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編(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
王天苗、林美和、孫淑柔(1997)。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特殊技藝教育班實施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197-214。王振德(1995)。我國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A84-2511-S-003-057)。
王選治(2004)。綜合高中推動學校社區化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王慧娟(2006)。社區資源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古秋平(2003)。國小二年級應用社區資源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行政院衛生署(2002)。身心障礙等級。台北:行政院。
池易釧(2002)。基隆市高中職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何華國(2006)。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四版四刷)。台北:五南。
李幸潔(2003)。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啟智班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教學之調查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基常、江文雄、林幸台、林炎旦(1998)。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實驗班課程綱要修訂專案。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吳天元等(1994)。高級職業學校提供輕度智障生就業機會專案研究。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教育部技職司委託研究)
邱婉麗(200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以嘉義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周台傑(2004)。九十三年度特殊教育學校社區實作觀摩研習活動手冊。台北:教育部。
周台傑、葉瓊華、詹文宏(2003)。啟智學校高職部學生就業轉銜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8,181-211。林宏旻(2005)。高職特教班職場實習及職業輔導現況與問題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宏熾(1998)。身心障礙者之生涯訓練與發展—就業轉銜面面觀。就業與訓練雙月刊,16(3),25-33。林宏熾(2002)。美國身心障礙者「就業轉銜」的作法與省思。特殊教育季刊,83,1-12。林幸台(200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模式之研究—組織與運作模式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89-215。林良惠(2001)。高雄市國小資優班實施現況調查分析。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教中心編印:第六屆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73-211。
林和姻(2001)。因應轉銜需求為目標的高職特教班社區教學規劃與實務。特教園丁,17(1),41-46。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振春(1997)。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教師天地,86,11-15。林振春(1998)。學校如何運用社區資源推動終生學習。台灣教育,565,
46-53。
林振春(1999a)。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b)。學校在社區終身學習中的角色和任務。載於中華民國社會教育學會主編:社區終身學習,47-75。台北:師大書苑。
林惠芬(1998)。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職業興趣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153-176。林惠芬(1999)。啟智教育教師人格特質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7,281-296。林惠芬(2006)。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新特殊教育導論--第二版(第五章,頁137-162)。台北:五南。
林寶山、李水源(2006)。特殊教育導論(三版四刷)。台北:五南。
洪照明(2006)。國小運用社區資源進行鄉土環境教育戶外教學活動之研究—以「里港河堤公園」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洪榮照、張昇鵬(1998)。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特殊教育導論---修訂版(第二章,頁43-94)。台北:心理。
洪福財、謝如山、林曜聖(2003)。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姚佳君(2005)。高屏地區音樂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調查。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倪國寶(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鄉土教學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徐薇(199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徐享良、鳳華(1998)。高級職業學校輕度智能障礙特殊教育實驗班設科規劃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教育部技職司委託研究)
許文忠(2003)。台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社區資源運用之研究。私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志清(2006)。高中職社區化課程區域合作方案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奎熹(1996)。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彰化文教,38,4-7。
陳浙雲(2001)。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含—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1),7-17。陳華彰(2006)。台北縣市國中資源班教師教學上應用社區資源之調查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靜江(2002a)。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評量與問題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0,157-182。陳靜江(2002b)。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模式。就業安全,1(2),88-94。陳蕙君(1998)。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季刊,67,28-31。教育部(1981)。重編國語辭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高級中等學校特殊教育班職業學程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美珍(2004)。學校與社區互動之關係:以大園鄉四所中小學為例。
私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靖卿(1996)。台北市國小資優教育社區資源需求評估及其應用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蓓莉(1991)。國民中學資源班實施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碩玲(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添洲、鄭柏昇、張芸慧(2005)。強化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頭城家商為例。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論文集,123-126。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心理。
傅秀媚(2006)。特殊教育導論(一版八刷)。台北:五南。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園地,59/60,63-69。游秀蘭(2005)。苗栗縣南庄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心樹、王文科(2005)。發展高級中等學校綜合職能科能力導向的社會適應課程。特殊教育學報,22,107-144。黃立芳(2006)。國小藝術教育結合社區資源之課程設計與實施—以忠孝夜市主題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明忠(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政傑(1996)。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桃縣文教,3,16-18。黃淑馨(2005)。學校運用家長與社區資源實務探討。教師天地,134,60-63。黃鈴雅(2006)。高職綜合職能科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國榮(1993)。國民中學啟智班教師教學關注與教學基本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107-141。
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曾兆興(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曾旭正(1996)。社區資源的整合與應用。宜蘭文獻雜誌,22,165-172。曾家濱(2002)。高中職特殊教育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湯勇雄(2005)。台北縣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社區資源運用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葉瓊華、周台傑、楊拯華(1999)。高職階段啟智學校學生轉銜模式之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蔡文斌(1998)。國小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合作行動研究—以結合新港鄉舍區資源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蔡崇建(1994)。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知能發展的需求評估。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03-117。劉倖君(2004)。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劉淑玉、林和姻(1999)。社區教學資源手冊。嘉義:嘉義啟智學校。
盧台華(1995)。家長的權益與資源的應用。載於張蓓莉、孫淑柔主編:特殊需求兒童親職手冊(頁41-5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謝文全(2005)。中等教育:理論與實際(第五版)。台北:五南。
簡明建、邱金滿(2000)。特殊班的班級經營。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四章,頁481-512)。台北:心理。
二、英文部份:
Batshaw, M. L. (2002).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4th ed.). Baltimore, ML: Paul H. Brookes.
Brolin, D. E. (1995). Career education: A functional life skill approach (3rd ed.). Columbus, OH: Prentice-Hall.
Bull, K. S. (1988). Develop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o support rural gifted programs. Paper presented at National Rural Special Education Confer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9 738).
Chen, J., & Simeonsson, R. J. (1994). Child disability and family need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17(1), 25-37.
DeVires, A. R. (1992). A community caring for gifted. The Gifted Child Today, 15(1), 18-22.
Dewey, J. (1915; 1990). The school and society; and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rew, C. J. & Hardman, M. L. (2000). Mental retardation: A life cycle approach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Fletcher, K. L., Huffman, L. F., & Bray, N. W. (2003). Effects of verbal and physical prompts on external strategy use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8(4), 245-256.
Gallagher, D. R., Bagin, D., & Moore, E. H.(2005).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 8th ed. ). Boston: Allyn & Bacon.
Glatthorn, A. A. (2000). 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 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Halpern, A. S. (1994). The transition of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to adult life: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division o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 17(2), 115-124.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2006).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1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in H. C. (1995). Factors affecting quality- of-life outcomes for youth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in transition from youth to adulthood: A path analytic model of a national sample.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Madden, N. A. & Slavin, R. E. (1981).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social acceptance of mainstreamed academically handicapped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09 882).
Smith, T. C., Pollway, E. A., Patton, J. R., Dowdy, C. A. (2006).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Needham, MA: Allyn & Bacon.
Test, D. W., Keul, P. K., & Grossi, T. (1988). Transitional services for mildly handicapped youth. Journal for Vocational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10(2), 7-11.
Thompson, S. (1995). The community as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8), 17-20.
Wehman, P. (2006). Life beyond classroom: Transition strategies for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4rd ed.). Baltimore, ML: Paul H. Brookes.
Wehman, P., Revell, G., & Kregel, J. (1998). Supported employment: A decade of rapid growth and impact. American Rehabilitation, 24(1), 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