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書籍
朱愛群(1998),〈論警察機關裡三個競值組織典範─刑案偵破、犯罪預防及為民服務〉,《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3期:69-82。
法務部(2006),《九十一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
呂民璿(1990)。《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台北:巨流。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
周愫嫻(2004),《少年犯罪》,台北:五南。
周震歐(1973),〈從犯罪心理學之觀點研究少年犯罪〉,《犯罪心理學》,台北監獄印刷廠:237。周震歐(1993),《犯罪社會學》,台北:黎明。
周震歐、簡茂發、葉重新、高金桂(1982),《台灣地區男性少年犯罪與親職病理的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林山田(1976),《犯罪問題與刑事司法》,商務印書館:47。林山田、林東茂、林燦彰(2002),《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文瑛、王震武、黃富源(2002),《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台北:巨流:215-256。
法務部(2002),《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2005),《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
社區發展研究中心(199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俞可平主編,(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本初審訂(2002),《治理政策與國家》,台北:智勝文化。
張景然(1992),《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
張智輝等人(1997),《比較犯罪學》,台北:五南。
張華葆(1991),《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台北:三民書局:165-166。
梁望惠(1993),《雛妓防治問題面面觀》。勵馨基金會編著,台北雅歌出版社。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及輔導》,台北:洪葉文化。
郭靜晃(2001a),《中途離校青少年現況分析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
員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章光明(2000),《警察業務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麥留芳(1991),《個體與集團犯罪-系統犯罪學初探》,台北:巨流圖書公司:57。
彭駕騂(1992),《青少年問題研究》,巨流圖書公司:249。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台北:亞太出版社。
黃富源(2003),《犯罪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黃富源、王震武、林文瑛等(2002),〈從台灣教育環境看青少年犯罪的形成歷程〉《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巨流圖書:215-220。
蔡德輝、楊士隆(1994),《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 (再版),台北市: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01),《犯罪學》,台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02),《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筞》,台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增訂四版),台北:五南。
二、期刊
王淑娟(2002),〈各國中途輟學學生現況及中輟生防治政策簡介〉,學生輔導
81期:132-141。
王步華(1989),〈現階段台灣地區少年犯罪之狀況〉,《台中師院學報》,3,103-148。史美強、廖中興(2001),〈知識經濟、網絡社會與新治理模式之探討〉,國政研究報告。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1期,頁33-74。吳芝儀(2000),〈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第五期,179-232。吳宗立(1998),〈國中學生中途輟學之個案分析〉,《學生輔導雙月刊》55期:42-49。宋根瑜(1981),〈父母管教態度與青少年犯罪〉,《警學叢刊》,12(2):171-176.
李湧清(2000),〈論當代民主社會中警察的角色與功能〉,《警學叢刋》,第30卷,第6期,頁79-93。汪履維(1981),〈社會變遷中我國少年犯罪之演變及其成因之探討一項有關文獻之整理與分析〉,《師大今日教育》,第三十九期:45周愫嫻(1999),〈少年犯罪的空間模式-地點與距離的分析〉,《犯罪學期刊》,第
四期:83-116。
周愫嫻(2004),〈社會結構、中途輟學率與少年犯罪率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期:243-268。
邱文忠(1994),〈中途輟學影響因素暨模式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6:32-41。候崇文(1994),〈警察對不良少年處理態度之研究〉,《警政學報》,第25期:141。
侯崇文(1996),〈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犯罪學期刊》,2期:15-48。
侯崇文、周愫嫻(1998),〈青少年出入不當場所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3期,153-174。馬傳鎮、陳玉書、蔡田木、楊宗憲(2002),〈中輟生現況分析及輔導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三期,頁103-125。
林燦璋、鄧煌發、毛昆益(2000),〈社區問題導向警政在犯罪預防上的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7期:1-36。
林世當(2002),〈警察執行春風專案之評估〉,《犯罪學期刊》,第9期,33-84。高琦玲(1994),〈台北市高職補校學生輟學傾向危險群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5,233-251
孟維德(2001),〈犯罪熱點的實證分析〉,《犯罪學期刊》,第8期:27-64。
官泰平(1999),〈中輟學生與少年犯罪〉,《矯正月刊》,第84期第1版。
官政哲(2001),〈人民與政府間新均衡關係之建立-論行政程序法之目的價值〉,《警光雜誌》,536期。
郭豫珍(2004),〈Hirschi控制理論的原初觀點與發展:家庭與父母管教方式在子女非行控制上的角色〉,《犯罪學期刊》,第7卷第1期,頁49-80。陳明傳(2005),〈六星計劃與警察勤務革新〉,《警光雜誌》,589期﹕20-21。
陳添壽(2002),〈政經轉型與警察角色變遷之研究〉,《警學叢刋》,第33卷,第2期,頁35-44。
許文傑(2003),〈地方治理與發展策略:宜蘭經驗的回顧與展望〉,《佛光人文社會學刋》,第4期,頁169-194。
鄭夙雅(2002),〈青少中途輟學問題),《兒童福利期刊》,第3期,頁237-247
賴保禎(1982),〈貧困家庭中少年犯罪原因之研究),《輔導月刊》,18(5),48-30。
施威良(2006),〈非我族類中輟生-少年隊的作為與少輔會的論點〉,《學生輔導》101:38-48。黃富源(1987),〈親子關係人格適應與內外控取向對少年犯罪傾向影響之研究〉。《警政學報》12:293-316頁。黃德祥、向天屏(1999),〈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策略之研究〉,《訓育研究》,第38(2)期,頁16-33。
蔡德輝(1993),〈少年犯罪原因與輔導策略〉,《教育研究》32:1-8。楊士隆、程敬閔(2001),〈幫派少年成長歷程與副文化之調查研究〉,《犯罪學
期刊》,第8期。
翁慧園(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
刊》73:63-72。
翁慧園(1999),〈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3期,頁107-119。張人傑(1994),〈改進輟學研究需解決的問題),《教育研究雙月刊》,第37期,28-35。張甘妹(1985),《犯罪學原論》,三民書局:45
張貝萍、陳麗芬、郭碧雲(1999),〈中美對中輟學生因應措施之比較〉,《兒章福利論叢》,第3期,178-216。
張淑慧(1999),〈中途輟學少年社區行動方案〉,台北:台北市少年犯罪防治更
生研討會手冊。
趙永茂(2002),《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翰蘆出版社。
三、學位論文
王美娟(2000),《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與不良社會適應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德琳(1994),《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影響之
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洪明(2002),《高雄市實施社區警政策略與犯罪偵防績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柏萱(2005),《青少年加入幫派歷程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林琮禧(2002),《建構犯罪預防體系-社區守望相助及保全系統對防範犯罪之研
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美妦(1995),《偏遠地區國中學生中途輟學問題之探究-以六龜鄉六龜國中、
寶來國中為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淑文(1990),《同儕關係與少年犯罪》,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翁慧園(1995),《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商嘉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玨君(1995),《國民中學階段中途輟學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狀況研究》,台灣
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燕(2003),《台東地區國中學生輟學傾向預測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惠雯(2000),《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琦茂(2000),《少年父母教養知覺與親子衝突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萍(2000),《自我控制與少年竊盜行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驗證》,國立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宗憲(2001),《心理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國中生中途輟學及犯罪行為之影響》,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怡雯(2000),《台東縣原住民國中中輟復學生之歸因歷程研究》,台東師範
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煌發(2001),《國中生輟學成因及其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
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世璋(1983),《少年暴力犯與一般少年心理特質之比較分析》,中央警官學
校警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芬芬(2002),《少年犯罪防治警察作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市與洛杉磯市為例》,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其他
內政部警政署,《世界各國刑案統計比較提要分析》(91-95年版)。
吳芝儀(1999),〈國中階段中輟學生問題與輔導之研究〉,台灣省諮議會專題研
究成果報告。
吳齊殷(1996),〈教養實施與青少年併發性偏差行為〉,解構青春少年時:1996年台灣青少年犯罪與矯治問題研討會。
李宗勳(2001),〈學區與社區安全聯防的政策屬性與治理策略〉,發表於2001.03.23.世新大學「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
周震歐、趙碧華(1996),〈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的推力與拉力之實證研究〉,文刊1996年《台灣青少年犯罪與矯治問題研討會論文集》:21-59。林山太(1989),〈中途輟學學生原因分析〉,台灣省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復健輔導工作,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淑瓊、吳芝儀(2001),〈日本中途輟學問題暨因應措施〉,《中輟學生與青少年犯罪問題研討會手冊》,165~179。全國中輟諮詢研究中心。
馬傳鎮(1978),〈台灣地區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之比較研究-人格特質及父母管教態度之差異〉,中國行為科學社。馬傳鎮(1988),《少年犯罪心理學與環境因素之研究》,中華民國青少年犯罪防
治研究報告之8,頁17。
高金桂(1992),《問題行為學生類型及其成因之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訓委會(.2001a),87-90學年度各縣市國民中小學學生輟學及復學統計表。
許春金、馬傳鎮、馬鎮華(1997),《收容少年犯罪成因及其防治對策之調查研究》,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專案委託研究,台北:法務部。
陳惠次、馬傳鎮(1993),《防制青少年犯罪方案之評估》,台北:行政院研究發
展考核和員會委託研究研究報告,頁71。
彭駕騂(1994),《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手冊》,教育部。
黃武鎮、何淑晃(1989),〈國民中學中途輟學學生形成因素,在校適應行為及其輔
導策略之調查研究〉,台中:台灣省中等教師研習會。
黃德祥(1996),《高中學生輟學休學與逃學的問題與輔導:輔導措施實務手冊》,
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詹志禹(1996),〈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行政院青輔會。
廖俊松(2004),〈重建區社區營造與政府治理〉,發表於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舉辦之「新台灣、新社會、新價值—921重建區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
廖俊松、曾憲華(2005),〈全球化下地方警政跨域治理之初探〉,發表於2005.12.24東海大學「整合全球化與在地化﹕21世紀政治學研究的新趨勢」學術研討會。
廖德富、馬傳鎮(1993),《吸安、財產、暴力少年與一般少年性格特質、環境因素
及其因應能力之比較研究》,行政院82年度研考經費補助專案研究報告。
蔡德輝、高金桂、林瑞欽、楊士隆、鄭瑞隆、吳芝儀、吳建昌(1999),《青少年暴力犯罪成因與矯正處遇對策之研究(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整合型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蕭建民(1993),〈不幸少女對機構需求之研究-以雲林教養院的習藝員為例〉,內
政部社會司。
謝瑞智(1985),〈青少年犯罪之原因論〉,師大委員會編:當前青少年問題與輔
導,中央文物供應社。
司法院統計處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juds/index1.htm
法務部計處網站: http://www.moj.gov.tw/lp.asp?CtNode=7868&CtUnit=454&BaseDSD=7&mp=001
2003年少年兒童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2004年少年兒童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2005年少年兒童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2005年法務統計年報(法務部),法務部電子圖書。
警政署網站: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np?ctNode=11358&mp=1
2004年、2005年、2006年警政統計年報(警政署)
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php
2004年、2005年、2006年教育統計(教育部)
貳、西文文獻
一、書籍
Hirschi, T (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ooiman, J.(1993).Modern Governance. London:Sage.
Kornhauser, Ruth R. (1978) Social Sources of Delinquency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ellin, Thorsten (1938), Culture Conflict and Crime, New York: Social Science Resarch Council.
Shaw, Clifford and Henry D. Mckay(1969),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Urban areas, Second E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二、期刊
Rumberger, W. R. (1987). High school dropouts: A review of the issues and evidence. (2),
101-121.
Stattin, H. Magnusson.D (1995). “Onset of Official Delinquency Its Co-occurrence in Time with Educational, Behavioral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35(3):417-449.
Trgart, C. E. (1992), “Do public school increase juvenile delinquency”, Education, (33) 35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