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9: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欣玲
論文名稱:5E探究式教學對國中學生電學學習情境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郭艷光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探究教學學習情境學習成就電學
外文關鍵詞:Inquiry TeachingLearning AtmosphereLearning AchievementElectri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0
  • 點閱點閱:7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探討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電學單元實施5E探究式教學,所可能遭遇到的困難並尋求適當的解決策略,以及驗證實施5E探究式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情境、探究能力、電學學習成就…等之影響。研究者以本身所任教的一班三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5E探究式教學的研究。而研究中所收集的資料包含:教師教學日誌、學生的學習單、科學教室環境量表、探究能力問卷、學生學習日誌、課室觀察影帶、訪談資料以及電學成就測驗…等。將上述資料進行統整與分析後,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實施探究教學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有:研究班級對於探究教學活動的不適 應、學生基本能力的不足、小組合作的分工情形不理想、探究課程在學校實施的困難…等。研究者針對這些問題再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剖析,並進一步找出各自對應的解決策略。
二、由科學教室環境量表前後測的結果分析可以得知:學生在「同學親和」、「學生參與」、「探究」、「合作」、「平等」等向度,得分提升而且達到顯著差異;而在「教師支持」、「工作取向」這兩個向度,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三、而探究能力問卷的研究結果則顯示出:學生的探究能力在「觀察與記錄」、「比較與分類」、「歸納與統整」、「傳達」等向度,得分提升且達到顯著差異;但是在「收集資料」、「研判與推理」這兩個向度,未達顯著差異。
四、在電學的學習成就方面,學生在電學成績得分提升且達到顯著差異。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to seek the appropriate solutions, and to verify the effect on learning atmosphere, inquiry ability, electricity learning achievement, etc.,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to the unit of electric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main.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researcher’s regular students from a second-grade class. Also, to verify the efficienc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this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finds another class receiv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strumen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teaching journal, worksheets, 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 Class (WIHIC), the questionnaire of inquiry ability, the learning journal, the videotape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the interview data, the participants’ performance on the electricity test, and so on. After all the data abov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could be synthesized as follows:
1.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Inquiry Teaching:
The participants are inadaptable to Inquiry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group cooperation is not adequate; Inquiry course is hard to implement at school; the mode of Inquiry Teaching is unfamiliar, etc. All these problems receive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furthermore, solutions to each problem are also worked out.
2. The revelation go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n the pre- and post-test of WIHIC measure form:
The participants’ improved feelings of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are reflected from the raise of the scores for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SC,” “IN,” “IV,” “CO,” and “E.” In addition, except “TS” and “TO,” the analysis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for all of the dimensions.
3. The revelation go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of inquiry ability: The participants’ improved inquiry ability is reflected from the raise of the scores for some dimensions, each of which attai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uch as “observation and keeping a record,” “comparison and classification,” “induc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for the two dimensions “data collection” and “making diagnosis and drawing inferenc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attained.
4. As to the effect of learning electricity, the mean of scores of the electricity test raises and attai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目錄 …………………………………………………………… v
圖次 ………………………………………………………… viii
表次…………………………………………………………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學習情境……………………………………… 5
第二節 科學探究…………………………………………… 7
第三節 探究教學…………………………………………… 12
第四節 探究教學的實徵性研究…………………………… 24
第五節 電學的實徵性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情境………………………… 29
第二節 研究者的教學背景與角色……………………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的介紹………………………………… 31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42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7
第一節 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及解決的策略… 47
第二節 學生對學習情境的感受………………………… 56
第三節 學生探究能力的改變…………………………… 69
第四節 電學的學習成就分析……………………………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 ………………………………………………………… 90
附錄一 電學測驗………………………………………………… 94
附錄二 教學教案及學習單……………………………………… 97
圖次
圖2.1 學習環的三階段教學模式圖……………………………... 18
圖2.2 5E教學模式……………………………………………….. 22
圖3.1 座位分組圖………………………………………………... 30
圖3.2 研究流程圖………………………………………………... 42
圖4.1 「同學的親和關係」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58
圖4.2 「教師支持」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59
圖4.3 「學生參與」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61
圖4.4 「探究」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62
圖4.5 「工作取向」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64
圖4.6 「合作」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66
圖4.7 「平等」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67
圖4.8 WIHIC量表的各向度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68
圖4.9 「觀察與記錄」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71
圖4.10 「收集資料」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72
圖4.11 「比較與分析」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74
圖4.12 「歸納與統整」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76
圖4.13 「研判與推理」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77
圖4.14 「傳達」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78
圖4.15 探究能力問卷的各向度在前、後測的平均值比較圖….... 80

表次
表2.1 探究實驗的三個層次………………………………..……. 10
表2.2 Staer, Goodrum和Hacking的實驗活動開放層次………. 11
表2.3 傳統教學與探究教學的比較……………………………... 15
表2.4 學習環名稱之沿革………………………………………. . 18
表2.5 學習環三階段模式-探索、概念引介、概念應用……….. 20
表2.6 5E探究教學模式各階段的教學活動………………..…… 23
表3.1 「電壓」單元之教案及學習單…………………………..... 32
表3.2 科學教室環境量表信度分析表………………………....... 39
表3.3 探究能力問卷信度考驗結果……………………………... 40
表3.4 電學成就測驗信度考驗結果……………………………... 41
表3.5 電學成就測驗的雙向細目分析表………………………... 41
表3.6 資料來源與待答問題之對應表…………………………... 44
表3.7 資料編碼表………………………………………………... 45
表4.1 WIHIC量表中的各向度在前、後測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57
表4.2 WIHIC量表中的各向度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數的標準誤及t-考驗.………………………………... 57
表4.3 「同學的親和關係」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58
表4.4 「教師支持」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60
表4.5 「學生參與」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61
表4.6 「探究」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63
表4.7 「工作取向」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64
表4.8 「合作」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66
表4.9 「平等」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67
表4.10 探究能力問卷中的各向度在前、後測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69
表4.11 探究能力問卷中的各向度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數的標準誤及t-考驗………………….……….. 70
表4.12 「觀察與記錄」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71
表4.13 「收集資料」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73
表4.14 「比較與分析」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74
表4.15 「歸納與統整」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76
表4.16 「研判與推理」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77
表4.17 「傳達」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值的標準誤及t-考驗……………………….……………………….. 79
表4.18 電學成就測驗在前、後測之平均值、標準差與平均數的標準誤……………………………………………………….. 81
表4.19 電學成就測驗在前、後測之平均值差、標準差、平均數的標準誤及t-考驗………………………...………………… 81
表4.20 低分群與高分群學生在電學成就測驗之前測平均值、後測平均值及t-考驗…………………………………………... 81
一、中文文獻
王美芬和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敏祝(2004):以探究導向教學提昇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光學」單元為例。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明堂和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學科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 109, 56-63。
李佳燕(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中直流電路教學之行動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榮章(2006):探究教學活動對國中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科影響之行動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苗(2007):以類比學習環融入教學克服國中學生電學迷思概念之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靜雯(2000)。由概念改變及心智模式初探多重類比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電學概念學習之影響。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山(1990):教學論。台北市:五南書局。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市:五南書局。
江麗君(2004):結合合作學習與資訊科技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侯政宏(1996):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太陽視運動」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振芳和賴羿蓉(1997):教師對以邏輯實證與後邏輯實證主義科學哲學觀建構之電化電池發展史教材的認識與抉擇。科學教育月刊, 5(3), 347-390。
施貴善(2005):探究式教學對理化學習環境及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雪芳和鄭湧涇(2003):國小學生的生物腐化想法與科學教室環境知覺關係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13(3), 241-262。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台北:教育部。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市:麗文書局。
陳桂香(2007):實施探究教學對國二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瑀庭(2006):以類比學習環融入教學克服國中學生電學迷思概念之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 5, 45-49。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 62, 12-19。
張智偉(2006):結合Edison電腦模擬的類比學習環融入國中直流電路學習成效之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靜儀(1995):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法。屏師科學教育, 1, 36-45。
黃台珠, Aldridge, J. M. 和 Fraser, B. (1998):台灣和西澳科學教室的跨國研究結合質性與量的研究方法。科學教育學刊, 6(4), 343-362。
游淑媚(1996):建構式教學模式和科學教學焦慮感之縱貫研究。中華民國第九屆
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 547-559。
黃朝琴(2002)。國小中年級兒童電學想法類型與概念改變之研究。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鴻博(2000):兒童科學探究活動遭遇問題的探究。台中師院學報, 14, 389-409。
溫存儒(2002):探究國一學生科學探究活動之參與內涵及其參與動機之個案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榮祥(1997):中小學科學教室環境影響之本質與其影響因素。台北市: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
楊榮祥和Fraser, B.(1998):台灣和西澳科學教室環境的合作研究-研究架構方法及對台灣科學教育的省思。科學教育學刊, 6(4), 325-342。
楊榮祥(1999):多元化教學模式-營造正向的學習環境。台北市:台灣師大生物系論文集。
劉宏文和張惠博(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探究活動個案研究─問題的行程與解決。科學教育學刊, 9(2), 169-196。
劉宏文(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祐杰(2006):在職教師實施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鐘仁(1987):科學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書局。
賴廷維(2007):以探究式教學法發展國中光學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聖校(2000):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鍾毓瑾(2004):情境式學習在高中基礎生物科教學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麗涼(2002):國中理化實施探究導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文獻
Anderson, R.D. (2002). Reforming science teaching :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 inquiry.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13(1), 1-12.
Bibens, R. F. (2001). Using inquiry effectively. Theory Into Practice, 19(2), 87-92.
Chang, C. Y. (2003). Teching earth sciences: Should we implement teacher-director or student- controlled CAI in secondary classro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4), 427-438
Colburn, A. & Bianchini, J. A. (2000). Teach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inquiry to 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 A tale of resear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2), 177-209.
Costenson, L. J., & Lawson, A. E. (1986). Why isn’t inquiry used in more classroom.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48, 150–158.
Crawford, B.A. (2000). Embracing the essence of inquiry: New roles for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9), 916-937.
Herron, M. D. (1971).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quiry. School Review, 79(2),171-212.
Lawson, A. E. (1995).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Schwab, J. J. (1962).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enqui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aer, H., Goodrum, D., & Hackling, M. (1998). High school laboratory work in Western Australia: Openness to inquiry.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8(2), 219-228.
Trowbridge, L. W., & Bybee, R. W. (1986). Becoming a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 Columbus, Ohio: Merrill.
Trowbridge, L. W., & Bybee, R. W. (1990). Models for Effective Science Teaching. Becoming a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 (5th ed.). Toronto, London: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