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1998年》,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文建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內政部,2002.12.30,《社區發展100期刊》,台北,內政部社會司。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臺灣社會資本之內涵及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17:3,頁37-58。交通部,2001,《台灣地區公路容量手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交通部,1998,8月,〈中橫快速公路霧峰埔里段環境影響說明書〉,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王清華,2005.1,《九二一震災重建區以社區總體營造方式重建社區產業之探討》,台中:私立逢甲大學。
呂育誠,2005,〈從公民信任觀點論「擴大公共服務就業計畫」對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的意涵與影響〉,收錄於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公共服務績效與公民信任理論與實務的創新」學術研討會第二場次論文本。
李宗勳,2005a,〈協力夥伴跨域治理的挑戰與機會一以社區風險治理為例〉,收錄於,「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李宗勳,2005b,《風險稅會互動倫理與公民信任-「共同治理」的觀點》,收錄於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公共服務績效與公民信任理論與實務的創新」學術研討會第二場次論文本。
李宗勳,2002b,《社會資本與社區安全的關聯與發展》,「中央警察大學警政學報」第39期:頁13-44。
李貞宜,2001,《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非營利組織資源連結過程之研究--以「財囿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中區服務中心」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李朝清,2003.12.12,《咱們的社區,咱們的未來》,草屯:稻草文化節。
林振春,1995;69〈社區發展季刊〉,《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南投縣政府,2007,4,1,《中潭公路文化藝術大道營造計畫書》,南投:南投縣政府)。
胡寵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 Ranjit Kumar原著,2002,《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胡寵騰,2005,《Can public trust be really improved by governmental perfomanc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olls in the United States》,收錄於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公共服務績效與公民信任理論與實務的創新」學術研討會第二場次論文本。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文建會。張力亞,2006,〈社區營造網絡治理中信任機制建構之研究-以桃米生態村為例〉,埔里:國立暨南大學。張文華,2000,〈組織信任之初探〉,《人力發展月刊》,80,頁14-27,人力發展月刊社:南投。張安琪,1996,《部門相依性、信任與部門間合作關係的研究似家用電器業部門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桃園:未出版。張苙雲,2000,〈制度信任及行為的信任意涵〉,《臺灣社曾學刊》,23,頁I79-222。夏忠堅,1997,《大家來打拼─教會參與社區營造手冊》,台北。
徐震,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書局。
曹為忠,2003,〈信任的決定因素及其對聯盟績效與未來合作意願之影響一中小企業策略聯盟之實證分析〉,《企業管理學報》,58,頁105-131。莊明貞、陳怡如譯,Glesne,C.,2005,《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孝如譯,2004,Onora O’Neill存著,〈我們為什麼不再信任〉,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許道然,2001,〈組織信任之研究:一個整合性觀點〉,《空大行政學報》,11,頁253-296。詹雪蘭、李文瑞,2004,〈溝通對策略聯盟績效與夥伴間長期合作意願影響之研究〉,《企業管理學報》,60,頁61-84。鄭文良,2007,《台灣社群經濟何以可能──鹿谷清水溝的故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熊欣華,2003,〈組織間信任〉,收錄於鄭伯燻、姜定宇、鄭弘岳主編,《組織行為研究在台灣三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桂冠,頁411-430。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雙葉書廊。
鍾俊宏,2006,《社區網細絡與社會資本形成之探討一以桃米坑生態村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顧忠華,1999,5,〈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卅六期:頁123-145。二、英文部分
Buskens Vincent. 2002. Social Network and Trust. Boston:Kluwer AcademicPublishers.
Brathwaite, M. & Sigafoos, J. (1998). Effects of social versus musical autecedents on communication responsiveness in fiv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35(2),88-104.
Dietz,(2004),Human resource manages a periodical,14:1。
Jones,G.R.,&Geoge;J.M.1998.The experience and evolution of trust:Implications for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Academy of Mangement Review,23(3):531-547.
John A. Yankey & Carol K.willen & Barbara Wester Jacobus & Amy McClellan.2005.“Nonprofit Strategic Alliance Case Studies:The Role of Trust” Cleveland, Ohio : Mandel Center fi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Lane,C. & Bachmann, R.1998.Trust within and between organization conceptual issues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wicki,R.J.& B.B.Banker,1996: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Trust in Work Relationships,in:R.M.Kramer&T.R.Tyler(eds.):Oaks,CA:Sage 1996,PP.119-24.
Luhmann,Niklas,1980:Gesellschaftl:che Struktur und Semantische. Tradition.In:Luhmann,Gesell schaftsstruktur und Semantiki: Studien Zur Wissenssoziologie der modernen Gesellschaft,Bd.I, PP.9-71.Frankfuriti Suhrkamp.
Misztal, Basbwa A.1996.Trust in Modern Societies : The search for the bases Of social order. Cambridg: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Robbins,(2000),Management Today(2.0),新陸書局.
Sztompka,P.1999. Trust:A Sociological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ess.
Thomas ,1998, "Wie blättert man in einem hypermedialen Gebärdenlexikon?", In Caroline Schmauser, Thomas Noll (eds.), Körperbewegungen und ihre Bedeutungen.Berlin: Berlin Verlag Arno Spitz
Zucker,L.G.1986.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8:53-111.
三、相關網站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http://www.cesroc.or.tw/。
台灣社區通,http://sixstar.cca.gov.tw/。
行政院文建會,http://www.cca.gov.tw/。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http://zh.wikipedia.org/wiki/
Google,http://blog.xuite.net/。
Yahoo,http://tw.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