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社區有教室」研究小組(2001)。台北縣九年一貫「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研究報告。台北: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方顥璇(2003)。幼兒用電腦好不好?幼教資訊,154,2-10。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頁23-31。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王文裕(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苑輔導教學研究所,新竹市。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
王啟宗(1989)。談國小社會科鄉土教材教學。國教輔導,28(3),5-11。王啟宗(2000)。社區營造與鄉土教學。北投社雜誌季刊,15,9-11。王連生(1996)。全人幼兒教育基本原理之分析。教師之友,37,5,47-50。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10(4),18-24。王莉玲(2004)。談幼稚園行動研究的成果發表。幼教簡訊,18,2-3。
台北市教育局(2002)。班班有電腦教學觀摩會新聞稿。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8月20日。網址: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何雅娟(2004)。臺北市幼稚園評鑑。幼兒教育,274,18-19。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24。余安邦(2001)。「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課程的一條活路。師友月刊,413,38-41。吳明清(1997)。發展本土化教育特色的概念架構。北縣教育,17,58-62。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吳珍萍(2004)。台北市公立幼稚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教研究所,臺北。吳錦雲(2006)。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研究所,嘉義。吳德邦、馬秀蘭、徐志誠(1998)。台灣中部地區幼稚園教師對電腦經驗與態度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0,53-79。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4),12-22。
李介至(2002)。國中小教師教學科技運用之問題分析。視聽教育雙月刊,43(5),21-33。
李文政、周淑惠(1999)。電腦與幼兒教育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4,47-56。李先芸(2002)。戰後至82年臺灣社會變遷與國小鄉土課程目標之演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李宗薇(1997)。教育研究客觀性的現象學分析。台北師院學報,10,1-22。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台北。周淑卿(2000)。中小學鄉土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3(3),91-102。林育瑋(1996a)。幼教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台北師範學院報,9,803~832。林育瑋(1996b)。幼稚園教師的兒童發展觀。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一)(178-179)。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林奇賢、馬榮燦、林志能(2000)。網路學習與網路學校的發展對教師專業表現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9,2-12。林珮璇(200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7(4),36-41。
林素卿(1999)。行動研究與教育實習。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1),25-30。林瑞榮(1997)。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林燕珍(2003)。中小學教師應用科技於教學之發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林慧芬(1998)。從幼教老師電腦網路使用現況與需求探討幼教老師專業成長的管道。幼兒教育年刊,10,91-106。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邱志鵬(2001)。幼兒教育本土課程-說不完的台灣故事。南海傳真,43,90-107。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3,1-16。洪若烈(1995)。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科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載於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板橋。
洪燕竹(2004)。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8月20日。網址http://www.haes.cy.edu.tw/cy-sa/pro/pro/p1/page1.htm
胡應銘(1997)。鄉土教育、鄉土教材與鄉土教學。史聯雜誌,30(31),21-27。夏征農主編(1992)。辭海。台北:東華。
夏黎明(1988)。鄉土的定義之分析。台東師範學院學報,創刊號,83-299。夏黎明(1995)。鄉土的結構、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1995)主編。鄉土教育(頁3-9)。台北:漢文。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高傳正(1996)。幼稚園教師運用教學媒體之調查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30,43-47。高熏芳(1998)。變革社會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40,1-2。梁珀華(1998)。幼兒與電腦-淺談電腦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幼教資訊,97,47-49。
張文嘉(2003)。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研究。—以南投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台中。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資訊教育,41,16-25。張梅鳳(2003)。資訊融入生物科教學之教材製作與教學策略初探。論文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逢甲大學圖書館、中華資訊素養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國家圖書館主辦之「2003 年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台北。張雅芳(2003)。教師運用科技之相關因素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8,41-49。張維安(2004)。網路時代中孩童的電子邊疆。教育研究月刊,118,43-53。張佩韻、王立杰(2004)。我國幼教課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幼兒教育,273,16-17。
張建成(1997)。政治與教育之間-論台灣地區的鄉土教育。載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推廣輔導組主編,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7-107)。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課程統整手冊—理論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8月20日。網址: http//www.edu.tw/information/expand/ expand.html/
教育部(2003)。修正中等學校、國民小學教師教育學程科目及學分審核原則為「中等學校、國民小學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並自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月二日起生效。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8月20日。網址:http://www.edu.tw./high-school/ii1303/rules/charlier-14.htm.
曹治中(1990)。鄉土地理的教學內涵與教育價值。人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6),11-25。曹治中(1998)。鄉土與世界:地理教育的透視。國民教育,38(5),12-15。許嘉政(2002)。從「學校生活」出發的鄉土教學。屏縣教育,9,22-25。郭志純(2003)。鄉土教育之理念、實際與展望。教師之友,43(4),37-44。陳玉玲(1998)。論鄉土教育理念基礎。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143-164。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陳佩正 (1995)。鄉土教學的迷思。國民教育,36(1),42-47。陳念慈(1996)。越玩越聰明電腦遊戲啟發兒童心智的效益分析。新幼教,9,15-18。
陳怡玲(2002)。從托育政策談幼教人員資訊素養—以台中縣立案托兒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台中。陳浙雲(2001)。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容—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1),7-17。陳朝陽(1999)。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教師之友,40(1),34-43。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29-35。陳雅惠(2002)。幼兒與電腦-理論與實務之探討。幼教資訊,136,5-8。陳麗如(2001)。NETS˙S對中小學學生資訊基本能力發展的啟示。資訊與教育,85,29-44。陳議濃(2003)。幼兒SPP鄉土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敎研究所,嘉義。
陳慈娟(2004)。幼稚園園長課程領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院國教所幼教教學研究所,台北。黃政傑(1992)。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 (1995)。國中小學鄉土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展望。載於多元社會課課程取向43-79。台北:師大書苑。黃政傑、李隆盛主編(1995)。鄉土教育。台北:漢文。
黃炳城(1997)。幼兒教育與電腦資訊。師友,381(1),68-69。黃鼎松 (1994)。鄉土教育的時代意義。師友,324,6-8。
黃意舒(1999)。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與深思。台北:五南。
楊宜芬 (1997)。嘉義市國小兒童鄉土史地知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楊淑卿(2000)。迎接廿一世紀的「艾麗絲」:網際網路輔助教育的理念。教學科技與媒體,50,2-11。
溫家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
廖衾儀(2003)。電腦融入幼兒教育之探討。幼教資訊,154,11-18。廖衾儀(2004)。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公立幼稚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台北。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劉世雄〈2001〉。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1995),鄉土教育(頁10-22)。台北:漢文。
歐用生(1995)。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四版)。台北:文景。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心理。蔡敏玲(1994)。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論文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蔣靜靜(1996)。幼兒電腦學些什麼。學前教育,19(4),38-44。鄧天德(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季刊,3(3),17-30。鄧蔭萍(1998)。幼兒與電腦學習環境。幼兒教育年刊,10,81-90。鄧蔭萍(2000)。談如何合宜而有效地在幼兒員所知教室內使用電腦。幼教資訊,112,58-62。
盧美貴(2004a)。挑水與掘井—主題教學的系統建構。載於劉智雄主編,臺北市九十二年度幼稚園課程與教學專業成長專書—以心智圖發展的主題教學,6-10。臺北:北市教研中心。
盧美貴(2004b)。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研究—幼兒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轉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133-015)。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錢富美(2001)。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賴阿福(2004)。二十一世紀之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8月20日。網址http://www.haes.cy.edu.tw/cy-sa/pro/pro/p1/page1.htm
鍾喜亭(1995)。鄉土教材的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1995)鄉土教育(頁 27-35)。台北:漢文。
謝清俊(1997)。談資訊的定義與特質。一九九七年網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台北:資訊工業策進會。
簡美宜(2005)。幼兒教育課程的定位。嘉縣幼教,創刊號,28。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魏美惠(1995)。近代幼兒教育思潮。台北:心理。
饒見維(2000)。行動研究法的概括介紹。淡江大學中等學校教師教學行動研究研習活動資料。
外文部分
Charles, C. M.(1988).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London: Long.
Cordes, C.&Miller, E.(2001).Fool's Gold:A Critical Look at Computers in Childhood.Retrieved May 12,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llianceforchildhood.net/projects/computers/co mputers_reports_fools_gold_contents.htm
Edwards, S. (2005). Identify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mputer use
in the early childhood.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1(2), 192-210.
Fraenkel Jack R. & Wallen Norrman E. /洪志成、卯靜儒、吳宗雄、吳淑娟、李奉儒、李昭華、林麗菊、侯幸雨、徐清美、許誌庭、陳沛嵐、曾玉村、黃柏叡、蔡邦居、蔡清田、鄭文芳、謝卓君譯(2003)。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高雄:復文。
Haugland, S. W.(2000).Early Children Classrooms in the 21st Century: Using Computers to Maximize Learning. Young Children; 55(1), 12-18.
Healy, J.M.(1999). Failure to Connect. NY: Touchstone.
Lomax, P.(1986). Action researchers' action research: A symposium.British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 13(1),42-50.
Liu,M.(1996).An Exploratory Study of How Pre-Kindergarten Children
Use th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chnology:Implications for
Multimedia Software Design.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hildhood
Educationa,7(1-2),71-92
Mary Mayesky(2002)。幼兒創造性教育與活動(蔡瓊賢、林乃馨譯)。台北市:華騰文化。
Mckernan,J(2004)。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蔡清田、楊俊鴻、翁宜青、何粵東、魏曼伊、蘇美麗、謝富榮、吳裕聖、施佩芳、蔡金田譯)。高雄:麗文。(原著出版於1996)Mcniff,J,Lomax,P,Whitehead,Jack(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嘉義市:濤石文化。.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LoTi):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Use, 23(3), 40-42.
Plowman, L., & Stephen, C. (2005). Children, play and computer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Child Technology,
36(2), 145-157.
Roblyer,M.D.& Edwards,J (2000).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Merrill.
Kumar,R.(2000)。研究方法(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台北:學富文化。
Van Scoter, Ellis & Railsback. (2001). How technology can enhanc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Technolog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sortium; 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s Child & Family Program.
Willow Bank Infant School. (1999). School Prospectus and Parents’
Handbook:1999-2000. Willow Bank Infant School.
日本財團法人教科書研究中心(1995)。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社會科篇(林震聲譯)。台北:教育部。(原著出版於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