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順正(2007)。體能或體適能。台北市: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民96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epsport.idv.tw/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
方進隆(1995)。83學年度提昇國民體適能專案-學生體能檢測報告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中心。
方進隆(1997):提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行政院衛生署(2006):臺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95年與93年之比較。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民國95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index.aspx
江界山、吳慧君(1997)。教育部85年度提昇國民體能專案-檢測報告書。台北:教育部。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茂祥(2004)。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發展因素之研究 : 以屏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志文(1997)。健康體適能評量。載於教育部體適能指導手冊。324-354。台北:教育部。
李錫津(2000)。台北市提昇學生體能方案樂趣化體育教材。台北市:教育局。
李水碧(200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藝軒。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139-148。李茂祥(2004)。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沈樹林(2002)。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沈建國(2001)。不同頻率之新式健康操對國小學童體適能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貴福(1991)台北市國小學童身高與體重對體適能發展的影響。亞洲體育季刊,14,27-39。林貴福(1993a)。建立國小學生健康體能常模之可行性研究。新竹師院學報,7,165-194。林貴福(1993)。台北市中小學健康體能常模研究報告書。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2000)。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建豪(199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林麗雪、鄭清煌(2004年11月27日)。學生體適能我比中日遜。民生報,第2版
林仁政(2000)。田徑。台北: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林秋霞(2000)。新式健身操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施金水、李蘭、潘怜燕(1991)。校園階梯環境與學生體能關係研究。中華衛誌,10(5),286-295。卓俊辰(1992)。工作場所體適能促進計劃之實驗研究—以台電總公司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4,193-206。施致平(2003)學校體育法現況與前瞻。學校體育雙月刊,70,39-45。洪嘉文(2000)。學校體育再造之探討。體育學報,29,59-70。徐運標(1998) 。淺談慢跑運動。一般論述,37,83-86。
教育部(1995)。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教育部85年度提昇國民體能專案-體能檢測報告書。教育部編印,48-90。
教育部(1997)。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1999)。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92年度台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常模」。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教育部(2006):體適能的定義。台北:教育部。民國95年12月27日,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or/d1.htm
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全壽(1995)。由性別差、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未出版,桃園。
陳彥宏(2001)。不同體育課程模式對兒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陳素芬、黃松元。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形態之研究。學校衛生,47,1-23。郭世傑、王正松(2001) 。慢跑者和無規律運動者心血管疾病盛行率之比較研究。台中技術學院學報,第二期,25-44頁。黃文俊(1998) 。8週間斷性步行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以金山鄉中角國小學童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6,161-168。黃文俊(1999a)。新式健身操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8(4),16∼21。黃文俊(1999b)。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文俊(1999c) 。身體活動對學童之生理效益。中華體育季刊,12(4),91∼96。黃文俊(1999d)。十六歲高中女生之生式生活型態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大專體育,44,31-38。黃永任(1998)。運動、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國民體育季刊,27卷(2),5-13。黃彬彬(1996)。台灣地區青少年的健康與體適能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五年度體育學術研究會專刊,161-172。
曾明朗、張維嶽、邵心平、謝偉雄(2006)。體適能與健康生活形態之研究—以中華大學學生為例。中華人文社會學報,4,234-265。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兒童肥胖的問題與對策。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民國95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nhri.org.tw/nhri_org/fo/home.htm
張博夫(1992)。運動訓練與方法。 台北:盈泰出版社
詹彩琴(2006),學生體適能評估結果出爐檢測成績停滯不前。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民國95年12月13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51212/951212b.htm
蔡岱亨、李勝雄、顏明琴(1997)。國小學童身體協調性能力發展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6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296-215。
蔡天富(1997)。健康體適能教學之概念分析。研習資訊,14(4),55-64。蔡季蓉(1990)。台北市國中生體型意識滿意度與健康知識、健康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美珠(2002)。身體適能。中華體育季刊,16(4),134-141。
劉照金(1998)。國小學童性別、年級及生活型態對其體適能之影響。屏東科技大學學報,7(1),81-91。劉瓊宇(1982),「臺北市國中二年級學生健康問題、需要、態度、行為與醫療利用之調查研究」,公共衛生,9(1),54-67。賴曉蓉(1996)。國小學童健康體能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榮源、朱明煜、吳仁智(1995)。台中縣國民小學九至十二歲學童體能調查研究。台中,台中縣政府。
謝錦城(2000)。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念。學校體育,10(4),442-457。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戴玉林(1999)。游泳訓練對兒童之體適能和身體組成的影響。中山共同科學報,創刊號,211∼236。
蘇國興(2002)。學校體育表演會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健康與體育教學評鑑及學術研討會專刊,157∼162。
蘇俊賢(1997)。大學生自我健康體能社區介入之效果研究。體育學報,18,279-290。
外文部分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1991). Sports medicine: Health care for young athletes. Elk Grove Village, IL: AAP.
Beasly, C. R.(1980). The Effects of A Jogging Program on TheCardiovascular Fitness And Work Performance of TheMentally Retarded Adult. (Doctoral dissertation , UtahUniversity , 1980)
Ballesteros, J.M.(1992). Basic Coaching Manual. London:Inter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
Colchico, K. A. (1999). Evaluation Study of A Physical ActivityProgram for Middle School Adolescents.(Doctoral dissertation ,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1999).
Gallahue, D.L.(1993).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2nd ed. IA:McGraw-Hill Inc。
Gallahue ,D.L.(1996).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3rd ed. Dubuque:Brown&Benchmark。
Huber, F. G. (1991). Effect of A Low-intensity EnduranceConditioning Program On Strength-Training HumanSkeletal Muscle.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ern ColoradoUniversity,1991).
Health Canada(2003).Canada’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 for Children and Youth. Retrieved Dec 15, 2006 from:http://www.hc-sc.gc.ca/index_e.html
Ignico,A.A.,&Mahon,A.D.(1995). The effects of a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 on low-fit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RQES), 66(1), 85 - 90.
Krause,J.(2001).Teaching Students to Achieve and Maintain a Health-Enhancing Level of Physical Fitnes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72(8),30-34.
Mosher, J.K. (1985). Prediction of Energy Cost of SubmaximalExercise in(Body Composition, Oxygen Consumption)(PHD, Taxas Woman’s University, 1985).
Millar, A.L. (2000). Effects of Endurance Training on Down’s Syndorom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MaximalOxygen onsumption, Trisomy 21). (PHD,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000).
Muller, H.& Ritzdorf, W.(2000). Run!Jump!Throw!TheOfficial IAAF Guide to Teaching Athletics Level One.London: Inter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
Naghibzadeh, M. S. (1987). The Effect of Circuit WeightTraning on Aerobic Capacity and Strength. (Doctoraldissertation , Taxas Woman’s University, 1987).
Vogl, B.R.(1983). The Effect of A Special Rehabilitation Group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Prader-Willi Syndrome onSelected Measures of Weight, Physical Fitness,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PHD , ittsburghUniversity, 1983).
Martin, D. E.& Coe, P. N. (1991). Training Distance Runners.Illiois:Leisure Press.
Savage,M.P., Petratis,M.M., Thomson,W.H., Berg,K., Smith,J.L., &Sady,S.P.(1986). Exercise training effects on serum lipids of prepubescent boys and adult men. Med. Sci. Sports Exercise ,18, 197-204.
Schmolinsky, G. (1983). Track and Field:Berlin:IAAF
Seiger,L.H.& Hesson,J. (1990). Walking For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 Dubuque:Wm. C. Brown Publishers.
Thompson, P. (1991). Introduction to Coaching Theory.London:IAAF
Winnick, J. P. (2000).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Third Edition). U.S.A.:Versa Press
Woolf-May,K., Bird,S.,&Owen,A. (1997). Effects of an 18 week walking program on cardiac function in previously sedentary or relatively inactive adul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1(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