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雁琪(1999)。小小人兒的聲音文學。載於林真美主編,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
享繪本的樂趣(頁72-75)。台北:遠流。
王文科主編(2003)。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利恩(2004)。『中華幼兒叢書』與『中華幼兒圖畫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司佳珠(2004)。圖畫故事書中主角所面臨的困擾及解決策略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朱伶莉(2004)。幼兒對圖畫書回應行為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方淑貞(2003)。FUN 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政廣(1987)。插畫的藝術定位。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12-15。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台北市:五南。
李漢偉(1990)。兒童文學講話。高雄:復文。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 29-36。李冠瑢(1998)。兒童插畫於平面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圖畫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台北。李明傑(1998)。從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兒童室-談大姐姐說故事對兒童的影響。台北市立圖書館管訊,16,(1),96-100。李慕如、羅雪瑤(1999)。幼兒語文教學研究— 幼兒文學。高雄:復文。
李治國(2002)。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圖畫故事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教育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李奉儒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5-68)。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雅惠(2004)。國小低年級學童問題解決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台南。杜淑貞(1994)。兒童文學析論(上冊)。台北:五南。
沈宛虹(2003)。台灣兒童圖畫書競賽作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雲林。林真美(1996)。圖畫書──幼兒的閱讀之窗,載於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台北:天衛。
林真美譯(2005)。繪本之力。台北:遠流。
林良(1998)讓兒童欣賞好畫:序「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1。林良(2000)。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社。
林守為(1988)。兒童文學。台北:五南。林煥彰(1998)找夢想、歡樂和美麗--圖畫書的閱讀隨想。美育月刊,91,49-56。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1998)。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孟奇(1999)。阿諾.羅北兒圖畫書中動物意象之呈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教育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禎川(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對Leo Lionni 故事繪本主題詮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林麗菊譯(2001)。質性資料。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156-217)。嘉義市:濤石文化。
林宛霖(2002)。台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吳英長(1986)。兒童故事基架的分析。台東師專學報,14,195-213吳幸玲、吳心蘭、陳玟如、楊錦鑾(1994)。親子共擁書香。台北:牛頓。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淑玲(2001a)。談圖畫畫書在讀書治療上的運用。美育雙月刊,122,17。
吳淑玲(2001b)。特殊關懷與繪本主題閱讀。國教新知,48,(2),50-57。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之讀者回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嘉義。吳惠娟(2002)。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屏東。吳淑箐(2005)。大班幼兒摘取圖畫故事書大意之內容分析--以童話類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邱琡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反應-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劉滌昭譯)。台北:台英。
松居直(2000)。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劉滌昭譯)(初版九刷)。台北:台英。
幸曼玲(1999)。圖畫書與兒童成長。精湛兒童之友月刊,18。
洪文珍(1980)。兒童讀物插畫之探究。書評書目,84,43-50。洪文珍(1988)。從人物對比看「小鬥牛士」的主題呈現。東師語文學刊,1,41-108。
洪慧如(2003)。國小低年級教師圖畫書詮釋與教學設計~ 以Shel Silverstei n『失落的一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洪昭岑(2005)。多元智能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紀惠(2001)。一個情緒困擾兒童在讀書治療中的改變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范曉慧(2005)。兒童色彩知覺之應用研究與圖畫書創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桃園。柳雅梅(2002)。善用親子共讀活動,協助兒童抒發情緒。崑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學術研討會,崑山科技大學。
施政廷主編(1996)。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台北市:天衛文化。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永康(1998)。探索團體的經驗。毛毛蟲通訊,106,1。
徐素霞(2001)。接近藝術從圖畫書開始。學前教育,23(10), 70-71。徐素霞(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高秀君(2001)。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91,11-18。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格林文化。台北。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5- 307。張湘君、葛琦霞(2000)。以童書在國小推行「生命教育」之可行性探討,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寰宇出版公司。
張清榮(1995)。兒童文學創造論。台北市:富春文化。
張碧如(2002)。說故事、看故事、討論故事—故事繪本的特色與應用。兒童福利期刊,4,169-180。張淑玲(2005)。不同讀者對國內兒童創作家圖畫書之反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嘉義。陳正治(1994)。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陳正治(1996)。童話。載於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主編,兒童文學(頁309-335)。台北:五南。
陳海泓(1997)。圖畫書的解讀。南師初教,9,2-19。
陳珮琦(1999)。1989-1999年台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陳質采(2001)。適時適材悠遊書海。載於連翠茉主編:歡喜閱讀(頁17-22)。台北:遠流。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昭如(2005)。台灣與日本繪本對特殊兒童的教育與創作之啟示。生命關懷與幼兒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5月26日)。中臺醫護技術學院,台中。
梁秋月(2001)。教師、家長與兒童對Shel Silverstein『愛心樹』之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梁菁雯(2004)。不同讀者對林明子圖畫書插畫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許雅惠(2003)。傳統童話圖畫書與顛覆性童話圖畫書表現手法之比較研究-以「三隻小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許海嬋(2004)。親子對於幻想類圖畫書反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與家庭研究所,台北。郭麗玲(1991)。在話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 20-23。郭恩惠(1998)。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台北。郭家華(2007)。國小低年級師生對圖畫故事書不同結局類型之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91,19-30。曹俊彥(1989)。圖畫:兒童讀物的先頭部隊。輯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頁69-73)。台北:幼獅。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主編(2000)。新編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國語日報社。
莊麗卿(2003)。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傅林統(1990)。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
黃迺毓(1994)。童書非童書。台北市:宇宙光。
黃迺毓(1995)。談親職教育。縱談幼教十年專輯,105-120。台北:信誼。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美雯(1998)。不同年齡層學生對童話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黃雲生(1999)。兒童文學概論。台北:文津。
黃淑娟(1999)。國小學童圖畫書導賞教學及其插畫反應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黃郇&;#23190;(2000)。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台北:和英
黃郇&;#23190;(2002)。幼兒文學概論。台北:光佑出版社。
黃永宏(2001)。信誼基金會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慧珊(2003)。兒童對幻想性圖畫書的閱讀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嘉義市。黃本蕊(2005)。插畫散步-從台北到紐約。台北市:和英。
黃慧玲(2005)。繪本中的生命教育─以和英關懷系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黃麗華(2005)。一位國小科任教師以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竹。曾照成(2001)。國小學童閱讀討論教學及其主題詮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雷飛鴻主編(2006)。新編辭海。台南:南一。
楊美雪(2000)繪本童書的性別角色訊息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51,30-36。楊愷勛(2001)。繪本之圖文轉碼形構要素研究─以青少年對西遊記之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雲林。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慧君(2002)。敘述性設計方法應用在繪本創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雲林。葛琳(1986)。兒童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康橋。
董大山(1987)。從兒歌的插畫談起。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52-57。
維基百科(2002)。質性研究。社會科學類。
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月19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3%AA%E6%80%A7%E7%A0%94%E7%A9%B6&;variant=zh-tw
劉苓莉(1998)。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以『青蛙和蟾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劉鳳芯(2000)。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台北市:幼獅。
劉惕君(2001)。國小單親學童對父母離異經驗之敘說-現實與繪本之間。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鄭明進(1987)。圖畫書的認識。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64-69。鄭明進(1989)。談圖畫書的教育價值。輯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頁61-68)。台北:幼獅。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台北:心理。
鄭瑞隆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105-156)。嘉義市:濤石文化。
蔡阿鶴(1989)。道恩氏症候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1~40。蔡尚志(1989)。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
蔡尚志(1991)。充實國小語文科「閱讀指導」教學芻議。輯於省立嘉義師範學院語文研究發展中心,民俗與兒童文學研究,345-356。
蔡尚志(1992)。兒童故事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蔡尚志(1996)。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蔡勝德(1991)。格林童話的動物類型及其意義。輯於省立嘉義師範學院語文研究發展中心,民俗與兒童文學研究,317-333。
蔡蔚貞、黃靜慧(2001)。黑白紀錄。載於柯華葳主編,我會愛(頁75-81)。台北:遠流。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墨高君譯(1996)。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台北︰揚智。
賴玉敏(2003)。圖畫書中的兒童友誼關係與讀書會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賴美雅(2004)。兒童文學與兒童發展。宜蘭縣古亭國小老師作品。
□□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月7日。網址:http://www.gtes.ilc.edu.tw/e-Bou/2004sportweb/theme_2.html
盧依欣(2005)。有智障手足之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台北。鍾家瑄(1992)。說故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台北。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正瑜(2004)。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教學對兒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新竹。謝采純(2004)。孩子的夢魘與成長─以身心障礙和心靈創傷圖畫書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彰化。簡政珍(1987)。閱讀與詮釋。文訊月刊,28,178-180。
羅盤(1980)。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蘇振明(1987)。看圖、欣賞與學習: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16-27。蘇振明(199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教育性,美育,91,1~10。蘇振明(2002)。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徐素霞主編,台灣兒童兒童圖畫書導賞(頁28-32),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顧淑芬(2005)。運用繪本實施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我會愛精選繪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新竹。外文部分
Berg, B. L. (1995).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2nd. Allyn and Bacon.
Berg, B.L.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llyn &; Bacon.
Canizares, S., &; Church, E. B. (2001). Reading the Pictures the value of wordless books.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 9 (1) , 64.
Dancy, R. B. (1989). You are your child’s first teacher. Celestial Arts. California.
Glazer, J. I. (1997).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2n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Hayden. T. L. (1998)。籠中孩子(陳咨羽譯)。台北:新苗文化。
Jalongo M. R. (2001)。幼兒文學(李侑蒔、吳凱琳譯)。台北:華騰(原著出版於1998)。
Kiefer, B. Z. (1995). The potential of picturebooks:From visual literacy to asthetic understand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Merill/Prentice Hall.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Sage.
Mason,J. (1996).Qualitative researching. London : Sage Pubilcations Ltd.
Measor, L. (1985). Interviewing:a strategi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 In R. G., Burgess(ED.),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qualitative methods.
Miles, M. B. & Huberman, A. M.(1994). Qualitative date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2ed ed.)California: Sage Pubilcations Inc.
Rosenblatt, L. (1985).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the literary work: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In C. Cooper (Ed.), Researching response to literature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Points of departure (pp. 33-35). Norwood, NJ: Ablex.
Rubin, H. J. &; Rubin I.S. (1995).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Thousand Oaks, CA: Sage.
Saywer, W., & Comer. E. (1991). Growing up with literature. Albany, New York : Delmar.
松居直(2003)。&;#32117;本&;#12392;&;#12399;何&;#12363;。日本東京:&;#12456;&;#12487;&;#12451;&;#12479;-&;#12473;&;#12463;-&;#12523;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