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份
1、 方至民、鐘憲瑞(2006),策略管理:建立企業永續競爭力,前程文化。
2、 司徒達賢 (1995),策略管理,遠流出版社。
3、 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國際車輛產業報告,第162期,11頁。
4、 永豐金控研究總處 (2007/12/31),台灣研究專案評析。
5、 車輛工業月刊 第145期,41—44頁。
6、 車輛工業月刊 第146期,48、49頁。
7、 車輛工業月刊 第149期,27-30頁,108頁。
8、 車輛工業月刊 第152期,46-52頁
9、 車輛工業月刊 第154期,106、107頁。
10、 李明軒、丘如美(1999)譯,競爭優勢,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1、 林建煌(2003)譯,策略管理,智勝文化。
12、 吳思華 (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三版,臉譜出版社。
13、 官坤林 (2003),台灣晶圓代工產業分析與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交
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14、 洪世傑 (2005),中國大陸汽車產業聚落興起對台灣汽車產業影響分
析,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15、 洪宿惠(2004)譯,策略管理,台灣西書出版社。
16、 帝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04) 年報。
17、 陳禹誠 (2005),汽車碰撞零組件競爭策略之研究—以東陽集團為
例,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8、 許永生 (2000),在資訊家電時代對台灣PDA產業的發展機會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19、 許是祥(1986)譯,企業策略管理,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
20、 陳振祥 (1999),ODM策略理論架構與實證,國立台灣大學商學院碩士
論文。
21、 陳振祥(2007)譯,策略管理,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22、 陳良政 (2004),台灣傳統升級與創新模型之研究—以明安國際新產
研發為例,立德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陳麗芬 (2007),模擬2020年台灣汽車製造業發展情境-探討台灣車廠
存續與否之關鍵因素,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24、 郭明秀(2001),高階經營團隊與組織運作、競爭策略及經營績效關係
之研究-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企管研究所論
文。
25、 張保隆、陳瑋玲(2007)譯,企業策略與競爭分析:工具與應用,台灣
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6、 黃進華 (2007),大陸汽車重要零組件發展趨勢與台灣產業因應策略,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27、 傅玉芬 (2004),台灣IC測試產業競爭策略之研究,育達商業技術學
院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28、 童承方 (2003),台灣IC設計服務業廠商競爭策略之研究,以F公司為
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29、 楊森薈 (2007),台灣之日系與非日系汽車零組件業風險分攤之比較
研究,彰化師範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
30、 楊慧芬 (2007),汽車產業大未來,財訊出版社。
31、 蔡明佑 (2006),我國的車燈產業,金鼎證券。
32、 鄭崑竹 (2004),台灣覆晶封裝競爭策略分析-以S公司為例,國立中
山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劉靜渡 (2005),台灣高科技廠商營運模式與競爭策略之研究-以新竹
科學工業園區廠商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34、 謝凱宇、林舒柔(2003)譯,現代策略管理,科大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35、 蕭淳澤 (2004),台灣玻璃產業競爭策略之分析,世新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
36、 戴志言 (2004),全球化下兩岸汽車產業互動模式與競爭比較,工業
技術研究院 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37、 戴志言 (2005),台灣汽車產業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之發展機會分
析,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二、 英文部分
1、Aaker, David A (1984).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
2、Andrew,K.(1971),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Homewood,
III:R.D.Irwin.
3、Ansoff, H. Igor.(1990) And McDonnell Edward, Impla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
4、Barney,J.B.(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7,99-120.
5、Bourgeois .L.J.III,Duhaime, I.M., and Stimpert,J.L.,(1999).Strategy
Management: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2nd ,Fort Worth,Texas:The Dryden
Press.
6、Chandler.A(1962),Strategy and Structure.
7、Collis, D. J. and Montgomery C. A (1997)., Corporate Strategy : Resources
and theScope of the Firm, irwin, Chicago.
8、Glueck, W. F. & L. R. Jauch (1980),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olicy ,N. Y. :McGRAW-HILL.
9、Hamel, Gary and C. K. Prahalad (1991),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 .68,pp.79-91.
10、Handerson,B.D(1989),The Origin of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December 1989):139-43.
11、Hill, E. W. L., and Jones G. R (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 5th
ed.,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2、Hofer, C. W. and Schendel D (1985)., Strategy Formation : Analytical
Concepts West Publishing Co.,.
13、Kotler,P.Marketing Management (1967)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14、Naylor, T.H., & Thomas, C (1984)., Optimization models in Strategic
Planning,Elsevier Science,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15、Ohmae,K.(1983),The Mind of Strategist.
16、Pitts,R.A.and Lei,D.(2000).Strategy Management :Buuild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2nd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17、Porter, M. E (1980).,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sis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
18、Porter, M. E(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19、Quinn, J. B(1980) ., Strategies of Change : Logical Incrementalism,
Homewood, Ill : Irwin.
20、Steiner, G. A. and J. B. Miner(1977), Management Policy and Strategy : Text,Reading and Cases, N. Y. : Macmillan,.
21、Weihrich , Heinz(1982),“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Vol.15,No.2,p.60.
網站
1、 CAPA 網站 ,www.capacertified.org
2、 公開資訊觀測站, mops.tse.com.tw 。
3、 日本自動車工業協會,http://www.jama.or.jp。
4、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http://www.caam.org.cn。
5、 台灣區車輛同業公會網站,http://www.ttvma.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