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1: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宥靜
研究生(外文):Yu-Ching Chu
論文名稱: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ing Styl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陳聰文陳聰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ong-We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偏差行為
外文關鍵詞:parenting styleattachment relationshipdelinquent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8
  • 點閱點閱:8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的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樣本為699位彰化縣公立學校國中學生,研究工具包括「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依附關係量表」及「偏差行為量表」,再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中學生的父母管教方式以威信開明型最多,而以專制獨裁型最少。
二、國中學生的依附關係以同儕依附的程度最高,父親依附的程度最
低。
三、國中學生的偏差行為以違規犯過的程度較高,犯罪觸法的程度較
低。
四、國中男生的偏差行為程度高於女生;但女生的同儕依附程度高於
男生。
五、國中一年級學生的依附關係程度較高,而三年級學生的父母採寬
容溺愛型管教方式及其偏差行為程度較高。
六、國中學生高社經地位的父母管教以威信開明型較多,而高社經地位的學生其母親依附、父親依附程度較高。
七、父母採威信開明型管教的學生其母親依附、父親依附和同儕依附程度較高。
八、父母採冷漠忽視型管教方式的學生其偏差行為的程度較高。
九、國中學生的母親依附和父親依附關係越佳,偏差行為的傾向就越
低。
十、國中學生的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及依附關係對偏差行為具有
預測力。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of parenting styl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total of 699 students responded to a set of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Parenting Style Scale, Inventory of Parents and Peer Attachment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Scale.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 one-way ANOVA, one-way M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a) male students had more delinquent behavior than female ones, but female students had better peer attachment than male ones;(b) the seventh-grade students had mor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than the others;(c) the ninth-grade students had more delinquent behaviors than the others;(d) students with high SES inclined to parents attachment and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than those with low SES;(e) the more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the students had, the bette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the students had;(f) the more neglect parenting style the students had, the more delinquent behaviors the students had; (g)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parent attachment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h) background variables, parenting style an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delinquent behavior.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0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0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0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0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的理論內涵與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依附關係的理論內涵與相關研究---------------------28
第三節 偏差行為的理論內涵與相關研究---------------------46
第四節 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7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7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78
第三節 研究工具-----------------------------------------80
第四節 研究步驟---------------------------------------- 8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現況-- 8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及
偏差行為之差異情形------------------------------- 95
第三節 國中學生的父母管教方式與其依附關係及偏差行為之
差異情形------------------------------------- 114
第四節 國中學生的依附關係及偏差行為之關係分析------- 119
第五節 國中學生的父母管教方式及依附關係對偏差行為的預
測作用----------------------------------------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31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35
英文部份--------------------------------------------- 143
附錄
附錄一 國中學生生活狀況調查問卷 -----------149
附錄二 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使用同意書----------------- 155
附錄三 依附關係量表使用同意書--------------------- 156
附錄四 偏差行為量表使用同意書--------------------- 157

表次
表 2-1 Maccoby & Martin雙向度父母管教圖------------ 19
表 2-2 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 22
表 2-3 國內學者對「偏差行為」定義整理 ------------46
表 2-4 Sheldo體型性格理論 ---------------------51
表 2-5 偏差行為分類整理表 ---------------------- 62
表 3-1 彰化縣95學年度學校規模整理表 -------------- 79
表 3-2 有效樣本的基本資料分析 ----------------- 80
表 3-3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 81
表 4-1 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之現況 ----------------- 90
表 4-2 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之人數與百分比 ---------- 91
表 4-3 國中學生依附關係之現況 -------------------- 92
表 4-4 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現況 ------------------- 92
表 4-5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的χ2考驗結果 -- 96
表 4-6 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的χ2考驗結果 -- 97
表 4-7 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的事後比較結果 97
表4-8 不同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的χ2考驗結果 98
表4-9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依附關係各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 差 --- 99
表4-10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依附關係各層面的單變量考驗 -100
表4-11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依附關係各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 差 --- 101
表4-12 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依附關係各層面的單變量考驗-----102
表4-13 不同社經地位國中學生在依附關係各層面的平均數與標
準差 ----- 103
表4-14 不同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依附關係各層面的單變量考驗-104
表4-15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各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105
表4-16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各層面的單變量考驗-----106
表4-17 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各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107
表4-18 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各層面的單變量考驗-----108
表4-19 不同社經地位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各層面的平均數與標
準差 --------------- 109
表4-20不同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各層面的單變量考驗--110
表4-21不同父母管教方式國中學生在依附關係各層面的平均數
與標準差 ------------------- 115
表4-22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國中學生在依附關係各層面的單變量
考驗 ---------------------------- 116
表4-23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各層面的平均數
與標準差- ---------------------- 117
表4-24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國中學生在偏差行為各層面的單變量
考驗 ---------------------------- 118
表4-25 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 ---120
表4-26 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與依附關係對其偏
差行為整體之階層迴歸分析 -------123
圖次
圖 2-1 Becker 的父母行為模式----------------------------20
圖 2-2 依附行為系統-------------------------------------35
圖 2-3 依附模式-----------------------------------------40
圖 2-4 行為之常態分配範疇-------------------------------48
圖 2-5 偏差行為之內涵-----------------------------------48
圖 2-6 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關係---------------------------49
圖 3-1 研究架構圖---------------------------------------7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淑女(1994)。家庭暴力對青少年暴力及犯罪行為的影響。社區發展
季刊,68,191-209。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天惠(1983)。少年問題行為之輔導。少年輔導工作手冊,台灣台東
地方法院編印,49-57。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市: 濤石文化出版。
吳秀櫻(1987)。一般青少年與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
較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穎(2007)。青少年的分離-個體化、與父母依附及其對人際互動、憂鬱的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1988)。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
吳芳萍(1996)。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輔導對國小高攻擊性兒童輔導效果
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萬春(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娟、歐陽儀(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30(2),33-58。
呂民濬(1993)。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研究之回顧與心
得。社會福利,106,10-16。
呂清發(2003)。受保護管束少年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威辰(2001),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
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
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美智(2001)。家庭因素、子女道德觀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愫嫻(2004)。少年犯罪,臺北市 : 五南。
林正文(1987)。暴力少年犯的人格特質 : 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台
北:五南。
林生傳(1997)。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青瑩(1998)。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師範大
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柏廷(2006)。國中學生依附關係、自尊、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關係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娟(2005)。國中生學業成就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較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法務部(2007)。少年犯罪概況統計資料。2007年12月10日,取自
http://www.moj.gov.tw/mp001.html。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
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
徐百儀(2002)。國中生父母採取忽視型管教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芝鳳(2000)。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
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83)。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秀慧(2001)。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休閒意願、休閒無聊感與偏差
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昭容(2004)。父母教養方式對高中/高職 /五專學生抽煙/喝酒/嚼檳榔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秋桂(2004)。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華葆(1991)。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台北:三民。
張楓明(1998)。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南
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鈿富(1994)。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原因與輔導策略之研究。
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張德銳(1986)。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
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6)。教育統計資料。2008年1月2日,取自
http://www.edu.tw。
許春金(198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系。
許春金(1996)。犯罪學。台北:三民。
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
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
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佳琪(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武天(2007)。國中學生同儕關係、偏差行為與中途輟學之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姿廷(2003)。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
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羿足(2000)。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以台中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敬淑(2006),青少年依附、自尊與行為適應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瑩珊(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粹馨(1997)。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的顯著考驗。教育研究,5,1-14。
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
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怡芳、曾育真(2003),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嘉義:南華教
研所。
彭駕騂(1985)。青少年問題探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素蓮(1995)。學生的偏差行為輔導。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5),64
-67。
黃富源(2000)。少年暴力犯罪相關因素之研究—家庭結構、動力與社
會學習觀點以論。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研究報告之一二一,正中書局。
黃惠玲(2004) 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至誠(2000)。社會學。台北:揚智。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
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較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1978)。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學校因素。青少年行為與輔導
─學校道德教育與訓導工作的檢討。
楊淑萍(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1996)。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行政院青年輔導委
員會第四處編。
廖成敏(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依附型態對衝突因應處理方式及
社會適應之影響。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齊力、董旭英編(2003),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嘉義:南華教
研所。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
劉俊良(2001)。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對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
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祉(1988)。台北市完整家庭與破碎家庭子女失調行為之比較研究。
文化大學福利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清景、施茂林(1998),最佳實用六法全書。台南市,大偉。
蔡文輝(1986),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德輝、楊士隆(1994)。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00)。幫派入侵校園之問題與對策。學生輔導,
65(11),9-17。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戴薏珊(2004)。大學生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同儕依附與自我認同之
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彥(1996)。家庭因素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警政學報,28,
139-155。
謝高橋(1983),社會學。台北:巨流。
羅基聰(1986)。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的生活適應、父母管教態度與偏
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豐良(2001)。社會控制對兒童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尹翎(2000)。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南華大學教育社
會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建文等(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蘇素美(1988)。國中學生刺激尋求動機、學校環境知覺與偏差行為關
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英文部分
Abrahamsen,David (1944). Crime and the Human Mind. New York:Columlia University Press
Aichorn, August(1935). Wayward Youth. New York:Viking Press Ainsworth, M. D. S.,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Ainsworth, M. D. S. (1989). Attachments beyond infa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44, 709-716.
Akers, R. L. (1997). Criminological Theories: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2nd ed.) CA.:Roxbury Press.
Armsden, G. C., & Greenberg, M. T. (1987).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y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6, 427-452.
Barber, B. K. (1996).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Child Development,67, 3296-3319. EJ545015.
Baumrind,D. (1968). Authoritarian vs. authoritative arental control. Adolescence, 3, 255-272
Baumrind,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al of Early Adolescence,11, 56-95.
Becker, H. S.(1963).Outsiders: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Black, D. A., Heyman, R. E.& Slep, A. M.(2001). Risk factors for child physical abuse. A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6, 121-188.
Block, J. H.(1979). Parental Agreement-Disagreement on Child Rearing Orientations and Gender-Relate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in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82039).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Vol.2 Sepa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Bowlby, J.(1979).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 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
Cavan, R. S., Ferdinand, T. N. (1981). Juvenile Delinquency(4th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icchetti, D., & Barnett, D. (1991). Attachment rganization in maltreated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 and sychopathology, 4, 397–411.
Cohen, L. E., & Kleugel, J. R. (1978). Determinants of juvenile court disposi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3, 162-177.
Darling, N. (1999). Parenting style and its orrelat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7896)
Elder,G.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 241-262.
Evans,K.S.(1998). Attachment and self-esteem Issues in the Live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8304)
Glueck,S.&Glueck,E.(1962)。Family Environment and Delinquency. Bosten:Houghton Mifflin Co. Goldberg, S. (2000). Attachment and development.Madison Avenue,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ttfredson, M. & T. Hirschi (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berg, B. M. (1995). Adolescent separation- individuation and borderline psychopathology. Doctoral dissertation, Yeshiva University.
Grogan,H.&Grogan,G.(1971).The Criminogenic Family:Does Chronic Tension Trigger Delinquency?Crime and Delinquency,14,220-225.
Hindelang,M. J.(1973)Causes of Delinquency:A partial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Social Problems, 20,471-487.
Hirschi, T.(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l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ffman, L. W. (1977). Changes in family roles, socialization, and sex dif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2, 644-657.
Holmes, J.(1993. John Bowlby and Attachment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Jensen, L. C.,& Kingston, M.,(1986).Parent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lassen,K.J.M.(2000).Attachment and foster childre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8867 )
Laible, D.J., Carlo, G., & Raffaelli, M. (2000).The differential relations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to adolescent adjustmen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ece, 29, 45-59.
Lamb,M. E.(1986).The father’s role :Applied perspectives. New York: Wiley.
Lemert, E.(1955).Social Pathology, New York: McGraw Hill.
Lemert, E. (1972).Human deviance,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control. 2nd Ed. N.J.: Prentice-Hall.
Liberman, M.(1995). Attachment to mother/ attachment to father: Links to peer relations in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Concordia University, Montreal, Quebec, Canada.
Maccoby,E. E.,& 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 Mussen(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Vol.4 (pp.1-101).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rcus, R.F.(1999).A gender-link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antisocial behavior in young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4, 33-46
Melby, J. N.(1993).Family context of adolescent academic
compet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8496)
Michels,V.G.J.(1996). Self-reported parental history,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child abuse potential.
Patterson,G.R.(1986). Performance models for antisocial boy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432-444.
Pfefferbaum, B. & Wood, P. B. (1994). Self-report study of implusive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anl of Adolescence, 5,295-302.
Quay,H.C.(1987).Patterns of Delinquent Behavior.Handbook of Juveniale Delinquence .
Robinson, P. (1978). Parents of beyond control adolescents. Adolecence,13, 116-119.
Ryan, R. M.&Lynch,J.H.(1989).Emotional autonomy versus detachment:Revisiting the vicissitudes of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Child Development, 60, 340-356.
Sears, R. R.,Maccoby,E.E.,&Levin,H.(1957).Patter of Child Rearing. New York:Happer&Row.
Suess, G. J.,Grossman. K.E.,&Sroufe, L.A.,(1992). Effects of infant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father on quality of adaptation in preschool:From dyadic to individual organization of sel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5, 43-65.
Sutherland, E. H. & Cressey, D. R. (1974). Criminology(10th).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Tittle, C. R.& R.F.Meier.(1990) Specifying the SES/Delinquency Relationship. Criminolog, 28, 2271-299.
Weiss, R. S. (1982). Attachment in adult life. In Parkes, C.M, & Stevenson-Hinde, J. (Eds.), The place of attachment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Basic Books.
Weiss, R. S. (1993).The attachment bond in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In C. M. Parkes, J. Stevenson-Hinde & P. Marris (Eds.),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cycl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Williams, W. C.(1958). The PALS Stests: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22,497- 49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