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51;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63849;學教學之探究。國&;#63991;台&;#63843;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
于富雲(2001)。從&;#63972;&;#63809;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64023;。教育資&;#63934;與研究,38 ,22-28頁。王家&;#64027;(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域課程設計之合作學習研究---以國小四&;#63886;級短跑訓&;#63894;為&;#63925; 。國&;#63991;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
朱瓊芳(2006)。多元智慧取向的合作學習在國中籃球課程學習成效與態&;#64001;之研究。國&;#63991;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63809;文,未出版。
&;#63969;錫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頁。
&;#63969;日順 (2001) 。國中地&;#63972;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63991;順國中為&;#63925;。彰化師範大學地&;#63972;學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
周&;#63991;勳 ( 1994 ) 。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63991;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63809;文,未出版。
周宏室、潘義祥(2002)。運動教育學序章。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頁2-42)。台北:師大書苑。
&;#63988;生傳 (1997) 。新教學&;#63972;&;#63809;與策&;#63862;。台&;#63843;市:五南圖書公司。
&;#63988;佩璇 (1992) 。台灣&;#63853;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63991;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
&;#63988;世元 (1997) 。合作學習在國小&;#63849;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63991;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
&;#63988;生傳 (1998 ) 。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1,(3),1-13 頁。
&;#63988;建宏(2001)。以合作學習教學法改進國小體育課教學之&;#64008;動研究。&;#64027;山師&;#63855;&;#64008;動研究專輯,9,44-73頁。
&;#63988;達森(2001) 。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國&;#63991;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7,255-278頁。
&;#63988;靜萍、楊坤原(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63924;域教學經驗談-小組合作學習之成效。國&;#63991;編譯&;#64044;&;#64044;刊,32,78-84頁。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63886;一貫課程綱要。台&;#63843;:教育部。
陳伯璋(2002)。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專輯:攜手共譜教學的新&;#63764;章--談協同教學。現代教育&;#63809;壇,6,508-514頁。
許義雄、&;#63854;國樑(2000)。「健康與體育」學習&;#63924;域之教學模式與策&;#63862;。翰&;#63988;文教雜誌,9, 12-19頁。
許義雄、&;#63854;國樑(2000)。健康與體育學習&;#63924;域-&;#63972;&;#63907;與作法概&;#63855;。台&;#63843;:翰&;#63988;。
許春&;#63775;(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63991;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63809;文,未出版。
張&;#63754;淑(1990)。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之研究。國&;#63991;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
張世忠(1998)。教材教法之實踐----要&;#63924;、方法、研究。台&;#63843;:五南出版社。
張春秀等(2004)。健康與體育&;#63924;域教材教法。台&;#63843; : 冠學。
甄曉&;#63775; (2003)。課程&;#64008;動研究。台&;#63843;: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63843;:師大書苑。
黃政傑和&;#63988;佩璇 (1996)。合作學習。台&;#63843;:五南出版社。
黃清雲(1997)。合作學習能&;#63882;組合方式與學生互動&;#64008;為對運動認知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1,(2),61-71頁。
黃清雲(1998)。掌握有效合作學習要素創造體育教學新境界。台灣&;#63853;學校體育,8,(3),4-13頁。
黃清雲(2004)。新趨勢,新挑戰: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取向對當前健 康與體育學習&;#63924;域之實踐。學校體育,14,(4),93-102。黃清雲(2005)。體育也可以&;#63847;一樣,創新體育課程與教學研討會&;#63809; 文集。國&;#63991;台中師範學院。
黃政傑、&;#63988;佩璇( 1999)。合作學習教學法。八十學&;#63886;&;#64001;國民教育輔導工作計劃,台灣&;#63853;國民教育輔導團主編。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63843;:漢文。
黃建瑜(1999)。國中&;#63972;化教師試&;#64008;合作學習之&;#64008;動研究。國&;#63991;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
黃詠仁(2001)。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研究之&;#64008;動研究。台&;#63843;市&;#63991;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傅明&;#63965;(2001)。國民小學&;#63849;學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63991;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63953;&;#63886;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及社會關係之影響。國&;#63991;師範大學教育心&;#63972;與輔導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
&;#63854;淑真(1993)。高中音&;#63764;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63991;台灣師範大學音&;#63764;系碩士&;#63809;文,未出版。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師苑,
174頁。
鄭&;#63754;昌 (2002) 。合作學習與&;#64029;熟學習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之研究。國&;#63991;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63809;文,未出版。
臧俊維(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63849;學學習態&;#64001;影響之研究。國&;#63991;高雄師範大學&;#63849;學教育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
蔡清田 (2000)。教育&;#64008;動研究。台&;#63843;:五南。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63843;:五南。
蔡永已(1997)。國二&;#63972;化科試&;#64008;合作學習之合作式&;#64008;動研究。國&;#63991; 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63809;文,未出版。
賴春&;#63754;,&;#63969;&;#63964;盛(1992)。合作學習的教學策&;#63862;。中等教育,43,(4) ,87-91頁。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63991;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63809;文,未出版。
鐘樹椽(1996)。國小學生電腦合作學習之研究-小組友誼、獎&;#63871;結構和學生因素之探討。台&;#63843;:師大書苑。貳、外文部分
Chang, S.(2000).The effect of group reward on student motivation, interaction,emotion, and achievement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small group. Paper presented atAERA Annual Meeting.
Dyson, B.(2005). In tegrati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actical games models:Focus on social unteractions and decision-making. In J.I.Bulter and L.L.Griffin(Eds.),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ung: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ve(pp,149-168).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3).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4th ed.). Needham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Nath, L. R. &; Ross, S. M. (2001). The influence of a training model for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groupings with elementary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9 (2), 41-56.
Parker, R. E.(1985).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in the classroom.Nass Bulletin,69(479),48-57.
Slavin﹐R. E.(1999)﹒Learning to cooperate,cooperating to learn.N.Y.:
Plenum.
Sharan, S. &; Shaulov, A.(1990).Cooperative learning, motivation to
learning, and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haran, 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research.N.Y.: Praeger Publishers.
Vygotsky, L. 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