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23: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美燕
研究生(外文):Mei-Yen Huang
論文名稱:讀經教學方案對國中啟智班學生注意力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Classics-Reading Program on Attention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林宏熾林宏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Chih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中文關鍵詞:讀經教學注意力智能障礙
外文關鍵詞:Classics-Reading Programattentionmental retard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7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讀經教學方案對國中啟智班學生注意力之影響。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實驗模式中的「跨受試多試探實驗設計」,分別對三位國中啟智班二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學生,施行為期六週,每週三至四次,每次四十分鐘的弟子規教學活動。自變項為讀經教學方案,依變項為注意力行為。
本研究以「不專注行為觀察記錄表」和「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為研究工具,所得的資料以目視分析法及時間系列分析法的C統計進行分析,同時輔以「家長回饋問卷」、「教師回饋問卷」以及觀察資料進行質的分析和社會效度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讀經教學方案對國中啟智班學生注意力行為具有立即成效。
二、讀經教學方案對國中啟智班學生注意力行為具有之維持成效。
三、導師和家長對於讀經教學方案的注意力成效持肯定看法。
四、觀察者資料質的分析中,發現讀經教學的念誦過程,除了對注意力行為提升有成效,對記憶力、音韻能力和自我概念方面亦有所助益。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教學建議也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讀經教學、注意力、智能障礙
The Effects of Classics-Reading Program on Attention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lassics-Reading Program on attention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single-subject, multiple probe across subjects approach was employed. Three 8th-graded students with moderate mental retard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with 6 weeks of “di zi gui” rehearsal program independently, 3-4 times per week, 40 minutes per time.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this study was Classics-Reading Program and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the attention behavior.
The assessments included the observation form of inattention behavior and Multi-dimensional Attention Test. Visual analysis and time series C statistic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data. Other observational data as well as the feedback from parents and teachers were also analyzed to the goal of social validity.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This research had the immediate and sustained effects on the students’ attention improvement by implementing Classics-Reading Program. Parents and teachers also took positive attitude to the effects of this study. There also brough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memory, phonology, and self-concept.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vided.

Key words: Classics-Reading Program, attention, mental retardation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表次………………………………………………………………Ⅴ
圖次………………………………………………………………VI
附錄次……………………………………………………………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讀經的相關概念…………………………………………………8
第二節 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徵與教學策略 ………………………22
第三節 注意力行為的相關理論 ………………………………………28
第四節 讀經和注意力的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實驗設計 …………………………………………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個案不注意行為的資料分析 …………………………………66
第二節 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結果分析 …………………………………74
第三節 教學回饋問卷與訪談分析 ……………………………………78
第四節 其他觀察資料分析 ……………………………………………82
第五節 討論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限制 ……………………………………………………………92
第三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97
英文部份 ………………………………………………………………106

表次
表2-1 常見兒童讀經教材…………………………………………………16
表2-2 大腦腦波運作………………………………………………………17
表2-3 注意力向度 ………………………………………………………29
表2-4 兒童讀經相關研究…………………………………………………35
表2-5 兒童讀經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 …………………………………44
表3-1 讀經教學內容 ……………………………………………………47
表3-2 讀經教學進度 ……………………………………………………48
表3-3 三名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 ………………………………………53
表3-4 觀察者間信度 ……………………………………………………62
表4-1 三位個案不注意行為次數階段內變化摘要表……………………68
表4-2 三位個案不注意行為次數相鄰階段間變化摘要表………………69
表4-3 三位個案不注意行為次數C統計分析摘要表 ……………………73
表4-4 三位個案在「多向度注意力測驗」前、後測成績………………75
表4-5 社會效度對教學成效的分析………………………………………78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46
圖3-2 教學實施流程………………………………………………………47
圖3-3 研究設計模式………………………………………………………52
圖3-4 研究步驟圖…………………………………………………………59
圖4-1 三位個案不注意行為次數曲線圖…………………………………67
圖4-2 三位個案多向度注意力測驗成績長條圖…………………………77

附錄次
附錄一 不專注行為觀察紀錄表 ……………………………………… 111
附錄二 教師回饋問卷 …………………………………………………112
附錄三 家長回饋問卷 ……………………………………………………113
附錄四 教師同意書 ………………………………………………………114
附錄五 家長同意書 ………………………………………………………115
附錄六 弟子規 ……………………………………………………………11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人間福報(2007年8月8日)。安慶國小品德教育優。人間福報,第六版。
小塚兼吉(1902)。台灣教育誌稿。台北:台灣總督府。
王天苗(1987)。生活適應能力檢核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怡方(1999)。兒童讀經之態度、實施過程與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三所小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財貴(1996)。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台北:華山講堂。
王財貴(2001)。小學讀經教學之基本理念及實施方案。文教新潮,6(3),15-20。
王智畇(2005)。射箭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不專注行為及社會技能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琪妮(2005)。兒童讀經的教育學思考—以語文、道德、人格為核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鳳喈(1995)。中國教育史。台北:正中書局。
加藤春城(1939)。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
司念雲(2002)。代幣增強方案對增進注意力渙散學生用功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台灣中華書局編輯部(1976)。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石井勳(1989)。石井博士幼兒能力開發法—石井式認字教育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國花文化。
多湖輝(1991)。如何集中注意力。台北:九大。
朱安邦(1999)。讀經教學實施成果報告。載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台灣省分會編”全國兒童讀經班教師研習會手冊”(頁73-79)。彰化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臺灣省分會。
江本勝(1994)。來自水的信息。台北:統一夢公園。
何華國(2001)。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三版)。台北﹕五南。
何華國(2003)。啟智教育研究(再版)。台北:五南。
余書麟(1971)。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師大。
吳秋燕(1998)。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問題行為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勝儒等譯(2003)。單一受試者研究/在教育與臨床情境中的應用。(Stephen B. Richards, Ronald L. Taylor, Rangasamy Ramasamy & Rhonda Y. Richards原著)。嘉義:濤石。
呂明協(2006)。兒童讀經對國小低年級兒童認字能力及注意力影響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宋淑慧(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宋維村、侯育銘(1997)。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台北﹕正中。
李丹(1988)。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李玉琇、蔣文祁譯(2005)。認知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李威熊(1983)。經學精神的重振。孔孟月刊,21(6), 63-64。
李美昭(2003)。兒童讀經對國小低年級兒童認字能力及國語成績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香芬(2003)。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功能性評量與介入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沈淑芬(1999)。兒童讀經教育及其對國小學童國語文能力之影響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學生專題研究論文彙編,8-67。屏東: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汪知亭(1978)。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周台傑、邱上真、宋淑慧(1993)。多向度注意力測驗。台北:心理。
周台傑、詹文宏(1995)。後設認知閱讀策略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173-210。
林正芳譯(1999)。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林玉華(1994)。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之教學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助雄(2001)。兒童讀經與潛能開發。載於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研究中心編印,兒童讀經教育理念簡介(頁8-9)。台中市: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研究中心。
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清山譯(1996)。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Richard E. Mayer原著)台北:遠流。
林淑夏(2004)。兒童讀經行動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行為改變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登順(1999)。試論國小課程中之讀經教育。載於第二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81-696。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寶貴、邱上真、金秀麗(1989)。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表達能力與詞彙理解能力、圖形推理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 1-49。
邱玉玲(1999)。尋找文化生命的源頭活水~談兒童讀經活動。國教世紀,186,37-39。
邱財貴(1985)。童蒙養正---怎樣教小孩子讀古書。國文天地,6,32-35。
邱瑜萱(2004)。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施顯烇(1998)。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與青少年所面臨與呈現的挑戰。台北:五南。
春山茂雄(1997)。腦內革命。台北:創意力。
柯永河(1976)。臨床心理學—心理診斷。台北:大洋。
柯永河(1987)。臨床神經心理學概論。台北:大洋。
柯欣雅(2002)。近十年台灣兒童讀經教育的發展(1991-2001)。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洪啟嵩(1997)。放鬆高手。台北:阿含。
洪儷瑜(1998)。ADHD 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心理。
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
胡錦蕉(1995)。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享良(1981)。智能中等兒童與智能不足兒童注意反應速度及注意集中度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6,207-256。
徐南號(1993)。台灣教育史。台北:師苑。
殷紅博(1995)。培養幼兒記憶能力的意義與方法。台北:林鬱文化。
張正芬(1989)。智障兒的教養。台北:時報文化。
張怡貞、蔡秉倫、王建堯(1997)。目前兒童讀經運動之探討。國教之聲,1(1),34-39。
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媛媛(2003)。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菡育(2000)。幼兒讀經課程之相關探討。載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教系編“二千年份新幼兒教育的展望論文集”(頁185 -196)。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張樹枝(2001)。國民小學兒童讀經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五月九日(九一)參字第九一0六三四四號令訂定發布。
梁仲容(1995)。國小學童注意力、認知風格、閱讀策略覺識與其國語文閱讀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莊榮順(2002)。一個實施兒童讀經班級的觀察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惠凌譯(1997)。呼吸革命。(原久子原著)。台北:心路。
郭旭鍾(2006)。實施兒童讀經教學方案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為藩(199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
郭靜晃(1993)。皮亞傑與蒙特梭利的幼教理論與實務之比較。幼兒教育學報,2,125-127。
陳君如(2003)。國小學生注意力訓練方案之實驗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青之(1973)。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政見(1995)。自我控制訓練與書法教學對國小高活動量學生處理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敏惠(2002)。兒童讀經實施策略之研究—以一個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學志、邱發忠、劉正宏、林宜利等譯(2004)。認知心理學。(Mark H. Ashcraft原著)。台北:學富文化。
陳麗芬(2004)。幼稚園實施靜坐練習對幼兒注意力及腦波之影響。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智有(2004)。播種聖賢教誨,讀經己立立人---淺談兒童讀經教育。五台山研究,2004.2,39-40。
舒華、張厚粲(1993)。閱讀中自然學習生詞的實驗研究。心理學報,2,203-209。
華東師大(1999)。兒童誦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與潛能開發績效相關實驗研究。大陸:華東師範大學。
華藏淨宗學會(2007)。弟子規圖說。台北:華藏淨宗學會。
鈕文英(2006)。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五南。
黃小玲(2002)。注意力不足兒童多向度注意力訓練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尚怡(1994)。中文化與電腦化的「聽覺注意與反應分測驗」: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與一般兒童的表現。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碧雲(2007)。國小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實施靜坐教學影響注意力及壓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坤堂(2000)。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台北﹕五南。
楊定一(2006)。提倡讀經,重建倫理道德。禪天下(51),98-101。
楊旻芳(2001)。五位兒童讀經教師之教學信念。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欽助(2005)。國民小學實施兒童讀經教育之研究--以ㄧ個班級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路君約、陳榮華(1976)。非文字普通能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鄒小蘭、李惠藺(2002)。國小兒童專注力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雷雨(2006)。讀經問題及中小學讀經現象研究。大陸:廣西師範大學學科教學碩士論文。
廖彩美(2003)。國民小學實施讀經教育對提升兒童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廖新春(1985)。注意力訓練電腦輔助方案對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注意力行為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福智文教基金會(1999)。讀經釋疑。台北:福智。
翟本瑞(1999)。兒童讀經運動的教育學反省意義(Ⅰ)。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343-001),未出版。
翟本瑞(2000)。兒童讀經運動的教育學反省意義(1)。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台北:揚智文化,51-81。
鳳華(1998)。注意力的心理結構與歷程。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測驗小組研習資料,1-8。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劉瓊瑛譯(2002)。注意力欠缺症兒童的迷思。(Thomas Armstrong原著)。台北:新迪文化。
蔡明富(1994)。書法治療對國小過動兒童問題行為與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美華譯(1999)。單一受試者設計與分析。(Krishef, Curtis H.原著)。台北﹕五南。
鄭昭明(1989)。認知與教學。載於台灣區省立師範學院七十六學年度兒童發展與輔導學術研討會。126-174頁。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與教學研究一般介紹。現代教育,2(2),86-114。
鄭雅芬、黃東賢、康瑞中(2000)。讀經對國小低年級兒童專注力的影響。台南市八十八學年度以「行動研究法」方式推動國民小學「教學研究」研習會研究報告專輯,1-8。主辦單位:台南市政府教育局、台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研習日期:89年5月17日。
薛絢譯(2002)。小腦袋裡的秘密:探索0~5歲大腦發展的黃金期。(Lise Eliot原著)。台北:新手父母。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
羅美惠譯(1999)。優質大腦:破天荒的醫學計畫,增進心智與記憶。(Dharma Singh Khalsa原著)。台北:先覺。
蘇雪月、莊順發、鍾麗琴、戴瑄、沈賈堯(1999)。幼兒生理學。台北:華偉書局。
蘇麗娟(1996)。兒童讀經之推行與研究。國教輔導,35(5),27-31。
釋聖嚴(1993)。法喜與禪悅。台北:法鼓山農禪寺。
英文部分

Anderson, J. R. (1985).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N.Y.: W.H. Freeman and company.
Ashcraft, M. H. (1989). Human memory and cognition (2nd ed.). New York: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Bargh, J. A. (1982). Attention and automat city in the processing of self-releva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 425-436.
Barkley, R. A. (1998).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nd ed.). N.Y.: The Guilford Press.
Carrow-Woolfolk, E. & Lynch, J. I. (1982).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disorders in children. New York: 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Copeland, S. R. & Hughes, C. (2002). Effects of goal setting on task performance of person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7(1), 40-54.
Crane, L. (2002). Mental retardation: A community integration approach. Belmont, CA: Wardworth.
Crawley, S. H., Lynch, P., & Vannest, K. (2006). The use of self-monitoring to reduce off-task behavior and cross-correlation examination of weekends and absences as an antecedent to off-task behavior. Child and Family Behavior Therapy, 28 (2), 29-48.
Das, J. P., Naglieri, J. A., & Kirby, J. R. (1994).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processes ---The PASS therory of intelligence. N.H.: Allyn and Bacon.
Ellis, H., & Hung, R. R. (1989). Fundamentals of human memory and cognition. Iowa: Wm. C. Brown Publishers.
Evans, J. H., Ferre, L., Ford, L. A.& Green, J. L. (1995). Decreasing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symptoms utilizing an automated classroom reinforcement devic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2(3), 210-219.
Firman, K. B., Beare, P., & Loyd, R. (2002). Enhancing self-management in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Extrinsic versus intrinsic procedur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7(2), 163-171
Flood, W. A., Wilder, D. A., Flood, A. L.& Masuda, A. (2002). Peer-mediated reinforcement plus promptings treatment for off-task behavior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5 (2), 199-204.
Gagne, E. D., (1985).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lass, A. L., & Holyoak, K. J. (1986). Cognition (2nd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Goldstein, S. & Goldstein, M. (1990). Managing atten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New York: 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Gordon, M., Thomason, D., Copper, S., & Ivers, C. (1991). Nonmedical treatment of DHD/Hyperactivity: The attention training system.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9(2), 151-159.
Horvath, M., Hoernicke, P. A., & Kallam, M. (1993). Mental retardation in perspectiv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5729).
Kotwal, D. B. & Burns, W. J. (1996). Computer-assisted cognitive training for ADHD: A case study.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1), 85-96.
Lerner, J. W. (2000).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8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artindale, C. (1991). Cognitive-behavior modification: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Plenum.
Mathes, M. Y. & Bender, W. N. (1997). The effects of self-monitoring o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who are receiving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Remedic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8(2), 121-128.
Moore, L. W. & Sweeney, J. J. (1993).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imary, activity and computer reinforcement on decreasing the off-task behavior of three special education popula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0(2), 132-144.
Moreno, J. (2005). Use of a computer-assisted program to improve metacognition in persons with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6 (4), 341-357.
Nielsen, S. L., & Sarason, I. G. (1981).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5), 945-960.
Rathvon, N. W. (1990).The effects of encouragement on off-task behavior and academic productivity.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4, 189-199.
Reed, S. K. (1988). 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hapiro, E. S., DuPaul, G. J. & Bradley-Klug, K. L. (1998). Self-management as a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with ADHD.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1(6), 545-556.
Slate, S. E., Meyer, T. L., Burns, W. J. & Montgomery, D. D. (1998). Computerized cognitive training for s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 with ADHD. Behavior Modification, 22(3), 415-437.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1987). Effectiveness of an attention-training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9(2), 117-130.
Styles E. A. ( 1997). The psychology of attention. UK: Psychology Press Ltd.
Wehmeyer, M. L., Sands, D. J., & Kozleski, E. B. (2002). Teaching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Providing access to the general curriculum. Baltimore, MA: Brookes.
Wehmeyer, M. L., Yeager, D., Bolding, N., Agran, M.& Hughes, C. (2003). The effects of self-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goal attainment for stud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s.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15 (1), 79-91.
Westman, J. C. (1990). Handbook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