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20: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俊良
論文名稱:高中物理科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in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 to Teach Physics in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陳瓊森陳瓊森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合作學習高中物理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cooperative learningphysics in high school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5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應用行動研究,以探討合作學習在高中物理課堂上所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針,並對高中階段實施合作學習後,學生學習成效是否有所提升加以探討,亦做為研究者的自我成長與教學反省。
研究者選取自己任教的一個高二班級,實施合作學習一年,在第一學期以先導性研究,讓老師與學生雙方都適應熟悉新的教學方法,在第二學期則以學校段考為分界,分為三階段行動研究時程,分別為行動一、二、三期,以質量並重的方式來對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從講述法換成合作學習法,的確會有不少的困擾和問題,尤其以老師的問題較多,來自於對教學法的不熟悉、無法設計優質的教學活動和良好的工作單,心理上也承受對學生的信心不足和學習成效不好的壓力,但在不斷的修改調整的過程中,學生和老師雙方都有很大的進步和共同成長,師生關係也變得比較融洽。在學習成效上,以「認知」「情意」「技能」三層面來探討。在「認知」方面:學生的段考成績在與另一個講述法上課的班級比較後,隨著合作學習教學時間的增加,學生的成績有愈來愈高的表現,由本來的落後,到後來超前許多,並且在共變數分析中,達到顯著差異。在「情意」方面:經過合作學習教學後,絕大部份的同學支持合作學習的方式,由質的分析上呈現出學習態度,明顯比以前積極主動;由量的分析中,與另一個講述法的班級比較顯示,學生對「上課的參與度」與「探究」的行為感受上,在獨立樣本 t 考驗中達到顯著水準的差異,顯示合作學習的確能增進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正面心態。在「技能」方面:由量表分析透露出,研究班級在「同學間親和關係」「任務取向」「合作」三個向度,在獨立樣本 t 考驗中,明顯優於別的班級,表示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合作能力具有增進的效果,有明顯提升「技能」方面的學習成效。研究者在行動研究中,在不斷修正的合作學習中,參悟得到的老師自我成長與反省部份成果為:1.自己在學科教學知識(PCK)的精進。2.教學風格由單一模式改為多元模式。3.懂得讚美別人使自己更和善。4.由職業倦怠變為樂在工作。
An Action Research in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 to Teach Physics in High School
Chun-Liang Chen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at the difficulties in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classroom are, how the teaching strategy worked i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and what the researcher’s individual growth and reflection on teaching are by action research.
The teacher-as-researcher implemen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 sophomore class through one year. In the first semester,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a pilot-study allowing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In the second semester, the researcher divided the period into 3 action stages. Through constant advance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made great progress at last. The researcher gathered and analyzed information with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hown that using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 did meet a lot of problems, especially for the teacher, coming from the amateurishness, being unable to design good activities and develop excellent work sheets. However, during the adjusting and fixing process both teacher and students made a great improvement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physic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th sides became more harmoniou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can really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Comparing with the class using the lecturing strategy, the students, i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classroom, whose examination achievement, learning attitude, and social skills were all superior to the other ones from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After the study in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 to teach physics in high school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were:
1.The resear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 advanced.
2.The researcher’s paradigm of teaching changed one dimension into multiple dimension.
3.The researcher knew to praise others made oneself more kind and more gentle.
4. The resear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turned into happy to work
誌謝辭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架構 5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類型 14
第三節 合作學習的特質與實施流程 17
第四節 合作學習相關的實徵性研究 19
第五節 行動研究 21
第六節 高中生物理學習的困境 23
第七節 教師的專業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情境 27
第二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理念 28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29
第四節 合作學習的教學實施 32
第五節 資料蒐集 35
第六節 資料分析 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先導性研究的做法與檢討 41
第二節 行動一期研究的做法與檢討 55
第三節 行動二期研究的做法與檢討 68
第四節 行動三期研究的做法與檢討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結論 102
第二節 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08
附錄 114

表 次 頁次
表3-1 小隊角色任務分配表
33
表3-2 研究期間預計實施教學的單元
36
表3-3 「教室氣氛量表」在台灣施測結果的信度、區別效度、平均值
38
表3-4 資料編碼範例
40
表4-1 先導性研究階段的授課內容
41
表4-2 研究班級與其他班級之物理平均成績演進
51
表4-3 研究班級與其他班級之物理成績百分位數演進
51
表4-4 行動一期階段的物理授課內容
55
表4-5 行動一期研究班級與其他班級之物理平均成績比較
63
表4-6 行動一期研究班級與其他班級之物理成績百分位數比較
63
表4-7 高二下第一次段考進步分數t統計考驗摘要表
64
表4-8 行動二期階段的物理授課內容
68
表4-9 行動二期研究班級與其他班級之物理平均成績比較
76
表4-10 行動二期研究班級與其他班級之物理成績百分位數比較
76
表4-11 行動三期階段的物理授課內容
79
表4-12 行動三期研究班級與其他班級之物理平均成績比較
93
表4-13 行動三期研究班級與其他班級之物理成績百分位數比較
93
表4-14 不同班級在高二下第3次段考的成績描述統計量
94
表4-15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94
表4-16 不同班級在高二下第3次段考的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4
表4-17 兩班在「上課參與」「探究」的 t 統計考驗摘要表
96
表4-18 兩班在「同學間親和關係」「任務取向」「合作」的 t 統計考驗摘要表
97

圖 次 頁次
圖2-1 Edgar Dale 提出的「學習金字塔」
13
圖3-1 研究流程圖
31
圖3-2 合作學習的教室座位安排
34
一、中文部分
尤雅慧(2004)。運用網路資源結合合作學習以改進高職學生物理科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啟祥(1998)。博物館參觀活動單之設計與運用。科技博物,2(5),4~24。
江文慈(1993)。槓桿認知能力發展的評量與學習遷移歷程的分析─動態評量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妍華(2007年11月20日)。觀察學生互動,招收更有團隊精神、不自私的學生。聯合報,A6版。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98,24-36。
李淑如(2005)。合作學習教學法運用於高職商業概論教學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教學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岳斯平(2001)。以合作學習教學法改善學生對高中物理的解題能力及學習態度之合作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增訂初版)。高雄:復文。
林秀瓊(2000)。學習單的設計。小班教學通訊第七期。
林佩璇 (1992)。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淑(2005)。國中自然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成長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數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家永(2000)。多元智能的開發。台灣教育,596期,p8-13。
韋金龍、陳玉美(1994)。突破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35,59-65。
徐學正(2002)。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與班級經營策略改進國中學生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世平(1996)。行動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修訂四版)。台北:師大書苑。
張世璿(2000)。國小STS 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淑美(1992)。大家一起來,學得快又好:簡介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國立編譯館通訊,5卷4期,43-45。
張慧貞(2003)。由哈佛到逢甲:普通物理互動教學的實施與成效。科學教育學刊,11(4),391-406
張賴妙理(1998)。科學教師自我評鑑的概念與方法。科學教育月刊,213,2-13。
莊麗嬌(2002)。應用問題中心教學與合作學習理論於高職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數理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郭重吉(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84-87。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郭家豪(2004)。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郭諭陵(2002)。舒茲的現象社會學及其教育蘊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陳奎憙(1997)。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炳煌(2002)。學習單、思考風格及自我概念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章正(2004)。高中物理學習困難之初探性研究。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會之「2004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48-63),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章正、江新合(2004)。高中物理學習困難之初探性研究。2008年3月23日,取自:http://www.phys.ncue.edu.tw/~physeduc/list/2004-04.pdf;date:20080301
陳瓊森(2000)。運用電腦與網路培育卓越科學教師:合作學習師資培育模式的運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89-2511-S-018-028),未出版。
黃台珠、Aldridge & Fraser(1998)。台灣和西澳科學教室環境的跨國研究:結合質性和量的研究方法。科學教育學刊,6(4),343-362。
黃光雄、簡茂發(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武雄(2002)。教改怎麼辦。2007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math.ntu.edu.tw/phpbb-2/edu/articles/article_02_12_10.htm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教育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萬居、熊瑞棻(2004)。新世紀國小科學教師專業素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201-230。
楊永華、王澄霞(1983)。學習環原理在國中理化新教材教學上的應用。科學教育月刊,65,137- 141
楊宏珩(1997)。行動研究:以高中化學教學試行合作學習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楊榮祥(1996。職前科學教師教學表現之檢測—初探。科學教育月刊,189,2-13。
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9年)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
劉信柱(1998)。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技巧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48,43-46。
劉錫禎 (1997)。合作學習電腦實驗教學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蔡永巳(1997)。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瑞琴(1998)。高中建構取向教學與學生參與情形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明長(1997)。近測發展區對教學活動的啟示。研究資訊,第14卷,第12期,79-85。
鄭晉昌(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YBERSPACE中的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49,13-15。
鄧運林(1998)。開放教育自勵學習。高雄: 復文。
賴金河(1999)。台北縣開放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三所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霍華.迦納(1997)。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陳瓊森譯)。台北:信誼。(原著出版年﹕1993年)
謝宗霖 (2005)。合作式概念圖學習對高中生數學學習成效研究-以「圓錐曲線」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鍾以亮(2004)。高職物理科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簡嘉伶(2005)。國小科學教師專業能力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魏來成(1999)。促進合作的網路學習活動與系統的發展。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二、英文部分
Barman, C.R., Benz, R.J., Haywood, J.R. & Houk, G.A. . (1993). The learning cycle: a basic tool for teachers, too.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and Deafness. 11(4), 7-11.
Brophy, J. (1983). Conceptualizing stud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8, 200-215.
Burron, B.& James, M.L. & Ambrosio, A.L.(1993). 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 physical science course for elementary/middle level preservi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30(7),167-181.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nwell, C.R. & others.(1988).Students’ perceptions when working in cooperative problem solving group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3455)
Devries, D.L., Edwards, K.J., & Slavin, R. (1978). Biracial learning teams and race relation in the classroom: Four field experiments on Team Games Tournam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0, 356-362.
Dewey, J.(1933).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Chicago: Henry Regnery.
Elliott, J.(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Bucking-ham, UK : Open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utreau, R., & Novemsky, L. (1997). Concepts first-A small group approach to physics learn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65(5), 418-428.
Gore, J., & Zeichner, K.(1991). Action research and reflective teaching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 A case study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 7(2) , 119-136.
Joe L. Kincheloe(1991).Teachers as Researchers: Qualitative Inquiry as a Path to Empowerment. New York:The Falmer Press.
Johnson, R.T. & Johnson, D.W.(1986). Action Research: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Science and Children, Oct.31-33.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4th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Lazarowitz, R., Hertz- Lazarowitz, R., & Baird, J.H.(1994). Learning science in a cooperative setting: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affective outcomes. Journal of Researching in Science Teaching , 31(10),1121-1131.
Lawson, A.E., Abraham, M.R., & Renner, J.W. (1989).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Using the Learning Cycle to Teach Science Concepts and Thinking Skills. NARST, 1.
Lonning, R.A.(1993). Effect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on student verbal interactions and achievement during conceptual change instruction in 10th grade general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0 (9),1087-1101.
Piaget, J. (1926).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Inc
Pierce, M. (1997). Improving elementary students’ motiv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2002)
Renner, J.W., Abrahan, M.R., & Birnie, H.H. (1985). The important of the form of student acquisition of data in physics learning cycl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4), 303-325.
Sharan, S. & Shachar, H.(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New York:Spring-Verlag.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4-14.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lavin, R.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lavin, R.E.(1983). Cooperative Learning. New York:Long man.
Slavin, R.E.(1990). 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s : Embedd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chool. In Sharan, 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p 261-284). London : Praeger Publishers.
Stepans, J., Dyche, S. & Beiswenger, R. (1988) . The effect of two instructional models in bringing about a conceptual chang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concepts by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 Science Education. 72(2), 185-195.
Watson, S.B.(1992).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54(2),84-87.
William P.Messier(2005).Tradi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versus Cooper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Which Can Improve Achievement Scores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2 (1), Serial No. 2, pp.1-10 (refereed) ISSN 1548-6613
Zuber-Skerrit, O., (1993), Improv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rough Action Learning and Action Research,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12 (1) 1993 , pages 45 - 5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