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第十版)。台北:五南。
王文琪(1995)。國中生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秀燕(2001)。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純鶴(2005)。高職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中市高職學生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王彩鸝(2008年6月1日)。宅童重度迷惘。聯合晚報,A9生活版。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淑秋(2006)。台南市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智弘(2007)。網路成癮青少年之家人陪伴與關懷─孩子網路沉迷的可能成因與因應策略(下)。2007年12月31日,檢索自:台灣心裡諮商資訊網, http://www.heart.net.tw/epaper/212-1.htm。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王健任(2004)。國中生網路遊戲成癮傾向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王鳳儀(1999)。新科技對小團體傳播之影響:從電腦中介傳播談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王樂成、林祐聖和葉欣怡譯(J. Slevin著)(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The internet and society)。台北:弘智(原出版於2000年)。
王鍾和、李勤川和陽琪譯(A. Arkoff著)(1984)。適應與心理衛生(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台北:大洋(原出版於1968年)。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交通大學校園網路策進會(1995)。Internet:無限拓展你的視野。台北:松崗。
交通部(2007)。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2007年7月31日,檢索自:交通部 http://www.motc.gov.tw/survey/20070629094122_1.wdl。
行政院研考會(2006a)。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2007年5月30日,檢索自:行政院研考會 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774935671.pdf。
行政院研考會(2006b)。數位落差調查。2007年5月30日,檢索自行政院研考會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7749335171.pdf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朱麒璋(2005年3月18日)。沉迷電玩 打壞身體久坐脊椎歪 按到肌腱炎 盯成青光眼 後遺症可怕。星報,C8版。
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曉君(2005)。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私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杜偉安(2004)。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何秀珠(1993)。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文聰(2003)。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林以正、王澄華(2001)。性別對網路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之影響與中介效應。輔導季刊,37(4),1-10。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私立南華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倖妃(2007年5月11日)。廣義單親家庭二二○萬戶 全台每天177對離婚冠亞洲。2007年7月11日,檢索自:台北市教育e週報網站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511075930OKL。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春暉(2004)。2004年網際網路使用者行為剖析。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7年9月1日,檢索自: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網站 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
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網路沈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學刊,2-12。
周麗端(2007)。打造新家園。2007年5月30日,檢索自:愛家基金會網站 http://www.family.org.tw/~sff1/modules/magazine/article.php?articleid=140。
吳永裕(1995)。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怡靜(2000)。資訊教育家長信心調查。天下雜誌,233。
吳秀玉(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秀伶(2006)。國中學生心理需求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吳紋如(2004)。許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從家庭因素論子女偏差行為發展。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9。2007年12月11日,檢索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39/39-25.htm
吳萬春(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吳瓊汝(1997)。國中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卓美玲(2001)。中小學生網路學習之使用與滿足。國立清華大學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柯文生(2003)。學童網咖沉迷與偏差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柯志鴻(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因子研究。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柯志鴻(2005)。網路成癮疾患診斷準則。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新竹縣大華技術學院。
施香如(1998)。國中學生、教師對學生問題行為的態度與歸因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施香如(2001)。遴惘、迷繭一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俞筱鈞譯(D. H. Powell著)(1996)。適應與心理衛生-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台北:揚智文化(原出版於1983年)。
韋樞(2006年12月21日)。網路改變生活 媒體找出新商業模式。2007年5月30日,檢索自:大紀元電子報,http://www.epochtimes.com/b5/6/12/21/n1564858.htm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高雄縣教育網(2007)。各級學校。2007年12月26日,檢索自:高雄縣教育網 http://www.ks.edu.tw/ 。
翁秀祺(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孫育智(2003)。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孫旻儀、王鍾和(2007)。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165-193。孫鴻業(2007)。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分析報告。2007年7月31日,檢索自:資策會FIND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170 。
資策會(2007)。2007台灣地區家庭連網調查。2008年1月9日,檢索自:資策會FIND網站 http://www.find.org.tw/mit/20071116/survey2007fw_03.html。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玉蘋(2004)。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世明(2004)。網路文化與網路特性。網路社會通訊期刊,37。2007年8月30日,檢索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37/37-33.htm
黃淑絹(1999)。國小學生家庭氣氛與社會科創造表現之關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黃雅彗(2006)。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以新莊地區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德祥(2002)。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煌鏞(1988)。家庭內聚型態與貧童行為困擾、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2004)。大學校院學生網路使用型態及其對學習與身心之影響。2007年8月30日,檢索自:教育部網站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0688001/tanet/tanet-IPR/network_effect.htm
陳江水(2003)。家庭環境對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2008年6月16日,檢索自:南投文教電子版,19,http://nirc.encntc.edu.tw/web/ntedu/19/19-2-4.htm。陳佳琪(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陳玟如(2005)。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春秀(2001)。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私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康宜(2007)。漫長暑假兩萬獨居兒日子難過。2007年10月4日,檢索自:國語日報網站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51045
陳羿足、董旭英(2002)。探討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重新思考「家庭氣氛」的測量內涵及建構一個家庭解釋的新方向。教育研究月刊,94,71-87。陳清美(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淑惠(2003)。擬像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學生輔導,86,13-32。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陳詩涵(2006)。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家庭氣氛與親子衝突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舜文(1999)。仁與禮:台灣民眾的家庭價值觀與工作態度。應用心理研究季刊,4,205-227。陳曉開、袁世珮譯(D. Tapscott著)(1998)。N世代:主導二十一世紀數位生活的新新族群。台北:麥格羅希爾(原出版於1998年)。
高淑清(2004)。家庭溝通課程意涵建構與教學實踐之研究。嘉義:濤石。
許美瑞(2001)。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淑惠(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家庭相關因素與網路成癮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2001)。e 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莊明貞(19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網路成癮症。基層醫學,19(2),35-40。曾懷瑩(2001)。MUD 研究初探:多元方法探討「龍域傳奇」中的虛擬社區,使用與滿足,以及使用者的虛擬化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錦弘(2004年10月16日)。家有國中生 補習第一 沒有娛樂。聯合報,C7教育版。
游森期(2001)。E 世代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之輔導策略。學生輔導季刊,74,34-43。鉅亨網(2007)。調查:中國46%網癮少年童年心理受創 逾9成對父母有敵意。2007年11月4日,檢索自:鉅亨網 http://house.pchome.com.tw/news/news.php?sn=953
溫毓麒 (1992)。從影響生活型態的因素談親子關係。國民教育,32,47-49。彭淑芸、饒培倫、楊錦洲(2004)。網路持迷要素關連性模型之建構與分析。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9(2),67-84。
楊景森(2004)。國中學生家庭氣氛家長參與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詹素珠(1995)。教師口語行為、國中學生自尊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廖思涵(2007)。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瑞隆(2000)。暴力犯罪少年家庭特徵與家庭生活經驗。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學前青少年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
鄭麗珍(2005)。缺角的家庭─建構單親家庭支持體系。益學網,2008年6月2日檢索自 http://www.eshare.org.tw/eshare_response_Text.asp?Txt_ID=414。
薛雪萍(2000)。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玲君(1995)。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蔡明富、吳武典(2001)。國小資優學生學校生活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1),41-56。蔡恒翠(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瑞全、林適湖(2005)。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探討。北縣成教,25。賴和鴻、黃麗卿(2003)。台灣某高中與專科學校青少年自評家庭功能狀況:十年變化的比較。台灣家醫誌,13,130-137。
賴美秀(2006)。手足關係之探究。網路社會通訊期刊,57。2008年6月19日,檢索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52.htm
聯合新聞網(2007a)。反抗父母威權 小五童壓制父貼地。2007年9月30日,檢索自: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4054640.shtml。
聯合新聞網(2007b)。網電玩上癮 美醫界提案列精神病。2007年9月30日,檢索自: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LIFE/LIF2/3899068.shtml。
張幼芳(2006年6月29日)。孩子迷網症與家人溝通用紙條。聯合報,C8教育文化版。
張麗梅(1992)。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盧浩權(2005)。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高中生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盧麗卉(2002)。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明松(1999)。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家庭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蕃薯藤網路調查(2005)。2005台灣網路使用調查。蕃薯藤網路調查,2007年7月15日,檢索自:蕃薯藤網路調查, 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5/chart/a.php?fid=5
蕃薯藤網路調查(2006)。小朋友網路行為調查。蕃薯藤網路調查,2007年7月15日,檢索自:http://survey.yam.com/kids/chart/a.php?fid=11
蕃薯藤網路調查(2008)。97台灣網路使用調查結果統計。蕃薯藤網路調查,2008年7月13日,檢索自:http://taiwan.yam.org.tw/survey/survey97/q14_.htm。
顏如佑(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子之研究。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謝青儒(2001)。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謝秀芬(1986)。家庭與家庭服務。台北:五南。
謝毓雯(1998)。青少年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度之關係研究:建設性思考與社會支持的角色。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鴻源、張菀倫、張立嵐(2003)。台灣地區ICQ 使用者的動機與滿足之初探。2003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11-12,822~837。
謝龍卿、黃德祥(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29-62。
謝龍卿(2003)。青少年生活壓力、網路成癮與攻擊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簡宏光(1997)。臺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思嘉 ( 1985 )。家庭氣氛與管教態度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2-208。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婉麗(2002)。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蘇芬媛(1996)。電腦網路虛擬社區之初探性研究—以MUD 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幼獅。
魏鈺珊(2006)。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T. L. (1994). Drug abuse and identity: Linking micro and macro factor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5(1), 159-174.
Armstrong, L., Phillips, J. G., & Saling, L. L. (2000).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53, 537-550.
Baym, N. K. (1995). The emergence of community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n S. Jones(Ed.). Cybersociety: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pp. 138-163). Thousand Oaks, CA: Sage.
Cao,F. L., Su,L. Y., & Gao,X. P. ( 2006). Internet overuse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7), 441-443.
Carlson, Torie Evan (1998). Family in transition : Russia childre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anada : 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Culnan, M. J., & Markus, M. L. (1987).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F. M. Jablin, L. L. Putnam, K. H. Roberts. & L. W. Poter(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pp. 420-443). Newbury Park, CA: Sage.
Cohen,O. (1994). Family functioning : Cohension and adaptability of divorced fathers and mothers in raising their children. Family Therapy , 21, 35-45.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 ).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enton, R. E., & Kampfe, C. M. (199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variables and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A literature review. Adolescent, 29(114), 475-495.
Dewey, E.A. (1971). Family atmosphere. In A.G. Nikelly(Ed.), Tech- niques for behavior change(pp. 41-47).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 Norton.
Feldman, S. S., & Gehring, T.M. (1998).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family cohesion and power across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 59, 1034-1045.
Flook, L. & Fuligni, A. J. (2008) . Family and school spillover in adolescents' daily lives. Child Development, 79(3), 776-787.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support group. Is there truth in jest? Retrieved January 14,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usr.rider.edu/~suler/psycyber/supportgp.html.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pp. 61-75).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Hopkins, J. L. (1983). Adolescence : The traditional year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Kandell, J. J.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11-17.
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 (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in J. G. Blumler & E. Katz(Eds.) .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pp. 21-26). Beverly Hills:Sage.
Kiesler, S., Siegel, J., & Mcguire, T. W. (1984).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y, 39(10), 1122-1134.
Kinard, E. M., & Helen, R. (1984). Marital disruption : Effects of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5, 90-115.
Korgaonkar, P. K. & Wolin, L. D. (1999).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web usag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9(2), 53-68.
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Kiesler, S., Mukopadhyay, T., & Schorlis,W. (1997). 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9), 1017-1031.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Psychoogyl Measurement, 30 (3), 607-610.
Kubey, R. W., Lavin, M. J.,Barrows, J. R. (2001). Internet use and collegiate academic performance decrements: early finding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1(2),366-382.
Kurdek, L. A., & Sinclair, R. J. (1988). Adjustment of young adolescents in two-parent nuclear, stepfather, and mother-custody famili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6(1), 91-96.
Loytsker, J., & Aiello, J. R.(1997).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ts personality correlates.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April 11, 1997.
Maccoby, E. E., Bauchan, C. M., Mnookin, R. H., & Dornbusch, S. M. (1993). Postdivorce roles of mothers and fathers in the lives of their childre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7, 24-38.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atsuba, M. K. (2006). Searching for self and relationships onlin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9(3), 275-284.
McCormick R. A., & Smith, M. (1995). Aggression and hostility in substance abusers: The relationship to abuse patterns, coping style, and relapse triggers. Additive Behaviors, 20(5), 555-562.
Moos, R. H., & Moos, B. S. (1986).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manual(2nd ed.).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 13-29.
Niemz, K., Griffiths,M & Banyard, P. (2005). Prevalence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rrelations with self-esteem,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 and disinhibi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8(6), 562-570.
Olson, D., Russell, C. S., & Sprinkle, D. H. (1989). Circumplex modle : Systemic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families. New York: Haworth Press.
Olson D.H. (2000).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2, 144-167 .
Peng, Y. & Zhou, S. (2007). Relationship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in adolescents.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5(4), 418-419, 439.
Perry,K. E. & Weinstein,R. S. (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ildren’s schooling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4), 177-194.
Raviv, M. (1993).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exual addicts and pathological gamblers.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9(1), 17-30.
Sandy S., Fran M., Roy M. K., & Greg B. (1999). An Adlerian model for the etiology of aggression in adjudicated adolescents. Family Journal, 7(2), 135-147.
Suler, J. (1996). The psychology of cyberspace. Retrieved October 28,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psycyber.html
Suler, J. (1998). Adolescent in cyberspace. Retrieved December 1,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adoles.html
Suler, J. (1999). To get what you need: Healthy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 385-394. Retrieved October 28,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getneed.html
Wallace, P. (1999).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lis D. (1997). Just click no. New Yorke. Retrieved March 3,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sycom.net/iasg.html
Young, K. S. (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oronto, Canada, August 15, 1996.
Young, K. S. ( 1997). 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 Pr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Retrieved December 13,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habitforming.pdf
Young, K. S. (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Inc.
Young, K. S. ( 1999). Internet addiction : 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Retrieved December 13,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symptoms.pdf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415.
Young, K. S. & Rogers. R C. (1998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25-28.
Young, K. S., & Rodgers, R. C. (1998b).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ril,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