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9:44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劉晶樺
研究生(外文):
Ching-hua Liu
論文名稱:
信用評等機制與次級房貸危機
論文名稱(外文):
Credit Rating Mechanism and Sub-primes Crisis
指導教授:
邱慈觀
指導教授(外文):
Tzu-Kuan Shi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
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
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
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7
中文關鍵詞:
CDS
、
信用評等
、
信評機制
、
次級房貸
、
CDO
外文關鍵詞:
Sub-Primes
、
CDO
、
CDS
、
Credit Rating Mechanism
、
Credit Rating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436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0
美國以次級房屋貸款為主的不動產貸款抵押證券化,導致了金融體系信用風險承擔總量的增加,而MBS、CDO及CDS等衍生性商品的出現,則使得信用風險由信貸領域轉移到資本市場,進而廣泛傳導到更多的投資者。有鑑於此,當風險承擔和轉移成為現代金融創新的核心內容時,顯然有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
信評機制因具有公平、中立、透明的特性,而成為信用市場交易的重要依據基礎。尤其是在CDO及CDS等金融創新商品,投資人無法直接得知商品風險時,更須仰賴獨立的信評機制以作為投資依據,但信評機構在次貸危機中的反應,卻動搖了市場對信評機構的信心與依賴。在次貸危機爆發前,信評機構大多根據歷史違約紀錄及數學模型等,給予次貸相關衍生性產品較高評等,但因美國房地產市況惡化,出乎信評機構預料之外,使得次貸的違約狀況遭到低估,導致危機爆發後,更改調整模型後又迅速調降次貸相關產品的評等,引起市場質疑信評機構的信評準則和背後的理念;再者,由於信評機構的客戶往往就是這些次貸證券化產品的發行商,信評機構與證券發行者之間存在利益衝突也將動搖信評機構過往強調的中立性。
本論文除闡述信評機構在證券化商品成敗的重要性關係,藉以了解信評機構在次級房貸風暴中所扮演的角色外,併以歸納法整理出信評機制在監管體制下可能存在的風險與危機,並了解其評價模型在各項參數設置考量下是否得宜,並就此提出改革建議,俾供未來制度調整之參考。
The underlying assets of 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ub-primes mortgages in the US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this in term increases the overall credit exposure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The emergences of derivative products such as MBS, CDO, and CDS have diverted the credit risks to the capital market and in transition, more investors are exposed to such risks. Consequently, the core of today’s financial market becomes more about taking and shifting credit risks. This might in turn magnify the systematic risks and should a crisis happens, it would amplify the effect.
The qualities of subjectivity, fairness and transparency in rating mechanism are the important fundamentals in the credit trading market. In the case of new financial innovated products such as CDO and CDS, investors do not have direct access to the actual underlying risks; they have to rely entirely on the independent credit rating mechanism. However, in the case of sub-primes crisis, the credit rating agencies have vacillated market’s confidence and reliance on them. By evaluating the historic default rates and using mathematically models, good ratings were produced on sub-primes products before the sub-prime crisis.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US real estate market was not within credit rating agency’s expectation and underestimated the default rates. The agencies remodeled the assumptions and downgraded the ratings instantly after sub-primes crisis started. This makes the market question the agencies’ standards in producing credit ratings. In addition, the clients of the rating agencies are often the issuers of those sub-primes products, one cannot help to interrogate the subjectivities of the agencies and the possibl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between client and the agenci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redit rating agencies i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securitization products. It recites the roles played by the rating agencies in this sub-primes crisis; and it induces the possible risks in the credit rating mechanism. The article suggests possible reforms for the future changes in regulations.
目錄
頁次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致謝辭 ................................................ iv
目錄 ................................................ v
圖目錄 ................................................ vii
表目錄 ................................................ viii
一、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架構與流程.................................. 3
二、 資產證券化的理論與探討......................... 4
2-1 資產證券化的意義與種類......................... 4
2-2 資產證券化的市場參與者......................... 5
2-3 資產證券化的效益與風險......................... 7
三、 金融創新與次級房貸危機......................... 11
3-1 美國房屋貸款概況............................... 11
3-2 CDO與CDS造成次級房貸危機擴大.................. 18
3-3 SIV與對沖基金的高槓桿操作...................... 23
四、 信用評等機制與次級房貸危機...................... 28
4-1 信用評等機制的市場功能......................... 28
4-2 信用加強與信用評等............................. 34
4-3 信評機構的評等模型............................. 39
4-4 信用評等機制與次級房貸危機的關係............... 41
五、 次級房貸危機對信用評等機制的省思.............. 47
5-1 信用評等機構與發行者間存在利益衝突............ 47
5-2 信用評等機制資訊的揭露........................ 49
5-3 評等模型的影響................................ 52
六、 結論與建言.................................... 53
6-1 利益衝突的規避................................ 53
6-2 信用評等公信力的提升.......................... 54
6-3 監管制度的改善................................ 55
參考文獻 ............................................. 56
圖目錄
頁次
圖1 金融資產證券化基本架構圖.......................... 6
圖2 次級房貸規模成長圖................................ 14
圖3 優、次級房貸逾放比率概況.......................... 15
圖4 次級房貸危機傳導機制.............................. 17
圖5 傳統型CDO架構圖.................................. 19
圖6 現金型CDO架構圖.................................. 20
圖7 CDO市場預估規模成長圖............................ 21
圖8 SIV運作架構圖.................................... 26
圖9 評等等級與債券價格貼水之關係圖.................... 42
表目錄
頁次
表1 資產證券化商品表.................................. 5
表2 信用積分與利率表.................................. 12
表3 2006年美國前十大次級房貸發放企業................. 14
表4 2006年美國前十大次貸MBS發行狀況................. 16
表5 世界主要信用評等公司之簡介....................... 31
表6 世界主要信用評等公司長期債信評等符號之比較....... 32
表7 信用增強分類表................................... 36
表8 1900年至1943年美國公司債券違約機率............. 42
表9 債券評等與債券殖利率的關係....................... 43
表10 全球金融機構損失金額統計表....................... 44
文獻參考
英文部分
﹝1﹞Cheng-Mount Cheng ,Renee Chen “Market trublence”,Citiview Bilingual Weekly,Jul 31,2007.
﹝2﹞Hayne Leland,“Credit Risk,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Credit Crisi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May 21,2008.
﹝3﹞“Gross exaggeration”,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Jan 31,2008.
﹝4﹞“Splitting headaches”,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Feb 21,2008.
﹝5﹞“Swap Shop”,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Apr 24,2008.
﹝6﹞“The alchemists of finance”, The Economist,May 2007.
中文部份
﹝1﹞王志誠,金融資產證券化,二版,五南,台北市,民國94年。
﹝2﹞李曜崇,「對信用評等機構作法制評等-台灣與美國信用評等機構法制建構之比較研究」,致理法學,第一期,109-139頁,致理技術學院財經法律系,民國96年。
﹝3﹞吳麗敏,曾鴻展,麥煦書,債券市場新論,初版,智勝文化,台北市,民國94年。
﹝4﹞吳以苓,「美國住宅抵押貸款擔保債券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5﹞林青蓉,「台灣推動金融資產證券化機制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6﹞林俊泓,「次按風暴演化的一些啟思」,中銀經濟月刊,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發展規劃部,2008年4月。
﹝7﹞林進福,「循環性金融資產信用評等與風險管理之研究-以現金卡為例兼論資產證券化」,國立中興大學,民國92年。
﹝8﹞陳勇徵,「銀行信用評等-本國銀行之實證分析」,東吳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5年。
﹝9﹞梁世馨,「金融資產證券化之研究-以投資人保護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民國96年。
﹝10﹞張耀洲,「擔保債權憑證之評價- BET、Copula與Factor Copula方法之比較與分析」,政治大學金融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11﹞張大成,劉宛鑫,沈大白,「信用評等模型之簡介」,中國商銀月刊,民國91年11月號。
﹝12﹞顏仲佑,「銀行實施金融資產證券化後之最適資產配置與利用金融資產證券化處理不良債權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研究所,民國92年。
﹝13﹞賴怡妃,「房屋貸款保險在台發展可行性及相關配套措施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民國89年。
﹝14﹞華爾街日報http://chinese.wsj.com/big5/index.asp
﹝15﹞湯軍,「CDO評級方法及其衍生問題探討」,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2008年。
﹝16﹞廖四郎、李福慶,「擔保債權憑證之評價-Copula分析法」。
﹝17﹞「檢視來自信用市場與金流的訊息」,貝萊德美林投資管理,民國96年7月。
﹝18﹞謝俊,楊舒雯,游貞怡,王寸久,「資產證券化風險管理之研究」,台灣金融研訓院,民國95年。
﹝19﹞羅嘉宜,「美國對沖基金現況及管理方向之簡介」,證券暨期貨月刊,第廿一卷,第十二期,民國92年。
﹝20﹞儲蓉,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初版,財團法人金融研訓院,台北市,民國97年。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銀行信用評等--本國銀行之實證分析
2.
美國住宅抵押貸款擔保債券之研究
3.
台灣推動金融資產證券化機制之研究
4.
擔保債權憑證之評價-BET、Copula與FactorCopula方法之比較與分析
5.
財政預算變化對歐債危機發展之非線性影響–以PIIGS為例
6.
信用評等法制之研究
7.
金融海嘯成因分析暨未來信用衍生性商品風險管理趨勢
8.
合法詐騙:從連動債談金融商品的專業迷思
9.
台灣金融監理體制的成效與評估-以連動債為例
10.
道德風險在金融風暴的角色之探討
11.
資產證券化與投資人保障之探討
12.
單一分券違約信用交換與單一分券擔保債權憑證之評價-Copula方法
13.
合成型擔保債權憑證—架構、風險與評等之探討
14.
國際金融風暴與信用評等之探討
15.
槓桿結構決定因子
1.
﹝2﹞ 李曜崇,「對信用評等機構作法制評等-台灣與美國信用評等機構法制建構之比較研究」,致理法學,第一期,109-139頁,致理技術學院財經法律系,民國96年。
2.
﹝11﹞ 張大成,劉宛鑫,沈大白,「信用評等模型之簡介」,中國商銀月刊,民國91年11月號。
3.
﹝19﹞ 羅嘉宜,「美國對沖基金現況及管理方向之簡介」,證券暨期貨月刊,第廿一卷,第十二期,民國92年。
1.
影響理財專員績效表現之因素-以個案銀行為例
2.
良知統三教的研究
3.
證券商分公司經營績效-以元大證券為例
4.
企業社會責任決策及成本評估之整合方法與其在服務業之應用
5.
中共八大及其影響之研究
6.
中共九十年代對台政策之研究
7.
兼具公平交換與顧客匿名特性之數位內容線上交易協定
8.
中國旅遊需求分析:世界遺產的影響
9.
論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之清算制度
10.
保險公司資產配置準則之分析
11.
集中化與多角化併購對主併公司報酬影響之探討
12.
金融市場自由化之實證研究
13.
價格發現過程-以台指期貨和小型台指期貨為例
14.
承銷關係對承銷商與發行公司利益影響之探討
15.
零售金融商品的資訊議題:以台灣的海外連動債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