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鄉誌編纂委員會,1999,《大湖鄉誌》。苗栗:苗栗縣大湖鄉公所。
毛秀容,2002,《台南縣官田鄉西庄地方感之形塑與轉化》。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古淑美,1992,《價格安定對社會福利與農家收益安定效果之研究-大湖鄉草莓產業之實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朱亭錚,2006,《台灣草莓栽培之過去與前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朱燕華,2001,〈緒論:經濟生活的社會文化分析〉。頁1-21,收錄於朱燕華、張維安編著,《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台北:生智。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7年6月,《農林漁牧業調查報告 第13卷 苗栗縣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編,2005年9月,《中華民國農業統計月報》。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吳學明,2007,〈移墾開發篇〉。頁42-61,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呂偉白,1980,《發展觀光農業之可行性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慈穎,2007,〈女同志成家路迢迢—如何深化提問〉。頁123-158,收錄於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李碧勳,2005,〈大湖發展蓬勃〉。中國時報,竹苗焦點C1版,5月26日。
李謁政,2005,〈建構社區美學:邁向台灣集體記憶之空間詩學〉。《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三期:1-12。林育建,2007,《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佳蓁,2004,《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回應性評估研究:以苗栗大湖草莓園區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林錫霞,2003,〈大湖 創造草莓奇蹟〉。聯合報,第二十一版,3月31日。
施建邦,1997,《鹽埕老壁攤的地方感及社會意涵之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洪鎌德,1998,《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洪馨蘭,1998,《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客家、美濃、菸草文化之象徵化過程〉。頁209-258,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頁141-158,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愈寧、吳建國,2005,〈苗栗縣產業群聚之研究—以大湖草莓為例〉。頁105-142,收錄於客委會主編,《2005客家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科技大學客家中心。
苗栗縣政府主編,2005,《苗栗縣統計要覽 第五十五期》。苗栗:苗栗縣政府。
夏春祥,2001,〈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頁107-148,收錄於盧建榮主編,《文化與權力:臺灣新文化史》。台北:城邦文化。
夏鑄九,1994,〈(重)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第十六期:21-54。
徐正光,1970,《一個客家農村的社會經濟行為》。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頁47-73,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張典婉,1994,〈客家工商人的文化理念〉。頁357-362,收錄於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張亭婷,2007,《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婉菁,2003,《水裡坑林業地景與生活空間之建構(1760-1896)》。嘉義: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維安,2000a,〈台灣客家族群的產經特質代序〉。頁1-20,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台灣客家族群史 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b,〈台灣客家產業經濟導論〉。頁1-14,收錄於張維安計畫主持,《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訪談紀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5,〈社會記憶與創造傳統:台灣客家社會經濟分析〉。頁491-500,收錄於張民光編,《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啟蒙、紮根、開創」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國立聯合大學。
---------,2007,〈產業經濟篇〉。頁132-151,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張維安、謝世忠主持,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臺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翰璧,2000,〈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頁87-122,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台灣客家族群史 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梁憲初,1994,〈客家人的企業經營理念〉。頁345-356,收錄於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頁27-45,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板,2000,〈族群與地域:台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頁305-338,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2002,〈化邊緣為資源—台灣客家文化產業化的策略〉。頁17-1-17-25,收錄於張維安編,《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郭恩慈,1998,〈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初析〉。《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五∕六期:171-185。馮建彰,2000a,〈東部客家產經活動〉。頁203-276,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台灣客家族群史 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b,〈台灣東部客家產業訪談紀錄〉。頁113-176,收錄於張維安計畫主持,《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訪談紀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紹恆,2000,〈客家族群與台灣的樟腦業史〉。頁51-86,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台灣客家族群史 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台北:常民文化出版。
黃應貴,1995,〈導論—空間、力與社會〉。頁1-37,收錄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溫紹炳,2004,《台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社會地位提升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廖本全、李承嘉,2002,〈「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台灣土地研究》第六期第一卷:83-104。
劉秀枝,1990,《從生產模式變遷看家庭權力結構的改變:一個台灣農村的人類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武雄,1995,〈大湖錢途 拜草莓之賜〉。聯合報,第三十四版,4月22日。
劉增城,2005a,〈由老地名看大湖地區的社會變遷〉。《苗栗文獻》第十八期:40-49。
---------,2005b,〈苗栗縣大湖鄉草莓產業沿革〉。《苗栗文獻》第十八期:50-59。
潘朝陽,1996,〈大湖地方性的構成—歷史向度的地理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二十五期:1-42。
---------,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
蔡淑真,2005,《中堆客家聚落文化景觀的圖式與重構》。台中: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賴明森,2004,《大湖傳真:1895-1980大湖老照片專輯》。桃園:賴明森編撰。
賴俊宏,2005,〈客家特色產業之創意與發展〉。頁17-29,收錄客委會主編,《2005客家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科技大學客家中心。
戴寶村編著,2006,《藍布衫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台北:日創社文化。
羅烈師,1997,《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個北台灣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揚期、王柏山,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第十期:109-136。蘇瑞蓮,2005,〈苗栗縣地方特色產業業者對其特性認知之探討〉。頁507-531,收錄於張民光編,《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啟蒙、紮根、開創」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國立聯合大學。
Archibald, Robert R., 2002, “A Personal History of Memory.” Pp.65-80 in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Jacob J. Climo and Maria G.. Cattell.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Brooker, Peter, 2003,《文化理論詞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王志弘、李根芳譯。台北:巨流。
Cattell,Maria G. and Climo, Jacob J., 2002, “Introduction: Meaning in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Pp.1-36 in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Jacob J. Climo and Maria G.. Cattell. Walnut Creek, CA : Altamira Press.
Coser, Lewis A., 1992, “Introduction: Maurice Halbwachs 1877-1945. ”Pp.1-34 in On Collective Memory, edited by Lewis A. Cos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rang, Mike, 2003,《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
Cresswell, Tim, 2006,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李延輝譯, 2006, 〈地方〉。 頁302-312,收錄於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編,《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
Crumley, Carole L., 2002, “Exploring Venues of Social Memory.” Pp.39-52 in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Jacob J. Climo and Maria G.. Cattell.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Escobar A., 2001, ”Culture Sits in Places: Reflections on Globalism and 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 Political Geography , 20:2, pp139-74.
Halbwachs, Maurice,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Lewis A. Coser(eds.&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hnston, R.J., 2004, 《人文地理學詞典》(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柴彥威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Peet, Richard, 2005,《現代地理思想》(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 ,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台北:群學。
Pred A. R., 1984, “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 Structuration and the Time-Geography of Becoming Plac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 74-2, pp279-297.
------,許坤榮譯, 1993, 〈結構歷程與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 頁81-103,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 1998, 《現代都市地景》(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 ,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Sauer, C., 1962, Land and Life: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Sauer,e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amon, D., 1979, A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 Lodon:Groom Heim.
網路資料:
大湖鄉公所 http://www.dahu.gov.tw/
大湖酒莊 http://www.dahufarm.org.tw/html/homepage.htm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人口調查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6918&CtNode=518&mp=298&ps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草莓主題館 http://kminter.coa.gov.tw/subject/mp.asp?mp=12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http://www.afa.gov.tw/index.asp
苗栗縣政府文化局老照片資料庫 http://lib.mlc.gov.tw/webmlh/photo.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