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俊杰(2003)。運動電影的文化意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嵩音譯(1993)。誘惑純潔的心靈-對漫畫書的惶恐,傳播研究里程碑。台北:遠流。(原著:Sharon A. Lowery Melvin L. DeFleur:Mileston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艾雷迪(1997)。國內漫畫與文學結合的現況(上)。幼獅文藝,3,88-93。艾雷迪(1997)。國內漫畫與文學結合的現況(中)。幼獅文藝,4,92。艾雷迪(1997)。國內漫畫與文學結合的現況(下)。幼獅文藝,5,89。古采艷(1997)。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上),幼獅文藝,84(1),87-91。
古采艷(1997)。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下),幼獅文藝,84(2),86-90。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新聞稿(2006)。94年度國民運動行為調查結果說明會。資料來源: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PF_Bulletin.aspx
李金銓(199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淑汝(2001)。國小學童閱讀漫畫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及其社會真 實認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學。吳奕賢(2003)。運動漫畫內容與價值觀意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吳曉雯(2001)。運動漫畫在運動社會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北縣體育,14,83-85。
邱建章(2005)。熱血的生活-我們的體育課。學校體育,15(86),127-140。林志展(2000)。漫畫、意識形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林典謨(1977)。高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在我國教育上的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林文昌(1997)。漫畫的教育功能及其影響。文訊雜誌,97,32-34。林政儀(1999)。漫畫暴力內容與國中生暴力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漫畫人物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林振茂(2003)。中部地區國小資優學生閱讀漫畫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林義男 (1980)。大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習型態與學習成果關係。輔導學報,13,79-128。林淑貞(1996)。漫畫所引發的青少年效應。國文天地,12(2),70-76。林佳蓉(2002)。媒體識讀在綜合活動領域的應用-以漫畫識讀為例。國民教育,43(1),49-54。林惠涓(1995)。漫畫能載舟亦能覆舟。北縣教育,9,26-28。
岸本松史(1995)。解讀漫畫大戰-看漫畫會使孩子功課進步。精湛,26,78-79。
張元培(1997)。《灌籃高手》漫畫對於體育運動之教育意涵。中華體育,11(3),35-41。張建成(2004)。國中生的流行文化:以漫畫閱讀及偶像崇拜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1),149-167。
張德永(1995)。漫畫作為兒童讀物之省思。北縣教育,9,40-42。張振成(1995)。學生次級文化的認識與引導。菁莪季刊,7(2),35-41。張栢烟、許雯婷(2004)。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內涵分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1),254-264。
陳錦忠(1995)。圖像和語文語言的結合-漫畫語言。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22。
陳鎰明(1992)。體育教學的潛在課程。中華體育,6(3),34-37。陳鎰明(1998)。次級文化如何應用在體育教學上。中華體育,1(4),26-34。陳嘉陽(2003)。教育概論。台中: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振貴(1996)。大學生的休閒活動與現代價值觀的確立。訓育研究,35(1),67-70。陳育淳(2004)。為何要教視覺文化。美育,137,55-60。許嘉晉 (2006)。運動漫畫閱讀對學童運動價值觀與休閒運動參與影響之研究—以《灌籃高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黃明玉(1991)。我國高中學生體育運動價值觀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黃雅芳(1998)。台灣漫畫文化工業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黃政傑(1986)。淺在課程概念評析。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63-179。
黃淑貞(1995)。應用大眾傳播於環境教育-理論與實務。教育資料集刊,20,99-110。湯之萱(1997)。漫畫閱讀行為調查報告。文訊月刊,(97),44-52。
趙寧(1992)。傳播就是教育。社教雙月刊,47,18-19。
葉乃靜(1999)。漫畫對大學生的意義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6(1),33-47。歐綉瑜(1997)。以幻想主題取逕探討台灣流行漫畫價值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
蔡宗展(2003)。從漫畫的圖像魅力探討運動漫畫的價值。國民體育季刊,32(6),63-67。蔡州宙(1999)。台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漫畫人物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蘇蘅(1993)。傳播研究調查法。台北:三民。
蘇蘅(1994)。青少年閱讀漫畫行為與其認知社會真實的關聯性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2-0301-H- 130-002-T)。
蘇蘅(1994)。青少年閱讀漫畫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新聞學研究,48,123-145。蘇蘅(2001)。漫畫世界-本文、解讀與想像。近代中國雙月刊,143,14-23。鐘明珠(2005)。國小學童運動漫畫識讀能力與運動社會學習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鐘蔚起(1981)。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蕭湘文(1997)。日本漫畫書對學齡兒童價值觀之影響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2-H- 034-005)。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出版社。
戴鑑廷(1997)。大眾傳播對人們負面影響的探討-以電視及網路為例。國教之聲,30(30),49-53。二、英文部分
Anonymous (1997). Comics strip character teacher health.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8(9), 6.
Cha, K. M. (2005). Sports Manga Gets in the Game. Publishers Weekly, 252(16), 25-26.
Clements, R. (1991). Making the most of movement narrative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2(9), 57.
Davey, D. (2003). Cartoons, comics, and animation. School Library Journal, 49(12), 87.
Mohr, D. J., Townsend, J. S., & Pritchard T. (2006). Rethinking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mbining lifetime leisure activities and sport education to encourage physical activity. Physical Educator, 63(1), 18.
Gibbs, A. (1997). Focus groups. University of Surrey: Social Research Update, from http://sru.soc.surrey.ac.uk/SRU19.html
Holt, B. J. (2006). Thinking seriously about using the funn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17(1), 23-25
Hannon, J. C., & Pellet, T. L. (2005). Influence of activity mode on feeling states of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or; 62(3), 145.
Hill, G. M., & Cleven, B. (2005). A comparison of students’ choices of 9th grade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by exhnicity.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89(2), 16-23.
Rogers, M. F., & Myles, B. S. (2001). Using social stories and comic strip conversations to interpret social situations for an adolescent with asperger syndrome.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6(5), 10-13.
Snyder, E. E. (1997). Teaching the sociology of sport: Using a comic strip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ociology, 25(3), 239.
Shen, T. (2006). Trading cards to comic strips: Popular culture texts and literacy learning in grades K-8. Language Arts, 83(6), 545.
Sawyer, T. H. (2006). Point-counterpoint: The physically illiterate physical educator. Physical Educator, 63(1), 2.
Van den Bij AK, Laurant MGH, & Wensing M. (2002).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for older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2(2), 1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