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13: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建隆
研究生(外文):Jian-long Chen
論文名稱:落失的行旅者——重繪李永平的小說地圖
論文名稱(外文):The Lost Traveler : Redraw the Novels'' Map of Li, Yung-Ping
指導教授:李瑞騰李瑞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i-Te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8
中文關鍵詞:現代主義台灣經驗原鄉漫遊者雨林記憶
外文關鍵詞:ModernismExperiences of TaiwanMemory of rain forestPerambulatorAncestral ho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7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試著聚焦於「行旅者」的身分上,從李永平的小說文本為核心出發,考察小說裡肩負「講故事」職責的敘述者,時而隱匿於主角靳五的鏡像,時而又驅馳於朱鴒與「我」互為添補;具有馬來西亞華人標籤的李永平來自南方,帶來一連串屬於雨林深處的憂鬱記憶,氛圍蔓延在其創作生命裡,遠及《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還在對於年少時光的追悔反思;如三位一體的吉陵鎮、寫著台北城的海東寓言、仙境漫遊,也都有著無法拋卻的那一大片雨林在,從而將「雨林」轉化成一片片可供拼湊的書寫「語林」,並透過隔空遙測的凝視,婆羅洲、中國、台灣都在其書寫之手可以碰觸的最佳距離內,赤道的回聲點滴襲來,與台灣落腳時的窘促經驗,聚合編織一幅屬於理想國度的畫面,在檢視文本行跡之間,那便是「李永平的小說地圖」所在。
〈緒論〉可視為進行「重繪」李永平小說地圖的起點,以及對於欲到達的目的地所做的概述,除了指明進行李永平小說研究的動機外,也預示著「重繪」之必要。第二章〈製造「李永平」〉進行一系列關於生成「李永平」的背景資料耙梳,並且進一步聚焦在「馬華文學」與「現代主義」下的個體李永平,以其為逃兵與信徒的雙重身分,構築在自我馬華位置間的彳亍,透過出走找尋的循環過程,將永恆的原鄉擺盪在故鄉與異鄉的魅影交織中;而這樣地挖掘作者本質的動作,可視為繪製李永平小說地圖的事前準備工作。
第三章〈實卅虛書寫之源〉則試著觀看李永平生命中的兩大據點:馬來西亞、台灣。雨林記憶或可指涉其旅台之前的婆羅洲回顧,親人與華族在馬當地的處境,以及在多民族雜處下所衍生的種族問題,書寫自我的年少歲月,同時亦是進行一場關於馬來亞的懺悔與追念;而台灣則是這多年來屬於浪子的唯一歸宿,在地經驗的生發,產生了海東、仙境等預示性的宣稱,在寓言成為預言之前,這些都可算得上是作者的「欲言」!並透過不同角色間的視角轉換,拼組這獨特的「台式傳說」,雙腳的踐履則正是其試著從「心」認同的對話方式。第四章〈得卅失樂園之境〉則發散於李永平小說裡的三種空間向度,其透過小說編載著關於漫遊、罪惡與原鄉的所在;漫遊者走在街道巷弄裡記載漫遊中心、犯罪者則從邊緣現身成功占據罪惡空間、異鄉人最後用紙筆走向實驗原鄉一途,在場與缺席之際,這都是他的樂園。
第五章〈結論〉將論文收攝於失落與落失的倒反關係上,行旅者唯有經由落失出走與回歸的過程,才能漸趨貼近理想國度的所在,而「重繪」只是一個編織小說地圖的方式與手段,而以李永平小說文本所具有的流動特質,「重繪」則永無終止的一日,必得不斷地進行再製的階段工作,書寫圖象才有現身之時。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focus on the stats, “traveler”. And based on the novel nucleus of Li, Yung-Ping’s. It investigates the describer that take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story telling”. From time to time, he shows and hides some reflections of the main character, Jin-Wu. And also, soon steep in Zhu-Ling and “I” alternately. The person, Li, Yung-Ping, who owns the label of Chinese Malaysian came from south. He brought a series of bluesy memory that belong in the rain forest and spreads them in his compositions, such as Snows heavily: Childhood records in Berneo, that repents and introspects the young ages. Like the multiple town, the Jiling, or the one talks about the allegory happens in the east ocean of Taipei town. Even expatiates in the wonderland. All of them mention about the rain forest that unforgettable. Although, he transforms the “rain forest” into pieces of “language forest”, and through gazing and remote controlling the over shore, Borneo, China and Taiwan are in the best distance that he could touch and even describe. The echo from equator drops and drops, making a drawing of ideal country with the abash experience when he came to Taiwan. There, in the assemble of paths, back and forth, it is where “the novel map of Li, Yung-Ping” in.
We can take the “Foreword” as a start of “the redrawing” Li, Yung-Ping’s novel map, and the outline to the goal. Except to point out the motive to research Li, Yung-Ping’s novels, and also show the necessity of “the redrawing”. In the second chapter “make Li, Yung-Ping”, have assemble a series of information and back ground to the birth of “Li, Yung-Ping”, and further, focus on the person, Li, Yung-Ping, who under the “Chinese Malaysian Literature” and “Modernism”. With the amphibious identities of a defector and believer, build out the selfhood which hesitates in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Malaysian. By the process he went out to look for himself, it hangs the ancestral home between the interknit of hometown and a foreign one. And by this way to dig out the essence of author, we can take this process as the preparation of drawing Li, Yung-Ping’s novel map.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ship of false or true”, is trying to focus in two footholds: Malaysia and Taiwan. The memory of rain forest may be taken as a review of Berneo which before he went to Taiwan. Those mention the states that his relatives and Chinese people are, thus, some race problems happen under races get together. He wrote about the young age, at the same time, grieved and repented to Malaysia, also. What’s more, Taiwan is the only end result which belongs to him, for these years. The experiences, those took place there, made some predictions, such as the east of ocean, and wonderland. Before a fable becomes a prediction, those just something the author wants to talk. And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s of views between characters, he pieced his special “Taiwanese legends”. To steps on foot is a kind of a dialogue that trying to speak his mind. The fourth chapter “attain/ lost paradise”, it emanates in three kinds of space which were mentioned in Li, Yung-Ping’s novels. By those novels, knit a place of expatiation, crime and ancestral home. Perambulator walks in the streets and record the center that he wandered, criminals show up from edge to occupy the evil space. Person belongs other country, finally on the way to experience the ancestral home with paper and pens. Both be in present and absent are in his playground.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makes the essay focus in the opposite relationship of the once lost and then be found. Traveler only can by the process of finding his own way through lost and return, he could get close to the place where the ideal country is gradually. Therefore, “redrawing” is only a way or mean to knit the novels map. But, with the fluency characters of Li, Yung-Ping’s novels, “redrawing” will be never end. And we have to proceed and proceed the phase of redrawing constantly, and the describing of images will appear.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0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00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0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012

第二章 製造「李永平」———————————————015
第一節 一個婆羅洲之子………………………………………017
一、馬來西亞華人史
二、李永平的生長概述
三、他從熱帶來
第二節 馬華文學派的逃兵……………………………………029
一、馬華文學的系譜
二、「在台」「馬華文學」
三、身為逃兵的籌碼?
第三節 現代主義式的信徒……………………………………042
一、西方現代主義概述:反動的焦慮
二、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現代派的脈流
三、現代主義的信仰:文字鍊金術
第四節 結語……………………………………………………055

第三章 實卅虛書寫之源———————————————059
第一節 雨林記憶:我來自熱帶………………………………061
一、家族記憶
二、南洋色彩
三、身分記號
第二節 台灣經驗:總是個他者………………………………082
一、來自他方
二、記載海東,書寫台灣
三、他鄉充作故鄉住
第三節 結語……………………………………………………104

第四章 得卅失樂園之境———————————————107
第一節 漫遊中心:用街道記載春秋…………………………108
一、漫遊者:是路人還是居民?
二、漫遊場:吸納人潮的城鎮
三、漫遊現象:觀看與被觀看的收益
第二節 罪惡空間:在邊緣占據故事…………………………128
一、再問:何罪之有?
二、答案:以何為罰?
三、插曲:懺悔與贖罪
第三節 實驗原鄉:拿紙筆編織樂園…………………………146
一、耕耘魔法:由形式概念出發
二、他者實驗:陌生叢林的競逐
三、神化原鄉:踏上桃花源的國度
第四節 結語……………………………………………………167

第五章 結論————————————————————171

參考及徵引資料———————————————————177
參考及徵引資料
一、李永平的小說文本
李永平:《婆羅洲之子》,古晉:婆羅洲文化局,1968年8月初版。
李永平:《拉子婦》,台北:華新出版,1976年8月1日初版。
李永平:《吉陵春秋》,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4月初版、1986年9月二版、2001年3月二版七印。
李永平:《海東青:臺北的一則寓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1月1日初版、2006年3月二版一刷。
李永平:《朱鴒漫遊仙境》,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李永平:《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9月20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李永平:《?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8月1日初版一刷。
李永平 (Li, Yung-p’ing): Retribution: The Jiling chronicl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李永平:〈招魂,朱鴒,歸來!〉,《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0期,2008年6月,頁184-192。

二、選集及其他文本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書店,1978年11月初版、1999年3月二十八印。
王文興:《背海的人【上】》,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4月初版、1999年9月七印。
王文興:《背海的人【下】》,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9月初版。
王禎和:《美人圖》,台北:洪範書店,1982年1月初版、1996年3月八印。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書店,1994年2月初版、2002年2月三印。
王德威主編:《微雨魂魄——三城記小說第二輯:台北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11月15日初版一刷。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2000年3月10日初版。
向陽:《亂》,台北:INK印刻出版,2005年7月初版。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戰後時期.第二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村上龍著,張致斌譯:《希望之國》,台北:大田出版,2002年8月1日初版。
邱貴芬主編:《臺灣政治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6年8月初版一刷。
張錦忠、黃錦樹主編:《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 (1997-2003)》,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9月15日初版一刷。
張錦忠、黃錦樹、莊華興編著:《回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8年1月31日第1版第1刷。
梅家玲、郝譽翔主編:《小說讀本》(全2冊),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8月初版一刷。
許俊雅、應鳳凰、鍾宗憲:《現代小說讀本》,台北:揚智文化,2007年3月初版三刷。
陳大為主編:《馬華當代詩選 (1990-1994)》,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Ⅰ》,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5月初版。
黃錦樹編:《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5月10日初版。
齊邦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7月20日初版。
劉紹銘、馬漢茂策劃編輯:《世界中文小說選》(全2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年10月16日初版一刷。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全2冊),台北:爾雅出版社,1977年6月1日初版、1992年4月30日八又1/2印。
蔡振念編著:《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全2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6月初版一刷。
聯合報編輯部編:《聯合報六七年度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978年11月初版。
聯合報編輯部編:《這一代的小說》,台北:聯合報社,1978年12月初版。
聯合報編輯部編:《聯合報六八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979年10月初版。
聯合報編輯部編:《小說的出發——聯副68年度小說選2》,台北:聯合報社,1980年3月初版。
鍾怡雯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 (1990-199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小說選Ⅰ:1970-2004世界中文小說(台灣及海外卷)》,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年1月5日第一版。

三、論著
(一)中文專書
方北方:《馬華文學及其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出版,1987年11月初版第1刷。
方珊:《形式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2002年2月第2次印刷。
方修:《新馬文學史論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新加坡: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出版,1986年4月初版第1刷。
方修:《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1987年4月第1版、1991年8月第2次印刷。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列耀:《宗教情結與華人文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列耀:《隔海之望:東南亞華人文學中的「望」與「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賡武著,姚楠編譯:《歷史的功能》,香港:中華書局(香港),1990年11月初版。
王賡武著,張奕善譯註:《南洋華人簡史》,台北:水牛圖書岀版,2002年4月30日三版一刷。
王賡武:《移民與興起的中國》,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5年11月初版。
王賡武:《離鄉別土——境外看中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9月初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1988年9月16日初版。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1991年9月30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10月1日初版三刷。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10月1日初版一刷、2008年2月1日二版一刷。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1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8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8月1日初版二刷。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10月初版一刷。
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5月15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編選、導讀:《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9月1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11月1日初版一刷。
王潤華:《從新華文學到世界華文文學》,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1994年10月初版。
王潤華:《華文後殖民文學:本土多元文化思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朱立立:《知識人的精神私史——台灣現代派小說的一種解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7月初版一刷。
朱崇科:《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2月初版一刷。
江少川:《台港澳文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4月初版三刷。
余秀斌:《新馬華文文學研究書目提要》,新加坡:新社,1991年11月初版。
吳岸:《到生活中找繆思》,吉隆坡:大馬福聯會雪福建會館,1987年11月初版。
吳岸:《馬華文學的再出發》,古晉: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1991年5月第一次印刷。
吳岸:《九十年代馬華文學展望》,古晉:砂勞越華文作家協會,1995年5月第一次印刷。
吳耀宗主編:《當代文學與人文生態:2003年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12月初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李文主編:《東南亞:政治變革與社會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元謹主編:《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聯合出版,2002年6月初版。
李鈞:《存在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2004年1月第3次印刷。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5月初版。
李瑞騰主編:《世界華文文學新世界》,台北:世界華文作家協會,2003月3月初版。
李奭學:《書話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10日初版。
李歐梵:《浪漫之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1年9月10日初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9月1日初版一刷。
汪民安:《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沈慶旺:《蛻變的山林》,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7年7月31日第1版第1刷。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4月初版一刷。
周維介:《新馬華文文學散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新加坡: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出版,1988年7月初版第1刷。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揚智文化,2006年1月初版一刷。
林文寶等合著:《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8月初版。
林水檺等合編:《馬來西亞華文史新編》(全3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年2月初版。
林明昌、周煌華主編:《視野的互涉:世界華文文學論文集》,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
林德順等合編:《報殤——南洋報業淪陷評論集》,吉隆坡:飛腳製作室,2001年6月23日初版、2001年8月第二版。
林錦:《戰前五年新馬文學理論研究 (1937-1941)》,新加坡:新加坡同安會館,1992年11月第一版。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12月15日初版一刷。
夏祖焯編著:《近代外國文學思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馬崙:《新馬華文作家群像》,新加坡:風雲出版社,1984年1月初版。
馬崙:《新馬文壇人物掃瞄》,吉隆坡:書輝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崔貴強:《東南亞華文日報現狀研究》,新加坡:華裔館、南洋學會,2002年9月第一版。
張永修、張光達、林春美主編:《辣味馬華文學——90年代馬華文學爭論課題文論》,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2002年12月第一刷。
張玉能主編:《西方文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2004年6月第2次印刷。
張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台北:書林出版,2005年10月一版。
張錫鎮:《當代東南亞政治》,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1995年7月第2版。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2月1日初版一刷。
張錦忠編:《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4年第1版第1次印刷。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9月1日初版一刷。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二刷。
莊鐘慶、陳育倫主編:《世紀之交的東南亞華文文學探視》(全2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刷。
莊鐘慶主編:《東南亞華文新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許文榮:《極目南方:馬華文化與馬華文學話語》,吉隆坡:南方學院、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2001年9月初版。
許文榮主編:《回首八十載、走向新世紀:九九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南方學院,2001年9月初版。
許文榮:《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吉隆坡:南方學院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 (1980-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月初版。
陳大為:《亞細亞的象形詩維》,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月初版。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Ⅱ》,台北:萬卷樓圖書,2004年1月初版。
陳大為:《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 (1954-2004)》,台北:萬卷樓圖書,2004年9月初版。
陳大為:《思考的圓周率:馬華文學的板塊與空間書寫》,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6年12月15日第1版第1刷。
陳召榮:《流浪母題與西方文學經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次印刷。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2006年1月第3次印刷。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3月15日初版一刷。
陳賢茂主編:《海外華文文學史》(全4冊),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彭偉步:《東南亞華文報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第一刷、1998年11月再版第二刷。
賀聖達等合著:《戰後東南亞歷史發展》,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黃建淳:《砂拉越華人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99年1月初版。
黃萬華:《新馬百年華文小說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萬華、戴小華主編:《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第二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錦樹:《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年2月1日第一版。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1月10日初版一刷。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15日初版一刷。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5月15日初版一刷。
楊松年:《南洋商報副刊獅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同安會館,1990年8月初版。
楊松年:《新馬華文現代文學史初編》,新加坡:BPL(新加坡)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楊松年:《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聯合出版,2001年2月初版。
楊松年、簡文志主編:《離心的辯證:世華小說評析》,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1日初版、2003年10月20日再版。
廖咸浩:《美麗新世紀:前現代.現代.後現代》,台北:INK印刻出版,2003年3月初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23日初版一刷、2003年12月15日初版三刷。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6月15日初版一刷。
劉洪一:《走向文化詩學——美國猶太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2004年2月第2次印刷。
歐宗智:《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家論》,台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第一刷。
蔡增聰主編:《砂拉越華人研究譯文集》,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03年6月1日。
黎湘萍:《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賴伯疆:《海外華文文學概觀》,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賴觀福主編:《馬華文化探討》,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2年初版。
戴小華、柯金德主編:《馬華文學七十年的回顧與前瞻:第一屆馬華文學節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1991年11月16日初版。
戴小華、尤綽韜主編:《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第一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1998年5月初版。
鍾怡雯:《亞洲的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 (1949-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月初版。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蘇菲:《新馬華文小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饒芃子:《世界華文文學的新視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饒尚東、田英成主編:《砂朥越華族研究論文集》,詩巫:砂朥越華族文化協會,1992年6月初版。
(二)翻譯專書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2005年6月初版三刷。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5月一版二印。
丹尼斯.渥德 (Denis Wood) 著,王志弘等合譯:《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11月5日初版一刷、2004年3月1日初版三刷。
巴赫金 (Bakhtin, M. M.) 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第三集):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加斯東.巴舍拉 (Gaston Bachelard) 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8月初版1刷。
卡繆 (Albert Camus) 著,柔之譯:《異鄉人》,台北:小知堂文化,2000年11月初版一刷。
史蒂文.科恩 (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 (Linda M. Shires) 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9月一版一刷。
伊恩.P.瓦特 (Ian Watt) 著,高原、董紅鈞譯:《小說的興起——笛福、理查遜、斐爾丁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6月第1版、2003年9月第4次印刷。
列維.斯特勞斯 (Claude Levi-Strauss) 著,王志明譯:《憂鬱的熱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4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版第1次印刷。
安伯托.艾柯 (Umberto Eco) 著,俞冰夏譯:《悠游小說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安伯托.艾柯 (Umberto Eco) 著,吳燕莛譯:《誤讀》,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米歇.傅柯 (Michel Foucalt) 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7月31日初版一刷、2001年1月15日初版七刷。
佛斯特 (Forster, E. M.) 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初版,1985年2月再版。
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年6月25日初版一刷、1998年1月19日初版二刷。
侯伯.埃斯卡皮 (Robert Escarpit) 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1990年12月16日初版一刷、2004年10月16日初版三刷。
哈羅德.布魯姆 (Harold Bloom) 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2006年12月第2次印刷。
約翰.列區 (John Lechte) 著,王志弘、劉亞蘭、郭貞伶譯:《當代五十大師:從結構主義到後現代性》,台北:巨流圖書,2002年9月初版二刷。
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 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4月26日初版一刷、1999年6月5日初版二刷。
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著,王才勇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出版,2002年6月10日初版一刷。
索亞 (Edward W. Soja) 著,李鈞等譯:《後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茨維坦.托多洛夫 (Tzvetan Todorov) 著,許鈞、侯永勝譯:《失卻家園的人》,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4月初版一刷。
茨維坦.托多洛夫 (Tzvetan Todorov) 著,王國卿譯:《象徵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第1版、2005年4月第2次印刷。
莫里斯.哈布瓦赫 (Halbwachs, M.) 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2003年10月第2次印刷。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城、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2007年4月初版五刷。
傑哈.簡奈特 (Gerard Genette) 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1月27日初版一刷。
凱斯.詹京斯 (Keith Jenkins) 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12月1日初版一刷、2006年8月1日二版一刷。
湯馬斯.摩爾 (Thomas More) 著,宋美璍譯:《烏托邦》,台北:聯經出版,2003年2月初版。
愛德華.薩依德 (Edword W. Said) 著,謝少波等譯:《賽義德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愛德華.薩依德 (Edward W. Said) 著,王志弘等合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9月初版一刷、2000年10月至2005年10月二版一至十一刷、2006年9月二版十二刷。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James George Frazer) 等著,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詹姆斯.費倫 (James Phelan) 著,陳永國譯:《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Шкловский, 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等著,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3月第1版、1992年6月第2次印刷。
齊格蒙特.鮑曼 (Zygmunt Bauman) 著,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1月第1版、2002年12月第3次印刷。
諾伯特.歐勒 (Norbert Ohler) 著,謝沁霓譯:《中世紀的旅人》,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1月初版一刷。
韓南 (Patrick Hanan) 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世紀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薩德賽 (D. R. SarDesai) 著,蔡百詮譯:《東南亞史》,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2月初版一刷、2002年1月初版二刷。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著,屠友祥譯:《S卅Z》,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6月初版一刷。


四、單篇文章
(一)期刊論文
王文仁:〈「斷裂」?「鍊接」?——再論「風車詩社」的文學史意義〉,收錄於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5月15日初版一刷,頁13-39。
王德威:〈大有可為的台灣政治小說——東方白、張大春、林燿德、楊照、李永平〉,收錄於氏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10月1日初版三刷,頁95-102。
王德威:〈里程碑下的沉思——當代臺灣小說的神話性與歷史感〉,收錄於氏著:《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1988年9月16日初版,頁269-288。
王德威:〈原鄉神話的追逐者——沈從文、宋澤萊、莫言、李永平〉,收錄於氏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10月1日初版三刷,頁249-277。
王德威:〈小規模的奇蹟——評李永平的《吉陵春秋》〉《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1991年9月30日初版一刷,頁46-48。
王德威:〈世紀末的中文小說——預言四則〉,收錄於氏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10月1日初版三刷,頁201-225。
王德威:〈翻譯台灣〉,收錄於氏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1日初版一刷、2003年10月1日初版三刷,頁361-367。
王德威:〈來自熱帶的行旅者〉,收錄於氏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1日初版一刷,頁381-388。
王德威:〈莎樂美?迌——評李永平《海東青》〉,收錄於氏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1日初版一刷,頁95-99。
王德威:〈跨世紀,小說台北〉,收錄於氏著:《新世紀散文家:王德威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2月10日初版,頁204-210。
田思:〈書寫婆羅洲〉,收錄於桑木、田風、雁程主編:《書寫婆羅洲》,詩巫:詩巫中華文藝社,2003年12月初版,頁5-13。
朱立立:〈漫遊.時間寓言.語言烏托邦——解讀《海東青》的多重方法〉,《文學評論》2005年第3期,2005年9月,頁183-189。
朱崇科:〈旅行本土:游移的「惡」托邦——以李永平《吉陵春秋》為中心〉,《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2007年9月,頁99-106。
朱雙一:〈吉陵和海東:墮落世界的合影〉,《聯合文學》第11卷第5期,1995年3月,頁156-161。
余光中:〈十二瓣的觀音蓮——我讀《吉陵春秋》〉,收錄於李永平:《吉陵春秋》,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4月初版、1986年9月二版、2001年3月二版七印,頁一至九。
吳東昇:〈論集體罪惡與集體受害〉,《當代》第66期,1991年10月,頁104-111。
吳錫德:〈「非我」與「求異」——談「陌生」書寫之必要〉,收錄於《世界文學》創刊號,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1月10日初版一刷,頁18-35。
李文博:〈試探李永平小說的意象敘事—以〈萬福巷裡〉為例〉,《中興湖文學獎》第23期,2006年12月,頁201-213。
李永平:〈宿緣〉,《中外文學》第27卷第2期,1998年7月,頁109-111。
李永平:〈憧憬〉,《文訊》第223期,2004年5月,頁66。
李瑞騰:〈重讀拉子婦〉,《幼獅文藝》第51卷第4期,1980年4月,頁132-140。
李奭學:〈再見所多瑪——評李永平著《朱鴒漫遊仙境》〉,收錄於氏著:《書話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10日初版,頁77-80。
李歐梵:〈孤獨的旅行者——中國現代文學中自我的形象〉,收錄於氏著:《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9月1日初版一刷,頁117-137。
林建國:〈有關婆羅洲的兩種說法〉,《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年11月,頁107-133。
林建國:〈為什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第21卷第10期,1993年3月,頁89-126。
林建國:〈異形〉,《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頁73-91。
林建國:〈蓋一座房子〉,《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42-74。
林開忠:〈「異族」的再現?:從李永平的《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談起〉,「重寫馬華文學史學術研討會」,2002年12月21日。後收錄於張錦忠編:《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4年第1版第1次印刷,頁91-114。
邱妙津:〈李永平:我得把自己五花大綁之後才來寫政治〉,《新新聞周刊》第266期,1992年4月12-18日,頁66。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125-154。
封德屏:〈李永平答編者五問——「吉陵」是個象徵,「春秋」是一則寓言——綜論李永平的「吉陵春秋」〉,《文訊月刊》第29期,1987年4月,頁123-127。
胡月霞:〈李永平的原鄉想像與文字修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11-119。
胡金倫:〈異域的聲音:與王德威教授談馬華文學〉,《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12-19。
孫梓評:〈真誠等於力量——訪問李永平先生〉,《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頁94-97。
容格 (Carl Gustaf Jung) 著,朱國屏、葉舒憲譯:〈論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係〉,收錄於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81-102。
容格 (Carl Gustaf Jung) 著,王艾譯:〈集體無意識的概念〉,收錄於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103-116。
高嘉謙:〈誰的南洋?誰的中國?——試論《拉子婦》的女性與書寫位置〉,《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139-154。
張光達:〈建構馬華文學(史)觀:九十年代馬華文學觀念回顧〉,《人文雜誌》第2期,頁110-116。
張系國:〈遊子文學的背棄與救贖〉,收錄於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二刷,頁456-467。
張誦聖:〈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派小說〉,收錄於氏著:《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頁7-36。
張誦聖:〈嘲蔑中產品味的現代主義美學——評李永平《海東青》〉,收錄於氏著:《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頁193-210。
張誦聖:〈現代主義、台灣文學、和全球化趨勢對文學體制的衝擊〉,《中外文學》第35卷第4期,2006年9月,頁95-106。
張誦聖:〈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崛起〉,《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頁133-160。
張錦忠:〈海內存異己:馬華文學朝向「新興華文文學」理論的建立〉,《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20-35。
張錦忠:〈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12-23。
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台灣與旅行跨國性:「在台馬華文學」案例〉,《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153-166。
張錦忠:〈(離散)在台馬華文學與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第22期,2006年4月,頁93-105。
曹淑娟:〈墮落的桃花源——論《吉陵春秋》的倫理秩序與神話意涵〉,《文訊月刊》第29期,1987年4月,頁136-151。後收錄於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1(臺灣1970-1989)》,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頁613-637。
莊華興:〈馬華文學與馬來文學:如何定位?〉,《人文雜誌》第6期,2000年11月,頁14-18。
莊華興:〈從集體主義到現代主義:試論馬來新文學發展的文化意義〉,《蕉風》第489期(復刊號),2002年12月,頁141-145。
莊華興:〈描述、想像與翻譯主體性:馬華文學理論批評案例〉,《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43-60。
許文榮:〈挪用「他者」的言說策略——從殖民話語到後殖民話語的馬華文學〉,《華文文學》第29卷第4期,2001年2月,頁34-45。
許文榮:〈文學雜交:中國性、本土性、現代性的三角關係——論現代馬華小說的文體形式〉,《中國現代文學學刊》第8期,2005年12月,頁101-136。
許維賢:〈在尋覓中的失蹤的(馬來西亞)人——「南洋圖像」與留臺作家的主體建構〉,收錄於吳耀宗主編:《當代文學與人文生態:2003年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12月初版,頁257-293。
陳大為:〈躍入隱喻的雨林——導讀當代馬華文學〉,《誠品好讀》第13期,2001年8月,頁32-34。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02期,2001年8月,頁136-148。
陳芳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第207期,2002年1月,頁142-155。
陳芳明:〈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002年2月,頁151-163。
陳建隆:〈呼喊雨林——李永平《雨雪霏霏》之敘述策略探析〉,發表於「第十四屆全國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主辦,2007年10月27日;並收錄於《第十四屆全國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10月初版一刷,頁151-162。
陳建隆:〈我來自熱帶:李永平小說中的雨林記憶〉,發表於「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三屆學生論文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8年5月31日。
陳建隆:〈總是個他者:李永平小說中的台灣經驗〉,《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3期。(2008年6月已通過審查)
陳虹霖:〈由自選集《?迌》綜觀李永平書寫之特色〉,《問學集》第14期,2007年6月。
陳雅玲:〈文學奇兵逐鹿「新中原」〉,《光華》第23卷第7期,1998年7月,頁100-107。
陳雅玲:〈台北的「異鄉人」——速寫李永平〉,《光華》第23卷7期,1998年7月,頁108-111。
陳瓊如:〈李永平——從一個島到另一個島〉,《誠品好讀》第27期,2002年11月,後收錄於李永平:《?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8月1日初版一刷,頁399-405。
萇瑞松:〈消逝的伊甸園——吉陵鎮的幽暗心靈探析〉,《中興湖文學獎》第22期,2005年12月,頁243-264。
黃比月:〈淺評「拉子婦」〉,《書評書目》第42期,1976年10月,頁55-60。
黃美儀:〈黎紫書與李永平文字花園中的後殖民景觀〉,《人文雜誌》第14期,2002年3月,頁79-89。
黃錦樹:〈在遺忘的國度——讀李永平《海東青》(上卷)〉,《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7期,1993年6月,頁80-100。
黃錦樹:〈非寫不可的理由(自序)〉,收錄於氏著:《烏暗暝》,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2月10日初版,頁3-14。
黃錦樹:〈流離的婆羅洲之子和他的母親、父親——論李永平的「文字修行」〉,《中外文學》第26卷5期,1997年10月,頁119-146。
黃錦樹:〈反思「南洋論述」:華馬文學、複系統與人類學視域〉,《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36-64。
黃錦樹:〈漫遊者、象徵契約與卑賤物——論李永平的「海東春秋」〉,《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24-41。後收錄於氏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15日初版一刷,頁59-79。
黃錦樹:〈中文現代主義——一個未了的計劃?〉,收錄於氏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15日初版一刷,頁21-57。
黃錦樹:〈沒有家園〉,《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期,2004年8月,頁158-162。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中外文學》第34卷第8期,2006年1月,頁175-192。
黃錦樹:〈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論台灣文學戰後現代主義世代〉,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3月,頁319-339。
黃錦樹:〈無國籍華文文學——在臺馬華文學的史前史,或臺灣文學史上的非臺灣文學:一個文學史的比較綱領〉,收錄於黃錦樹、張錦忠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9月1日初版一刷,頁123-159。
楊宗翰:〈重構框架——馬華文學、台灣文學、現代詩史〉,《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年6月,頁147-163。
楊宗翰:〈馬華文學在台灣 (2000-2004)〉,《文訊》第229期,2004年11月,頁67-72。
楊宗翰:〈馬華文學與台灣文學史:旅台詩人的例子〉,《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99-138。
楊棄:〈黨國與猥褻:評李永平《海東青》(上卷)〉,《島嶼邊緣》第5期,1992年10月,頁141-143。
楊錦郁:〈紅塵內外——李永平與景小佩〉,《文訊》第35期,1988年4月,頁119-121。
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星》第109期,1987年7月1日,頁52-62。
詹閔旭:〈罪卅醉城:論李永平的《海東青》〉,收錄於封德屏主編:《2006年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07年3月初版一刷,頁395-414。
詹閔旭:〈魔燈台灣:李永平與台灣七O年代以降「鄉土文學」的反西化論述與民族敘事〉,發表於「第4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花蓮文化局主辦,2007年11月17-18日,後更名為:〈《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的民族敘事與跨文化認同〉,並收錄於花蓮縣文化局編:《第四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區域.語言.多元書寫》,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8年3月初版一刷,頁71-90。
詹閔旭:〈大河的旅程:李永平談小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0期,2008年6月,頁175-183。
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Шкловский, 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1893-1984) 著,方珊譯:〈作為手法的藝術〉,收錄於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Шкловский, 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等著,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3月第1版、1992年6月第2次印刷,頁1-10。
齊邦媛:〈序:《雨雪霏霏》與馬華文學圖象〉,收錄於李永平:《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9月20日第一版第1次印行,頁Ⅰ-Ⅹ。
劉紹銘 (Joseph S. M. Lau): “The Tropics Mythopoetized: The Extraterritorial Writing of Li Yung-p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Hsiang-t’u Movement”, Tamkang Review 12: 1, FALL 1981, p.1-26.
鄭雅云:〈喜劇的諷喻——「美人圖」五版代序〉,收錄於王禎和:《美人圖》,台北:洪範書店,1982年1月初版、1996年3月八印,頁1-11。
賴素玲:〈顛覆神話——訪李永平談「朱鴒漫遊仙境」〉,《聯合文學》第14卷10期,1998年8月,頁126-127。
龍應台:〈一個中國小鎮的塑像〉,《當代》第2期,1986年6月1日,頁166-172。後收錄於陳幸蕙編:《七十五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3月5日初版,頁153-176。
鍾玲:〈我去過李永平的吉陵〉,收錄於氏著:《日月同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10月8日初版,頁19-29。
顏元叔:〈評「拉子婦」〉,收錄於李永平:《拉子婦》,台北:華新出版,1976年8月1日初版,頁167-169。
羅鵬 (Carlos Rojas): “Paternities and Expatriatisms: Li Yongping’s Zhu Ling manyu xianjing and the Politics of Rupture”, Tamkang Review 29: 2, WINTER 1998, p.21-44.
羅鵬 (Carlos Rojas):〈祖國與母性——李永平《海東青》之地形魅影〉,收錄於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4月初版一刷,頁361-372。
蘇其康:〈李永平的抒情世界——評「吉陵春秋」〉,《文訊月刊》第29期,1987年4月,頁128-135。
(二)報紙資料
丘彥明:〈天涯喜傳訊——李永平訪問記〉,《聯合報》,1979年9月17日,第8版。
朱炎:〈我讀「日頭雨」〉,《聯合報》,1979年9月18日,第8版。
劉紹銘:〈山在虛無縹緲間:初讀李永平的小說(上)(下)〉,《聯合報》,1984年1月11-12日,第8版。
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研究生討論會:〈孽與救贖:評李永平的「吉陵春秋」(上)、(下)〉,《自立晚報》,1986年5月29日,第10版。
景小佩:〈寫在「海東青」之前:給永平〉,《聯合報》,1989年8月1-2日,第27版。
王德威:〈《海東青》評介〉,《中國時報》,1992年3月13日,第44版。
劉紹銘:〈抱著字典讀小說〉,《聯合報》,1992年3月20日,第43版。
賴素鈴:〈朱鴒漫遊仙境,李永平顛覆童話〉,《民生報》,1998年6月25日,第34版。
陳維信:〈尋找朱鴒——訪小說家李永平〉,《聯合報》,1998年8月3日,第41版。
王德威:〈媒體、文學與家國想像——論「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得獎作品〉,《聯合報》,2001年9月3日,第37版。
李令儀:〈雨雪霏霏:李永平童年懺情錄〉,《聯合報》,2002年10月8日,第14版。
李維菁:〈李永平雨雪霏霏——自我精神分析〉,《中國時報》,2002年10月8日,第14版。
張錦忠:〈在那熟悉的熱帶雨林〉,《聯合報》,2002年11月10日,第39版。
林建國:〈芒草與悲憫〉,《中國時報》,2002年11月24日,第34版。
劉梓潔:〈李永平《大河盡頭》給你好看〉,《中國時報》,2008年7月13日,E4版。
張錦忠:〈南洋少年的奇幻之旅〉,《中國時報》,2008年7月13日,E6版。


五、學位論文
黃偉雯:《『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 (1964-1996)》,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15日。
黃美儀:《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1月。
黃慧敏:《新馬峇峇文學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
陳美美:《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萌芽與再起》,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12日。
洪王俞萍:《文化身分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月。
黃薇蓁:《一場追尋自我與烏托邦的旅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月。
蔣惠雯:《魔幻現實主義與精神分析論在現代小說中的運用—以李永平小說構型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7月。
鄭琇方:《溫柔與暴烈—論李永平小說中的恐怖意識》,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7月。
沈曉雯:《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9月3日。
林家綺:《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1月。

六、網路資料
大將出版社 Http://blog.yam.com/user/dajiang.html
有人部落 Http://www.got1mag.com/blogs/got1mag.php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網站 Http://www.fgu.edu.tw/~wclrc/default.htm
星洲日報 Http://www.sinchew.com.my
馬華文學館 Http://mahua.sc.edu.my/student/index.phtml
馬來西亞旅遊網 Http://www.cango.com.tw/mal/j1.htm
犀鳥天地 Http://www.hornbill.cdc.net.m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永平:〈招魂,朱鴒,歸來!〉,《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0期,2008年6月,頁184-192。
2. 吳東昇:〈論集體罪惡與集體受害〉,《當代》第66期,1991年10月,頁104-111。
3. 李永平:〈憧憬〉,《文訊》第223期,2004年5月,頁66。
4. 李瑞騰:〈重讀拉子婦〉,《幼獅文藝》第51卷第4期,1980年4月,頁132-140。
5. 林建國:〈有關婆羅洲的兩種說法〉,《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年11月,頁107-133。
6. 林建國:〈為什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第21卷第10期,1993年3月,頁89-126。
7. 林建國:〈蓋一座房子〉,《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42-74。
8.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125-154。
9. 孫梓評:〈真誠等於力量——訪問李永平先生〉,《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頁94-97。
10. 高嘉謙:〈誰的南洋?誰的中國?——試論《拉子婦》的女性與書寫位置〉,《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139-154。
11. 張誦聖:〈現代主義、台灣文學、和全球化趨勢對文學體制的衝擊〉,《中外文學》第35卷第4期,2006年9月,頁95-106。
12. 張錦忠:〈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12-23。
13. 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台灣與旅行跨國性:「在台馬華文學」案例〉,《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153-166。
14. 張錦忠:〈(離散)在台馬華文學與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第22期,2006年4月,頁93-105。
15. 曹淑娟:〈墮落的桃花源——論《吉陵春秋》的倫理秩序與神話意涵〉,《文訊月刊》第29期,1987年4月,頁136-151。後收錄於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1(臺灣1970-1989)》,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頁6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