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7)。內政統計通報―95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台北:統計處。
王天佑(2002)。比較原漢國中學生家庭背景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模式。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4,101-130。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伯元(1998)。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月刊,441,13-16。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台灣師大教育研究,43,213-242。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雅雯(199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小兒童學業成就之關係。傳習,8,1-25。李咏吟(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建平(1996)。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清江(1983)。親職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1,95-141。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6,157-212。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錦鴻(2003)。外籍女性配偶家庭適應現況調查―以雲林縣為例。教育部委託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專案。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邱靜娟(1996)。國中生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孫中欣(1999)。學業失敗的社會學研究。台北:揚智。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徐藝華(2004)。他們不是過客―努力紮根的新台灣子民。師友月刊,441,26-33。馬信行(1985)。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政大學報,51,139-165。
馬藹萱(2003)。尋求「交會」的光芒―評夏曉鵑著《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231-237。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振宇(1988)。家庭教育。台北:三民。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維中(2006)。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韶霞、劉明松(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教育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教育部主要統計―95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統計。台北:教育部。
許怡珮(2003)。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傾向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陳作忠(2003)。屏東地區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68-75。陳展航、遲景上(2002)。外籍新娘子女身心發展遲緩之臨床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研究報告書。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探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月刊,441,20-26。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學教育研究,8,135-169。
楊旭銘(2003)。從兒童的文化差異認知及家長教育價值觀看其生活適應―以四為都市學校原住民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楊肅棟(1998)。原漢族別與學業成績關聯性之追蹤調查研究―以台東地區國小學生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院。
葉肅科(2004)。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33-149。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貴珍(2001)。外籍新娘跨文化適應與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蔡典謨(1994)。幫助孩子成功的教養方式。資優教育季刊,53,19-23。蔡典謨(1996)。資優生親職教育―透過家庭影響提高孩子的成就。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21,301-317。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盧美貴(1985)。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資優、普通兒童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師專學報,16,125。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薛承泰(1996)。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異。台灣社會期刊,20,49-84。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鍾文悌(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鍾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的模式與策略。幼兒教育年刊,15,189-206。
簡金福(1997)。屏東縣排灣族國小高年級學生不同家庭狀況與學業成就。原住民教育研究,1,158-175。簡茂發(1989)。國小資優及普通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測驗年刊,36,133-164。
顏秉璵、張建成、黃鴻文(1991)。桃竹苗地區山地小學學生家長、學校教育價值觀及其相關態度與行為。新竹師院山地教育研究小組。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西文部份
Bandura,A.(1971).Analysis of modeling process.In A.Bandura(Ed.),Psychological modeling:conflicting theories(pp.78-96).Chicago:Aldine Atherton.
Coleman.James S. (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95-120.
Cairney,T.& Ashton,J.(2002).Three families,multiple discourses:parental roles,constructions of literacy and diversity of pedagogic practice.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13(3),303-345.
Ginsburg,G.S.,&Bronstein,P.(1993).Family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Intrinsi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Child Development,64,1461-1474.
Henderson,A.(1989).The evidence continues to grow. Columbia,MD: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s in Education.
Maccoby,E.E.&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In P.H.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pp.1-101),New York:John Wiley&Sons.
Mcneal Jr.,R.B.(2001).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Outcome by Socioeconomic Status.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1, 30,171-179.
Williams,W.C.(1958).The PALS: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3,1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