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及徵引資料
一、李永平的小說文本
李永平:《婆羅洲之子》,古晉:婆羅洲文化局,1968年8月初版。
李永平:《拉子婦》,台北:華新出版,1976年8月1日初版。
李永平:《吉陵春秋》,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4月初版、1986年9月二版、2001年3月二版七印。
李永平:《海東青:臺北的一則寓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1月1日初版、2006年3月二版一刷。
李永平:《朱鴒漫遊仙境》,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李永平:《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9月20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李永平:《?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8月1日初版一刷。
李永平 (Li, Yung-p’ing): Retribution: The Jiling chronicl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李永平:〈招魂,朱鴒,歸來!〉,《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0期,2008年6月,頁184-192。二、選集及其他文本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書店,1978年11月初版、1999年3月二十八印。
王文興:《背海的人【上】》,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4月初版、1999年9月七印。
王文興:《背海的人【下】》,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9月初版。
王禎和:《美人圖》,台北:洪範書店,1982年1月初版、1996年3月八印。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書店,1994年2月初版、2002年2月三印。
王德威主編:《微雨魂魄——三城記小說第二輯:台北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11月15日初版一刷。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2000年3月10日初版。
向陽:《亂》,台北:INK印刻出版,2005年7月初版。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戰後時期.第二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村上龍著,張致斌譯:《希望之國》,台北:大田出版,2002年8月1日初版。
邱貴芬主編:《臺灣政治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6年8月初版一刷。
張錦忠、黃錦樹主編:《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 (1997-2003)》,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9月15日初版一刷。
張錦忠、黃錦樹、莊華興編著:《回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8年1月31日第1版第1刷。
梅家玲、郝譽翔主編:《小說讀本》(全2冊),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8月初版一刷。
許俊雅、應鳳凰、鍾宗憲:《現代小說讀本》,台北:揚智文化,2007年3月初版三刷。
陳大為主編:《馬華當代詩選 (1990-1994)》,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Ⅰ》,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5月初版。
黃錦樹編:《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5月10日初版。
齊邦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7月20日初版。
劉紹銘、馬漢茂策劃編輯:《世界中文小說選》(全2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年10月16日初版一刷。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全2冊),台北:爾雅出版社,1977年6月1日初版、1992年4月30日八又1/2印。
蔡振念編著:《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全2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6月初版一刷。
聯合報編輯部編:《聯合報六七年度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978年11月初版。
聯合報編輯部編:《這一代的小說》,台北:聯合報社,1978年12月初版。
聯合報編輯部編:《聯合報六八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979年10月初版。
聯合報編輯部編:《小說的出發——聯副68年度小說選2》,台北:聯合報社,1980年3月初版。
鍾怡雯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 (1990-199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小說選Ⅰ:1970-2004世界中文小說(台灣及海外卷)》,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年1月5日第一版。
三、論著
(一)中文專書
方北方:《馬華文學及其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出版,1987年11月初版第1刷。
方珊:《形式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2002年2月第2次印刷。
方修:《新馬文學史論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新加坡: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出版,1986年4月初版第1刷。
方修:《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1987年4月第1版、1991年8月第2次印刷。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列耀:《宗教情結與華人文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列耀:《隔海之望:東南亞華人文學中的「望」與「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賡武著,姚楠編譯:《歷史的功能》,香港:中華書局(香港),1990年11月初版。
王賡武著,張奕善譯註:《南洋華人簡史》,台北:水牛圖書岀版,2002年4月30日三版一刷。
王賡武:《移民與興起的中國》,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5年11月初版。
王賡武:《離鄉別土——境外看中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9月初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1988年9月16日初版。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1991年9月30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10月1日初版三刷。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10月1日初版一刷、2008年2月1日二版一刷。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1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8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8月1日初版二刷。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10月初版一刷。
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5月15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編選、導讀:《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9月1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11月1日初版一刷。
王潤華:《從新華文學到世界華文文學》,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1994年10月初版。
王潤華:《華文後殖民文學:本土多元文化思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朱立立:《知識人的精神私史——台灣現代派小說的一種解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7月初版一刷。
朱崇科:《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2月初版一刷。
江少川:《台港澳文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4月初版三刷。
余秀斌:《新馬華文文學研究書目提要》,新加坡:新社,1991年11月初版。
吳岸:《到生活中找繆思》,吉隆坡:大馬福聯會雪福建會館,1987年11月初版。
吳岸:《馬華文學的再出發》,古晉: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1991年5月第一次印刷。
吳岸:《九十年代馬華文學展望》,古晉:砂勞越華文作家協會,1995年5月第一次印刷。
吳耀宗主編:《當代文學與人文生態:2003年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12月初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李文主編:《東南亞:政治變革與社會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元謹主編:《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聯合出版,2002年6月初版。
李鈞:《存在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2004年1月第3次印刷。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5月初版。
李瑞騰主編:《世界華文文學新世界》,台北:世界華文作家協會,2003月3月初版。
李奭學:《書話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10日初版。
李歐梵:《浪漫之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1年9月10日初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9月1日初版一刷。
汪民安:《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沈慶旺:《蛻變的山林》,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7年7月31日第1版第1刷。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4月初版一刷。
周維介:《新馬華文文學散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新加坡: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出版,1988年7月初版第1刷。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揚智文化,2006年1月初版一刷。
林文寶等合著:《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8月初版。
林水檺等合編:《馬來西亞華文史新編》(全3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年2月初版。
林明昌、周煌華主編:《視野的互涉:世界華文文學論文集》,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
林德順等合編:《報殤——南洋報業淪陷評論集》,吉隆坡:飛腳製作室,2001年6月23日初版、2001年8月第二版。
林錦:《戰前五年新馬文學理論研究 (1937-1941)》,新加坡:新加坡同安會館,1992年11月第一版。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12月15日初版一刷。
夏祖焯編著:《近代外國文學思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馬崙:《新馬華文作家群像》,新加坡:風雲出版社,1984年1月初版。
馬崙:《新馬文壇人物掃瞄》,吉隆坡:書輝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崔貴強:《東南亞華文日報現狀研究》,新加坡:華裔館、南洋學會,2002年9月第一版。
張永修、張光達、林春美主編:《辣味馬華文學——90年代馬華文學爭論課題文論》,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2002年12月第一刷。
張玉能主編:《西方文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2004年6月第2次印刷。
張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台北:書林出版,2005年10月一版。
張錫鎮:《當代東南亞政治》,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1995年7月第2版。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2月1日初版一刷。
張錦忠編:《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4年第1版第1次印刷。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9月1日初版一刷。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二刷。
莊鐘慶、陳育倫主編:《世紀之交的東南亞華文文學探視》(全2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刷。
莊鐘慶主編:《東南亞華文新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許文榮:《極目南方:馬華文化與馬華文學話語》,吉隆坡:南方學院、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2001年9月初版。
許文榮主編:《回首八十載、走向新世紀:九九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南方學院,2001年9月初版。
許文榮:《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吉隆坡:南方學院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 (1980-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月初版。
陳大為:《亞細亞的象形詩維》,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月初版。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Ⅱ》,台北:萬卷樓圖書,2004年1月初版。
陳大為:《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 (1954-2004)》,台北:萬卷樓圖書,2004年9月初版。
陳大為:《思考的圓周率:馬華文學的板塊與空間書寫》,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6年12月15日第1版第1刷。
陳召榮:《流浪母題與西方文學經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次印刷。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2006年1月第3次印刷。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3月15日初版一刷。
陳賢茂主編:《海外華文文學史》(全4冊),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彭偉步:《東南亞華文報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第一刷、1998年11月再版第二刷。
賀聖達等合著:《戰後東南亞歷史發展》,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黃建淳:《砂拉越華人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99年1月初版。
黃萬華:《新馬百年華文小說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萬華、戴小華主編:《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第二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錦樹:《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年2月1日第一版。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1月10日初版一刷。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15日初版一刷。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5月15日初版一刷。
楊松年:《南洋商報副刊獅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同安會館,1990年8月初版。
楊松年:《新馬華文現代文學史初編》,新加坡:BPL(新加坡)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楊松年:《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聯合出版,2001年2月初版。
楊松年、簡文志主編:《離心的辯證:世華小說評析》,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1日初版、2003年10月20日再版。
廖咸浩:《美麗新世紀:前現代.現代.後現代》,台北:INK印刻出版,2003年3月初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23日初版一刷、2003年12月15日初版三刷。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6月15日初版一刷。
劉洪一:《走向文化詩學——美國猶太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2004年2月第2次印刷。
歐宗智:《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家論》,台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第一刷。
蔡增聰主編:《砂拉越華人研究譯文集》,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03年6月1日。
黎湘萍:《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賴伯疆:《海外華文文學概觀》,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賴觀福主編:《馬華文化探討》,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2年初版。
戴小華、柯金德主編:《馬華文學七十年的回顧與前瞻:第一屆馬華文學節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1991年11月16日初版。
戴小華、尤綽韜主編:《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第一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1998年5月初版。
鍾怡雯:《亞洲的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 (1949-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月初版。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蘇菲:《新馬華文小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饒芃子:《世界華文文學的新視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饒尚東、田英成主編:《砂朥越華族研究論文集》,詩巫:砂朥越華族文化協會,1992年6月初版。
(二)翻譯專書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2005年6月初版三刷。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5月一版二印。
丹尼斯.渥德 (Denis Wood) 著,王志弘等合譯:《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11月5日初版一刷、2004年3月1日初版三刷。
巴赫金 (Bakhtin, M. M.) 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第三集):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加斯東.巴舍拉 (Gaston Bachelard) 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8月初版1刷。
卡繆 (Albert Camus) 著,柔之譯:《異鄉人》,台北:小知堂文化,2000年11月初版一刷。
史蒂文.科恩 (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 (Linda M. Shires) 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9月一版一刷。
伊恩.P.瓦特 (Ian Watt) 著,高原、董紅鈞譯:《小說的興起——笛福、理查遜、斐爾丁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6月第1版、2003年9月第4次印刷。
列維.斯特勞斯 (Claude Levi-Strauss) 著,王志明譯:《憂鬱的熱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4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版第1次印刷。
安伯托.艾柯 (Umberto Eco) 著,俞冰夏譯:《悠游小說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安伯托.艾柯 (Umberto Eco) 著,吳燕莛譯:《誤讀》,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米歇.傅柯 (Michel Foucalt) 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7月31日初版一刷、2001年1月15日初版七刷。
佛斯特 (Forster, E. M.) 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初版,1985年2月再版。
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年6月25日初版一刷、1998年1月19日初版二刷。
侯伯.埃斯卡皮 (Robert Escarpit) 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1990年12月16日初版一刷、2004年10月16日初版三刷。
哈羅德.布魯姆 (Harold Bloom) 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2006年12月第2次印刷。
約翰.列區 (John Lechte) 著,王志弘、劉亞蘭、郭貞伶譯:《當代五十大師:從結構主義到後現代性》,台北:巨流圖書,2002年9月初版二刷。
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 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4月26日初版一刷、1999年6月5日初版二刷。
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著,王才勇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出版,2002年6月10日初版一刷。
索亞 (Edward W. Soja) 著,李鈞等譯:《後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茨維坦.托多洛夫 (Tzvetan Todorov) 著,許鈞、侯永勝譯:《失卻家園的人》,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4月初版一刷。
茨維坦.托多洛夫 (Tzvetan Todorov) 著,王國卿譯:《象徵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第1版、2005年4月第2次印刷。
莫里斯.哈布瓦赫 (Halbwachs, M.) 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2003年10月第2次印刷。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城、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2007年4月初版五刷。
傑哈.簡奈特 (Gerard Genette) 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1月27日初版一刷。
凱斯.詹京斯 (Keith Jenkins) 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12月1日初版一刷、2006年8月1日二版一刷。
湯馬斯.摩爾 (Thomas More) 著,宋美璍譯:《烏托邦》,台北:聯經出版,2003年2月初版。
愛德華.薩依德 (Edword W. Said) 著,謝少波等譯:《賽義德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愛德華.薩依德 (Edward W. Said) 著,王志弘等合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9月初版一刷、2000年10月至2005年10月二版一至十一刷、2006年9月二版十二刷。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James George Frazer) 等著,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詹姆斯.費倫 (James Phelan) 著,陳永國譯:《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Шкловский, 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等著,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3月第1版、1992年6月第2次印刷。
齊格蒙特.鮑曼 (Zygmunt Bauman) 著,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1月第1版、2002年12月第3次印刷。
諾伯特.歐勒 (Norbert Ohler) 著,謝沁霓譯:《中世紀的旅人》,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1月初版一刷。
韓南 (Patrick Hanan) 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世紀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薩德賽 (D. R. SarDesai) 著,蔡百詮譯:《東南亞史》,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2月初版一刷、2002年1月初版二刷。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著,屠友祥譯:《S卅Z》,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6月初版一刷。
四、單篇文章
(一)期刊論文
王文仁:〈「斷裂」?「鍊接」?——再論「風車詩社」的文學史意義〉,收錄於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5月15日初版一刷,頁13-39。
王德威:〈大有可為的台灣政治小說——東方白、張大春、林燿德、楊照、李永平〉,收錄於氏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10月1日初版三刷,頁95-102。
王德威:〈里程碑下的沉思——當代臺灣小說的神話性與歷史感〉,收錄於氏著:《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1988年9月16日初版,頁269-288。
王德威:〈原鄉神話的追逐者——沈從文、宋澤萊、莫言、李永平〉,收錄於氏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10月1日初版三刷,頁249-277。
王德威:〈小規模的奇蹟——評李永平的《吉陵春秋》〉《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1991年9月30日初版一刷,頁46-48。
王德威:〈世紀末的中文小說——預言四則〉,收錄於氏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10月1日初版三刷,頁201-225。
王德威:〈翻譯台灣〉,收錄於氏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10月1日初版三刷,頁361-367。
王德威:〈來自熱帶的行旅者〉,收錄於氏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1日初版一刷,頁381-388。
王德威:〈莎樂美?迌——評李永平《海東青》〉,收錄於氏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1日初版一刷,頁95-99。
王德威:〈跨世紀,小說台北〉,收錄於氏著:《新世紀散文家:王德威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2月10日初版,頁204-210。
田思:〈書寫婆羅洲〉,收錄於桑木、田風、雁程主編:《書寫婆羅洲》,詩巫:詩巫中華文藝社,2003年12月初版,頁5-13。
朱立立:〈漫遊.時間寓言.語言烏托邦——解讀《海東青》的多重方法〉,《文學評論》2005年第3期,2005年9月,頁183-189。
朱崇科:〈旅行本土:游移的「惡」托邦——以李永平《吉陵春秋》為中心〉,《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2007年9月,頁99-106。
朱雙一:〈吉陵和海東:墮落世界的合影〉,《聯合文學》第11卷第5期,1995年3月,頁156-161。
余光中:〈十二瓣的觀音蓮——我讀《吉陵春秋》〉,收錄於李永平:《吉陵春秋》,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4月初版、1986年9月二版、2001年3月二版七印,頁一至九。
吳東昇:〈論集體罪惡與集體受害〉,《當代》第66期,1991年10月,頁104-111。吳錫德:〈「非我」與「求異」——談「陌生」書寫之必要〉,收錄於《世界文學》創刊號,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1月10日初版一刷,頁18-35。
李文博:〈試探李永平小說的意象敘事—以〈萬福巷裡〉為例〉,《中興湖文學獎》第23期,2006年12月,頁201-213。
李永平:〈宿緣〉,《中外文學》第27卷第2期,1998年7月,頁109-111。
李永平:〈憧憬〉,《文訊》第223期,2004年5月,頁66。李瑞騰:〈重讀拉子婦〉,《幼獅文藝》第51卷第4期,1980年4月,頁132-140。李奭學:〈再見所多瑪——評李永平著《朱鴒漫遊仙境》〉,收錄於氏著:《書話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10日初版,頁77-80。
李歐梵:〈孤獨的旅行者——中國現代文學中自我的形象〉,收錄於氏著:《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9月1日初版一刷,頁117-137。
林建國:〈有關婆羅洲的兩種說法〉,《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年11月,頁107-133。林建國:〈為什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第21卷第10期,1993年3月,頁89-126。林建國:〈異形〉,《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頁73-91。
林建國:〈蓋一座房子〉,《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42-74。林開忠:〈「異族」的再現?:從李永平的《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談起〉,「重寫馬華文學史學術研討會」,2002年12月21日。後收錄於張錦忠編:《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4年第1版第1次印刷,頁91-114。
邱妙津:〈李永平:我得把自己五花大綁之後才來寫政治〉,《新新聞周刊》第266期,1992年4月12-18日,頁66。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125-154。封德屏:〈李永平答編者五問——「吉陵」是個象徵,「春秋」是一則寓言——綜論李永平的「吉陵春秋」〉,《文訊月刊》第29期,1987年4月,頁123-127。
胡月霞:〈李永平的原鄉想像與文字修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11-119。
胡金倫:〈異域的聲音:與王德威教授談馬華文學〉,《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12-19。
孫梓評:〈真誠等於力量——訪問李永平先生〉,《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頁94-97。容格 (Carl Gustaf Jung) 著,朱國屏、葉舒憲譯:〈論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係〉,收錄於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81-102。
容格 (Carl Gustaf Jung) 著,王艾譯:〈集體無意識的概念〉,收錄於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103-116。
高嘉謙:〈誰的南洋?誰的中國?——試論《拉子婦》的女性與書寫位置〉,《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139-154。張光達:〈建構馬華文學(史)觀:九十年代馬華文學觀念回顧〉,《人文雜誌》第2期,頁110-116。
張系國:〈遊子文學的背棄與救贖〉,收錄於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二刷,頁456-467。
張誦聖:〈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派小說〉,收錄於氏著:《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頁7-36。
張誦聖:〈嘲蔑中產品味的現代主義美學——評李永平《海東青》〉,收錄於氏著:《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頁193-210。
張誦聖:〈現代主義、台灣文學、和全球化趨勢對文學體制的衝擊〉,《中外文學》第35卷第4期,2006年9月,頁95-106。張誦聖:〈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崛起〉,《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頁133-160。
張錦忠:〈海內存異己:馬華文學朝向「新興華文文學」理論的建立〉,《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20-35。
張錦忠:〈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12-23。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台灣與旅行跨國性:「在台馬華文學」案例〉,《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153-166。張錦忠:〈(離散)在台馬華文學與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第22期,2006年4月,頁93-105。曹淑娟:〈墮落的桃花源——論《吉陵春秋》的倫理秩序與神話意涵〉,《文訊月刊》第29期,1987年4月,頁136-151。後收錄於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1(臺灣1970-1989)》,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頁613-637。莊華興:〈馬華文學與馬來文學:如何定位?〉,《人文雜誌》第6期,2000年11月,頁14-18。
莊華興:〈從集體主義到現代主義:試論馬來新文學發展的文化意義〉,《蕉風》第489期(復刊號),2002年12月,頁141-145。
莊華興:〈描述、想像與翻譯主體性:馬華文學理論批評案例〉,《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43-60。許文榮:〈挪用「他者」的言說策略——從殖民話語到後殖民話語的馬華文學〉,《華文文學》第29卷第4期,2001年2月,頁34-45。
許文榮:〈文學雜交:中國性、本土性、現代性的三角關係——論現代馬華小說的文體形式〉,《中國現代文學學刊》第8期,2005年12月,頁101-136。許維賢:〈在尋覓中的失蹤的(馬來西亞)人——「南洋圖像」與留臺作家的主體建構〉,收錄於吳耀宗主編:《當代文學與人文生態:2003年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12月初版,頁257-293。
陳大為:〈躍入隱喻的雨林——導讀當代馬華文學〉,《誠品好讀》第13期,2001年8月,頁32-34。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02期,2001年8月,頁136-148。
陳芳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第207期,2002年1月,頁142-155。
陳芳明:〈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002年2月,頁151-163。
陳建隆:〈呼喊雨林——李永平《雨雪霏霏》之敘述策略探析〉,發表於「第十四屆全國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主辦,2007年10月27日;並收錄於《第十四屆全國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10月初版一刷,頁151-162。
陳建隆:〈我來自熱帶:李永平小說中的雨林記憶〉,發表於「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三屆學生論文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8年5月31日。
陳建隆:〈總是個他者:李永平小說中的台灣經驗〉,《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3期。(2008年6月已通過審查)陳虹霖:〈由自選集《?迌》綜觀李永平書寫之特色〉,《問學集》第14期,2007年6月。陳雅玲:〈文學奇兵逐鹿「新中原」〉,《光華》第23卷第7期,1998年7月,頁100-107。陳雅玲:〈台北的「異鄉人」——速寫李永平〉,《光華》第23卷7期,1998年7月,頁108-111。陳瓊如:〈李永平——從一個島到另一個島〉,《誠品好讀》第27期,2002年11月,後收錄於李永平:《?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8月1日初版一刷,頁399-405。
萇瑞松:〈消逝的伊甸園——吉陵鎮的幽暗心靈探析〉,《中興湖文學獎》第22期,2005年12月,頁243-264。
黃比月:〈淺評「拉子婦」〉,《書評書目》第42期,1976年10月,頁55-60。
黃美儀:〈黎紫書與李永平文字花園中的後殖民景觀〉,《人文雜誌》第14期,2002年3月,頁79-89。
黃錦樹:〈在遺忘的國度——讀李永平《海東青》(上卷)〉,《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7期,1993年6月,頁80-100。
黃錦樹:〈非寫不可的理由(自序)〉,收錄於氏著:《烏暗暝》,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2月10日初版,頁3-14。
黃錦樹:〈流離的婆羅洲之子和他的母親、父親——論李永平的「文字修行」〉,《中外文學》第26卷5期,1997年10月,頁119-146。黃錦樹:〈反思「南洋論述」:華馬文學、複系統與人類學視域〉,《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36-64。
黃錦樹:〈漫遊者、象徵契約與卑賤物——論李永平的「海東春秋」〉,《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24-41。後收錄於氏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15日初版一刷,頁59-79。黃錦樹:〈中文現代主義——一個未了的計劃?〉,收錄於氏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15日初版一刷,頁21-57。
黃錦樹:〈沒有家園〉,《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期,2004年8月,頁158-162。黃錦樹:〈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中外文學》第34卷第8期,2006年1月,頁175-192。黃錦樹:〈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論台灣文學戰後現代主義世代〉,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3月,頁319-339。
黃錦樹:〈無國籍華文文學——在臺馬華文學的史前史,或臺灣文學史上的非臺灣文學:一個文學史的比較綱領〉,收錄於黃錦樹、張錦忠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9月1日初版一刷,頁123-159。
楊宗翰:〈重構框架——馬華文學、台灣文學、現代詩史〉,《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年6月,頁147-163。楊宗翰:〈馬華文學在台灣 (2000-2004)〉,《文訊》第229期,2004年11月,頁67-72。楊宗翰:〈馬華文學與台灣文學史:旅台詩人的例子〉,《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99-138。
楊棄:〈黨國與猥褻:評李永平《海東青》(上卷)〉,《島嶼邊緣》第5期,1992年10月,頁141-143。
楊錦郁:〈紅塵內外——李永平與景小佩〉,《文訊》第35期,1988年4月,頁119-121。
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星》第109期,1987年7月1日,頁52-62。詹閔旭:〈罪卅醉城:論李永平的《海東青》〉,收錄於封德屏主編:《2006年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07年3月初版一刷,頁395-414。
詹閔旭:〈魔燈台灣:李永平與台灣七O年代以降「鄉土文學」的反西化論述與民族敘事〉,發表於「第4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花蓮文化局主辦,2007年11月17-18日,後更名為:〈《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的民族敘事與跨文化認同〉,並收錄於花蓮縣文化局編:《第四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區域.語言.多元書寫》,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8年3月初版一刷,頁71-90。
詹閔旭:〈大河的旅程:李永平談小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0期,2008年6月,頁175-183。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Шкловский, 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1893-1984) 著,方珊譯:〈作為手法的藝術〉,收錄於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Шкловский, 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等著,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3月第1版、1992年6月第2次印刷,頁1-10。
齊邦媛:〈序:《雨雪霏霏》與馬華文學圖象〉,收錄於李永平:《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9月20日第一版第1次印行,頁Ⅰ-Ⅹ。
劉紹銘 (Joseph S. M. Lau): “The Tropics Mythopoetized: The Extraterritorial Writing of Li Yung-p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Hsiang-t’u Movement”, Tamkang Review 12: 1, FALL 1981, p.1-26.
鄭雅云:〈喜劇的諷喻——「美人圖」五版代序〉,收錄於王禎和:《美人圖》,台北:洪範書店,1982年1月初版、1996年3月八印,頁1-11。
賴素玲:〈顛覆神話——訪李永平談「朱鴒漫遊仙境」〉,《聯合文學》第14卷10期,1998年8月,頁126-127。
龍應台:〈一個中國小鎮的塑像〉,《當代》第2期,1986年6月1日,頁166-172。後收錄於陳幸蕙編:《七十五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3月5日初版,頁153-176。
鍾玲:〈我去過李永平的吉陵〉,收錄於氏著:《日月同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10月8日初版,頁19-29。
顏元叔:〈評「拉子婦」〉,收錄於李永平:《拉子婦》,台北:華新出版,1976年8月1日初版,頁167-169。
羅鵬 (Carlos Rojas): “Paternities and Expatriatisms: Li Yongping’s Zhu Ling manyu xianjing and the Politics of Rupture”, Tamkang Review 29: 2, WINTER 1998, p.21-44.
羅鵬 (Carlos Rojas):〈祖國與母性——李永平《海東青》之地形魅影〉,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4月初版一刷,頁361-372。
蘇其康:〈李永平的抒情世界——評「吉陵春秋」〉,《文訊月刊》第29期,1987年4月,頁128-135。(二)報紙資料
丘彥明:〈天涯喜傳訊——李永平訪問記〉,《聯合報》,1979年9月17日,第8版。
朱炎:〈我讀「日頭雨」〉,《聯合報》,1979年9月18日,第8版。
劉紹銘:〈山在虛無縹緲間:初讀李永平的小說(上)(下)〉,《聯合報》,1984年1月11-12日,第8版。
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研究生討論會:〈孽與救贖:評李永平的「吉陵春秋」(上)、(下)〉,《自立晚報》,1986年5月29日,第10版。
景小佩:〈寫在「海東青」之前:給永平〉,《聯合報》,1989年8月1-2日,第27版。
王德威:〈《海東青》評介〉,《中國時報》,1992年3月13日,第44版。
劉紹銘:〈抱著字典讀小說〉,《聯合報》,1992年3月20日,第43版。
賴素鈴:〈朱鴒漫遊仙境,李永平顛覆童話〉,《民生報》,1998年6月25日,第34版。
陳維信:〈尋找朱鴒——訪小說家李永平〉,《聯合報》,1998年8月3日,第41版。
王德威:〈媒體、文學與家國想像——論「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得獎作品〉,《聯合報》,2001年9月3日,第37版。
李令儀:〈雨雪霏霏:李永平童年懺情錄〉,《聯合報》,2002年10月8日,第14版。
李維菁:〈李永平雨雪霏霏——自我精神分析〉,《中國時報》,2002年10月8日,第14版。
張錦忠:〈在那熟悉的熱帶雨林〉,《聯合報》,2002年11月10日,第39版。
林建國:〈芒草與悲憫〉,《中國時報》,2002年11月24日,第34版。
劉梓潔:〈李永平《大河盡頭》給你好看〉,《中國時報》,2008年7月13日,E4版。
張錦忠:〈南洋少年的奇幻之旅〉,《中國時報》,2008年7月13日,E6版。
五、學位論文
黃偉雯:《『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 (1964-1996)》,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15日。黃美儀:《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1月。黃慧敏:《新馬峇峇文學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陳美美:《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萌芽與再起》,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12日。洪王俞萍:《文化身分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月。黃薇蓁:《一場追尋自我與烏托邦的旅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月。蔣惠雯:《魔幻現實主義與精神分析論在現代小說中的運用—以李永平小說構型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7月。鄭琇方:《溫柔與暴烈—論李永平小說中的恐怖意識》,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7月。沈曉雯:《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9月3日。林家綺:《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1月。六、網路資料
大將出版社 Http://blog.yam.com/user/dajiang.html
有人部落 Http://www.got1mag.com/blogs/got1mag.php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網站 Http://www.fgu.edu.tw/~wclrc/default.htm
星洲日報 Http://www.sinchew.com.my
馬華文學館 Http://mahua.sc.edu.my/student/index.phtml
馬來西亞旅遊網 Http://www.cango.com.tw/mal/j1.htm
犀鳥天地 Http://www.hornbill.cdc.net.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