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依照出版年代編排順序)
一、李銳作品
(一)小說
1.李銳:《丟失的長命鎖》,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85年。
2.李銳:《紅房子》,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3.李銳:《厚土》,台北:洪範書店,1989年。
4.李銳:《厚土》,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5.李銳:《舊址》,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
6.李銳:《舊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7.李銳:《傳說之死》,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
8.李銳:《無風之樹》,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9.李銳:《無風之樹》,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
10.李銳:《萬里無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1.李銳:《萬里無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12.李銳:《2000年文庫李銳卷》,香港:香港明報出版社,1999年。
13.李銳:《銀城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4.李銳:《銀城故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15.李銳:《運河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16.李銳:《天上有塊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
17.李銳:《太平風物》,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18.李銳:《太平風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19.李銳:《李銳精選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20.李銳:《人間》,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
21.李銳、蔣韻:《人間》,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5月。
(二)散文隨筆
1.李銳:《不是因為自信》,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
2.李銳:《網絡時代的「方言」》,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
3.李銳:《寂靜的高緯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二、專書
1.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第二版。
2.高皋、嚴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下》,台北:三友圖書公司,1989年3月初版。
3.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9月初版。
4.張放:《大陸新時期小說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3月初版。
5.楊澤:《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1月初版一刷。
6.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7.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8.張鐘、洪子誠、余樹森、趙祖謨、汪景壽:《中國當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9.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6月初版。
10.李運摶:《中國當代小說五十年》,湖南: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11.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12.王德威:《眾生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初版。
13.楊健:《中國知青文學史》,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
14.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15.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16.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初版一刷。
17.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3年4月。
18.李銳、王堯:《李銳王堯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9.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3月初版二刷。
20.溫去非編輯:《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漢語寫作與世界文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21.吳義勤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上)》,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2.吳義勤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中)》,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3.吳義勤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4.吳義勤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中)》,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5.吳義勤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6.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27.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11月。
三、學位論文(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一)大陸部分
1.李躍庭:《「雙向的煎熬」:在歷史與「新歷史」之間》,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1995年。
2.羅慧敏:《李銳晚近小說的敘述話語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2年。
3.王豔雲:《跋涉的苦痛與幸福—論李銳小說中的理想精神》,開封: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3年。
4.趙燕琴:《李銳小說的敘事藝術》,河北: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3年。
5.龔祝義:《豐饒的苦難:李銳小說的人性透視》,南昌:南昌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5年。
6.李寒波:《人生困境的別樣言說—李銳:從《厚土》到《銀城故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6年。
7.徐阿兵:《本土中國的現代書寫—李銳小說創作論》,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6年。
8.李瑋:《立足「本土中國」的現代性寫作—李銳創作論》,濟南: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7年。
9.張穎娟:《李銳的鄉土書寫》,北京: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7年。
(二)台灣部分
1.游舒晨:《論余華小說的主題與書寫策略》,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2年。2.陳雀倩:《八十年代大陸文學主體性的建構與尋根意識的發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2005年。四、報紙、期刊論文(依照評論內容及年代編排順序)
(一)《厚土》相關評論
1.何明星:〈生命的歌哭—談李銳小說中的死亡描寫〉,武漢: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2.張麗:〈論李銳《厚土》系列的象徵手法〉,廈門: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3月第3卷01期。
3.王鵬飛:〈卑微者的光輝—論李銳《厚土》中的女性群體〉,山西: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6月02期。
4.王艷雲:〈黃土地上的精神守望—《厚土》價值取向新論〉,河南:平頂山師專學報,2003年2月第18卷01期。
5.巫劍伶、徐肖楠:〈李銳筆下的神女形象〉,鄭州: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月第24卷第2期。
6.陳少萍、徐肖楠:〈像群山一樣行走的歷史與生命—論李銳呂梁山系列小說的人性書寫〉,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8月第6卷第4期。
7.李青利:〈從李銳的《厚土》審視現代意識關照下的中國文化〉,太原: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8月04期。
8.李寒波:〈人生困境的言說—李銳:從《厚土》到現時的小說創作〉,太原:滄桑,2007年01期。
(二)《舊址》相關評論
1.李銳:〈關於《舊址》的問答—筆答梁麗芳教授〉,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06期。
2.傅書華:〈對人性與歷史的追問與審視—評李銳小說《舊址》〉,內蒙古:集寧師專學報,1994年01期。
3.菲力浦‧甘朋作,李國濤譯:〈鹽的歌劇—評李銳的《舊址》〉,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03期。
4.嚴敏、梅瓊林:〈《舊址》:複調意味的歷史思考〉,太原:名作欣賞,1998年05期。
5.徐肖楠:〈《舊址》:家族寓言中的歷史投影〉,廣東:湛江師範學院中文系,1999年06期。
6.王輝:〈李銳《舊址》與《銀城故事》對「革命」的文學性解讀〉,河南: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吳專: 〈《舊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眷念〉,黑龍江: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 03期。
(三)《無風之樹》相關評論
1.李國濤、成一等:〈一部大小說—關於李銳長篇新著《無風之樹》的交談〉,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03期。
2.王春林:〈蒼涼的生命詩篇—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西安:小說評論,1996年01期。
3.南帆:〈敘述的秘密—讀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雲》〉,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4期。
4.羅慧敏:〈再造烏托邦—談《無風之樹》的敘述人稱特色〉,浙江: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04期。
5.張文武:〈傾訴的瀑布—探討《無風之樹》的詩意空間〉,雲南蒙自: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3期。
6.陳慶泓:〈人生,如此淒惶—探索《無風之樹》宿命意識的文化根源〉,合肥: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翟永明、高小弘:〈李銳《無風之樹》的敘事策略與詩意營造〉,陝西安康市: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8.高小弘、翟永明:〈穿透生命表像的價值追問與詩意表達—評李銳的《無風之樹》〉,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9.康志宏:〈從《無風之樹》看李銳小說的文體特點〉,太原: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10.柳迎春:〈誰的歷史—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吉林:作家,2007年14期。
(四)《萬里無雲》相關評論
1.陳思和:〈面對滄桑看雲時〉,海口市:天涯,1996年05期。
2.周政保:〈口語傾訴的方式(或敘述就是一切)—關於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雲》〉,廣西南寧市:南方文壇,1997年04期。
3.王鴻生、耿占春、曲春景:〈對「文革」的再敘事——關於《無風之樹》和《萬里無雲》的對話〉,上海:上海文學,1998年01期。
4.曲春景:〈對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讀李銳的《無風之樹》與《萬里無雲》〉,河南:中州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5.柯貴芬:〈啟蒙者、民眾與一種文化─《萬里無雲》讀解〉,廣東江門市: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邵燕君:〈「以自己的生命之燈照亮形式的大門」—《萬里無雲》的形式實踐〉,廣西南寧市:南方文壇,2007年03期。
(五)《銀城故事》相關評論
1.王春林 :〈智性視野中的歷史景觀—評李銳長篇小說《銀城故事》〉,西安:小說評論,2002年05期。
2.顧明霞:〈現代性的歷史失敗與啟蒙者的話語悖論—論李銳的長篇小說《銀城故事》〉,成都:當代文壇,2002年05期。
3.汪成法:〈《銀城故事》(長篇小說)〉,瀋陽: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05期。
4.周政保:〈歷史生活與文學化的表達從李銳的《銀城故事》說到現時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02期。
5.葉開:〈空洞的焦慮—李銳長篇《銀城故事》的基本命題〉,瀋陽: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02期。
6.胡全章:〈個體生命意識的去蔽與敞亮—《銀城故事》的歷史觀透視〉,河南新鄉市: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3期。
7.劉熹、林穎穎:〈歷史:反諷與對話—讀李銳《銀城故事》〉,上海:中文自學指導,2005年02期。
(六)《太平風物》相關評論
1.張燈:〈筆觸疏淡意深沈—贊李銳小說集《太平風物》〉,上海:上海文學,2006年12期。
2.溫鳳霞:〈敘述的力量—讀李銳的短篇小說〈?鐮〉〉,太原:名作欣賞,2006年17期。
3.馬小敏:〈論李銳的農具系列小說〉,文學教育,2007年1月。
4.李彥文:〈讀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文藝爭鳴,2007年10期。
5.徐阿兵:〈困惑與超越—評李銳的《太平風物》〉,當代文壇,2007年04期。
6.吳錫平:〈失落的農具與赤裸的田園—讀李銳的《太平風物》〉,上海:社會觀察,2007年02期。
7.吳聖剛:〈當代文學的後現代建構—李銳〈犁鏵〉的後現代隱喻〉,名作欣賞,2007年21期。
8.翟永明:〈當下視野中的苦難生存——李銳《農具》系列小說簡論〉,太原:名作欣賞,2007年第24期。
9.鍾文音:〈背對進化,格物致知的再現—評《太平風物》—李銳〉,收錄於鍾文音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wenin/。
10.柯裕棻:〈文明切口的痛:李銳《太平風物》〉,收錄於柯裕棻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
(七)綜合性評論
1.成一:〈不是選擇—李銳印象〉,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03期。
2.於可訓:〈李銳專輯—主持人的話〉,西安:小說評論,2003年02期。
3.葉立文、李銳:〈漢語寫作的雙向煎熬—李銳訪談錄〉,小說評論,2003年02期。
4.王堯:〈李銳論〉,文學評論,2004年01期。
5.王德威:〈歷史的憂鬱,小說的內爆〉,北京:讀書,2004年04期。
6.楊矗:〈李銳「焦慮」的祛魅化分析〉,北京:文學評論,2005年02期。
7.葉君:〈論當代文學中的鄉村荒野圖景〉,合肥:江淮論壇,2005年02期。
8.徐阿兵:〈「政治中國」與「鄉土中國」的諦視觀照—關於李銳小說的一種解讀〉,南昌: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高小弘、翟永明:〈立足「本土」的書寫—李銳小說創作簡論〉,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唐海東:〈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己—李銳小說的敘事探索〉,西安:小說評論,2005年04期。
11.李寒波:〈苦難意識和悲劇情懷—小說家李銳的獨特個性〉,山西: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2.翟永明:〈個體生命價值的維護與捍衛—李銳小說創作簡論〉,海口: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3.龔祝義、唐北華:〈生活底層的生命音符—李銳小說的女性之美〉,南昌:九江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4.梁鴻:〈當代文學視野中的村莊困境—從閻連科、莫言、李銳小說的地理世界談起〉,長春:文藝爭鳴,2006年05期。
15.周序華:〈對苦難的不同闡釋—試比較張煒、李銳文學作品中的苦難意識〉,溫州:語文學刊,2006年09期。
16.李傑:〈相信你自己—著名作家李銳訪談錄〉,北京:語文世界(高中版),2006年10期。
17.翟永明:〈宿命與荒誕的生存—試論李銳小說對人類存在困境的追問〉,石家莊市: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8.翟永明:〈李銳小說敘事結構分析〉,海口: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 04期。
19.翟永明:〈堅守與質疑的雙聲對話—試論李銳小說對啟蒙的深刻表達〉,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0.翟永明:〈李銳小說詩性特徵分析〉,西安:小說評論,2007年05期。
21.蔣韻:〈蔣韻談李銳〉,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卅文藝春秋,2006年5月3日。
22.李銳:〈回應哈金的小說定義—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己〉,台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年12月6日。
23.劉再復:〈表達絕望的革命悲劇〉,香港:明報,1998年1月3日。
24.李銳:〈農村概念正在被誤讀〉,上海:新民週刊,2007年3月1日。
五、網路資料
1.張婷:〈「文革」是我終身要表達的命題〉,鳳凰週刊,2007年1月22日
摘自:http://06miss.ifeng.com/phoenixtv/73006494047535104/20070122/907783.shtml。
2.李銳:〈關於知青話題的質疑〉,收錄於李銳部落:http://lirui1950.blog.hexun.com/。
3.李銳:〈幻滅之痛〉收錄於李銳部落格:http://lirui1950.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