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01: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毓絢
研究生(外文):Yu-hsuan Yang
論文名稱:記憶文革‧觀照苦難:李銳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i Rui''s Novels
指導教授:李瑞騰李瑞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i-Te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李銳文革生存苦難漢語文學死亡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RevolutionnoveldeathLi Ru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旨在探討李銳的小說作品,觀察李銳如何透過小說敘事,表現自身的生命經歷,揭示人類在生存困境下的真實狀態。本文將以李銳的創作背景、文學創作觀為基礎,闡述他如何將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創痛記憶轉化為小說內容;瞭解他在「刻骨的寫出人類生存處境」的創作基點下,如何透過小說觀照人類苦難。本論文是以其小說中對文革、生存、性愛、死亡、歷史的書寫為探討焦點,並具體分析李銳小說文本中的敘述風格、情節結構、場景設定、語言形式、人物經營,以梳理其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質。
在大陸當代小說家中創作量不算豐富的李銳,屬於具有相當清醒的文學自覺以及自我追求的作家。出生於1950年的他,從不否認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曾經有過的「紅衛兵」經驗,更將文革時期見證與遭遇的文革創痛視為自己「終身的追問」。因為小說中的重要場景設定在荒涼偏僻的呂梁山區,所以諸多論者以「鄉土文學」或「地域書寫」定調李銳的創作。然而筆者閱讀李銳小說的過程中,感受最深刻的卻是他對人類生存處境、人性的高度關懷以及對歷史、文革的深刻省思。跨越兩岸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意識型態的差異,閱讀李銳小說作品時體驗到的沈重與蒼涼,成為筆者撰寫本論文的主要動機,參照其散文與評論作品後,感受到的更是李銳在冷酷的外表下,熾熱的文學熱情以及對人類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懷。
This thesis intends to discuss the works of Li Rui, and through which, to observe how he expresses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exposes the real condition of humans’ life. Based on Li Rui’s creation and his literary viewpoint, I will explicate how he transforms the traumatic memori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to the content of fiction, and by doing so, how he takes cognizance of human distress. I will focus on the issu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iving, sex, death, and history in his works and analyze the narrative style, structure, plot setting,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to present the artistic elements in his works.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nese contemporary writers, Li Rui’s works are not ample. He is reckoned as an author who has clear literary consciousness and self-pursuit. Born in 1950, he has never denied that he has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activities of “Red Guards.” However, he regards what he witness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trauma of which he experienced as “the forever question in his lifetime.” Since many important locations in his fiction are situated in the bleak and distant Lu-liang Mountains, many critics pigeonhole Li Rui’s works in “Local Literature” or “Area Writing.” Howev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ding his works, what touches me most is his contemplation on humans’ living condition, history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s well as his great concern for humanity. Crossing over the difference in Taiwan and China in terms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ideology, the heavy and desolate experience of reading Li Rui’s works becomes the cardinal motive for me to compose this thesis. After researching in his prose and his critical review, what I feel is his passion for literature and sincere concern for humans’ living condition under his callous camouflage.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08

第二章 李銳創作經歷與創作觀10
第一節 時代與文學環境的影響11
一、文革後的文學新時代 11
二、知青文學 13
三、尋根文學 16
四、立足民間的寫作立場18
第二節 李銳生平與創作經歷21
一、苦難中激發的創作能量21
二、永難忘懷的家族記憶與文革創痛 24
三、呂梁山色有無間 26
四、與世界的聯繫 29
第三節 李銳的文學創作觀30
一、不要用相同的眼睛看待世界31
二、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己 35
三、口語方言的價值性40
四、堅持良知的文學創作43

第三章 李銳小說的主題意識46
第一節 對文革的永恆追問47
一、民間社會與官方革命47
二、血與淚的文革浩劫51
三、重疊的受難者與破壞者 53
第二節 苦難困境中的人性刻畫57
一、熱烈與悲涼交織的苦難書寫58
二、苦難困境中的人性呈現 62
第三節 死亡的表現與價值69
一、未知死,焉知生?70
二、死亡:無限延伸的瞬間72
三、死亡的跨越77
第四節 性與愛的描繪與意義81
一、被物質化的女性 81
二、女性的愛與寬容84
三、男性性慾的宣洩87
四、男性內斂隱微的愛90
第五節 歷史與現實的辯證92
一、李銳的歷史意識93
二、革命與歷史97
三、家族與歷史 100
四、個人命運與歷史103

第四章 李銳小說的創作技巧108
第一節 多元化的敘述風格與結構經營109
一、簡練沉鬱的《厚土》110
二、以古典為骨架的《舊址》112
三、眾聲喧嘩的《無風之樹》、《萬里無雲》 115
四、以敘述重建民間生活樣貌的《銀城故事》119
五、紙上農具展的《太平風物》122
第二節 場景的營造124
一、蒼茫沉鬱的呂梁山色124
二、擬虛為實的銀城古都132
第三節 自由紛呈的語言表達137
一、人物的語言經營 139
二、畫龍點睛的輔助性語言144
第四節 人物形象的塑造150
一、《厚土》中類型化的人物組合151
二、以敘述表現人物特質的《無風之樹》與《萬里無雲》154
三、《舊址》與《銀城故事》中不完全的英雄形象158

第五章 結論161

附錄166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依照出版年代編排順序)
一、李銳作品
(一)小說
1.李銳:《丟失的長命鎖》,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85年。
2.李銳:《紅房子》,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3.李銳:《厚土》,台北:洪範書店,1989年。
4.李銳:《厚土》,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5.李銳:《舊址》,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
6.李銳:《舊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7.李銳:《傳說之死》,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
8.李銳:《無風之樹》,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9.李銳:《無風之樹》,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
10.李銳:《萬里無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1.李銳:《萬里無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12.李銳:《2000年文庫李銳卷》,香港:香港明報出版社,1999年。
13.李銳:《銀城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4.李銳:《銀城故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15.李銳:《運河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16.李銳:《天上有塊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
17.李銳:《太平風物》,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18.李銳:《太平風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19.李銳:《李銳精選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20.李銳:《人間》,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
21.李銳、蔣韻:《人間》,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5月。

(二)散文隨筆
1.李銳:《不是因為自信》,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
2.李銳:《網絡時代的「方言」》,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
3.李銳:《寂靜的高緯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二、專書
1.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第二版。
2.高皋、嚴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下》,台北:三友圖書公司,1989年3月初版。
3.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9月初版。
4.張放:《大陸新時期小說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3月初版。
5.楊澤:《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1月初版一刷。
6.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7.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8.張鐘、洪子誠、余樹森、趙祖謨、汪景壽:《中國當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9.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6月初版。
10.李運摶:《中國當代小說五十年》,湖南: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11.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12.王德威:《眾生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初版。
13.楊健:《中國知青文學史》,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
14.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15.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16.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初版一刷。
17.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3年4月。
18.李銳、王堯:《李銳王堯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9.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3月初版二刷。
20.溫去非編輯:《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漢語寫作與世界文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21.吳義勤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上)》,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2.吳義勤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中)》,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3.吳義勤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4.吳義勤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中)》,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5.吳義勤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6.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27.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11月。


三、學位論文(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一)大陸部分
1.李躍庭:《「雙向的煎熬」:在歷史與「新歷史」之間》,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1995年。
2.羅慧敏:《李銳晚近小說的敘述話語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2年。
3.王豔雲:《跋涉的苦痛與幸福—論李銳小說中的理想精神》,開封: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3年。
4.趙燕琴:《李銳小說的敘事藝術》,河北: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3年。
5.龔祝義:《豐饒的苦難:李銳小說的人性透視》,南昌:南昌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5年。
6.李寒波:《人生困境的別樣言說—李銳:從《厚土》到《銀城故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6年。
7.徐阿兵:《本土中國的現代書寫—李銳小說創作論》,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6年。
8.李瑋:《立足「本土中國」的現代性寫作—李銳創作論》,濟南: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7年。
9.張穎娟:《李銳的鄉土書寫》,北京: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7年。
(二)台灣部分
1.游舒晨:《論余華小說的主題與書寫策略》,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2年。
2.陳雀倩:《八十年代大陸文學主體性的建構與尋根意識的發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2005年。

四、報紙、期刊論文(依照評論內容及年代編排順序)
(一)《厚土》相關評論
1.何明星:〈生命的歌哭—談李銳小說中的死亡描寫〉,武漢: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2.張麗:〈論李銳《厚土》系列的象徵手法〉,廈門: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3月第3卷01期。
3.王鵬飛:〈卑微者的光輝—論李銳《厚土》中的女性群體〉,山西: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6月02期。
4.王艷雲:〈黃土地上的精神守望—《厚土》價值取向新論〉,河南:平頂山師專學報,2003年2月第18卷01期。
5.巫劍伶、徐肖楠:〈李銳筆下的神女形象〉,鄭州: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月第24卷第2期。
6.陳少萍、徐肖楠:〈像群山一樣行走的歷史與生命—論李銳呂梁山系列小說的人性書寫〉,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8月第6卷第4期。
7.李青利:〈從李銳的《厚土》審視現代意識關照下的中國文化〉,太原: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8月04期。
8.李寒波:〈人生困境的言說—李銳:從《厚土》到現時的小說創作〉,太原:滄桑,2007年01期。
(二)《舊址》相關評論
1.李銳:〈關於《舊址》的問答—筆答梁麗芳教授〉,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06期。
2.傅書華:〈對人性與歷史的追問與審視—評李銳小說《舊址》〉,內蒙古:集寧師專學報,1994年01期。
3.菲力浦‧甘朋作,李國濤譯:〈鹽的歌劇—評李銳的《舊址》〉,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03期。
4.嚴敏、梅瓊林:〈《舊址》:複調意味的歷史思考〉,太原:名作欣賞,1998年05期。
5.徐肖楠:〈《舊址》:家族寓言中的歷史投影〉,廣東:湛江師範學院中文系,1999年06期。
6.王輝:〈李銳《舊址》與《銀城故事》對「革命」的文學性解讀〉,河南: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吳專: 〈《舊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眷念〉,黑龍江: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 03期。
(三)《無風之樹》相關評論
1.李國濤、成一等:〈一部大小說—關於李銳長篇新著《無風之樹》的交談〉,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03期。
2.王春林:〈蒼涼的生命詩篇—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西安:小說評論,1996年01期。
3.南帆:〈敘述的秘密—讀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雲》〉,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4期。
4.羅慧敏:〈再造烏托邦—談《無風之樹》的敘述人稱特色〉,浙江: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04期。
5.張文武:〈傾訴的瀑布—探討《無風之樹》的詩意空間〉,雲南蒙自: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3期。
6.陳慶泓:〈人生,如此淒惶—探索《無風之樹》宿命意識的文化根源〉,合肥: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翟永明、高小弘:〈李銳《無風之樹》的敘事策略與詩意營造〉,陝西安康市: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8.高小弘、翟永明:〈穿透生命表像的價值追問與詩意表達—評李銳的《無風之樹》〉,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9.康志宏:〈從《無風之樹》看李銳小說的文體特點〉,太原: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10.柳迎春:〈誰的歷史—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吉林:作家,2007年14期。
(四)《萬里無雲》相關評論
1.陳思和:〈面對滄桑看雲時〉,海口市:天涯,1996年05期。
2.周政保:〈口語傾訴的方式(或敘述就是一切)—關於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雲》〉,廣西南寧市:南方文壇,1997年04期。
3.王鴻生、耿占春、曲春景:〈對「文革」的再敘事——關於《無風之樹》和《萬里無雲》的對話〉,上海:上海文學,1998年01期。
4.曲春景:〈對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讀李銳的《無風之樹》與《萬里無雲》〉,河南:中州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5.柯貴芬:〈啟蒙者、民眾與一種文化─《萬里無雲》讀解〉,廣東江門市: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邵燕君:〈「以自己的生命之燈照亮形式的大門」—《萬里無雲》的形式實踐〉,廣西南寧市:南方文壇,2007年03期。
(五)《銀城故事》相關評論
1.王春林 :〈智性視野中的歷史景觀—評李銳長篇小說《銀城故事》〉,西安:小說評論,2002年05期。
2.顧明霞:〈現代性的歷史失敗與啟蒙者的話語悖論—論李銳的長篇小說《銀城故事》〉,成都:當代文壇,2002年05期。
3.汪成法:〈《銀城故事》(長篇小說)〉,瀋陽: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05期。
4.周政保:〈歷史生活與文學化的表達從李銳的《銀城故事》說到現時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02期。
5.葉開:〈空洞的焦慮—李銳長篇《銀城故事》的基本命題〉,瀋陽: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02期。
6.胡全章:〈個體生命意識的去蔽與敞亮—《銀城故事》的歷史觀透視〉,河南新鄉市: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3期。
7.劉熹、林穎穎:〈歷史:反諷與對話—讀李銳《銀城故事》〉,上海:中文自學指導,2005年02期。
(六)《太平風物》相關評論
1.張燈:〈筆觸疏淡意深沈—贊李銳小說集《太平風物》〉,上海:上海文學,2006年12期。
2.溫鳳霞:〈敘述的力量—讀李銳的短篇小說〈?鐮〉〉,太原:名作欣賞,2006年17期。
3.馬小敏:〈論李銳的農具系列小說〉,文學教育,2007年1月。
4.李彥文:〈讀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文藝爭鳴,2007年10期。
5.徐阿兵:〈困惑與超越—評李銳的《太平風物》〉,當代文壇,2007年04期。
6.吳錫平:〈失落的農具與赤裸的田園—讀李銳的《太平風物》〉,上海:社會觀察,2007年02期。
7.吳聖剛:〈當代文學的後現代建構—李銳〈犁鏵〉的後現代隱喻〉,名作欣賞,2007年21期。
8.翟永明:〈當下視野中的苦難生存——李銳《農具》系列小說簡論〉,太原:名作欣賞,2007年第24期。
9.鍾文音:〈背對進化,格物致知的再現—評《太平風物》—李銳〉,收錄於鍾文音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wenin/。
10.柯裕棻:〈文明切口的痛:李銳《太平風物》〉,收錄於柯裕棻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
(七)綜合性評論
1.成一:〈不是選擇—李銳印象〉,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03期。
2.於可訓:〈李銳專輯—主持人的話〉,西安:小說評論,2003年02期。
3.葉立文、李銳:〈漢語寫作的雙向煎熬—李銳訪談錄〉,小說評論,2003年02期。
4.王堯:〈李銳論〉,文學評論,2004年01期。
5.王德威:〈歷史的憂鬱,小說的內爆〉,北京:讀書,2004年04期。
6.楊矗:〈李銳「焦慮」的祛魅化分析〉,北京:文學評論,2005年02期。
7.葉君:〈論當代文學中的鄉村荒野圖景〉,合肥:江淮論壇,2005年02期。
8.徐阿兵:〈「政治中國」與「鄉土中國」的諦視觀照—關於李銳小說的一種解讀〉,南昌: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高小弘、翟永明:〈立足「本土」的書寫—李銳小說創作簡論〉,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唐海東:〈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己—李銳小說的敘事探索〉,西安:小說評論,2005年04期。
11.李寒波:〈苦難意識和悲劇情懷—小說家李銳的獨特個性〉,山西: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2.翟永明:〈個體生命價值的維護與捍衛—李銳小說創作簡論〉,海口: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3.龔祝義、唐北華:〈生活底層的生命音符—李銳小說的女性之美〉,南昌:九江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4.梁鴻:〈當代文學視野中的村莊困境—從閻連科、莫言、李銳小說的地理世界談起〉,長春:文藝爭鳴,2006年05期。
15.周序華:〈對苦難的不同闡釋—試比較張煒、李銳文學作品中的苦難意識〉,溫州:語文學刊,2006年09期。
16.李傑:〈相信你自己—著名作家李銳訪談錄〉,北京:語文世界(高中版),2006年10期。
17.翟永明:〈宿命與荒誕的生存—試論李銳小說對人類存在困境的追問〉,石家莊市: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8.翟永明:〈李銳小說敘事結構分析〉,海口: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 04期。
19.翟永明:〈堅守與質疑的雙聲對話—試論李銳小說對啟蒙的深刻表達〉,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0.翟永明:〈李銳小說詩性特徵分析〉,西安:小說評論,2007年05期。
21.蔣韻:〈蔣韻談李銳〉,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卅文藝春秋,2006年5月3日。
22.李銳:〈回應哈金的小說定義—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己〉,台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年12月6日。
23.劉再復:〈表達絕望的革命悲劇〉,香港:明報,1998年1月3日。
24.李銳:〈農村概念正在被誤讀〉,上海:新民週刊,2007年3月1日。
五、網路資料
1.張婷:〈「文革」是我終身要表達的命題〉,鳳凰週刊,2007年1月22日
摘自:http://06miss.ifeng.com/phoenixtv/73006494047535104/20070122/907783.shtml。
2.李銳:〈關於知青話題的質疑〉,收錄於李銳部落:http://lirui1950.blog.hexun.com/。
3.李銳:〈幻滅之痛〉收錄於李銳部落格:http://lirui1950.blog.sohu.co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