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21: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姜怡如
研究生(外文):Yi-ru Chiang
論文名稱: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論文名稱(外文):The Novel Study on Sue-Ching Shin during the Period in HongKong and Taiwan
指導教授:李瑞騰李瑞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i-Teng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維多利亞俱樂部施叔青行過洛津微醺彩妝香港三部曲
外文關鍵詞:Passing through Luo JinThe Trilogy of Hong KongVictoria ClubSue-Ching ShinTipsyPassing through Luo Ji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5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施叔青長達四十年的創作歷程,從早期對東西文化的反思,到現今的殖民、後殖民文化及移民文化的關注,她的確是一位不斷前進的作家。本論文試著從她六部有關港台的長篇小說-《維多利亞俱樂部》、《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微醺彩妝》、《行過洛津》,去揣想並還原她在創作的當口,是如何書寫香港與台灣。
本論文共分五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施叔青作品及研究概況、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論文的章節安排與架構。
第二章香港百年傳奇,是從《維多利亞俱樂部》、「香港三部曲」推演出兩個創作焦點,即「東方-被殖民者卅西方-殖民者」以及「東方-被征服者卅西方-征服者」,揭露殖民者在殖民地的統治是依據各種歧視,去想像他們自己和塑造被殖民者。再從文本中的人物來分析,藉以明白在不同角色的撐持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不同樣貌。最後從小說的情節與結構、語言的特色、象徵的運用三方面來討論其藝術特色。
第三章台灣世紀末風華,是就《微醺彩妝》討論其創作焦點,「複製卅模仿卅謔仿」殖民者總是想將自己的文化灌注到被殖民者身上,卻往往讓被殖民者經由模仿而後借力使力;「個人生命史及建築的記憶」藉由不同族群、階層人物的生命史,以及相關的地方建設和建築歷史,重建台灣的後殖民歷史記憶;「以假亂真、顛覆真假位階」媒體經常與商業利益結合,試圖操縱流行的品味。其次從飲食大觀園、嗅覺的記憶與感官精神的喪失、商品拜物的狂潮、建築空間的仿擬拼貼、官場現形記,五個部分來觀察台灣世紀末的浮華社會。最後從全知視角的書寫、斷片式的敘述、對位手法的使用來分析其敘述方法的運用。
第四章鹿港‧繁華‧夢,是就《行過洛津》歸納出四個創作焦點,即「史實卅虛構-洛津現實與小說虛構的互滲」、「興盛卅衰落-從小說情節與人物命運看興衰的無常」、「雅致卅俗常-道貌岸然的自我本位」、「中心卅邊緣-權力的角力戰」。接著從清代洛津族群的墾殖及街市聚落的發展,觀察此時的洛津是一個族群的大熔爐,各族群的人民努力在這塊土地上耕耘,構築安身立命的所在。最後從人物的刻畫、全知視角的運用、敘述的語言特色、豐富的象徵手法來討論其藝術特色。
第五章結論,總結前面各篇章的論點,並標示出施叔青對香港與台灣的書寫,及其文學的關懷。
With her forty-year writing process, which comprises both her early reconsideration for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now the concern for immigrants, post colonialism and immigration, Sue-Ching Shin is indeed an advanced writer. This research paper tries to show how she views Hong Kong and Taiwan through the six novels which she has written recently.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 the works and research of Sue-Ching Shin, research range, research method, and research structural arrangement.
Chapter Two describes the one-hundred-year Hong Kong legend, which see through the books, “Victoria Club” and “The Trilogy of Hong Kong” to infer that the colonists in the colonial areas use raci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discriminations to imagine themselves and to mold and cultivate the aborigines. This chapter also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s in order to classify the different role-playing between the colonists and the aborigines. The last part in this chapter is to discus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novel.
Chapter Three depicts Taiwa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is chapter discuss her writing focuses in the book, “Tipsy”: the colonists always try to instill their culture to the aborigines, but the aborigines often copy their way and manipulate the way better; the book rebuilds the historical memories of Taiwan with the life history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races and social statuses, and with the related local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e media is usually allied with commercial interests and tries to manipulate the fashion taste. Still another focus is to observe the late 20th. century Taiwan society with the five views of food, the loss of smell and sensation spirits, brand-worship, imit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the political black box. The last part of the chapter is to analyze her descriptive usage.
Chapter Four entitles “Lukang, Prosperity, Dream.” This chapter concludes her writing focuses in the book, “Passing through Luo Jin,” which are historical reality v. fiction, prosperity v. decay, delicacy v. vulgarity, and center v. border.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Lukang immigrants and the c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Ching dynasty to show that the Lukang society at this period is a peaceful one. The last part of the chapter is to discuss the book’s artistic features.
Chapter Five concludes the viewpoints in the former chapters and points out how Sue-Ching Shin views Hong Kong and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This chapter also shows her care for literature.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施叔青作品及研究概況 2
一、期刊部分 5
二、碩士論文部分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6
第四節 論文的章節安排與架構 17

第二章 香港百年傳奇-《維多利亞俱樂部》、「香港三部曲」 18
第一節 創作焦點 19
一、東方-被殖民者卅西方-殖民者 19
二、東方-被征服者卅西方-征服者 22
第二節 人物分析 25
一、女性角色的刻畫 26
二、男性角色的刻畫 42
第三節 藝術特色 52
一、小說的情節與結構 52
二、語言的特色 61
三、象徵的運用 67

第三章 台灣世紀末風華-《微醺彩妝》 73
第一節 創作焦點 73
一、複製卅模仿卅謔仿-跨國與本土的角力 73
二、個人生命史及建築的記憶-後殖民的歷史書寫 76
三、以假亂真、顛覆真假位階-媒體商品化的後現代景觀 80
第二節 台灣浮華社會記實錄 84
一、飲食大觀園 84
二、嗅覺的記憶與感官精神的喪失 87
三、商品拜物的狂潮 90
四、建築空間的仿擬拼貼 92
五、官場現形記 94
第三節 敘述方法的運用 96
一、全知視角的書寫 97
二、斷片式的敘述 100
三、對位手法的使用 102

第四章 鹿港‧繁華‧夢-《行過洛津》 108
第一節 創作焦點 109
一、史實卅虛構-洛津現實與小說虛構的互滲 109
二、興盛卅衰落-從小說情節與人物命運看興衰的無常 112
三、雅致卅俗常-道貌岸然的自我本位 118
四、中心卅邊緣-權力的角力戰 122
第二節 清代洛津族群的移墾與街鎮聚落的形塑 124
一、清代洛津族群的墾殖 124
二、清代洛津街鎮聚落的形塑 130
第三節 藝術特色 136
一、人物的刻畫 137
二、全知視角的運用 141
三、敘述的語言特色 143
四、豐富的象徵手法 149

第五章 結論 157
參考書目 164
參考書目
一、施叔青小說文本(依出版年排列)
施叔青:《紐約柏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施叔青:《牛鈴聲響》(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6年)。
施叔青:《常滿姨的一日》(台北,景象出版社,1976年)。
施叔青:《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施叔青:《情探》(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施叔青:《對談錄:面對當代大陸文學心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
施叔青:《施叔青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書店,1995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台北:洪範書店,1997年)。
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年)。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施叔青:《驅魔》(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
施叔青:《風前塵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

二、研究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三民書局學典編纂委員會:《學典》(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年)。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合著:《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石方:《中國性文化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朱耀偉:《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象》(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朱景英,《海東札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73年)。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年)
余文儀主修:《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周璽纂修:《彰化縣志.卷一雜識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英雄:《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
周璽纂輯,吳德功纂輯:《彰化縣志》收於《台灣方志集成.卷十六》(台北:宗青出版社,1995年)。
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4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年)。
范銘如:《重裡尋她 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施添福:《鹿港鎮志‧地理篇》(彰化縣鹿港鎮:鹿港鎮公所,2000年6月)。
邱貴芬:《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4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98年)。
卓克華:《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大田出版公司,1999年)。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5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九大文化公司,1994年)。
陳一仁等編輯撰稿:《鹿港巡禮:旅遊手冊》,(彰化縣鹿港鎮:鹿港文教基金會,1999年)。
許琇禛:《台灣當代小說縱論(1977-1997)》(台北 :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鹿港第二公學校編,《鹿港鄉土誌》(彰化縣鹿港鎮:1930年)。
鹿港鎮志纂修委員會編,《鹿港鎮志‧沿革篇》(彰化縣鹿港鎮:鹿港鎮公所,2000年)。
黃福貴:《木本觀賞植物(二)》(台北:渡假出版社,1994 年)。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舒非:《一夜遊-香港的故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年)。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公司,2001年)。
葉大沛:《鹿港發展史》(左羊出版社,1997年)。
葉靈鳳:《葉靈鳳卷》(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
漢寶德編,《鹿港古風貌之研究》(彰化縣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1978年)。
廖炳惠:《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1年)。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蔡源林:《後學新論》(台北: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潘富俊:《成語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潘富俊:《楚辭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鄭德良:《香港奇蹟:經濟成就的文化動力》(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
廚川白村著:吳忠林譯:《苦悶的象徵》(台北 : 金楓出版社,1990年)。
謝國興:《官逼民反:清代台灣三大民變》(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戴爾(Daniel Bell)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 年)。
韓學宏:《唐詩鳥類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年)。
簡錦玲:《詩情花意—中國花卉事典》(台北:大樹文化出版公司,2003)。
譚 帆:《優伶史》(台北:華成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4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羊子喬:<從性別認同到土地認同-試析施叔青《行過洛津》的文化拼貼>,《文學台灣 》第62期(2007年4月),頁214-220。
李紫琳:<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6年9月),頁171-198。
李令儀:<原鄉與自我的追尋-施叔青&李昂談近作>,《聯合文學》19期12卷(2003年10月),頁40-43。
李宜芳:<施叔青的文學疆界>,《明志學報》第37卷1期(2005年6月),頁19-32。
林曉英:<音樂文獻抑或藝術史小說-《行過洛津》>,《台灣音樂研究 》第2期(2006年4月),頁121-141。
林燿德:<在歷史的轉機地開闢小說和人生的出入境口-評施叔青「遍山洋紫荊」>,《文訊》第123期(1996年1月),頁14-15。
邵毓娟:<眷村再見卅現:試析朱天心作品中戀物式主體建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0期(2004年3月),頁99-122。
邵毓娟:<跨國文化卅商品現形記:從「村上村樹」與「哈日族」談商品戀物與主體救贖>,《中外文學》第29卷第7期(2000年12月),頁41-65。
施鎮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年),頁197-199。
張雪媃:<原鄉何在-施叔青戲說蝴蝶王國>,《當代》第21卷1期(2005年3月),頁124-143。
張瑞芬:<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行過洛津》>,《文訊》219期,(2004年1月),頁21-23。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29。
張淑麗:<「蝴蝶,我的黃翅粉蝶,我的香港」 : 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中外文學》第 29 卷 8 期(2001年 l 月),頁176-201。
張靜茹:<殖民地的浮世繪-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中人性物化現象>,《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5期(1992年9月),頁402-426。
陳芳明:<鹿港‧香港到紐約港─陳芳明對談施叔青>,《印刻印刻文學生活誌》,2007年10月。
陳克環:〈施叔青的《困》〉,《書評書目》(1974年12月),頁10-12。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2卷第2期(1999年1月1日)。
陳秀芳:〈如是我寫:與施叔青一席談〉,《幼獅文藝》,41卷4期(1975年4月)。
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解讀《維多利亞俱樂部》>,《中外文學》第25卷第6期(1996年11月),頁55-74。
彭小妍:<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解讀《迷園》>,《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年10月),頁72。
黃秀政,<清代鹿港的移墾與社會發展>,《文史學報》第28期,頁67-116。
黃錦珠:<酒與化妝的迷‧彩‧術-讀施叔青《微醺彩妝》>,《文訊》175期,2000年5月,頁23-24。
黃啟峰:<《行過洛津》的歷史書寫研究-從小說人物看後殖民現象中的權力運作>,《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集刊》第10輯(2005年7月),頁96-107。
黃鳳鈴:<與施叔青談閱讀與寫作-騷動與沉潛>,《明道文藝》259期(1997年10月),頁18。
楊照:<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千般故事>,《聯合文學》12卷3期(1996年1月1日),頁150-152。
楊艾俐<施叔青 學習寬恕歷史>,《天下雜誌》294期(2004年3月1日),頁172-177。
廖炳惠:<回歸與從良之間>,《聯合文學》12卷3期(1996年1月1日),頁148-150。
廖炳惠:<「與污塵為伍的奇異種族」:身體、疆界與不純淨>,《中外文學》第27卷第3期(1998年8月),頁82-96。
廖炳惠:<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中外文學》第24卷12期(1996年5月),頁91-104。
廖律清:<行過,訪問施叔青女士>,《文訊》第22卷第5期(2003年7月),頁135-139。
劉亮雅:<後現代,還是後殖民?:《微醺彩妝》中的景觀、歷史書寫以及跨國與本土的辯證>,《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78-101。
劉希珍:<試探<世紀末的華麗>的斷裂書寫>,《思辨集》第9期(2006年10月),頁207-222。
錢南秀:<在鹿港發現歷史:施叔青《行過洛津》讀後>,《聯合文學》254期(2005年12月),頁141-142。
簡瑛瑛:<女性心靈的圖像:與施叔青對談文學 / 藝術與宗教>,《中外文學》第27卷第11期(1999年4月),頁119-137。
《花百科雜誌Fluer》(台北:花百科雜誌社),第7卷第2號No.62,頁21。

四、報紙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德威:<寫不完的香港史-評施叔青《寂寞雲園》>,《聯合報》第47版(1997年8月11日)。
王德威:<寫不完的香港史>,《聯合報》「讀書人」(1997年9月11日)。
朱恩伶:<施叔青用小說「三部曲」探索香港地位>,《中國時報》第31版(1993年9月3日)。
李瑞騰:<施叔青以再出走回歸本土>,《聯合報》第41版(1998年2月23日)。
林燿德:<白玫瑰與洋紫荊>,《中華日報》第14版(1995年12月26日)。
林燿德:<歷史的負擔-評《遍山洋紫荊》>,《自由時報》第34版(1996年2月3日)。
邱貴芬:<召喚另類生活想像:評施叔青《行過洛津》>,《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年1月18日)。
南方朔:<寂寞雲園與「家族誌」小說>,《中國時報》第27版(1997年9月8日)。
孫震:<從經濟成長看施叔青的《琉璃瓦》>,《聯合報》第34版(1976年5月18日)。
張小虹:<祖母臉上的大蝙蝠-從鹿港到香港的施叔青>,《中國時報》第34版(1994年1月1日。)
張小虹:<殖民迷魅-評施叔青《遍山洋紫荊》>,《中國時報》第43版(1996年1月7日。)
彭小研:<寓言式的後殖民小說>,《中國時報》第42 版(1995年11月30日)。
彭瑞金:<是顛覆?還是追逐?—施叔青的作品變貌>,《台灣新聞報》第13 版(1993年12月6日)。
鄭樹森:<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聯合報》第41版(1997年7月2日)。
龍應台:<繭裡的女人-評施叔青《愫細怨》>,《中央日報》,晨鐘版(1984年12月6日)。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辛延彥:《兩性角色與殖民論述-「香港三部曲」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靜寬:《清代鹿港開發與社會發展》(台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梁金群:《施叔青小說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曹世耘:《小說《行過洛津》之互文性書寫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廖苙妘:《施叔青小說中香港故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魏文瑜:《施叔青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魏伶砡:《孤島施叔青》(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顏如梅:《施叔青香港時期長篇小說研究-以「香港三部曲」及《維多利亞俱樂部》為中心》(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六、 網路資源
李家同:《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t/5/5/25/n860824.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紫琳:<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6年9月),頁171-198。
2. 李令儀:<原鄉與自我的追尋-施叔青&李昂談近作>,《聯合文學》19期12卷(2003年10月),頁40-43。
3. 李宜芳:<施叔青的文學疆界>,《明志學報》第37卷1期(2005年6月),頁19-32。
4. 林燿德:<在歷史的轉機地開闢小說和人生的出入境口-評施叔青「遍山洋紫荊」>,《文訊》第123期(1996年1月),頁14-15。
5. 邵毓娟:<眷村再見卅現:試析朱天心作品中戀物式主體建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0期(2004年3月),頁99-122。
6. 邵毓娟:<跨國文化卅商品現形記:從「村上村樹」與「哈日族」談商品戀物與主體救贖>,《中外文學》第29卷第7期(2000年12月),頁41-65。
7. 張瑞芬:<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行過洛津》>,《文訊》219期,(2004年1月),頁21-23。
8.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29。
9. 張淑麗:<「蝴蝶,我的黃翅粉蝶,我的香港」 : 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中外文學》第 29 卷 8 期(2001年 l 月),頁176-201。
10. 張靜茹:<殖民地的浮世繪-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中人性物化現象>,《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5期(1992年9月),頁402-426。
11.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2卷第2期(1999年1月1日)。
12. 陳秀芳:〈如是我寫:與施叔青一席談〉,《幼獅文藝》,41卷4期(1975年4月)。
13. 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解讀《維多利亞俱樂部》>,《中外文學》第25卷第6期(1996年11月),頁55-74。
14. 彭小妍:<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解讀《迷園》>,《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年10月),頁72。
15. 黃錦珠:<酒與化妝的迷‧彩‧術-讀施叔青《微醺彩妝》>,《文訊》175期,2000年5月,頁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