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順民(2006)。當代台灣非營利組織的一般性考察:概況、趨勢及其相關的問題意識。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內政部(1995)。內政部業務財團法人監督準則。(84.11.29台內法字第8488846號令修正發布)
內政部統計處(2005)。內政統計通報。2008/03/16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512.doc
司徒達賢(2000)。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公司。
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台北:智勝。
行政院統計處(2003)。社會發展趨勢調查。2007/2/22,取自:
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community-92/plan.htm
李奇仁(2002)。醫院志願性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對志工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李誠(2001)。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台北:天下文化。
李天賞、杜金璋(1991)。組織承諾的概念與測量。新竹:交大管理學報。李芳齡(譯)(2002)。管理的使命。台北:天下文化公司。
李嵩賢(2001)。人力資源的訓練與發展。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頁35。
李瑞金(2005)。新世紀標竿志願服務意涵。專題演講。台北市榮民服務處。
李淑珺譯(2000)。志工實務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青芬等譯(1994)。組織行為。台北:華泰。
何坤龍(2002)。成功的用人哲學-知識經濟時代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策略。2007年8月25日取自: "http://www.e-volunteer.org.tw/file/south01_paper05.doc"
何雲景(2005)。高等農業教育,1。 2007年2月19日,取自
http://tw.wrs.yahoo.com/_ylt=A8tUxxxR_nxFD18BJyiK2At./SIG=12cgmvegm/EXP=1165905873/**http%3A//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3FA=gdnyjy200501009
姚卿騰(2006)。志願服務國際現況與趨勢-以英、美為例。2007年2月19日,取自: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YQwnEe91GDAJ:www.e-volunteer.org.tw/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2001)。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明烈、蔡怡君、賴弘基、徐敏雄(2007)。學習社會行動園區整合型規劃研究:社教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計畫。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吳明烈(2007)。終身學習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10 月 26 日至10 月 27 日。。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 使用方法,台北:智勝文化。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教育組織行為。台北:揚智文化。
林秀眉(2002)。基隆市公部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秀聰(1998)。賦能策略應用於機關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芳玫(2002)。經貿全球化的機會與挑戰-將創業精神帶入社會事業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經濟,75,1-7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呂建億(2006)。以策略性人力資源發展觀點探討非營利組織志工之教育訓練。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范美翠(2004)。志工管理:以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常昭鳴(2003)。E-HR實戰策略第1期 :
2007年2月19日,取自:http://www.3wnet.com.tw/eHR/default.asp?INDEX=1
張英陣(2001)。志願服務運用單位之職責。如何落實志願服務法研討會。台北:中華志願工作人員協會。
曾介宏(2006)。公部門推動策略性人力資源發展的基本問題。研習論壇精選。施能傑(2002)。績效導向理念應用於公務人員訓練規劃之研究。臺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委託研究報告。張火燦(2003)。能力本位的人力資源管理。經濟日報,2003年10月30日,40版。張火燦(2000)。人力資源發展的規劃。李隆盛編。人力資源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玲如、張莉馨、李毓珊(1997)。志願工作者參與精神醫務服務工作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探討。高雄市立凱旋醫院。
張富翔(2005)。兒童福利契約委託機構社會工作專業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以台北市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玉芹(2003)。我國文教基金會志工管理現況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武雄(2002)。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公司。
陳庚金(1995),員額精簡政策之推動與運用志工參與公共事務之構想,人事月刊, 第22卷第2期,頁6-14。
陳定銘(2002)。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孫本初(1995)。學習型組織的內涵與應用。國立空大行政學報,3,頁1-17。黃源協(2002)。後民營化時代的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管理 – 最佳價值與標竿計畫的實踐,社區發展季刊,97, 80-105。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台北:天下文化。
蔡天生(2001)。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承諾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蔡怡君(2006)。志工人力資源發展。全民終身學習論壇論文集。南投:暨南大學,12月16日。
曾華源(1997)。人群服務組織志願工作者人力運用規劃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78:28-34。
曾華源、郭靜晃(2000)。志工人力資源的開拓與整合--以美國志工中心的做法為借鏡。社區發展季刊,89,128-144。曾華源、曾騰光 (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葉俊偉譯(2005)。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
游玉梅(2003)。邁向廿一世紀人力資源發展部門應有的行動方案專題演講彙編。
2007年2月22日,取自:http://www.hrd.gov.tw/09_DEVELOP/09_04_lecture/lecture_03.htm
謝文亮(2002)。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鄭尹真(2004)。NGO-全球公民運動。2007年2月22日取自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Uo-t2yRLDn4J:publish.pots.com.tw/Chinese/CoverStory/
鄭錫鎧(2002)。從策略性人力資源發展論述政策性公務人員訓練之意涵-兼論我國「知識經濟方案」之訓練個案。法政學報,14,79-116。
馮燕(1990)。導論: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1-42。
劉德勝(2003)。公共圖書館志工的教育訓練。 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 20,4,頁24-32。楊坤鋒(2004)。非營利組織概念之檢討與澄清。逢甲合經系刊論文。2007年3月3日,取自:http://www.fcu.edu.tw
簡建忠(1996)。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簡貞玉譯(2007)。員工訓練與能力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魏希聖譯 (2001) 。招募實戰手冊 。台北:張老師文化。
顧忠華(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4,145-189。顧忠華(2004)。我對台灣第三部門研究的中間考察與反省。第三部門學刊,1,190-206。滕雨方(2003)。非營利組織義工教育訓練之研究 - 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研究所,高雄縣,未出版。。
蕭新煌 (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現況與特色,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二、英文部分
Anthong, William P.(1996).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nd) fort Worth, TX: The Dryden Press.
Beer, M., & Spector, B. (1989). Corporate wide transformation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R. E. Walton and P. R. Lawrence(E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rends and Challenges. Boston, MA:Harvard University School
Press.
Boyle,B, Marilynne(2002). Multicultural service learning: educating teachers in diverse communities.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rian L. Delahaye, (2000) .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p18.
Brinckerhoff, P.C (2000). Mission-Based Management: Leading your not –for –
profit in the 21st century(2).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Davis,J. R. & Davis, A. B.(1998)Effective Training Strategie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Maximizing
Guest, D. (1991). Personnel managers the end of orthodoxy.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29 (4), 149-76.
Knauft, E. B., Berger, R. A.&Gray, S. T. (1991). Profiles of Excellence: Achieving Success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Knowles ,M.S,(1976).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New York : ssociation press , p.105。
Marsick, V., (1990). Experience Based Learning: Executive 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9﹚5.
Martell, K. &Caroll, S.J.(1995).How strategic is HRM?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34(2): 253 - 267
McCracken, M., & Wallace, M. (2000).Towards a redefinition of strategic HRD.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4 (5), 281-290.
Nadler,L.,&Nadler,Z.(1990).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L. Nadler & Z.Nadler(Eds.), The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pp.1.2-1.47.NY:John Wiley & Sons.
Rothwell, W., & Kazanas, H. (1991).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and
mam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ress.
Salamon, L. M. (1992). 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A Primer, New York: Foundation Center.
Sandra,kerka(1998).Volunteering and Adult learning,ERIC Digest,No.202.
Wolf, Thomas. (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Werner ,J.M . & Desimone, R.L. (2004) .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rlando,Thom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