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錦蓉(2002)。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之內容分析。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保進(2004)。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田德森(1991)。現代地圖學理論。北京:測繪出版社。
石再添、鄧國雄(1999)。高級中學地理(一)。台南:南一。
伍德(1996)。地圖權力學(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家、溫蓓章譯)。台北:時報文化。(原出版年:1992)。
江碧貞(2000)。我國國小課本的地圖教材~橫向聯繫與縱向銜接之
探討。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8,347-379。
沈坤宏(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世界觀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
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199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洪美齡(1997)。嘉義市國小社會科教師的世界觀教學現況研究。國
民教育研究學報,3,45-73。
洪美齡(2003)。由九年ㄧ貫社會領域課程談世界觀教育。教師之友,44(4),2-9。郭金水(1992)。國際化時代的國小社會科教育。國民教育,33(3、4),2-11。
姜善鑫、張長義、朱子豪、李建堂(2004)。高級中學地理(一)。台
北:三民。
海也一隆(2003)。地圖的文化史。王妙發(譯)。香港:中華書局。(原出版年:2002)。
徐明珠(2005年8月)。從建構世界觀到台灣教育的國際化。郭秋勳
(主持人)。世界觀教育、品德教育、創造力教育、性別教育。
培養新世紀的國民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夏忠平(2001)。虛構地景的現實性:論地圖世界觀的構成與展開。
立人學報,1,29-52。
夏黎明(2002)。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新店:遠足文化。
國立編譯館(1998)。高中經濟地理下冊。台北:作者。
陳國川(1995)。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朝陽(1999)。鄉土教材在世界觀教育上的應用。教師之友,40(4),10-14。
陳慧芳、石慶得、聞祝達(2004)。九年ㄧ貫國民小學地圖教材內容
之探討。地圖,14,195-205。
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岳修平譯)(2006)。台北:遠流。
(原著出版年:1993年)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
:作者。
張同湘(2002)。歐洲古航海地圖與福爾摩沙。南台文化,2,2-14。
張秀雄(1995)。世界觀導向的公民教育。中等教育,46(6),26-40。
黃景裕(民83)。我國小學世界觀教育課程實施。臺海兩岸,冬字號。46-59。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馮朝霖(2005年8月)。曖昧、謙卑、參化~新世紀世界觀教育。何東墀(主持人)。世界觀教育、品德教育、創造力教育、性別教育。培養新世紀的國民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曾國鴻(1997)。英國的科技與職業學校。台北:師大書苑。
彭曉婷(2004)。世界觀教育之表徵:國小四、五、六年級社會教
科書中地圖教材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程建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楊孝榮(1989)。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
研究法(809-831頁)。台北:東華。
楊明華(2003)。國小六年級社會教科書世界觀教育內涵之分析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葆禎(2003)。網路數位地圖的使用與教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聞祝達、石慶得(1999年8月)。資訊時代的地圖學教育。1999跨世紀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蔡佩芳(2000)。世界觀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合作行動研究—以四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清華(1987)。社會科教學的新途徑-「全球教育」課程分析。教
育文粹,16,12-19。
鄧國雄(1997)。鄉土情、世界觀~台灣鄉土地理教育的發展。國教
月刊,44(3、4),43-48。
劉怡亭(2002)。世界觀教育的課程發展。百齡高中學報,2,113-122。歐用生(1992)。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46頁)。台北:師大書苑。
賴進貴、郭俊麟(1999年8月)。古老地圖在地理教育之應用。1999跨世紀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賴進貴、陳玉文、葉高華、黃清琦(2004)。台灣地圖觀點之研究。地圖,14,31-42。
賴進貴(2003)。地圖中的世界~人文、科技、探索。科學發展,365,6-15。
簡妙娟(2003)。世界觀教育的教學策略。教師之友,38(4),40-45。簡妙娟(1992)。國民中學學生世界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佩如(2005年8月)。全球教育課程行動研究結果與省思~ㄧ個台灣案例。何東墀(主持人)。世界觀教育、品德教育、創造力教 育、性別教育。培養新世紀的國民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魏曼伊(2000)。大陸小學語文教科書之政治意識型態分析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西文部份
Anderson, C. J. & Anderson, L. F. (1977). Glob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An overview. Social Education, 4(1), 34-37.
Banks J. (1994). Multiethn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Boardman, D. (1983). Graphicacy and geography teaching. London: Groom Helm.
Becker, J. M. (1979). The world and the school: A case for world- center-
ed education. In J. M. Becker (Ed.), Schooling for a global age(pp.14-18). New York: McGraw-Hill.
Bennett, C (1992). Strengthening multicultur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in the curriculum. In D. Bragraw, & W. S. Thomsom,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 global approach(pp.28-32). New York, N. Y.: The American Forum for Global Education.
Cornbleth, C.(1982).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th ed.). London: Macmillan.
Cole, D. J. (1984).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global education: A possible merger. Theory Into Practice, 23(2), 151-154.
Carlson, H. L., & Holm, C.(1999). Global thematic units are passports to learning. Social Education, 60(2), 80-81.
Dent, B.D.(1989). Cartography~thematic map design. Dubuque IA: Wm. C. Brown.
Diaz, C. F., Massialas B. G., & Xanthopoulos J.A.(1999). Global perspectives for educator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Freidman, T. L. (2005).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roux.
Grant, C. A. & Ladson–Billings, G.(Eds.)(1997). 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hoenix‚ AZ: Oryx Press.
Gottfredson, Gary D., Nettles S. M., & McHugh B.(1992).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Rep. No. 27).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Goodland, J. I.(1986). The learner at the world’s center. Social Education, 50(6), 424-436.
Hendrix, J. C.(1998). Globalizing the curriculum. Clearing House, 71(5), 305-309.
Hughes-Wiener, G. (1988). An overview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0(2), 139-158.
Johnson, J.(1994). Global issues in the middle school grades 5-8.(3rd ed.). Boulder, Co: Enter for Teach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Kassarjian, H. H. & Kassarjian, W. M.(1988). The impact of regulation: A content analysis.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11, 269-285.
Merryfield, M. M.(1996). Restructuring the way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world: Global education in American schools. 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十二)(199-221)。台北:教育資料館。
Muller, R. (1989). A world core curriculum. Social Education, 53(5),
284-286.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1982). Position statement on global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uthor.
Sutton, M., & Hutton, D. (Eds.).(2001). Concepts and trends in global education. Bloomington: ERIC Clearinghous for Social Studies/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Skeel, D. J.(1981). Global education. In Jack Allen(Ed.), Education
in the 80’s: Social studies(pp.88-99).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