism? The Economist, Dec. 29, 2004.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Ia/displayStory.cfm?story¬_id=3521240/(March 16, 2007)
Naim Moises, “The Good Neighbor Strategy,” Time, July 7, 2006. 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ubilcations/index.cfm?fa=view&id=18511&prog=zgp&proj=zted/(March 22, 2007).
Noriega Roger F, Testimony of before the House Subcommittee o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China’s Influence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http://www.state .gov/p/wha/rls/rm/2005/q2/44375.htm/(April 6, 2007).
Noriega Testimony of Roger F,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Western Hemisphere Affairs before the house Subcommittee o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China’s Influence u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http://www.state.gov/p/wha/rls/rm/2005/q2/44375.html;http://usinfo.state.gov/eap/Archive/2005/Apr/07-272076.html/(March 16, 2007).
Rother Larry, “China Widens Economic Role in Latin America,” The New Times, November 20, 2004. http://www.nytimes.com/2004/11/20/international/asia/20china.html?ex=1258693200&en=80e7b22c9752be39&ei=5088&partner=rssnyt&pagewanted=all/(March 22, 2007).
Valenzuela Arturo, “Over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in Latin America, “Statement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Hous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ited State Congress. http://foreignaffairs.house.gov/110/va1030107.htm/(March 1, 2007).
Yergin Daniel,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Oil Dependence,” Hearing Testimony,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http://foreignaffairs.house.gov/110yer032207.htm/(March 22, 2007).







(四)新聞報導

“Argentian gets China investment.”BBC NEWS,(Novermber 17,2007).
“Chinese president upstaging Bush in South America,” Miami Herald,(November 18, 2007).
“Grenada picks China over Taiwan” BBC NEWS, http://news.bbc.co.uk/go/pr/fr/-/2/hi/saia-pacific/4190295.stm/(Jan 21, 2007).
John Pomfret, “China, U.S. Cooperate In Large Heroin Sting; Distrust Had Hampered Previous Efforts,” Washington Post, May 13, 2007.
Mary Anastasia O’Grady, “The Middle Kingdom in Latin America,”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Hong Kong), September 6, 2007, p. A7.
Patrick Goodenough, “China Eyes Stronger Links with Latin America,” BBC NEWS, http://news.bbc.co.uk/go/pr/fr/-/2/hi/asia-pacific/4190295.stm/(March 22, 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丁偉。1991年。〈中共對國際政治新秩序的認知及其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9期,頁30-46。
2. 文馨。1995年。〈對中國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第29卷第8期,頁61-77。
3. 王信賢。2000年。〈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8期,頁19-32。
4. 石之瑜。2000年。〈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第38卷7期,頁37-49。
5. 向駿。2005年。〈中共與拉丁美洲外交關係之回顧〉。《中華戰略學刊》,秋季刊,頁123-155。
6. 朱建松。1995年。〈後冷戰時期美國與日、德關係及新國際體系之建立〉。《美歐月刊》,第10卷第11期,頁31-47。
7. 宋國誠。1993年。〈九○年代中共國際觀〉。《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2期,頁61-75。
8. 李登科。2000年。〈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頁33-68。
9. 周煦。1995年。〈全球情勢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0期,頁2-7。
10. 邱坤玄。1999年。〈現實結構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頁23-38。
11. 邱稔壤。1992年。〈世界新秩序下的拉丁美洲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10期,頁59-81。
12. 柯玉枝。1998年。〈90年代中共對拉美外交政策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7期,頁33-77。
13. 張雅君。2003年。〈「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頁11-25。
14. 張樹倫。1993年。〈國際政治中的現實主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第3期,頁3-7。
15. 許志嘉。1997年。〈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7期,頁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