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01: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錦珍
論文名稱:商職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成癮之影響—以生活適應為中介變項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on Internet Addiction:Life adjustment as a moderator
指導教授:陳美紀陳美紀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商業教育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網路成癮
外文關鍵詞: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life adjustmentinternet addi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探討商職生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與網路成癮現況;以及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成癮之影響,並進一步了解生活適應對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方式進行調查抽樣,共發放480份,回收428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89.2%。根據所得資料經描述性統計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卡方檢定與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研究假設的考驗,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壹、商職生之網路使用行為呈現偏高狀態,生活適應情況大致良好而網路成癮的傾向則偏低。
貳、網路使用行為對生活適應有顯著正向影響。
參、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成癮有顯著正向影響。
肆、生活適應對網路成癮有顯著正向影響。
伍、網路使用行為會藉由生活適應進而影響網路成癮。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first,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life adjustmen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Secon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o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life adjustment as a moderator.The 480 business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urveyed, effect response was 428, and effective rate was 89.2%.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 Reliability Analysis, Chi-square tests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usiness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and life adjustment is higher leveled, but Internet addiction is lower leveled.
2.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has positive effect to life adjustment.
3.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has positive effect to internet addiction.
4.Life adjustment has positive effect to internet addiction.
5.Life adjustment was the mediator between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and internet addiction.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目錄 Ⅳ
圖次 Ⅵ
表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 8
第二節 生活適應 11
第三節 網路成癮 17
第四節 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與網路成癮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3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5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8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6
第一節 研究樣本特性分析 56
第二節 商職生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與網路成癮之現況分析 60
第三節 不同網路使用頻率與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及網路成癮之關聯性 62
第四節 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及網路成癮之迴歸分析 78
第五節 生活適應為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中介變項 85
第六節 研究假設驗證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99
附錄 105
附錄一 問卷審查之學者專家名單 105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06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10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33
圖3-2 研究流程圖 36

表次
表2-1網路使用為 10
表2-2生活適應之定義摘要表 12
表2-3生活適應之定義摘要表 13
表2-4生活適應之定義摘要表 14
表3-1問卷回收說明 38
表3-2「網路使用行為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41
表3-2「生活適應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42
表3-4「網路成癮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43
表3-5「網路使用行為量表」之效度分析 45
表3-6「生活適應量表」之效度分析 47
表3-7「網路成癮量表」之效度分析 48
表3-8「網路使用行為量表」各分層及全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49
表3-9「生活適應量表」各分層及全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49
表3-10「網路成癮量表」各分層及全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50
表3-11「網路使用行為正式量表」各構面之題號及題數 51
表3-12「生活適應正式量表」之各構面、題號及題數 51
表3-13「網路成癮正式量表」之各構面、題號及題數 52
表4-1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59
表4-2 網路使用行為各層面及全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61
表4-3 生活適應各層面及全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61
表4-4 網路成癮各層面及全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62
表4-5每週平均上網次數與商職生網路使用行為之卡方考驗 64
表4-6每週平均上網次數與商職生生活適應之卡方考驗 66
表4-7每週平均上網次數與商職生網路成癮之卡方考驗 70
表4-8每週平均上網時間與商職生網路使用行為之卡方考驗 72
表4-9每週平均上網時間與商職生生活適應之卡方考驗 74
表4-10每週平均上網時間與商職生網路成癮之卡方檢定 77
表4-11 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對網路成癮之迴歸分析假設檢定表 80
表4-12網路使用行為對生活適應之迴歸分析假設檢定表 81
表4-13網路使用行為對生活適應之迴歸分析 81
表4-14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成癮之迴歸分析假設檢定表 83
表4-15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成癮之迴歸分析 83
表4-16 生活適應對網路成癮之迴歸分析假設檢定表 84
表4-17生活適應對網路成癮之迴歸分析 85
表4-18 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對網路成癮之迴歸分析假設檢定表 86
表4-19生活適應為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成癮之中介效果分析 87
表4-20網路使用頻率對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與網路成癮關聯性分析之研究假設結果 89
表4-21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假設結果 90
一、中文部分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1999)。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心理。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健任(2004)。國中生網路遊戲成癮傾向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7)。TWNIC 2007年1月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TWNIC 2008年1月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大業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江南逸(2003)。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沉迷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佳霓(2002)。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的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李佳蓁(2005)。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學習成就之探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清山(1992)。心裡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胡文彬(2006)。大學生之網路使用行為對其生活適應產生的差異性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正昌(2000)。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統計軟體應用。台北:巨流圖書。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游森期(2003)。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楊佳幸(2001)。高雄區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董潔如(2003)。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沈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鄭英瑋(2004)。網路使用對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盧浩權(2005)。青少年網路沈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高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縣。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戴秀津(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第11期。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 and health.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Baker, R. W., & Siryk, B. (1984). Measure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 179-189.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renner, V. (1996). An initial report on the online assessment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 first 30 days of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70, 179-210.
Brenner, V.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 879-882.
Chen, S. H., & Chou, C. (1999, Augus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in Taiwan.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107th American Psychology Annual convention, Boston, USA.
Chou, C., & Hsiao, M. C. (2000).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s, and pleasure experience—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 Educ. 35(1): 65–80.
Egger, O., & Rauterberg, M. (1996). Internet behavior and addiction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November 24, 2004 from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supportgp.html.
Griffiths, M. (1996). Gambling on the internet: A brief note.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2(4), 471-473.
Griffiths, M. D.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Gackenbach, J.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Griffiths, M. D. (2000). Does Internet and computer “addiction” exist?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 Cyberpsychol. Behav. 3(2), 211–218.
Kaplan, P. S.&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New York: McGraw-Hill.
Lin, S. S. J., & Tsai, C. C. (1999, August).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high schoolers in Taiwan.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107th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APA) Annual Convention, Boston, USA.
Morahan-Martin, J. M. (19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Internet use and abuse. Cyberpsychol. Behav. 2(5), 431–439.
Morahan-Martin, J. M., & Schumacker, P. (1997). Incidence and x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aperpresented at the 105th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APA) Annual Convention, Chicago, USA.
Morahan-Martin, J. M., & Schumack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 Human Behav. 16, 13–29.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merican Psychological
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 Psychol. Rep. 79, 899–9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