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琪 (1995)。國中生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
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華、徐易男 (2007)。資優班聯合考試的爭議及省思。教育資料
與研究,75,149-162。
王全益 (2005)。私立高職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
台北縣為例。玄奘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金香 (2003)。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秀燕 (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柏元 (1999)。臺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
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財印 (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強 (2007)。國中資優生自我概念、生活滿意度與憂鬱傾向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芬 (1991)。保護管束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
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蓁蓁 (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
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銘煜 (2008)。莫忘初衷,止於至善。中縣教育鐸聲,97(上),6-9。
毛連塭 (1989)。如何發揮資優教育的功能。國小特殊教育資料,9,
1-2。
史英 (2003)。之子之資,優游幽優。人本教育札記,171,42-43。
白博仁 (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對自我概念的關係。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白麗美 (1998)。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動機關係之研
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崑中 (1996)。青少年所知覺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
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車文博 (2001)。人本心理學。台北:東華。
何淑妃 (199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之研究。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佳霓 (2002)。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
性的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國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 (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秀華 (2005)。高職學生身體意象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 (1992)。幫助資優生成為健康快樂的資優人─談如何指導資
優生。台灣省高級中學數理資優教育研討會專題演講講詞。
吳武典、陳秀蓉 (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
生活適應。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87-104。
吳盛木 (1982)。心理學。台北:三民。
吳清山 (1996)。教育發展與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吳清山、林天佑 (1998)。轉型領導、互易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
24,63-64。
吳裕益、侯雅齡 (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
心理。
吳意玲 (1993)。國中學生的困擾問題、因應策略與求助行為之研究。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新華 (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
22-36。
吳萬春 (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卿 (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
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佩玲 (2003)。國中少年生活風格、父母參與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
研究─以台北縣偏遠地區國中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慧 (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
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李國勝 (2005)。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雅芳 (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
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麗蘋 (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
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馨嫻 (2006)。國中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生
活適應之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如瑩 (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宏五 (2004)。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之調查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石能 (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
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原住民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士翔 (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
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林世欣 (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玉慈 (1999)。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合懋 (1995)。學校主管與企業主管轉型領導之比較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邦傑 (198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正昇教育科
學社。
林邦傑 (197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1-78。林妙俞 (2006 )。平凡資優生?!─ 從東西文化看資優教育。美育,150,25。
林明地 (2001)。轉型領導與超越轉型領導。師鐸,16,90-103。台
北:中國教育學會。
林怡岑 (2007)。國小學童情緒能力、自我概念、控制信念與生活適
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林柏廷 (2006)。國中學生依附關係、自尊、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關
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政龍 (2006)。臺北市青少年的休閒參與特性對生活適應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家屏 (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霞 (2002)。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
係與生命意義之實驗研究。國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林清山、張春興 (198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林清山 (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淑理 (1999)。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林創栢 (2007)。國中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領導技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
林碧真 (1999)。高職導師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志亭 (2005)。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學業成
就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佑玲 (2002)。國小兒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
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玉玲 (2006)。談資優班之茫、忙、盲。臺灣教育,640,26~27。邱皓政 (1996)。青少年的自我分化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科會專題
研究。
邱皓政 (2003)。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
素研究。教育心理研究,26,85-131。
邱霓敏 (2001)。高雄市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
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進雄 (1993)。學校行政領導研究。台中:台聯。
姚開屏、翁儷禎 (2003)。因素分析於醫療衛生研究資料處理上之應
用。技術報告。
洪冬桂 (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洪若和 (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
91-134。
洪鳳美 (2005)。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
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
侯雅齡 (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1-23。
范熾文 (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
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范熾文 (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敎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台
中教育大學學報,19(2),1-22。
時蓉華 (1989)。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
高慧容 (2007)。我國當前資優教育相關行政問題之探析。教育研究
月刊,153,90-101。
唐永泰 (2001)。魅力領導與追隨者效能影響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0(2),167-204。
馬藹屏 (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
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徐振堃 (2001)。台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
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旻儀 (2005)。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行為表現之關係。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翠華 (2006)。從轉型領導觀點談高職導師班級經營之研究。南華
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8。
許麗美譯 (2003)。家有資優兒:父母教養指南。台北:心理。
張昭仁 (2001)。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能力
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二版)。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 (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東華。
張恕鳳 (2006)。國小資優生自我概念、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習適應關
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美 (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
導通訊,36,88-95。
張潤書 (1997)。行政組織再造方案。行政院研考會。
張慶勳 (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對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
能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慶勳 (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高雄:復文。
莊明貞 (1986)。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榮俊 (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
究。國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慧珍 (1986)。國中教師教導方式及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生活適
應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怡汎 (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
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 (1979)。教育的理念。台北:文景。
郭為藩 (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啟瑞 (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惠雯 (2005)。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教師期望知覺、父
母期望知覺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廷嘉、戴嘉南 (2003)。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中學
報,11,99-114。
陳木金 (2006)。從班級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
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32-62。
陳正文 (1997)。人格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陳永發 (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科學業成績、學業成敗歸因及學
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李綢 (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0,93-100。
陳志平 (2004)。資優生的人事智能。資優教育季刊,91,22-28。
陳佳渝 (2002)。我國大學校院校長轉型領導與領導效能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君 (2003)。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觀念之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
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治豪 (2005)。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
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芬 (1996)。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俊生 (2002)。促進學校教育革新的關鍵─轉型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18,16-28。
陳春蓮 (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校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玲 (2006)。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同儕關係與其自我概念之
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照雄 (1978)。台北市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自我概念之分析研
究。談教育與心理。台北:大台北打字印刷公司。
陳嘉惠 (2001)。國小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學生文化關係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莫麗珍 (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
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拓榮 (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
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黃佳儀 (2003)。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
年級學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黃振彰 (2006)。六堆地區青少年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玲 (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相關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惠秋 (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
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芳 (2006)。國中導師領導行為、學生自我效能與班級集體效能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傳永 (1999)。校長轉型領導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東
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 (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譯 (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
應用。台北:心理。
黃輝雄 (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動機關係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紋貞 (199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
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明正 (2006)。資優生親師應有的角色扮演。師友月刊,472,25-26。詹幼儀 (2004)。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敎師變革接受度:以九年
一貫課程變革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路君約 (1981)。少年人格測驗指導手冊修訂本。台北:中國行為科
學社。
楊妙芬 (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
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楊國樞 (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楊
國樞、張春興編著: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市:環宇出版社。
趙心暐 (2005)。國中生的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富年 (1970)。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曉美 (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
程之實驗結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
文,未出版。
黎建球 (1999)。青少年價值建構與人格發展。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
會論文集。
蔡文山 (2001)。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
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民教育研究集刊,9,173-201。
蔡玉瑟 (1995)。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
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富 (1994)。書法治療對國小過動兒童問題行為與自我概念輔導
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蔡易珊 (2007)。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結構之檢驗與影響自我概念因素
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俊傑 (1992)。山地、平地國中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生活
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恒翠 (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蔡培村、武文英 (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
文化。
蔡進雄 (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
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安順 (2007)。高職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
之研究─以台東縣某高職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商業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惠 (2006)。國中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
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雅菁 (1998)。國民小學校長運用轉型領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焜輝 (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輔導研
究,6。
劉樂農 (2006)。高雄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及生活適
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劉燕饒 (2001)。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
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
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永和 (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保禎和簡仁育 (1987)。心理衛生。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靜瑩 (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欽銘 (1980)。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特質之分析。中國測驗年
刊,27,3-44。
盧欽銘 (1981)。我國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
理學報,14,115-124。
簡宏光 (1998)。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
中山國小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 (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
理學報,11,63-86。
簡茂發 (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
理學報,17,99-120。
簡茂發 (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薛育青 (2005)。國小資優生資優標記接受度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
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薛雪萍 (2000)。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謝惠卿 (2002)。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顏綵思 (2004)。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
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魏銘相 (2006)。國小高年級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麗敏、黃德祥 (1995)。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五南。
羅佳芬 (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
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羅婉麗 (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
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建文 (1978)。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
報,12,123-132。
二、英文部份
Adams, H. E. (1972).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The Roland
Press Company.
Adkins, A. N. (2002).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stress and coping
behaviors on college adjustment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On-line]. Abstract from: ProQu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 Item: 3045834.
Alawiye, O. (1986). The self-concept of children, and the perceptions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from schools in Ghaha and Gambi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8(1), 100A. (AAT 8709681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t)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Aspy, D. N., & Roebuck, F. N. (1977). Kids don’t learn from people they
don’’t like. Amherst. MA: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ss.
Barber, B. L. (1994). Support and advice from married and divorced
fathers: Linkage to adolescent adjustment. Family Relations, 43,
433-438.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Y: The Free Press.
Bass, B. M. (1990). From Transactional 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Learning to Share the Vis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8, 19-31.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4).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1992 and beyond.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14(5), 21-27.
Boarine, A. (1985).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urke, R.J., & Weir, T. (1978). Sex difference in adolescent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98,
277-288.
Conger, J. A. (1988). Charismatic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Conley, D. T., & Goldman, P. (1994). Ten propositions for facilitative
leadership. In J. Murphy & K. S. Louis, Reshaping the
principalship: insight from transformational reform effort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Conley, D. T., & Goldman, P. (1994). Facilitative leadership: How
principals lead without dominating. Eugone, Oregon: Oregon
School Study Concil.
Cooley, C. H. (1902). Human and the social order.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Crain, R. M., & Backen, B. A. (1994). Age, race, and difference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elf concept:Evidence from a behavioral acquisition,
cintext-dependent model.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3, 496-511.
Davis, G. A., & Rimm, S. A. (2004).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5th ed.). Boston: Alley & Bacon.
DeVellis, R. F. (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Dess, G. G., & Picken, J. C. (2000). Changing roles: 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8(3), 18-34.
Dusek, J. B. (1978).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concept adolesc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89484)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Fitts, W. H. (1965).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Manual. LA: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ranken, R. (1994). Human motivation(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 / Cole Publishing Co.
Hattie, J. (1992). Self-Concept.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orn E. M., & Childre A. (1996). Assessing adaptive behavior,
assessing infants and presshooler with special needs, 2th, 462-490.
Hurlock, E. B. (1974).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Hurlock, E. B. (1980).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 life-span approach.
New York: McGraw-Hill.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Retrieved January 5,
2004, from York University, Toronto, Ontario website:
http://psychclassics.yorku.ca/James/Principles/prin10.htm
Jennifer, A. O., & Abraham, S. (1999).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body weight, gender, 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4, 69-80.
Johnson, K. (2001). Integrating an effective component in the curriculum
for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Gifted Child Today, 24(4), 14-18.
Jourard, S. M. (1974). Healthy personality: An approach from the
viewpoint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New York: McMillan.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self-concept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s.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1, 47-96.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 California:
Wadsworth.
Kathleen, L. L., Melinda, R. P., & Christine, C. G. (2003). Teacher
expectations of student behavior: Which skills do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deem necessary for success in the classroom.
(CD-ROM). Abstract from: ProQuest Fil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AAT 07488491.
Kevin, M., & Mzobanzi, M. (2001).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self-concept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s.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1, 47-96.
Kohlberg, L. (1984).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s.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Kouzes, J. M., & Posner, B. Z. (1987). The leadership challe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ristina, T., Ricciardelli, L. A., & Robert, W. J. (2000). Gender tatis and
self-concept as indicators of problem eating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among children. Sex Role: A Journal of Research, 43(7-8), 441-458.
Lajoie, S., & Shore, B. (1981). There myths? The overrepresentation of
the gifted among dropouts, delingquents and suicide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3(3), 138-143.
Lamborn, S., Mounts, N.S., Steinberg, L., & Dornbusch, S.M. (1991).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5), 1049-1065.
Lashway, L. (1996). Ethical Leadership. ERIC Digest 107, 1-3.
(from http://darkwing. Uoregon, edu/~ericcem/digest 107.html).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Leithwood, K. (1994). Leadership for school restructuring.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0(4), 498-518.
Lindgren, B. C., & Fisk, L. W. (1976). Psychology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Lissa, K. J. (1990). The stability of self-concept during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 a six-year follow-up study.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 14-43.
Livson, N. Z., & Peskin, H. (1967). Prediction of adult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2,
509-518.
Log, R. (200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toward work: An evaluation of
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student form). Measurement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3, 222-233.
Marsh, H.W. (1989). Age and sex i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elf-concept:
Pre-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107-116.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 Y.: Harper & Row.
McDaniel, E. (1994).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owa:
Wm. C. Brown Publishers.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adows, P. M. (1997). Teacher leadership style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Morelock, M. J. (1972). Giftedness: The view from within.
Understanding Our Gifted, 4(3), 11-15.
O’ Connell, T. S. (2001). Self-concept: A study of outdoor adventure
education with adolesc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Plucker, J., & Stocking, V. (2001). Looking outside and inside: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of gifted adolescents. Exceptional
Children, 67, 535-548.
Robbins, S. P. (198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Roe, K., & Muijs, D. (1998). Children and computer games- A profile of
the heavy user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2),
181-200.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Y: Basic Books.
Savin-Walliams R. C., & Demo A. H. (1984). Developmental change and
stability in adolescent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0,
1100-1110.
Sergiovanni, T. J. (1990). Adding value to leadership gets extraordinary
result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nell, R. S. (2001). Moral foundations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Human Relations, 54(3), 319-342.
Suler, J. (2000). Identity management in cyberspace.
(from http://wwwl.rider.edu/uler/suler/psycyber/identity
anagement.html)
Tallent, N. (197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and others. New York: Dvan Nostrand.
Vanderark, S. (1989). Self-esteem, creativity, and music: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0342)
Williams, J. H. (1973).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concept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in first grade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66(8), 378-381.
Young, J. F., & Mroczek, D. K. (2003). Predicting intraindividual
self-concept trajectories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6(5), 589-603.
Yukl, G. A. (1994).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Zilli, M. G. (1971). Reasons why the gifted adolescent underachieves and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o this problem.
Gifted Child Quarterly, 15, 27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