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秉泰(2005)。競技運動教育之省思。國民體育季刊,34(4),43-49。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上)。台中市:作者。
何敏(1982)。如何解決優秀運動員的困難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1(1),31-33。杜偉安(2004)。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李韻如(2002)。一個優秀運動員的養成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李坤培(1999)。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活適應及影響選讀體育班因素之調查研究。臺大體育學報,3,179-238。李坤培(2003a)。高中體育班發展脈絡與課程規劃之研究。台大體育學報,6,61-84。
李坤培(2003b)。高中體育班發展的省思。學校體育,13(3),109-114。李坤培(2006)。高中體育班實施成效評估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1),33-46。李清楠(1984)。論運動員的生活、學業及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31-33。李慶生(1994)。中國醫藥學院運動績優生的問題與建議。國民體育季刊,23(4),48-51。邱芳玲(2002)。運動員對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12(4),54-59。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吳國銑(1979)。我國運動員成就與家庭因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林文進(1998)。大專運動績優生學業輔導策略之研議。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3(上),1-28。
林正常(1990)。運動績優生的學科涵養。中華體育季刊,12(1),116-117。
林正洲(2005)。台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林國棟(1984)。運動選手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4),44-49。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5(3),60-68。周宏室(2006)。體育班訪視之我見。學校體育,16(1),96-102。季力康(2000)。應重視對大學學生運動員之輔導工作。大專體育,47,3-4。武育勇(1984)。運動員的生活管理。國民體育季刊,13(4),34-38。紀政(1984)。論運動員之學業及就業。國民體育季刊,13(2),45-46。洪嘉文、詹俊成(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季刊,19(1),63-71。徐壯法(2004)。國訓中心辦理大學優秀運動員課業輔導之研究-兼論其適法性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莊翠玉(1997)。運動績優生就讀大專院校一般科系之學校適應情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郭南宏(1984)。運動、學業與生活。國民體育季刊,13(4),21-24。郭遐煒(2007)。台北縣立高中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專業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陳美華(2006)。運動員的生命敘說。石明宗、呂潔如(編),運動書寫(177-203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威諭(2006)。提升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陳龍雄(1989)。運動選手培訓的觀念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18(3),44-51。陳羿戎(2007)。運動員學業的成功經驗與影響因素之探究。2007兩岸體育與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37-49。
許義雄(1983)。體育的理念。台北市:現代體育。
許樹淵(1981)。運動績優保送升學科成績之比較分析。體育學報,2,121-127。許建民(1998a)。運動績優保送生的角色衝突。中華體育,12(2),10-13。
許建民(1998b)。運動績優保送生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7(4),102-109。教育部(1998a)。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作者。
教育部(1998b)。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學生成績考查試辦計畫。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9a)。特殊教育法規選輯。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9b)。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南投縣:作者。
教育部(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95年高中職學校特殊班。南投縣:作者。資料來源:http://www.tpde.edu.tw/compile/95高中職學校特殊班.xls
教育部(2008)。96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資料來源:http://140.122.72.62/Census/moreCensus 96學校體育統計年報pdf
張大昌(2003)。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瑞璋(2006)。台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張浩桂(2003)。運動代表對經營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張宏亮(1995a)。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因應策略。中華體育,9(2),21-28。張宏亮(1995b)。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習行為。中華體育,10(1),23-31。張宏亮(1995c)。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上)。國民體育季刊,24(2),77-84。張宏亮(1995d)。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下)。國民體育季刊,24(3),156-164。張宏亮(1996a)。從求助理論談教練對運動績優保送生的學業輔導。國民體育季刊,25(2),52-60。張宏亮(1996b)。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習困擾來源。台灣師大體育研究,2,33-44。葉麗琴(2002)。一位運動員的成長經歷與運動員認同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31(1),27-32。葉麗琴、陶淑瑗(2004)。從運動員認同談學生運動員生涯轉換的輔導。崇右學報,10(3),199-215。彭雅蘭(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縣,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亞洲大學)。黃保東(2004)。高中職體育班升學與就業之現況調查分析—以南部七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楗翔(2003)。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適應情形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雷寅雄(1994)。運動績優保送制度之我見。國民體育季刊,23(3),193-195。詹俊成(2002)。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詹清泉(1984)。運動員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4),41-43。蔡俊良(2000)。中學學生運動員的生涯困境與輔導。輔導季刊,36(2),26-30。廖逢錦(1975)。國立台灣師院大學體育系保送生與非保送生在學期間學科及術科成就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集刊,3,124-147。
樊正治(1984)。有感運動員的生活、學業及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25-30。鄭世仁(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潘麗菁(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運動員參與訓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盧心雨(2001)。運動員的學業。學校體育,11(2),115-116。
謝佳男(2000)。我國體育保送制度下體育保送學生面臨的問題。國民體育季刊,29(3),61-68。謝佳男(2001)。運動之路的起伏與調適-八位體育保送生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蕭秋祺(2005)。運動代表隊學生的挫折經驗挫折忍受力與挫折反應。學校體育,15(3),75-81。羅浩仁(2006)。高中體育班學生次級文化研究-以台北縣縣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二、西文部份
Adler, P., & Adler, P. A. (1985). From idealism to pragmatic detachment: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ege athle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8, 214-250.
Adler, P., & Adler, P. A. (1987). Role conflict and identity salience: College athletes and the academic role.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4(4), 443-455.
Bailey, W. S., & Littleton, T. D. (1991). Athletics and academe: An anatomy of abuses and prescription for reform. NY: Collier Macmillan.
Brody, C. M. (1976). The Peer Group. CA: General Learning Press.
Bromwell, P., & Gensler, H. (1997). The Student Athlete’s Handbook: The complete guide for success. NY: Wiley.
Castiglione, S. S. (1983). A comparison of college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student develop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work values, and needs-press variabl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3, 3265A.(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83-05, 620).
Pinkney, J. W. (1996). Coaching student–athletes toward academic success. In E. F. Etzel, A. P. Ferrante & J. W. Pinkney (2nd Eds.),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Athletes: Issues and Interventions (pp. 309-331).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trie, T. & Denso, E. (1999). A Student Athlete’s Guide to College Success: Peak Performance in Class and Life. Belmont, CA: Wadsworth.
Selleck, G. A. (1984). The student athlete's recruiting handbook: Suiting up for success. NY: Leisure Press.
Sedlacek, W. E., & Adams-Gaston, J. (1992). Predicting the academic success of student-athletes using SAT and noncognitive variabl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0, 724-727.
Toscano, P. A. (1982). The student athlete: A model for academic advise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3(5), 451-452.
Watt, S. K., & MooreⅢ, J. L. (2001). Who are student-athletes? New Direction for Student Services, 93, 7-16.
Yopyk, D. J. A., & Prentice, D. A. (2005). Am I an athlete or a student? identity salience and stereotype threat in student-athletes. Basic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7 (4), 329-336.
Zaritsky-Sockol, V. (1994). Student-athlete stress at the high school leve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University, Michigan,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