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依出版先後排序)
(一)版本
文康:《兒女英雄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10月
文康:《兒女英雄傳》,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11月
(二)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同一朝代則以今人出版先後為序)
先秦、孟軻:《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先秦、韓非:《韓非子集解》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班固:《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
漢、荀悅:《(前)漢紀》,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2月
宋、吳淑:《江淮異人錄》,台北:新興書局,1984年6月
宋、李昉:《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宋、洪邁:《夷堅志補》,台北:新興書局,1984年6月
元、龍輔:《女紅餘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3年
明、施耐庵:《水滸傳》,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11月
明、鄒之麟:《女俠傳》,台北:新興書局,1969年
明、佚名:《劍俠傳》,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9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7月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陸人龍:《型世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醒世居士:《八段錦》收錄於《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2月
明、周楫纂:《西湖二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
清、李垣:《國朝耆獻類徵》,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不著出版日期
清、繆荃孫:《續碑傳集》,四庫善本叢書初編史部
清、楊鍾羲等輯:《八旗文經》,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6月
清、董恂:《還讀我書室老人手訂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
清、趙爾巽:《清史稿》,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清、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
清、曹雪芹、高鶚原著,其庸等校註:《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4月
清、昭槤:《嘯亭續錄》,台北:新興書局,1984年6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註》,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5年9月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1月
清、鐵保:《欽定八旗通志》,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2月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7月
清、鄂爾泰:《八旗通志初集》,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9月
清、石玉崑:《三俠五義》,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7年4月
清、楊鍾羲:《雪橋詩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清、雲槎外史:《紅樓夢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清、蘭皋居士:《綺樓重夢》,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7月
清、褚人穫:《堅瓠集》續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印行,1986年2月,
《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月
(三)專書(依出版先後排序)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上海:光明書局,1935年8月
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2月
蔣祖怡:《小說纂要》,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11月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12月
雷登貝克著、葉玄譯:《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0年7月
顧實:《中國文學史大綱》,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10月
寧遠:《小說新話》,香港:上海書局,1972年12月
蔡義忠:《從施耐庵到徐志摩》,台北:源流出版社,1973年
柳存仁:《明清通俗小說版本研究》,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73年
韓石秋:《清代文學史》,台北:百成書局,1973年10月
譚正璧:《中國文學史》,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10月
太田辰夫:《八旗文人傳記綜合索引稿》,汲古書院,1975年
蔣瑞藻:《彙印小說考證》,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3月
馮承基:《小說巵言》,台北:長安出版社,1975年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上海:上海書店,1980年2月
劉家駒:《清朝的八旗圈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8月
前野直彬:《中國文學史》,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9月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2月孟森:《清史講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2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新華書局,1980年5月
劉子清:《中國歷代著名小說史話》,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12月
程毅中:《古小說簡目》,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中國文學概說》,台北:開明書店,1982年2月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2月
馮沅君:《中國文學史》,台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2月
胡雲翼:《中國文學史》,台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2月
柳存仁:《中國文學史》,台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2月
范煙橋:《中國小說史》,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2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5月
錢靜方:《小說叢考》,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8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12月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1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6月
李文沛:《中國古代通俗小說閱讀提示》,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12月
潘銘燊編:《中國古典小說論文目》,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年
襲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6月
李樹青:《蛻變中的中國社會》,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11月
周作人:《周作人文選》,台北:洪範書局,1984年12月
應必誠:《曹雪芹與紅樓夢》,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1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4月
鄭振鐸:《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10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6年1月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1986年3月
楊樹藩:《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黎明圖書公司,1986年10月
馬幻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7年3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6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7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8月
余鳳高:《心理分析與中國現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8月
黎東方:《細說清朝》,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8月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2月
徐訏:《小說彙要》,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6月
俞汝捷:《小說24美》,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3月
一粟:《紅樓夢卷》,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
費修珊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2月
宮城音彌著、李永熾譯:《人性的心理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1990年4月
蔡可園纂:《清代七百名人傳》,台北:廣文書局,1990年4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8月
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張菊玲:《清代滿族作家文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年11月
楊紹旦:《清代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友聯印刷,1991年9月
朱淡文:《紅樓夢研究》,台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年12月
張春興:《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1992年2月
王關仕:《紅樓夢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2月鄺士元:《國史論衡》,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
曹亦冰:《俠義小說史話》,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1993年9月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瀋陽市:遼寧教育,1993年9月
張兵:《文康與兒女英雄傳》,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馬子富、劉麗紅:《中國清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李亦園、黃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8月
齊裕錕:《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高雄:駱駝出版社,1994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年4月
黃清泉等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紅葉文化公司,1995年5月
龔鵬程、林保淳:《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彙編》,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9月
傅騰霄著:《小說技巧》,台北:紅葉文化公司,1996年4月
孫遜•孫菊園:《古典小說精華選析》,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7月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11月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年3月
俞平伯:《紅樓夢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徐師志平、黃錦珠著:《明清小說》,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7年4月
盧卡奇:《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7月
趙建忠:《紅樓夢續書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12月
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1998年
胡仲權編:《武俠小說研究參考資料》,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11月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5月
韓秋白•顧清:《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3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美、馬克夢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
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收錄於《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28日
段啟明、汪龍麟編:《清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
陳捷先:《努爾哈齊寫真》,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6月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人文出版,2003年8月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
羅洛•梅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4年8月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2004年8月
美、艾梅蘭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美、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5年11月
(三)期刊論文:
孫楷第:<關於兒女英雄傳>,《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4卷6號,1930年11月
齊如山:<漫談兒女英雄傳>,中國一週第一四二期孔另境:<兒女英雄傳史料>,桂冠版《兒女英雄傳》附錄,頁895-896
趙景深:<兒女英雄傳中的大鼓史料>,桂冠版《兒女英雄傳》附錄,頁893-894
梁光明:<平話武俠小說兒女英雄傳撫談>,中國時報,1975年9月26日
馮承基:<談武俠小說發展之方向及其發生之時代>,《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小說之部三》,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10月,頁11-15
龔維英:<兒女英雄傳殘存質疑>,文獻第十八輯,1983年
彌松頤:<兒女英雄傳作者文康及其家世>,文獻第十八輯,1983年
林薇:<兒女英雄傳作者文康家世、生平及著述考略>,《文史》第18期,1983年。
吳宏一:<俠義與俠情>,聯合報,1984年10月18日
周伯乃:<中國古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國魂五月號三九○期陳葆文:<一逐孤雲天外去--短篇小說中的俠女形象探討>:《國文天地》第5卷第l2期,1990年5月,頁21-24陳葆文:<唐代小說中的「俠女」形象探析>:《東吳文史學報》第11期,1992年3月,頁29-47滕紹箴:<滿漢文化交融的傑作>:《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年第一期,頁107-111
張雪媃:<唐代傳奇中的女俠>:《當代》第一二六期,1998年2月,頁114-126張佳生:<論《兒女英雄傳》>:《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第一期,頁109-111
王偉康:<文康《兒女英雄傳》創作意旨與章回小說的藝術觀點>:《南京經濟區域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8年2月3日,頁33-38
謝明陽:<釋兒女英雄傳中的英雄與兒女>,《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8月第221期,1998年8月,頁79-90單彤:<兒女英雄傳的創作意圖與民族意識>:《滿族研究》,1999年第3期,頁65-72
劉慎元:<鴛鴦繡出重教看-兒女英雄傳的新觀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二期,1999年12月,頁199-214
費致德:<試談胡適對《兒女英雄傳》的評論>:《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00年1月第23卷第1期,頁83-85
荊學義:<文康小說的旗文化-晚清小說文化探析>:《天津大學學報》,2000年6月第2卷第2期,頁94-97
趙建忠:<從《兒女英雄傳》與《紅樓夢》的差異看崇武尚俠”的社會心理>:《學術交流》,2000年11月第6期總第93期,頁106-109
高全之:<多妻主義的鼓吹與抵制-從《兒女英雄傳》到《小艾》>,《當代》第一六九期,2001年9月,頁122-125王偉康:<論董評《兒女英雄傳》>:《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2月第12卷第1期,頁57-62
王偉康:<魯迅與《兒女英雄傳》>:《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頁45-50
常雪鷹:<二十世紀《兒女英雄傳》研究回顧>:《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12月第30卷第6期,頁3-6
李明:<《兒女英雄傳》的面稱和當時社會文化>:《語文學刊》,2002年第6期,頁43-45
李婷:<論《兒女英雄傳》中的滿族女性觀>:《滿族研究》,2003年第2期,頁72-78
胡曉真:<蘋繁日用與道統倫理一論《兒女英雄傳》>,《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一文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鄒瑩:<試析《兒女英雄傳》的語言美>:《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9月第17卷第3期,頁115-120
李婷:<百年來對《兒女英雄傳》的研究綜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第31卷,頁116-121
張晶晶:<論《兒女英雄傳》中十三妹形象嬗變的合理性>:《滿族研究》,2004年第2期,頁36-43
郭璉謙:<明末清初話本小說中的女俠>:《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九期,2004年12月,頁159-190陳純禎:<論兒女英雄傳中的「十三妹•何玉鳳」之人物塑造>,《北台國文學報》,2005年6月,頁115-128
常雪鷹:<英雄至性與兒女真情說-《兒女英雄傳》主題思想辨>:《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7月第34卷第4期,頁104-110
王立、呂堃:<《兒女英雄傳》十三妹形象的性別文化意蘊>:《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1月,頁137-142
劉大先:<《紅樓夢》的讀者-《兒女英雄傳》的影響與焦慮>:《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1月總第173期,頁81-85
(四)學位論文:
廖瓊媛:《兒女英雄傳之俠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彭彩珠:《文康與兒女英雄傳》,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朴河貞:《兒女英雄傳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