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分
丁一顧、張德銳(2005)。中小學家長參與及其與教育品質的關係。教育研究月刊,135,頁81-91。大紀元時報(2005)。少子化效應 教育部擬教育政策白皮書(2005年6月25日)。取自:http://news.epochtimes.com/b5/5/6/25/n965638.htm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永慶(2000)。王永慶的管理鐵鎚。台北:遠流。王淑珍(2005)。小班教學之政策分析。國教新知,52(3),頁56-68。王雅玄(1998)。德懷術在課程評鑑上之應用。教育研究,25,頁43-46。
王欽哲(2005)。國民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學區劃分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4)。Innoschool學校創新經營內涵。取自:http://www.csps.kh.edu.tw/adminboard/upload/InnoSchool%202004%E5%85%A8%E5%9C%8B%E5%AD%B8%E6%A0%A1%E7%B6%93%E7%87%9F%E5%89%B5%E6%96%B0%E7%8D%8E.doc
內政部(2008)。統計資訊服務網。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戶政司(2007.)。臺閩地區歷年人口總數、年增加、自然增加、出生、死亡數及其比率(民國46年至95年)。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yhs109500.xls
自由電子報(2006.08.02)。99學年起 小一每班降至 29人。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2/today-life12.htm
江長雄(2005)。學校行銷組合策略與組織績效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桃園。行政院經建會(2006)。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民國95 年至140 年人口推計說明。 取自: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1397
宋文娟(2001)。一種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 - 德菲法在醫務管理學領域之應用。醫務管理期刊,2(2),pp.11~20。呂生源(1999)。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志鴻(1995)。服務業的品質管理。載於中華品質管制學會主辦:「第一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新竹。
何金針(2003)。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幼獅。
李光廷(2005)。不可逆潮流下的少子化對策—日本與瑞典的比較。載於2005年臺灣人口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人口發展:趨勢與挑戰」,台北。
李青芳(2006)。高職餐飲管理科畢業學生應具備商業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珀(2007)。優質學校的行政領導。取自http://www.fhjh.tp.edu.tw/mid00/essays001.html
吳永裕(2007)。創造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取自:http://w2.nioerar.edu.tw/basis3/15/gi4.htm
吳育偉(2002)。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吳宗立(2004)。學校經營的行銷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 61,頁64。吳美珠(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競爭力指標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海山譯(1988)。組織績效管理。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1997)。教育選擇權。教育資料與研究,16,頁82。
吳清山(1999)。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計畫,計畫編號:NCS88-2413-H-133-001)
吳清山、林天祐(2001)。教育名詞解釋。教育研究月刊,第92期,頁120。
吳清山(2002)。提昇學校競爭力的理念與策略。臺灣教育,613,頁2-10。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頁4-26。
吳清山(2007)。創意行銷把學校特色傳出去。教師天地,146,頁8-91。吳清基(1990)。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吳雅玲(2001)。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教育研究,9,頁297-306。
吳煥烘、蕭永勝、魏玉縣(2005)。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評析與建議-以台中市為例。教師之友,42(2),頁64-73。吳錦琳(2003)。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行政人員對學校選擇權的信念及模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周生民(2002)。台南市國小學童越區就讀及其相關問堤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林心如譯(2005)。活用多元智慧,哈佛零方案MI研究成果:41所學校的成功經驗與最佳課程典範。臺北市:遠流。
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台北市:五南。
林永昌(2006)。高職學校校長辦學理念與經營策略分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林明地(2007)。教育市場的概念與國民中小學的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79,頁139-154。林英明(2003)。營造多元智慧的教育學習環境。師說,177,頁4-7。林秋蟬(2007)。縣市政府研考主管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行政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振春(1992)。社會調查。臺北:五南。
林慶川(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與家長對教育行銷實施現況之知覺與態度。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侯世昌(1999)。民意為先、服務第一-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國民教育,39(3),頁54-61。胡俊鍔(2001)。台北市職業學校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智焰(2008)。家長及社區參與學校教育問題之探討。取自:http://www.knsh.com.tw/edupaper/paper31.asp
南投縣政府教育處(2006)。南投縣校務評鑑指標及評鑑細項指標。取自:http://www.csunps.ntct.edu.tw/web2006/notice/indicator1.htm
范瑞祝(2001)。國民小學階段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范熾文(2004a)。台灣地區人口變化對國民教育的衝擊與因應:以少子化現象分析為例。發表於國立花蓮師院初教系主辦(2004年9月17日):「人口結構變遷對教育發展」,花蓮。
范熾文(2004)。國小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1,頁29-48。洪梓祥(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實施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柳麗玲(2007)。國民小學教育品質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翁志雄(2005)。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推動顧客關係管理現況與期望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高家斌(2001)。非營利組織市場導向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企業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2002)。市場機制或社會正義:教育券政策走向之分析研究。教育政策論壇,5:2,頁25-42。
秦夢群、濮世偉(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論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4-150。
唐麗英、周繼文(1997)。服務品質量表構建程序之研究。交大管理學報,17(3),頁51-76。
梁雲霞譯(2000)。多元智慧與學生成就:六所中小學的成功實例。臺北市:遠流。
陳世修(2003)。課程領導的領導與實踐-專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學所歐用生教授。教育研究月刊,113,頁5-13。
陳定國、楊必立、黃俊英、劉水深、何雍慶(1999)。行銷學。台北:華泰。
陳明德(2000)。國民小學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昌熙(2005)。家長選擇學校之研究-以兩所國小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陳坤德(2006)。德懷術在研究上之應用。取自:http://myhome.chnew.com.tw/msg/2006/delphi.htm
陳義明(2005)。把握學校行政領導的原則。學校經營管理與領導。台北:心理。
陳麗珠(1999)。以德懷術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5,頁35-84。
教育部(2000)。降低國中小班級學生人數,落實小班教學精神。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四屆第四會期報告。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
/EDUION001/menu01/sub04/01040006b.htm
教育部(2006)。95年度「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作業計畫暨地方政府及各級學校辦理事項工作手冊。取自http://www.cges.tyc.edu.tw/cgesteacher/guidance
/%A6U%B6%B5%BB%B2%BE%C9%AC%A1%B0%CA/%A4%CD%B5%BD%AE%D5%B6%E9/95%A4%CD%B5%BD%AE%D5%B6%E9%BE%C7%A5%CD%A8%C6%B0%C8%BBP%BB%B2%BE%C9%A7@%B7~%ADp%B5e(%A4%E2%A5U)%A7%B9%A6%A8%AA%A9.doc
教育部(2007)。教育統計。取自http://140.111.34.69/
教育部(2007)。少子化效應,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news.epochtimes.com/b5/5/6/25/n965638.htm
教育部(2007)。國民中小學學生數推估(76-106學年度)。取自http://140.111.34.69/
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brief-htm/index.htm?open
郭維哲(2006)。學校行銷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組織結構為干擾變項。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2,頁25-56。張仁彰(2000)。發展以社團活動為主的學校本位課程。北縣教育,36,頁21-25。張明輝(1997)。教育鬆綁與學校自主改革。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改革實務(頁1-24)。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3)。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rtical/betternesseducation-1.pdf
張炳煌(1998)。國中生家長學校選擇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茂源(2004)。淺析國民小學的學校自我行銷。研習資訊,21(6),頁85-89。張淑美(1996)。績效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頁429-461)。高雄:麗文。
張景添(2006)。學校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台南市一所學生樹叢下降到回升的學校為例。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張德銳(2000)。美國學校選擇權政策的實施經驗與啟示。載於楊思偉(主編),家長學校選擇權(頁39-57)。台北:商鼎文化。
張德銳、丁一顧(2003)。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管道與策略之初探。初等教育學刊,16,頁53-72。
黃同圳(2003)。績效評估與管理。載於李誠(主編),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頁109-153)。台北:天下文化。
黃信君(2000)。彰化縣國小學生家長對學校選擇權的認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振球(1990)。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鈴翔(2003)。臺灣地區數位電影之現況與發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義良(2004)。國民中小學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維忠(2007)。社會教育工作站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行政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雲林縣政府教育處(2007)。雲林縣小校優質轉型評鑑計畫。取自http://mysql.ylc.edu.tw/ann/show.php?mytid=20345&mypartid=0&noday=&nopart=1&show=0&myday=999&noyear=1&nomonth=&myyear=&mymonth=
湯志民(2002)。優質學校環境規畫之面向。台灣教育,618,頁2-14。
湯 堯(2000)。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募款與行銷。台北:五南。
曾志朗(2000)。落實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教育理念。載於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頁11-14)。臺北市:遠流。
曾瑞譙(2004)。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頁1-24。童敏雯(1999)。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社會學通訊,17,頁17-18。楊文雄(1980)。教育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葉國杏(2001)。國民中小學學區制與家長選擇權。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curriculum/90eduadmintopic2(full)-16.htm
臺北市政府(2006)。95年度「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計畫。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DownFile/229/95%C1%60%ADp%B5e(2).doc
臺北市教育局(2004)。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取自:http://www.nihs.tp.edu.tw/express_area/uqschool/uqmanual.pdf
臺北市教育局(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DownFile/69/%C0u%BD%E8%BE%C7%AE%D5%B1%D0%A8%7C%AB%FC%BC%D0%2Edoc
臺北市教育局(2008)。台北市優質學校評選。取自http://tpqs.tp.edu.tw/PointData.asp?Point=9
鄭文實、陳志賢(2007)。優質教師再造:談教師專業評鑑之實施。教師之友,48(3),頁93-100。鄭聿芳、楊念湘(2007)。教育新空間的思維與發展-專訪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暨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政大附中校長湯志民。教育研究,156,頁5-12。
潘文章(1992)。企業管理:導論、功能、革新(頁427)。台北:三民。
彰化縣政府教育處(2006)。彰化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基本資料表。取自:http://www.yyes.chc.edu.tw/~aaa/plan/plan/9.doc
蔡坤穆(1996)。由行為及作業層面提昇服務品質的策略及運用。載於中華品質管制學會主辦:「第一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新竹。
蔡炳坤(1992)。一種介於問卷調查與會議之間的研究方法:德懷術。南投文教,3,頁85-96。蔡姿娟(2003)。學校選擇權在教育市場下對義務教育之衝擊。教育資料與研究,52,頁55-61。蔡清田(2007)。學校本位課程的再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54,頁139-150。蔡肇哲(2006)。國中教師所需具備投資理財知識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劉亞平(2005)。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辦法。取自:http://www.kcta.org.tw/milkping/view.asp?Id=1011
劉仲成(2004)。教育市場化下學校經營的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57,頁45-49。劉和然(2004)。學校公共關係與教育行銷。北縣教育,47,頁94-95。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頁14-28。鍾俊文(2004)。少子化、人口老化及人口減少的成因、衝擊與對策。臺灣經濟論衡,2,6,頁11-46。鍾學文、翁上錦(2001)。服務品質 模式應用於學校行政評鑑之探討。商業職業教育,82,頁21-28。簡茂發、劉湘川(1993)。電腦式會議式大慧調查法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資訊教育雜誌,35,頁6-11。
顏童文(2007)。優質學校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行政雙月刊,47,頁93-112。
饒見維(2008.)。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取自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7_2.htm
嚴曉玲(2001)。社會階級與家長教育選擇權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英文部分
Aaker, D. A.(1989).Managing assets and skills:The key to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pp.91-106.
Bitner, M.J.(1990).Evaluating service encounters:The effects of phsical surrounding and employeeresponses. Journal of Marketing,54, pp.69-82.
Dale Besterfield et al.(200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3rd ed.), Prentice Hall.
Dalkey, N. (1969). The Delphi Meth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CA.Rand.
Daniel D.W. (1961).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 Havard Business Review,39, 111-121.
Duquette, D. J., & Stowe, A. M. (1993). A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 Government Accountants, 42(2), pp.27-50.
Haner,U.E.(2002).Innovation Qual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Jourmal of Production Ecomomics, Vol.80, pp.31-37.
Hunter, J. C.(2001).The servant: A simple story about the true of leadership.臺北:商周。
Komhaber, M. & Krechevsky, M.(1995). Expanding detinitions 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tes from the MI underground. In P. Cookson &B. Schneider (Eds), Transforming schools (pp.181-208).New York:Garland press.
Krechevsky, M.(1994).Project spectrum:Preschool assessment handbook. Cambridge, MA: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Lamdin, D. J., & Mintrom, M. (1997). School choi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ahead, Education Economics, 5 (3), pp.211-244.
Linstone, H. A. and Turoff, M.(1979). The Delphi Method :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Litten, L.H.(1990).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al,51(1), pp.40-58.
Murry, J. W., & Hammons, J.O.(1995).Delphi: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8,pp.423-436.
Piercy, N.& Morgan, N.(1991).Internal marketing: The missing half of the marketing programme.Long Range Planning, 24, pp.82-93.
Raywid, M. A. (1994).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chools of choice. In J. Kretovics, J. & Nussel, E. J.(Eds.). Transforming urban education.( pp.214-227). Boston:Allyn and Bacon.
Rowe et al. (1991). Delphi: A Reevaluation of Research and Theory. Technology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39(3), pp.235-251.
Sergiovanni, T. (2001). Leadership: What’s in it for schools? London: Routledge/Falmer.
Shostack, G.L.(1985).Designing services that deliv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62, pp.133-139.
Szilagyi, A. D., & Mare, J. W. (1980).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2nd ed.). Californi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Warren, H.S., & Jerome, P.F.(1992).The Race Without a finish line.San Francisco, Jossey-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