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筆畫順序編排)
【中文期刊】
˙文金城,〈顏輝與他的李仙像〉,《紫禁城》,第1期(2005),頁123。
˙皮道堅,〈吳偉研究〉,《朵雲》,第10期(1986),頁108-130。
˙石守謙,〈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頁246-291。
˙石守謙,〈浪蕩之風 — 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畫〉,《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期(民83),頁39-61。˙石守謙,〈神幻變化:由福建畫家陳子和看明代道教水墨畫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期(民84),頁47-74。˙石守謙,〈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6期(民93),頁307-336。˙林麗江,〈由傷感至風月 — 白居易《琵琶行》詩之圖文轉繹〉,《故宮學術季刊》,第20卷,第3期(民92年春季),頁1-50。˙武佩聖(Marshall P.S. Wu),〈吳偉的個性特徵及其藝術成就〉,《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15期(2004),頁132-146。
˙胡昌健,〈傳唐寅臨《韓熙載夜宴圖》考辨〉,《四川文物》,第2 期(1992),頁69-70。
˙高木森,〈繪畫的情趣:醉與藝 — 論《醉道圖》與顏輝的畫藝〉,《故宮文物月刊》,總第112期(1992年7月),頁100-115。˙高木森,〈論吳中的二位職業畫家 — 周臣與仇英〉,《故宮文物月刊》,總第163期(1996年9月),頁4-27。˙高木森,〈明朝新宮廷品味與浙派之建立 — 畫藝激情兼劇曲,通俗品味通長安〉,《美育》,第85期(民86),頁1-12。˙高居翰,〈浙派的寫意? — 關於淮安墓出土書畫的一些看法〉,《上海博物館集刊》,第6期(1992),頁1-23。
˙高居翰,〈《溪岸圖》起訴狀 — 十四項指控〉,《當代》,第153期(2000年4月)頁60-85。
˙梁濟海,〈韓熙載夜宴圖的現實意義〉,《文物》,第6期(1998),頁28-30。
˙袁有根,〈《送子天王圖卷》真跡辨〉,《文藝研究》,第6期(1998),頁104-115。
˙陳寶良,〈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收錄於《浙江學刊》,第2期(2002),頁153-159。
˙曾永義,〈明代帝王與戲曲〉,《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0期(民82年6月),頁3-23。
˙進藤秀實,于濬濤譯,〈論顏輝 — 魂魄游離的世界〉,《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1996),頁38-56。
˙馮又衡,〈唐寅仕女畫的類型與意涵 — 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曠古沉哀〉,《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3期(民94年春季),頁56-90。
˙單國強,〈明代宮廷繪畫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1992),頁3-17。
˙單國強,〈古代仕女畫概論〉,《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1995),頁31-45。
˙楊新,〈周臣的《乞食圖》〉,《美術研究》,第2期(1987),頁85-88。
˙張宜書、王中旭,〈鄭俠《流民圖》— 一幅「規諫」的圖畫》,《美術研究》,第3期(2004),頁83-85。
˙盧輔聖主編,《戴進與浙派研究》合刊,《朵雲》,第61集(2004年9月)。
【古籍文獻】
˙《宣和畫譜》,《畫史叢書》(上海:人民美術,1963),第二冊。
˙王俊華纂修,《京城圖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1998),史部地理類,第24冊。
˙朱之蕃文撰、陸壽栢繪圖,《金陵圖詠》,《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民72),華中地方,第439號。
˙朱謀垔,《畫史會要》,《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1993),第四冊。
˙汪珂玉,《珊瑚網》,《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1993),第五冊。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余懷,《板橋雜記》,《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1995),史部地理類,第733冊。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1995),子部雜家類,第1125冊。
˙周暉,《金陵瑣事》、《續金陵瑣事》、《二續金陵瑣事》,皆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本》(台北:新興書局,1977),第十六編,第三冊。
˙唐寅原著,周道振、張月尊輯校,《唐伯虎全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2)。˙徐沁,《明畫錄》,《畫史叢書》(上海:人民美術,1963),第三冊。
˙倪岳,《青谿漫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6),集部別集纇,第343冊。
˙姜紹書,《無聲詩史》,《畫史叢書》(上海:人民美術,1963),第三冊。
˙夏仁虎,《秦淮志》,《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2006)。
˙陳作霖,《金陵通傳》,《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民59),華中地方,第38冊。
˙陳沂,《金陵世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史部地理類,第186冊。
˙張琦,《白齋竹里文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集部別集纇,第52冊。
˙張廷玉等修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董倫等人修撰,《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所,1964-1966)。
˙焦竑,《國朝獻徵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史部傳記類,第106冊。
˙韓昂,《圖繪寶鑒》,《畫史叢書》(上海:人民美術,1963),第二冊。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世界書局,1965)。
˙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偉文圖書,1977)。
˙顧起元,《客座贅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中文書目】
˙G. Willian Skinner主編,葉光庭等人合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北京:文物,1996)。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1996)。
˙石守謙、陳葆真共同主持,《金陵繪畫:中國近代繪畫史區域研究之一》(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83)。
˙江兆申,《關於唐寅的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65)。
˙李豔,《明代道教與戲劇研究》(四川:巴蜀書舍,2006)。
˙岑大利,《中國乞丐史》(台北:文津,民81)。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2000)。
˙區域與網絡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 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01)。
˙高羅佩著,李零、郭曉惠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上海:人民,1990)。
˙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廣州:廣東人民,1992)。
˙馬書田,《全像中國三百神》(台北:國際村,1993)。
˙高居翰,《江岸送別》(台北:石頭,1997)。
˙國書畫資料研究資料社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台北:文史哲,民64)。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輯,《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文史哲,1978)。
˙曾永義,《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民80)。
˙單國強,〈吳偉〉,《巨匠美術週刊037》(台北:錦繡,1995)。
˙單國強,〈戴進〉,《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長春:吉林美術,1996)。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合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1995)。
˙黃景春、李紀,《道心人情 — 中國小說中的神仙道士》(上海:上海辭書,2005)。
˙楊新,〈唐寅〉,《巨匠美術週刊062》(台北:錦繡,1995)。
˙楊衛華,《戴進吳偉》(石家庄:河北教育,2006)。
˙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台北:文史哲,1982)。
˙鄭振鐸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上海:上海古籍,1988)。
˙劉芳如文撰,《明中葉人物畫四家特展:杜堇、周臣、唐寅、仇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
˙穆益勤,《明代院體浙派史料》(上海:人民美術,1985)。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民85)。
【碩博士論文】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 — 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7。˙朱龍興,《論唐寅陶穀贈詞圖中的情色意涵》,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戴岳弦,《明代春宮版畫之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嚴雅美,《潑墨仙人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所碩士論文,1998。【英文期刊】
˙Ellen Johnston Laing, “Chinese Palace-Style Poetry and the Depiction of a Palace Beauty,” The Art Bulletin LXXII(1990.6), pp. 284-295.
˙Hou-mei Sung, “The Formation of the Ming Painting Academy,” Ming Studies 29 (1990), pp. 30-55.
˙James Cahill, “Tang Yin and Wen Zhenming as Artist Type: A Reconsideration,” Artibus Asiae 53. (1993), pp. 228-248.
˙Little, Stephen Lee, “Literati Views of the Zhe School,” Oriental Art XXXVII (1991), pp. 192-208
˙Mette Siggstedt, “Zhou chen: The Life and Painting of a Ming Professional Artist,” The Museum of a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Bulletin, No.54(1982), pp.1-239.
˙Roderick Whitfield, “Che School Paintings in the British Museum,”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vol. 114, No. 830(1972.5), pp. 285-294.
˙Steven D. Owyoung, “The Huang Lin Collection,” Archives of Asian Art, XXXV (1982), pp. 55-70.
【英文書目】
˙Christian F. Murck eds., Artists and Traditions (New Jers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Edward Farmer, Early Ming Government: the Evolution of Dual Capital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James Cahill, Three Alternative Histories of Chinese Painting (Kansas: Spencer Museum of Art, 1988).
˙Little, Stephen Lee, Du Jin, Tao Cheng, and Shi Zhong : Three Scholar-Professional Painters of the Early Ming Dynasty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1987).
˙National Palace Museum,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Painting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970).
˙Richard Barnhart, Painters of the Great Ming: the Imperial Court and the Zhe School (Dallas: Tex Dallas Museum of Art, c1993).
˙Susan Bush and Christian Murck eds., Theories of the Arts in China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1983).
˙Wu Huang,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日文書目】
˙木大康,《中國遊里空間 — 明清秦淮妓女的世界》(東京:青土社,2002)。
˙鈴木敬,《中國繪畫史研究,浙派》(東京:木耳社,1968)。
【網路電子資源】
˙大英博物館官方網站:www.britishmuseum.org/default.aspx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3.0版」(香港:迪志文化,2007),以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進行電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