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性家庭暴力暨侵害防治委員會(2003a)。家庭暴力及性侵害個案管理工作模式研討會手冊。台北: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3b)。九十二年度中央對直轄市、縣(市)政府執行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業務績效考核報告。台北: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朱秉慧 (2001)。運用個案管理從事婚姻暴力服務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宋麗玉 (2003b)。優點評量:才能、資源和想望的呈現。收錄於九十三年推動受暴婦女個案管理模式初階訓練手冊。內政部委託台灣社會政策學會辦理。
宋麗玉、施教裕、張錦麗 (2004)。九十三年推動受暴婦女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教育訓練、督導與研究評估。內政部委託方案。
宋麗玉、施教裕、張錦麗 (2004)。『心靈探索』優點個案管理模式問卷。九十三年推動受暴婦女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初階訓練。內政部委託台灣社會政策學會辦理。
宋麗玉、施教裕、顏玉如、張錦麗 (2006)。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介紹與運用於受暴婦女之評估結果。社區發展季刊,113,143-160。宋麗玉譯 (2003)。基礎優點個案管理訓練手冊。內政部印製。
李宜靜 (2001)。婚姻暴力加害人心理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碧琪 (2003)。南投縣婚暴受暴婦女對保護服務的需求、需求獲得協助情形與滿意度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習碩士論文。李增祿(1987)。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卓紋君 (2004)。一位受暴婦女的內在信念與生命轉換歷程:詮釋學的觀點。中華輔導學報,15,61-96。
周月清 (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台北:巨流。
周月清、李淑玲、徐予頻 (2002)。受暴婦女團體工作發展與評估—以台北市新女性聯合會方案為例。台大社工學刊,7,59-125。
周海娟 (1993)。澳洲個人社會服務:婦女援助與服務,社區發展季刊,62,103-109。林芬菲(1878)。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的正式機構求助歷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林萬億(1998)。團體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五南。
武自珍 (1998)。婚姻暴力因應行為之研究:受暴婦女社會個案工作處置策略。力
行書局。
侯玟里 (2001)。受虐婦女之生命威脅狀況、創傷後反應與身心症狀之相關。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施教裕 (2004)。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工作原則。見內政部家庭暴力防制委員會主辦之「優點個案管理模式訓練手冊」,41-60
施教裕、宋麗玉、張錦麗編著(2005)。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工作原則。優點個案管理模式訓練手冊。
柯麗評、王佩玲、張錦麗 (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台北:巨流。
祝健芳 (2002)。婚姻暴力防治網絡中地方政府社工人員角色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莫藜藜 (1995)。受虐兒復原能力的探討:兩個保設個案的比較分析。中華心理衛生月刊10(2),67-82。許維倫(1997)。遭受婚姻暴力婦女因應方式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許臨高、莫藜藜(2000)。團體工作實務(Toseland,R.W.&Rivas,R.F.,翻譯)。台北:雙葉。(原作出版於1998)
陳玉書 (2003)。外籍新娘婚姻暴力特性、求助行為及其保護措施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若璋(1992)。台灣婚姻暴力之本質、歷程與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3,1-32。
陳婷蕙 (1997)。婚姻暴力中受虐待婦女對脫離受虐關係的因應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增穎 (1999)。婚姻受虐婦女的處置與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163,7-10。郭貴蘭,2007。苗栗縣客家籍受暴婦女復元之初探—優勢觀點團體工作之運用。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彭淑華、張英陣、韋淑娟、游美貴、蘇慧雯譯(1999)。家庭暴力(Alan, K.,翻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華源、胡慧嫈(1997)。團體技巧。(Corey,G.,翻譯)。台北:楊智。(原作出版於1992)
湯琇雅 (1993)。婚姻暴力中婦女受虐狀況及其因應過程之初探。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湯靜蓮、蔡佳怡 (1997)。我痛!走出婚姻暴力的陰影。台北:張老師文化。
黃一秀 (2000)。婚姻暴力之受虐婦女求助歷程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劉婌齡 (2002)。公部門婦女保護服務社工之協助效益,從受暴婦女角度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淑滿 (2003)。婚姻暴力的發展路徑與模式:臺灣與美國比較。社區發展季刊,101:276-292。
鄭玉蓮 (2004)。受虐婦女脫離婚姻暴力歷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麗珍 (2002b)。增強權能理論與倡導。於宋麗玉等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412-441。台北:洪葉。
謝秋香 (2003)。婚姻暴力受害者經驗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春安 (2002)。家庭暴力被害人保護方案之初探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顏玉如 (2005)。 社會工作人員對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態度與執行現況探討—以婚姻暴力處遇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魏英珠 (1995)。受虐婦女介入方案發展暨評估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北區婦女福利服務中心之受暴婦女團體方案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研究所碩士論文。網路資料
劉默君(2004)。從生態學的觀點探討當代家庭婚姻暴力暨受虐婦女脫離受虐關係之因素。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1期。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1/41-40.htm
二、英文部份
Aguirre,B,E (1985).Why do they return? Abused wives in shelters.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30(4),350-354.
Albert R. Roberts, Beverly Schenkman Roberts, A Comprebensive Model for
Crisis Intervention With Battered Women and Their Children. 365-393.
Bergman,B.,& Brismar,B.(1991).A 5-year Follow-up study of 117 battered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1(11),1486-1489.
Campbell,J.C.(1989a).A test of two explanatory models of women❜s responses
to battering.Nursing Research,38(1),18-24.
Chalk,Rosemary,& Patricia A.King(eds.)(1998). Violence In family-assessing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gram. Washington DC.:National A cademy Press.
Danis,F.S.(2003).The Crimina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What social works need to know.Social Work,48(2).
Dobash,R.E.,Dobash,R.P.,& Cavanagh, K.(1985).The contact between battered
Women and social and medical agencies’.In J.Paul(Ed.),private violence
and public policy:The needs of bettered women and the response of the
public service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Fraser,M.W.,& Richman,J.M.(1999).Risk,protect,and resilience: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Social Work Research,23(3),131-141.
Hamby,S.L(1998).Partner violence: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J.L.Jasinski& L.M. Williams(EDs.),Partner violenc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20 years of research(pp.44-72).London: Sage Publication
Home,A.M.(1994). Attributing responsibility and assessing gravity in wife abouse situ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ce and social workers.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19,67-84.
Kaplan,C.P.,Tuener,S.,Norman,E.,&Stillson,K.(1996).Promotion resilience strategies:A modified consulation model.Social Work in Education,18(3),158-168.)
Rapp,C.(1998).The Strengths Model: Case management with People Suffering
from Severe and Persistent Mental Illness. New Youk.
Saleebey,D.(1997).Introduction:Power in the People..
Tutty,L.M.,& Bidgood,B.A.(1996).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group process and client variables in support groups for battertd women.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6(3),308-325.
Walker,L.E. (1984).The bettered women syndrome. New York:Springer.
Wiehe,V.R.(1998).Understanding family violence—Treating and preventing
partner,child,sibiling,and elder abuse.Thousand Oaks London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