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09: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瓊文
論文名稱:地方政府行政行為法律效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Legal Validity of Administrative Acts of Local Government
指導教授:孫本初孫本初引用關係黃一峯黃一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商業教育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團體自治法人地方政府行政行為中央與地方關係基本權行政立法請求權
外文關鍵詞:local self-governinglocal self-governing groupsautonomous bodieslocal governmentadministrative actsrelation between center and local governmentbasic rightsadministrative rule-making righ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 要
  筆者於撰述地方政府行政行為法律效力之研究,係從憲法、行政程序法及地方制度法之相關法源依據,論究學理上與地方自治法人相關理論之分析,試圖從前述各種論點推演出地方自治法人與住民基本權保障之關聯性,從而提出現行法制尚須修正之處及可能之立法走向。
本文先就地方自治團體之憲法保障及存在價值於學理之探討內容分析,以尋求對地方政府內涵之界定。並於前開過程中,分就當前憲法體制下,關於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地方自治之本質內涵予以論述,並與現行法制分析比較,且歸結上述權限區分之觀點,而觀察地方政府自治權之內涵。依據上述析論,筆者認為今日我國所言之地方自治,係於單一國之架構下,承認地方團體具有自治權,得處理其固有事務或執行國家委辦事項,並在一定限度內接受國家之合法性與適當性監督之機制。
除上述地方政府主體性之界定外,本文之探討重點置於地方政府行政行為形式內涵之分析與探討。蓋與住民產生互動關聯性者係以地方政府之行政行為做為聯繫之介面。是以,地方政府行政行為之內涵與監督機制之建構即為本文析論之重心所在。隨著地方治理思潮之改變,行政行為之內涵斷無可能以當前行政程序法所規定之類型加以限制,必然有其發展性,筆者亦贊同此觀點;惟地方自治仍是檢驗一國民主政治是否真正落實,乃至人權保障機制是否具備時效性之重要基準。換言之,地方自治存立價值仍在於住民基本權之保障與增進,本文亦從此面向,分別以「給付行政」與「干涉行政」之觀點,輔以「法律保留」與「自治條例保留」之判準,針對地方政府行政行為之監督機制與司法救濟途徑等法律效力分別論述,並針對現行法規不明之處,提出立法觀點及改進之道。
  本文之結論部分,除就前述地方政府行政行為之內涵、法律效力與住民基本權保障之關聯性作一摘要性之回顧。而地方政府行政行為透過行政程序法及地方制度法之規範,大抵已落實地方政府行政行為須受到憲法制度性保障之規範;惟自治團體於提起「行政爭訟」與「解釋爭訟」之方面,於現行法之規定上仍有未臻明確之處,又從地方政府施政作為觀察,地方政府運用私法行為形式之空間仍然存在的;惟必須基於私法形式對於行政任務之實現為最適當之考量,因此,以行政行為形式選擇之決定只能在合義務之裁量下方能作成。此外,由本文之研究發現,作為地方性法律之自治條例,除地方制度法上偏重於組織法性質之規範外,居民對之幾乏任何參與管道。故而,於我國地方自治法制日益完備之今日,針對直接民主之規範設計,實是未來地方自治法制研究及實務立法層面上值得深入探討之面向。




關鍵詞: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團體、自治法人、地方政府、行政行為、中央與地方關係、基本權、行政立法請求權
Abstract
This thesis regards the study on the legal validity of administration act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based on the Constitution, “Law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of Local Governing” and other relative law, I want to analyze the theory of autonomous bodies, and try to conclude all the contention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utonomous bodies and the rights of inhabitants, and then find out what should be corrected in current law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legislation.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local self-governing entities and the values of their existence in study to look for the division and identity of the content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in the possess of the discussion in previous chapter, the author will compare the essenc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division of rights between center and local government under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and current law system, and then conclude all the views above to observe the content of local self-governing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 the author think the local self-governing in our nation is that, under the structure of a single nation, we admit local government has self-governing right to deal with its own affairs and accept national affair commission, and accept the system of national legality and property.
In addition to the identity of subjectivity of local government mentioned above, this thesis puts the emphasis o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acts. Theref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inhabitants is the administrative acts of local governmen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local governing thinking, the administrative acts is absolutely the same as the types districted by current “Law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The administration will develop. I also agree with this point. But local self-governing is still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exam if a nation realizes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if human rights is protected. In other words, the value of local self-governing i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habitants’ basic right. According to this point, this thesis also analyzes the legal validity in different ways, such as the surveillance to local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 and the juridical rights and with the standards of “Vorbehalt des Gesetzes”. Moreover, it also provides the improving way of legislation in current law.
The part of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in this thesis is to review the content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egal valid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habitants’ basic rights. Although the law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farmed by “Law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nd “Law of Local Governing,” majority of them must architecturally protected by the Constitu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law still not fully declare the area of “Court Ruling on Agency Code” and “Interpretation by Grand Jury.” In another hand, local government utilizes municipal code still exist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government operation. The selection on types of law making shall base on the realistic on exculpation by local governments to fulfill its function. The use of municipal code is the best form of law to carry out oper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discovers the municipal code was made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the government entity but the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rom citizen is minimal. Besides, the author also reinforces her personal opinion to legislation, and provides her own point of view about later study direction and other improvement.



keyword:local self-governing、local self-governing groups、autonomous bodies、local government、administrative acts、relation between center and local government、basic rights、administrative rule-making right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五節 重要名詞界定................................17
第二章 地方政府之界定與其權限之探討
第一節 中央與地方權限區劃之探究 ..................19
壹、 地方自治本質理論之分析........................19
貳、從權限區分之觀點探究地方政府自治權之內涵.......28
參、小結...........................................39
第二節 地方政府內涵之探討.......................41
壹、地方政府制度意涵之探尋與界定 ..................41
貳、現行法制對地方政府之界定.......................47
參、小結 ..........................................54
第三節 地方政府權限內涵之探究...................55
壹、當前地方政府任務之分析.........................55
貳、現行法制對地方政府任務爭議解決機制之探討.......62
第四節 本章小結 ..................................67
第三章 當前地方政府行政行為內容之探討
第一節 行政行為之歷史變遷........................69
壹、國家觀念之轉變與新自由主義之興起................69
貳、新自由主義下行政行為之變遷......................76
參、當前地方政府行政行為之公共性與其變遷之探討......80
第二節 地方政府行政行為形式之探究 .................86
壹、行政行為形式態樣之探討 ..................... ...86
貳、行政行為形式變遷之探討 .................... ... 94
參、小結 ..................... ....................100
第三節 行政行為形式選用基準之探討.................102
壹、行政行為形式選擇理論之分析....................102
貳、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之進展-公私協力行為..... 107
參、小結..................... ....................11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12
第四章 當前地方政府行政行為法律效力之合憲性探討
第一節 立憲主義下基本權之功能論述 ............. 115
壹、基本權於立憲主義下之內涵 .....................115
貳、基本權之功能觀 ...............................116
參、地方政府行政行為中關於基本權功能之擴展........121
第二節 自治條例與基本權保障之相關問題分析.........122
壹、自治條例與法律保留原則........................122
貳、給付行政與自治條例保留........................128
參、自治條例有關行政罰規範與監督模式之探討........134
第三節 本章小結 ..................................1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162
貳、西文部分......................................172

圖目錄
1-1 ...............................................10
1-2 ...............................................12
參考文獻
壹、中文
一、書籍
法務部,行政程序法解釋及諮詢小組會議紀錄彙編,2001年12月。
臺灣行政法學會,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五南,2001年。
臺灣行政法學會,公務員法與地方制度法,元照,2003年
臺灣行政法學會,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元照,2005年。
吳庚,行政法理論與實用,自版,十版,2007年9月,
吳庚,行政爭訟法論,三民,四版,2008年3月。
呂育誠,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之分析,元照,二版,2006年6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收錄於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1999年7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的位階次序與司法審查標準,收錄於憲法理論與實踐(三) ,自版,2004年7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收錄於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1999年7月。
李建良、林三欽、林合民、陳春生、陳愛娥、黃啟禎等合著,行政法入門,元照,二版,2004年5月。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五南,四版,2007年2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三版,2006年9月。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三民,七版,2007年10月。
李鴻禧等著,臺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2002年5月。
林谷蓉,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五南,2005年7月。
林明鏘,論形式化之行政行為與未形式化之行政行為,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元照,2002年7月。
法治斌、董保成合著,憲法新論,新學林,2005年12月。
紀俊臣,地方自治法規分類與效力定位,中國地方自治學會,1999年7月。
紀俊臣,地方政府與地方制度法,時英,2004年9月。
胡大康,英國政府與政治,揚智文化,1997年10月。
孫本初,公共管理,智勝文化,四版,2005年11月。
孫本初,新公共管理,一品,四版,2007年11月。
翁岳生,論命令違法之審查,行政法與現行法治國家,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二),1989年6月。
張正修,地方自治與政府(一)地方自治概念、國外法制與都市篇,學林,2000年7月。
張正修,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三)本論,新學林,2004年8月。
張桐銳,合作國家,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文集,元照,2002年7月。
張嘉尹,基本權理論、基本權功能與基本權客觀面向,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2002年7月。
張慧芝譯,Arend LijPhart著,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桂冠,2003年8月。
許志雄,地方自治的觀念與理念,收錄於地方自治之研究,國家政策研究中心,2006年10月。
許志雄等,現代憲法論,元照,三版,2002年8月,。
許宗力,地方立法權相關問題之研究,收錄於台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編,地方自治法2001,2001年10月。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元照,四版,2006年8月。
許宗力,權力分立與機關忠誠-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為中心,收錄於司法院大法官九十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10月。
陳春生,行政規則外部效力問題,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2000年12月。
陳敏,行政法總論,自版,五版,2007年11月。
陳清秀,地方制度法問題之探討,收錄於臺灣行政法學會主編,公務員法與地方制度法,元照,2003年5月。
陳慈陽,行政法總論、基本原理、行政程序及行政行為,神州,2003年7月。
陳慈陽,論地方之立法權及其界限-以直轄市及縣市自治條例與自治規則之制定權為研究對象,收錄於臺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救濟、行政處罰、地方立法,元照,2000年5月。
陳愛娥,行政法上所運用契約之法律歸屬-實務對理論之挑戰,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學術研討會,2001年6月。
陳愛娥,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收錄在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48),2002年8月。
陳愛娥譯,Carl Larenz原著,法學方法論,五南,1990年10月。
陳新民,法治國家原則之檢驗,元照,2007年07月。
陳樹村,地方自治監督與行政救濟,台北市政府法規會(編),2001年12月。
湯德宗,行政程序法要義,五南,2003年10月。
湯德宗,權力分立原則與違憲審查界限,收錄在劉孔中、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44) ,1999年5月。
程明修,論基本權保障之「禁止保護不足原則」,收錄於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一) ,三民,1998年8月。
黃俊杰,行政法,三民,2005年9月。
黃異,行政法總論,三民,五版,2006年3月。
黃鉦堤,德國區域公署制度之研究-兼論其對我國地方自治之啟示,收錄於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地方政府論叢,五南,1999年6月。
黃錦堂,地方自治法制化問題之研究,元照,1995年5月。
黃錦堂,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翰蘆,三版,2000年8月。
黃錦堂,行政契約法主要適用問題之研究,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學術研討會,2006年6月。
黃錦堂,行政組織法之基本問題,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元照,三版,2006年10月。
黃錦堂等著,地方立法權,五南,2005年6月。
楊日青等譯,Andrew Heywood著政治學新論,韋伯文化,1999年9月。
葉俊榮,全球環境議題:臺灣觀點,巨流,1999年9月。
葉俊榮,行政命令,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元照,三版,2006年10月。
葉俊榮,國家發展與憲法變遷: 大法官之釋憲機能,收錄於大法官釋 憲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紀錄,司法院,1999年10月。
董翔飛,地方自治與政府,五南,1997年4月,
趙永茂,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兼論臺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翰蘆,二版,2002年8月。
劉文仕,地方立法權-體系概念的再造與詮釋,學林,2003年12月。
劉文仕,地方制度改造的憲政基礎與問題,學林,2003年7月。
劉宗德,行政法基本原理,新學林,2004年9月。
蔣土峰、高洪,日本政府與政治,揚智文化,元2002年11月。
蔡志方,行政救濟法新論,三民,二版,2007年11月。
蔡秀卿,地方自治法理論,學林,三版,2003年7月。
蔡茂寅,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新學林,2006年4月。
蔡茂寅等,行政程序法實用,元照,2007年7月。
薄慶玖,地方政府與自治,五南,五版,2006年10月。
羅志淵,地方自治之理論體系,台灣商務,1995年12月。

二、期刊論文
王保鍵,論地方自治監督與司法救濟-趨向新夥伴關係,國家發展研究,第4卷第2期,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5年6月,頁142~146。
丘昌泰,論行政委員會與權力分立論法理爭議的解決,憲政時代,第11卷第1期,1985年7月,頁36。
吳庚,行政法爭訟制度的發展,全國律師,2月號,2003年2月15日出版,頁3。
吳信華,「憲法疑義」與「機關爭議」之訴訟類型,月旦法學教室,第31期,2005年5月,頁12~13。
李文郎,地方自治與國家發展-地方制度法實施後地方立法權之探討」,發表於中山學術與當代思潮一第十五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7月,頁5。
李建良,地方自治法規與中央法律的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40期,1999年6月,頁21。
李建良,自由、平等、尊嚴(上)-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2月,頁1
陳英鈐,大法官會議對憲法解釋之程序標的與拘束力-由憲法主義與法律主義談起,立法裁量與司法審查關係之探討-以憲法為中心(下),憲政時代,第26卷第3期,2001年1月,頁67~69。
李建良,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上) ,憲政時代,第29卷第1期,2003年7月,頁2。
李惠宗,地方自治之本質及地方自治團體法律地位之研究,憲政時代,第23卷第1期,1996年9月,頁16。
李惠宗,地方自治立法監督之研究,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3期, 2002年4月,頁8。
李惠宗,地方自治事項之定性與法規監督-從台中市行動電話基地台設置管理自治條例被宣告違法談起,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0期,2007年11月,頁198~200。
李惠宗,國家組織的憲法解釋-兼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87號與第419號,台大法學論叢第26卷4期,1997年7月,頁63。
周志宏,修憲與地方自治的地殼變動,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年8月,頁67。
城仲模,二十一世紀行政法學發展的新趨勢,法令月刊,53卷12期,2002年12月,頁31。
紀俊臣,自治條例與自治規則在地方立法權行使之機制設計,考銓月刊,第37期,2004年1月,頁62~63。
張晏瑲,我國憲政體制下地方自治的定位,法令月刊,54卷10期, 2003年10月,頁21~22。
張嘉尹,論「價值秩序」作為憲法學的基本概念,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0卷第5期,2001年9月,頁43。
張錕盛,行政法學另一種典範期待:法律關係理論,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6月,頁56。
許志雄,憲法與憲法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7期,1998年11月,頁98-100。
陳愛娥,行政任務取向的行政組織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0期,2006年3月,頁67。
陳愛娥,行政行為形式-行政任務-行政調控,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頁57。
陳愛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事件中的行為形式與權力分立,月旦法學雜誌,第134期,2006年7月,頁49。
陳愛娥,憲法解釋、立法與普通司法的權限互動,月旦法學雜誌,第148期,2007年9月,頁98~99。
陳樹村,地方自治立法權之行政監督制度之檢討,憲政時代,32卷3期,2007年1月,頁357-358。
程明修,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台北,2006年1月,頁72。
程明修,行政私法,月旦法學教室,創刊號,2002年11月,頁36。
程明修,經濟行政法中之「公私協力」行為,月旦法學雜誌,第144期,2007年5月,頁74。
楊子慧,機關聲請釋憲之程序,月旦法學教室,第59期,2007年9月,頁8~9。
詹鎮榮,國家任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0期,2002年12月,頁34。
詹鎮榮,論民營化類型中之「公私協力行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1期,2003年11月,頁12~14。
趙相文,由法律觀點論自治制度,中原財經法學,第15期,2005年12月,頁121。
劉坤億,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2003年6月,頁233。
蔡秀卿,從行政之公共性檢討行政組織及行政活動之變遷,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5年4月,頁21。
蔡宗珍,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1999年2月,頁78~79。
蔡宗珍,地方法規之概念與體系化,月旦法學雜誌,第132期,2006年5月,頁137。
蔡茂寅,地方自治之基礎理論,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6期,2000年10月,頁89。
蘇紹勤,從地方自治的觀點評論司法院釋字第363號解釋,憲政時代,第22卷第2期,1996年6月,頁94。

三、學位論文
吳明孝,地方自治與司法審查之研究-以憲法解釋為中心,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6 月。
周宗憲,憲法上人民最低生存權的性質與司法保障-我國與日本學說及司法判決(大法官釋憲)見解之探討,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 月。
張淑華,給付行政與行政職能,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7 月。
劉如慧,論行政機關選擇公法與私法手段之自由-以德國法為中心,台大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頁72。
蕭允強,制度性保障之研究-理論的回顧與展望,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1 月。
蕭淑芬,日本憲法生存權保障原理與構造之研究-由生存問題之歷史發展探討,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12月,頁91。

四、其他
林嘉誠、朱浤源,政治學辭典,五南,三版,2001年11月。
林紀東、鄭玉波、蔡墩銘、古登美、邱聰智、蘇永欽等,新編基本六法參照法令判解全書,五南,二十八版,2008年3月。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網站:www.judicial.gov.tw
立法院網站:www.ly.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www.law.moj.gov.tw



貳、西文部分
I BOOKS
Beer, Samuel H. (1993), To Make a Nation:The Rediscovery of American Federalism,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etham, D.(1996) ,“Theorising Democracy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D. King & G. Stoker, (eds.) , Rethinking Local Democracy,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ing Ltd.
Bovaird, T. (2002)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Emerging Trends and Potential Future Directions", in E. Vigoda,ed.,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Caiden, G. E & Caiden, N. J. (2002),“Toward More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E. Vigoda, 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Cr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Douglas W. Rae (1971) ,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s, New Haven,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Goetz, Edward G & Clarke, Susan E.(eds) (1993), The New Localism: Comparative Urban Politics in Global Era, Newbury Park : SAGE Publications Inc.
Keller, L.F. & Perry, D. C. (1991), “The Structures of Government", in R. D. Bingham, (ed.), Managing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Practi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idwinter, A. (1995), 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Reform or Decline?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ing Ltd.
Rhodes, R. A. W & Marsh, D. (ed.) (1992), Policy Network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Rao, N. (1994),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Vermont: Dartmouth Publishing Co.
Rosenbloom, D. H. (1998),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4th ed. , New York: McGraw-Hill Co.
Sabatier, Paul A. & Jenkin-Smith Hank C. (eds.) (2000),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Salamon, L. (ed.) (2005), The Tools of Governance: 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oker, G. (2006), The Politics of Local Government, (2nded) ,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ing, Ltd.
Tyler, T. R. (1998),“Trust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V. Braithwaite & M. Levi, ed. , Trust and Government,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Wilson, J. Q. (1998), Bureaucracy: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 New York: Basic Brooks.

II JOURNALS
Bevir,M. & Rhodes, R. A.W(2003),“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Changing Patterns of Governance in Britain,"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81, No. 1, pp. 41-62.
Bourney,J.(1999),“Census 2000: A Status Report for Local Governments",Public Management, Vol. 81, No. 10, pp. 25-27.
Bovens, M. & Zouridis, S.(2002),“From Street-Level to System-level Bureaucracies: Ho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y is Transforming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and Constitutional Control",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62, No.2, pp. 174-184.
Bowling,C.J.and Wright, D.S.(2006),“Chang and Continuity in state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Across For Decad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58, No. 5, pp. 429-443.
Davls,J.(2002),“The Goverance of Urban Regeneration: A Critique of t h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The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80, N0. 2, pp. 301-322.
Elazar, Daniel J. (1980)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Covenant: Biblical Origins and Modern Developments", Publius: The Journal of Federalism, Vol. 10(Fall 1980) : pp. 28-35.
Horgan, G. W. (2003) ,“Devolu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The Emergence of Intergovenmental Affairs Agencies",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ol. 18, No. 3, pp. 12-22.
Rusaw,A.C.(1997), “Reinventing Local Government: A Cas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rough Community Learn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Vol. 20, No. 4, pp. 419-432.
Smith,M. J. (1998),“Reconceptualizing the British Stat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hallenges to Central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76, No. 1,pp. 45-72.
Vigoda, E. & Golembiewski, R. (2001),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the Spirit of New Managerialism: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hallenge for Governanc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31, No. 3, pp. 273-29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紀俊臣,地方自治法規分類與效力定位,中國地方自治學會,1999年7月。
2. 王保鍵,論地方自治監督與司法救濟-趨向新夥伴關係,國家發展研究,第4卷第2期,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5年6月,頁142~146。
3. 丘昌泰,論行政委員會與權力分立論法理爭議的解決,憲政時代,第11卷第1期,1985年7月,頁36。
4. 吳庚,行政法爭訟制度的發展,全國律師,2月號,2003年2月15日出版,頁3。
5. 吳信華,「憲法疑義」與「機關爭議」之訴訟類型,月旦法學教室,第31期,2005年5月,頁12~13。
6. 李建良,自由、平等、尊嚴(上)-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2月,頁1
7. 陳英鈐,大法官會議對憲法解釋之程序標的與拘束力-由憲法主義與法律主義談起,立法裁量與司法審查關係之探討-以憲法為中心(下),憲政時代,第26卷第3期,2001年1月,頁67~69。
8. 李建良,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上) ,憲政時代,第29卷第1期,2003年7月,頁2。
9. 李惠宗,地方自治之本質及地方自治團體法律地位之研究,憲政時代,第23卷第1期,1996年9月,頁16。
10. 李惠宗,地方自治立法監督之研究,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3期, 2002年4月,頁8。
11. 李惠宗,地方自治事項之定性與法規監督-從台中市行動電話基地台設置管理自治條例被宣告違法談起,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0期,2007年11月,頁198~200。
12. 周志宏,修憲與地方自治的地殼變動,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年8月,頁67。
13. 城仲模,二十一世紀行政法學發展的新趨勢,法令月刊,53卷12期,2002年12月,頁31。
14. 張晏瑲,我國憲政體制下地方自治的定位,法令月刊,54卷10期, 2003年10月,頁21~22。
15. 張錕盛,行政法學另一種典範期待:法律關係理論,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6月,頁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