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1、劇本與話本
(1)王鑨:《邱虎丘》,《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第十一函,(上海: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
(2)尤侗:《鈞天樂》,《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朱有敦等撰:《盛明雜劇》,(台北:文光出版社,1963年)。
(4)洪楩編,石昌瑜校注:《清平山堂話本》,(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5)徐石麒:《大轉輪》雜劇,《坦菴詞曲六種》,(清初南湖享書堂刊本)。
(6)高明著,俞為明校注:《琵琶記》,(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7)黃周星:《夏為堂人天樂傳奇》,《古本戲曲叢刊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8)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
2、戲曲史與相關論著
(1)杜桂萍:《清初雜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3月)。
(2)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3)段安節:《樂府雜錄》,《叢書集成簡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冊505。
(4)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5)許金榜:《元雜劇概論》, (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6)陳芳:《清初雜劇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7)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上冊。
(8)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9)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10)戚世隽:《明代雜劇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3、戲曲理論
(1)王季烈:《螾廬曲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2)王驥德:《曲律》,《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758。
(3)何良俊:《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冊4。
(4)李漁:《閒情偶寄》,《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冊3。
(5)李調元:《雨村曲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冊8。
(6)吳梅:《奢摩他室曲話》,《吳梅全集‧理論卷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7)徐復祚:《曲論》,《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8)徐復祚:《樂府傳聲》,《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59年),冊7。
(9)徐渭:《南詞敘錄》,《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758。
(10)陳多:《戲曲美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11)陳多、葉長海選著:《中國歷代劇論選注》,(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12)梁廷柟:《曲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冊8。
(13)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4)楊恩壽:《詞餘叢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冊9。
(15)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16)譚帆:《金聖嘆與中國戲曲批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17)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18)Allardyce Nicoil著,徐士瑚譯:《西歐戲劇理論》(The Theory of Drama),(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4、其他
(1)王仁裕著,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2)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3)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
(4)王晫:《今世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王晫:《雜著十種》,《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5月)。
(7)王道成:《科舉史話》,(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3月)。
(8)王漪:《明清之際中學之西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9)王劍:《明代密疏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9月)。
(10)尤侗:《西堂文集》,《西堂雜俎》第一集,卷七,《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406。
(11)司馬相如著,金國永校注:《司馬相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2)任繼愈釋、朱謙之譯:《老子釋譯》,(台北:里仁書局,1970年)。
(13)朱熹:《朱子大全》,(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冊9。
(14)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15)汪日楨撰:《南潯鎮志》,《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717。
(16)汪象旭‧《呂祖全傳》,《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冊40。
(17)李亞寧《明清之際的科學、文化、社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
(18)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古新書局,1976年)。
(19)李卓吾《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20)李漁:《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冊8。
(21)李德裕:《李文鐃文集》,王雲五:《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6月),冊40。
(22)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10月)。
(23)余樾:《春在堂隨筆》,《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141。
(24)沈汾:《續仙傳》,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25)祁彪佳:《祁彪佳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26)房玄齡等:《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11月),冊2。
(27)柳宗元:《河東先生龍城錄》,《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28)邵廷采:《東南紀事》,《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五輯,(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冊97。
(29)吳晗、費孝通等:《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48年)。
(30)吳楚材輯,陰法魯編:《古文觀止譯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12月)。
(31)吳嘉紀:《陋軒詩》,《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冊81。
(32)金聖嘆:《金聖嘆全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冊3。
(33)卓爾堪:《遺民詩》:《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北京:四庫禁燬書叢刊編輯委員會,1997年),冊21。
(34)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下冊。
(35)信天翁:《丁酉北闈大獄記略》,劉若愚撰:《中國野史集成‧明宮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36)周克復:〈淨土晨鐘〉,《卍續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冊109。
(37)周順昌:《周忠介公燼餘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冊2165。
(38)徐士俊撰,汪淇輯評:《分類尺牘新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冊396。
(39)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4月),下冊。
(40)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41)陸保璿:《滿清稗史》,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第53輯。
(42)郭茂倩:《樂府詩集》,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冊206。
(43)崔豹:《古今注》,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冊25。
(44)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45)《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冊3。
(46)《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87年),冊6。
(47)聖祖敕編:《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明倫書局,1971年)。
(48)陳田編:《明詩紀事》,《歷代史詩長編》第十四種,(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冊5。
(49)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50)陳清輝:《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51)陳獻章:《白沙子全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9月)。
(52)戚玾:《笑門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冊284。
(53)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
(54)葉向高:《綸扉奏草》,收錄於《明季史料集珍》第二輯,(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55)葉夢珠:《閱世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56)無名氏:《受十善戒經》,佛陀耶舍共竺佛等譯:《大正新修大藏經》冊24。
(57)曹鄴:《梅妃傳》,《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冊83。
(58)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8年2月)。
(59)黃宗羲:《明儒學案》,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三輯,《歷代學案》第一期,(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第三版),冊4。
(60)黃周星:《圃庵詩集》,《夏為堂集》。
(61)黃周星:《九烟先生遺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冊1399。
(62)張岱:《琅嬛文集》,(長沙:岳麓出版社,1985年)。
(63)張其昀監修,包遵彭主纂:《明史》, (台北:國防研究院明史編纂委員會,1962年),冊1。
(64)張潮:《虞初新志》,《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小說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783。
(65)張潮:《心齋聊復集》,《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冊85。
(66)張潮、楊復吉、沈楙惠等編:《昭代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冊1。
(67)張籍:《張司業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冊29。
(68)馮應京輯,戴仁增釋:《月令廣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時令類》,(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冊164。
(69)馮夢龍:《醒世恆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冊4。
(70)湯顯祖:《湯顯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二集。
(71)賀龍驤校勘,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冊12、23。
(72)楊伯峻釋:《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73)道宣:《淨心誡觀法》,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冊45。
(74)董說:《寶雲詩集‧西荒編》,《叢書集成續編‧集部》,(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4年),冊122。
(75)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楊家駱編:《歷代詩史長編》第十五種,(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上冊。
(76)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77)廖燕著‧林子雄點校:《廖燕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上冊。
(78)樂史:《楊太真外傳》,《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小說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783。
(79)魏崇新:《狂狷人格》,(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11月)。
(80)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81)謝國禎《明末清初的學風》,(台北:佑信出版社)。
(82)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上冊。
(83)釋志磐:《佛祖統紀》,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冊49。
(84)顧炎武:《日知錄》,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冊17。
(85)顧炎武,劉九洲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顧亭林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86)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
5、工具書
(1)尤侗:《悔菴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冊74。
(2)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
(3)沈自晉編:《南詞新譜》,(北京:中國書局,1985年)。
(4)吳梅:《南北詞簡譜》, (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5)周祥鈺、鄒金生編,徐興華、王文錄分纂:《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6)周德清:《中原音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冊1。
(7)秦學人、侯作卿:《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8)凌濛初:《南音三籟》,王秋桂編:《善本戲曲叢刊》,(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冊52。
(9)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0)許大年編:《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11)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12)舒赫德等奉敇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六集,冊107。
(13)張慧劍編:《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4)錢仲聯等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15)謝正光、范金民編:《明遺民錄彙集》,(南京:南京大學,1995年)。
(16)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二、期刊論文
1、戲曲史與其他相關論述
(1)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異代感懷之戲曲轉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四期,(2004年3月),頁39-103。(2)杜桂萍:〈遺民心態與移民雜劇創作〉,《文學遺產》,(2006年),第三期,頁101-109。
(3)吳書蔭:〈對〈明遺民黃周星及其「佚曲」〉的補正〉一文,《文學遺產》,(2003年),第五期,頁128-130。
(4)祁志祥:〈明清曲論中的用事論〉,《上海藝術家》,(1994年),第二期,頁40。
(5)徐子方:〈明雜劇社會背景探源〉,《東南大學學報》,(1999年2月),第一期,第一卷,頁115-120。
(6)徐坤:〈論清代雜劇的個人化傾向〉,《求是學刊》,(2006年2月),第三十三卷第二期,頁121=125。
(7)郭英德:〈論清前期的正統派傳奇〉,《文學遺產》,(1997年),第一期,頁94-103。
(8)游宗蓉:〈元明雜劇官吏形象之比較〉,《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年7月),頁309-336。(9)張筱梅:《論清代的寫心雜劇》,《藝術百家》,(2001年),第四期,頁49-53。
(10)解玉峰:〈明清時代雜劇觀念的嬗變〉,《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第五期,頁73-78。
(11)楊惠玲:〈明代寫怨雜劇的藝術特色〉,《藝術百家》,(2000年),第四期,頁47-53。
(12)潘樹廣:〈明遺民黃周星及其「佚曲」〉,《文學遺產》,(2001年),第二期,頁134-137。
2、戲曲理論
(1)沈鴻鑫:〈中國喜劇與丑腳藝術〉,《上海藝術家》,(1994年),第三期,頁30-32。
(2)咸立強:〈中西文學作品中花園意象的審美意蘊比較〉,《中華文化論壇》,(2006年),第二期,頁150-155。
(3)華瑋:〈世間只有情難訴──試論湯顯祖的情觀與他劇作的關係〉,《大陸雜誌》,(1993年6月),第八十六卷第六期。(4)陸健強:〈靈活風趣自然──我對丑腳的幾點認識〉,《南國紅豆》,(2006),第4期。
3、其他
(1)范純武:〈近現代中國佛教與扶乩〉,《圓光佛學學報》,(1999年2月),第三期,頁261-291。(2)梁永存:〈古典文學中「後花園」意象的審美意蘊〉,《現代語文》,(2006年),第二期,頁28-29。
(3)黃景進:〈社會變遷中的知識份子〉,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中研所編:《漢學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頁17-34。
(4)詹石窗:〈論道教神仙形象與易學符號之關係〉,《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42期。節錄自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http://www.ctcwri.idv.tw/INDEXA3/A302/A3010/A3011012.htm
(5)劉師培:〈徐石騏傳〉,《國粹學報》,第一期。
(6)閻步克:〈士大夫階層的形成〉,《文史知識》,(1989年9月),第九期,頁14-20。
三、網路資料
(1)郭思九著:〈「地緣」與「文緣」──從黃向堅的尋親紀程說起〉發表於「大姚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百草岭」網站──
http://www.dayao.gov.cn/bcl/ReadNews.asp?NewsID=792。
(2)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參考自「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http://www.ctcwri.idv.tw/IndexD2/d2-17/01-25/1708/00-3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