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2: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小涵
研究生(外文):Lin Hsiao-Han
論文名稱:吳中女詩人的詩情與詩學──清溪吟社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Feeling and Scholarship of Female Poetries of Soochow: A Study on The Chinghsi Society
指導教授:周昌龍 先生
指導教授(外文):Chow Cheong-lo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0
中文關鍵詞:清溪吟社閨秀女性文學女詩人吳中女十子
外文關鍵詞:Chinghsi Societykui- hsiuFemale Poetrieslady writersWu chung nü shih tz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0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清代閨秀作家輩出,無論是閨秀作家的人數、作品的數量,乃至於彼此之間的文學活動,皆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新局。乾隆時期張允滋等吳中閨秀結「清溪吟社」,以任兆麟為師,談詩論藝,一時稱盛。本文即擬由清溪吟社作為觀察點,探討清代閨秀文學繁盛之際,所出現的另一現象──閨秀結社所代表女性文學創作上之意義。
並且經由對吳中清溪吟社之討論,觀察清代女性文學發展達到高峰與江南地區之地理、歷史、經濟……等方面之影響與關連,並由此得出促成女性文學於清代高度發展之各種因素。並且於本文中,針對吳中清溪吟社所出版之《吳中女士詩鈔》展開討論,藉由深入探討女性文學作品本身,以期得出女性以創作記事、抒情外,於創作所蘊含之女性自我意識。
In Ching dynasty, there appeared many lady writers, excellent literary works, and numerous literary activities among writers, and it reached a high tide in the period. Chang yün-tzu and other kui- hsiu in Soochow organizing a poetry society named Chinghsi Society came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 Jên chao-lin to talk about poetry and art, and they made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thrive at that time. From the viewpoint of Chinghsi Society,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look to another phenomenon that is in female composition what the significance of young ladies’ society is in this period of prosperous kui- hsiu literatur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Chinghsi Society in Soochow to observe the impact as well as connection between geography, history, economy and other factors in ChiangNan area and the female literature which reaches its height in Ching dynasty, and from hence to conclude what the reasons of female literature’s highly development in Ching dynasty are. The article will also have a discussion on Wu chung nü shih tzu shih ch'ao to discover the self-consciousness in women writings besides composing memorandum and lyrics through going deep into the female composi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主題...............................1
壹、研究動機.......................................1
貳、研究主題.......................................1
一、清代女性文學形成與特色........................1
(一)明末至清初儒學核心價值之轉變................1
(二)清代社會、文化風氣之影響....................4
(三)吳中與閨秀文學..............................5
二、吳中男、女文人交往脈絡及影響..................6
三、研究清代閨秀作家各種面向......................7
第二節 研究方法.....................................11
壹、立足理論.......................................11
貳、文本蒐集與概況.................................14
第三節 研究取徑及撰述重點...........................19

第二章 吳中文風養成與閨秀詩學之發展..................23
第一節 吳中文風與任兆麟之詩學觀....................25
壹、乾嘉時期吳中經濟與文風.........................26
貳、乾嘉時期吳中學術脈絡...........................29
參、任兆麟詩學觀念與傳承...........................32
第二節 吳中才女養成──以清溪吟社為觀察點...........39
壹、女性作家與地域意識.............................39
貳、才媛之養成:母教、塾師、家風...................43
參、女性創作圈的延伸:出版.........................48
第三節 清代才女觀之繼承與轉變──以吳中清溪吟社為觀察..54
壹、中國傳統「重德輕才」觀.........................54
貳、清代女性創作之典律化...........................58
參、從焚詩到存詩:清溪吟社女性詩觀.................60
第四節 吳中女性詩作批評──以清溪吟社為觀察點.......63

第三章 清溪吟社組成及詩學向度........................69
第一節 吳中文人脈絡下的女性團體:清溪吟社組成.......69
第二節 閨閣之內,塵世之外:《吳中女士詩鈔》之詩學向度..75
壹、「閨閣」:禁止的空間/靜止的時間................ 75
貳、女性的「物」................................... 78
參、不斷的體驗流:感時/懷人........................80
肆、多病的才女.....................................84
第三節 鬚眉名士:「擬男」的閨秀詩人................89
壹、讀詩、讀騷、讀史...............................90
貳、詠史詩.........................................93
參、女性意識中的「擬男」到生活的「男性化」、「文士化」97
第四節 「吳中女十子」之團體形成與女性詩學意識.......103
壹、蛾眉莫道遜鬚眉:清溪詩社形成之女性意識.........104
貳、清溪吟社諸子之詩學觀點.........................107

第四章 清溪詩社活動及美學意涵........................113
第一節 明清以來女性詩社活動.........................115
壹、明清以來女性詩社之出現.........................115
貳、閨秀詩人之群體現象:「空間」的區分.............120
第二節 詩社活動.....................................127
壹、雅集、社課.....................................127
貳、尺牘交誼.......................................131
參、酬唱...........................................137
第三節 清溪詩社女性生活美學.........................145
壹、雅音...........................................145
貳、遊玩:園林、西湖、虎丘、武侯詞、杜陵草堂.......148
參、賞畫、題圖.....................................154

第五章 結論..........................................157
第一節 才、德、命之間新的調適.......................163
第二節 由「女」教到女「教」之轉變...................167

徵引書目.............................................171
一、古籍
漢.鄭氏注;唐陸德明音義;孔頴達疏:《禮記註疏》(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宏業書局,1970年)。
漢.范燁:《後漢書》(臺北:台灣商務,1988年)。
唐.顏真卿:《顏魯公集》(上海市:上海古籍,1987年)。
宋.朱淑真著、鄭元佐注:《箋注斷腸詩詞.斷腸詩集》(台北:廣文書局,1970 年)。
明.詹詹外史(馮夢龍):《情史.上》,(台北:廣文書局,1982年)。
明.馮夢龍著;清.王廷紹、華廣生編述:《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湯顯祖著;王思任、王文治評點:《牡丹亭》,(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年)。
清.任兆麟輯;清.張允滋選:《吳中女士詩鈔》(清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
清.任兆麟著;清.任以治編:《有竹居集》(清嘉慶己卯兩廣節署刊本)。
清.完顏惲珠編:《國朝閨秀正始集》(道光二十一年香紅館刻本)。
清.陸昶:《歷代名媛詩詞》(清乾隆三十八年紅樹樓刻本)。
清.徐乃昌輯:《小檀欒室閨秀詞》(清光緒二十二年南陵徐氏刻本)。
清.王端淑:《名媛詩緯初編》(清康熙六年清音堂刻本)。
清.陳芸:《小黛軒論詩詩》(宣統三年刻本)。
清.陸昶《歷朝名媛詩詞》(清乾隆三十八年紅樹樓刻本)。
清.胡孝思:《本朝名媛詩鈔》(清乾隆三十一年凌雲閣刻本)。
清.完顏惲珠輯:《蘭閨寶錄》(清道光十一年紅香館刻本)。
清.徐乃昌輯:《閨秀詞鈔》,(清宣統元年小檀欒室刻本)。
清.胡孝思輯:《本朝名媛詩鈔》,(清乾隆三十一年凌雲閣刻本)。
漢.崔寔(103-170)撰;清.任兆麟輯:《四民月令》(清乾隆間1735-1794年震澤任氏忠敏家塾刊本)。
清.任兆麟撰:《述記》(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序映雪草堂藏版本)。
清.孫佩蘭:《吟翠樓詩稿》(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刊本)。
清.商景蘭:《錦囊集》,收入《祁彪佳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55,(臺北:商務,1965 年)。
清.方熏:《山靜居詩話》(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藝文,1966年)。
清.章學誠:《丙辰劄記》(臺北:藝文,1970年)。
清.吳喬:《圍爐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清.法式善:《梧門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
清.任兆麟撰:《儀禮大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台灣商務,1988年)。
清.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點校:《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90)。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清.任兆麟撰:《夏小正補注》(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王昶:《春融堂集》(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清.法式善:《存素唐詩初集》(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清.任兆麟輯:《周公諡法》(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清.蟲天子編,董乃斌等點校:《中國香豔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清.《吳中女士詩鈔》為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刊本 ,共4冊12卷。每半頁為9行19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書口上刻有「林屋吟榭」。

二、專著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王秀琴編輯;胡文楷選訂:《歷代名媛書簡》(長沙:商務印書館,1941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1982年)。
張荷:《吳越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石琪主編:《吳文化與蘇州》(上海市:同濟大學,1992年)。
王逢振:《女性主義》(臺北:揚志文化,1995年)。
Chris Weedon(克莉絲.維登)著;白曉紅譯(臺北,桂冠,1994年)。
Whitney Chadwick著;李美蓉譯:《女性,藝術與社會》(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朱義祿:《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1996年)。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6年),頁168-9。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
郭宏安、章國鋒、王逢振合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德.伏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 : 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劉廣生、趙梅莊:《中國古代郵驛史》(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9年)。
王衛平:《明清時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蘇州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1999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9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小說中的兩性關係》,(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江慶柏:《明清蘇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潘運告:《衝決名教的羈絡──陽明心學與明清文藝思潮》,(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靈聰:《從衝突走向融通──晚明至清中葉審美意識嬗變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Jo Anna Isaak著;陳淑珍譯:《女性笑聲的革命性力量:女性主義與當代藝術》(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
Griselda Pollock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 : 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李世英,陳水雲著:《清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2000年)。
裘伊.瑪姬西絲(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0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蕭東發:《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北:紅葉文化,2001年)。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2001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葉樹聲,余敏輝著:《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鎮偉:《坊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嚴迪昌:《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2002年)。
David Fontaine(達維德.方丹)著;陳靜譯:《詩學:文學形式通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詠吟:《詩學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陳玉蘭:《清代嘉道時期江南寒士詩群與閨閣詩侶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Dorthy Ko(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4年)。
宋致新:《長江流域的女性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Toril Moi(托莉.莫)著;國立編譯管主譯;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出版社,2005年)。
Susan Mann(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
Marc Froment - Meurice(馬克.佛羅芒-默里斯)著;馮尚譯、李峻校:《海德格爾詩學》(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5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2006年)。
Francesca Bray(白馥蘭)著;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年)。
曹淑娟:《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W. J. T. Mitchell著;陳永國、胡文征譯:《圖像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濟民著:《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期詩學》(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三、期刊論文
徐中玉:〈詩話之起源及其發達〉,《中山學報》,(第1卷,第1期,1941年11月)。
蕭華爾特(Elaine Showalter)著,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Feminist Criticism inthe Wilderness.),《中外文學》,(第14 卷10 期,1986年,3月)。
王學泰:〈以地域分野的明初詩歌派別論〉,《文學遺產》,(北京:文學遺產編輯委員會,1989年),第5 期。
李桂海:〈對我國地域文化發展特點的一點思考〉,《雲南社會科學》,(第3期,1989年)。
龔鵬程:〈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古典文學》,(臺北,學生書局,1992 年),第12輯。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名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中外文學》,(第21卷11期,1993年4月)。
孫康宜著;馬耀明譯:〈明清女詩人選集及其採輯策略〉,《中外文學》,1994年,第23 卷,第2期)。
王記錄:〈錢大昕是吳派嗎?──兼談乾嘉學術派別問題〉,《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22卷,第5期)。
孫立:〈論詠史詩的寄托〉,《中山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1月)。
劉曉麗:〈「女子無才便是德」探源〉,《晉陽學刊》,(1997年,第6期,頁25-27)。
魏愛蓮著;劉裘蒂譯:〈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9年11月)。(Ellen Widmer (1989) The Epistolary World of Female Talent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10,2 (1989.12): 1-43)
孫康宜:〈性別與經典論:從明清文人的女性觀說起〉,《中國婦女史與文學論集》,第2集,(台北:稻鄉出版),1999 年。
滕新才:〈明朝中後期婦女問題新識〉,《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6 卷,第2 期)。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
陳書錄:〈德才色主體意識的復甦與女性群體文學的興盛──明代吳江葉氏家族女性文學研究〉,《南京師大學報》,(2001年,第5 期,頁132-138)。
鮑家麟:〈明末清初的蘇州才女徐燦〉,收入《中國婦女史研究》,第5集,(台北:稻鄉出版),2001年。
趙明:〈清代蘇州竹枝詞〉,《蘇州大學學報》,(第1期,2002年)。
劉惠文、劉灠:〈「詠史詩」論略〉,《青海社會科學》,(第5期,2003年5月)。
周昌龍:〈成一代之言,表當代之色—-從《皇明十六家小品》看小品文在晚明的思想內容及其時代意識〉,收入《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王瘦梅:〈「吳中」地名考〉,《中國地名》,(第116期,2004年)。
饒道慶:〈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明清小說「套語」研究之一〉,《臺州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4年8月)。
王萌:〈論明清時期女性群體漸趨自覺的創作趨向〉,《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第1期,2004年1月)。
邵文:〈竹枝詞簡論〉,《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總第107期,2005年)。
李翰:〈試論詠史、懷古之關系及其詩學精神〉,《上海大學學報》,(第13卷,第6期,2006年6月)。
王細芝:〈清代閨秀文學繁榮之緣由〉,《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6年4月)。
吳冠宏:〈從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中「情」之論述及其商榷談玄論與魏晉士風的合理關涉〉,《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月)。
程杰指:〈蘇州鄧尉「香雪海」研究──中國古代梅花名勝叢考之一〉,《蘇州大學學報》,(第3期,2006年,頁97)。
程日同:〈論明中葉吳中師畫同體的發展及影響〉,《蘇州大學學報》,(第2期2006年)。
葛慧曄、王偉偉:〈清代思想家彭紹升〉,《江蘇地方志》,(第6期,2006年)。
程君:〈清代閨秀詩人的「才」、「德」之辨〉,《江南大學學報》,(第6卷,第3期,2007年6月)。
葛慧曄、王偉偉:〈清代思想家彭紹升〉,《江蘇地方志》,(第6期,2006年)。
程君:〈清代閨秀詩人的「才」、「德」之辨〉,《江南大學學報》,(第6卷,第3期,2007年6月)。
石旻:〈阻隔的一時雙璧──關於《隨園詩話》忽略清溪吟社之分析〉,《蘇州大學學報》,(第5期,2007年9月)。

四、學位論文
林秀蓉:《沈德潛及其弟子詩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宋孟貞:〈《紅樓夢》與《鏡花緣》的才女意義析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年。
陳鴻麒:《晚明尺牘文學與尺牘小品》,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黃郁晴:《晚明吳中地區名門女詩人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