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水土保持局(1992)水土保持手冊。
王 珩(2003)“永續發展與社區營造之探討”,蘭陽學報,2: 95-103。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永珍(2007)“河川工程與河川環境”,教育部中學教師生態工法暨生物多樣性研
習手冊---河川與陸域的生態工法,頁18-7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舞動‧綠意‧新莊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陽光‧健康‧活力~戀戀龍喉水與綠計畫書。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全國河川生態探索博覽會活動手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7)永續生態村規劃設計與效益評估期初報告書。
吳輝龍(2003) “農委會推動自然生態工法之作法與展望”,農政與農情,頁63。李永展(2001)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頁316-321。
李怡慧(2001) 生態工程應用於校園水域設施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汪靜明(2006) “生態工法教育發展策略及推動模式”,水、環境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頁57-67。
林妍君 (2002) 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林信輝(1998) 台灣地區邊坡暨河溪綠美化自然工法-個案調查與探討,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編印。
林清文(2006)認識社區營造,台北市:內政部出版品。
林憲德(1997)”綠建築社區的評估體系與指標之研究-生態社區的評估指標系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林鎮洋、邱逸文(2003) 生態工法概論,台北市,明文書局。
邱奕儒(1998)玉井生態村之土地利用最佳化分析與生態建築規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浩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洪嘉穗(2001)社區自主環境管理機制之研究─以湖本生態村願景實踐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紀進雄(2005)台北市磺溪整治民眾參與之研究-以推動生態工法理念為訴求,台北: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高甲榮 (1999) “近自然治理-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的荒溪(野溪)治理工程”,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1(1): 80-85。
孫司寬(2005)生態村非使用價值之評估-以桃米生態休閒農業村為例,台北:國立
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可慧(2005)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伯(2006)彰化縣社區營造治理策略,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清江(2005)“生態工法與永續發展”,台灣水土保持季刊,頁14。
曾晴賢(2007)“河川工程與河川環境”,教育部中學教師生態工法暨生物多樣性研
習手冊---河川與陸域的生態工法,頁1-18。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楊天護(2003)生態工法考量因子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所碩士論文。詹世州(2002)探討「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生態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以台南縣生態社區之發展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廖孟儀(1999)建立生態社區準則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聚落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吉川 (1997) “生態觀光與社區發展”,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第5 卷第3 期。
劉淑惠(2006)“淺談居民參與社區生態工程的意義與目的”,第十屆台灣地理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9-225。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鄭富書、林銘郎、林世偉 (2004) “生態工法的省思與建議”,立法院院聞,32(10): 37-48。外文文獻
Box, Richard C.(1998) Citizen Governance: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London:Sage, pp. 147-167.
Brookes, A. and F. D. Shields Jr. (1996) River Channel Restor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Mitsch,W.J., S.E.Jørgensn(1989)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 New York :Wiley.
William J. Mitsch, Sven E. Jørgensen(2003)Ecological engineering: A field whose time has come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2003) 363–377.
Odum, H. T. (1983) System Ec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Wiley.
Odum, H.T. (1962) “Man in the ecosystem”, Bull. Conn. Agr. Station 652. Storrs, CT, pp.57-75.
Schueler, T. (1995) Environmental Land Planning Series: Site planning for urban stream protection,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
Scott D. Bergen, Susan M. Bolton, James L. Fridley (2001)“Design principles for ecological engineeri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8:201–210.
Straskraba, M. (1984) New ways of eutrophication abatement. In M. Straskraba. Randl, and P. Procalova, eds. Hydrobiology and Water Quality of Reservoirs. Acad. Sci.,C sk Budjovice, Czechoslovakia, pp.37-45.
Straskraba, M. (1985) Simulation Models as Tools in Ecotechnology System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Vol.2.Academic Verlag, Berlin.
Straskraba, M. and A.H. Gnauck. (1985)Freshwater Ecosystems: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Elsevier: Amsterdam.
山脇正俊 (2000) 近自然工學,信山社。
網路資料
文建會(2005)“文化論壇網站”, http://www.cca.gov.tw/app/autocue/comment/category_comment_template.jsp?category_id=1115103025803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全國生態工程入口網”,
http://eem.pcc.gov.tw/eem/
農委會(2005) http://www.coa.gov.tw/show_index.php
彰化縣政府(2001)“彰化縣綜合發展計畫(第一次修訂)” ,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changhwa_1/Index.htm
彰化縣政府(2006)“彰化縣社區總體營造網”,http://community.bocach.gov.tw/cmunt/cmunt0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