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泰昌、李書行、王曉雯(2005),創新活動、資訊盜用與供應鏈績效,臺灣管理學刊,5卷1期,(2005/02)。
2.吳泓怡、洪昱民(2007),供應商能力、夥伴關係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為例,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和田一夫、由井常彥, 何月華、吳廣洋譯,2003, 豐田喜一郎傳, 桃園:國瑞汽車公司。
4.姜國輝、陳冠竹、鍾豐謙(2001),資訊產業供應網路管理與資料交換之電子化,資訊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二期,二○○一年四月。
5.許靜宜(2003),供應鏈管理對製造績效之影響:以及時採購為導向,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6.黃峰蕙、施勵行、林秉山(1997),生產與作業管理,臺北:三民。
7.黃浩良(2003),及時化供應鏈整合批量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博士論文。8.新鄉重夫,1980,トヨタ生產方式のIE 考察,日刊工業新聞社。
9.陳昱芬(2005),企業供應鏈管理績效之影響因素研究 - 跨組織資訊分享與夥伴關係的角色,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陳光辰(1993),JIT生產方式:理論與導入實例,臺北:中興管理顧問出版,中興經營管理叢書;430,第1部,理論篇。
11.詹立宇、張明宗、徐之強(2004),台灣製造業垂直分工與產業聚集之關係,經濟論文叢刊,32卷4期,2004/12。12.廖志偉(2002),管理者的支持參與、JIT組織文化與產業差異對實施JIT生產系統績效之影響,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13.謝順金、郭怡妏(2001),產業之不確定因素對供應鏈管理策略與其績效影響之研究,資訊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二期,二○○一年四月。
14.蕭惟隆、陳禹辰(2001),從互動觀點來探討國內企業如何進行供應鏈整合,資訊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二期,二○○一年四月。
英文部分
1.Cheng, T. C. and Podolsky, S., 1996, Just-in-time manufacturing: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Chapman & Hall.
2.Goldhar, D. Y. and Stamm, C. L., 1991, The Just-In-Time Philosophy: A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9(4), pp657~676.
3.Harrison, A., 1992, Just-In-Time Manufacturing in Perspective, Boston: Prentice Hall.
4.Laroche, J. M., 1987, Just in time in Manufacturing, (Just in time-The Risks), Bedford UK: IFS Publications a division of IFS Ltd.
5.O’Grady, P. J., 1988, Putting the Just-in-time Philosophy into Practice, New York: Nichols Publishing
6.Schonberger, R., 1982, Japanes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New York: Free Press.
7.Voss, C.A., 1987, Just-In-Time Manufacturing, BedfordaUK:IFS Publication.
8.Zipkin, P.H., January-February 1991,Dose Manufacturing Needs a JIT Revolu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0(4), pp3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