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6 16: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侑勳
論文名稱:運用資訊科技提昇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以現有軟體與教師自製媒體之成效比較分析
指導教授:黃國鴻黃國鴻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多媒體教學空間能力資訊融入教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6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近年來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蔚為熱潮,以多媒體能整合文字、圖片、聲音、影片、互動效果與自主學習的特性,運用在輔助學童實際情境上的學習,以求了解其中與傳統方式之教學方法在成效性上的差異。許多研究中皆明確指出,以多媒體輔助學習在教學效果上具有成效,然而,何種多媒體之運用在國小學童學習情境上較為合適,即為本研究中主要之目的與討論對象。本研究將以教師運用電腦多媒體Flash自製之教材媒體,與現有之衛星影像軟體Google Earth,此兩種多媒體為教學媒介,試圖探討其中兩者之多媒體介面在國小學童學習情境上所產生的效果,再以空間能力與實驗教學後之學習成效作為判斷兩種多媒體教學媒介間的差異。經由實驗教學後之結果顯示,發現在「整體空間能力」與「整體學習成就」方面,以及空間能力各分項目上,教師運用電腦多媒體Flash自製之教材媒體效果普遍優於運用衛星影像軟體Google Earth,而在「空間關係能力」中,兩者皆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由研究結果可知,國小階段之學童在地圖以及空間能力概念還在發展的階段,若能以具體之動畫以及資訊多媒體融入教學課程中,有助於學童更直接並更容易可以瞭解課程中所要傳達之正確概念所在。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
表次 ………………………………………………………………… v
圖次 ……………………………………………………………………ii

第一章 緒&;#63809;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待答問題 …………………………………………………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小學童空間能力理論之探討 ………………………… 6
第二節 電腦多媒體之探討-Flash與Google Earth ……………… 13
第三節 學童空間能力之相關研究 ………………………………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 30
第二節 研究實施程序 ……………………………………………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7
第五節 資&;#63934;處&;#63972; …………………………………………………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前測差異之分析 ………………… 60
第二節 實驗組前、後測之差異分析 …………………………… 67
第三節 控制組前、後測之差異分析 …………………………… 70
第四節 兩組間空間能力後測之差異分析 ……………………… 72
第五節 兩組間學習成就自編測驗上之差異分析 ……………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76
第二節 建議 …………………………………………………… 77
&;#63851;考文獻
中文部分 ……………………………………………………… 79
外文部分 ……………………………………………………… 81
附&;#63807;
附&;#63807;一 研究實驗設計教學教案 ……………………………… 84
附&;#63807;二 空間能力測驗量表(A式) …………………………… 93
附&;#63807;三 空間能力測驗量表(B式) …………………………… 104
附&;#63807;四 學習成就自編測驗 …………………………………… 115

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4)。教育研究法(八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石慶得、蘇永生(1992)。兒童對環境認知之地圖學研究。地圖,3,1- 42。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not;-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 32。
吳煥昌(2001)。高工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展開圖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康鳳梅、戴文雄(2001)。機械製圖教線與展開提昇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313- 322。
康鳳梅、簡慶郎、詹秉鈞(2003)。工程圖交線電腦化創意教材提昇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2),225- 238。
張文賢(2003)。以認知圖探討中學生空間認知之差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梁勇能(2000)。動態幾何環境下,國二學生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許民陽、鄧國雄、卓娟秀、李崑山、殷炯盛(1994)。國小學童對方向及位置兩空間概念認知發展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91- 120。
許民陽(1995)。國小學童對方向及位置兩空間概念認知發展的研究(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213- 242。
許秀桃(2004)。網路電子地圖與傳統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空間認知影響
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慧芳(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地圖使用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廖慧意(2001)。國一學生繪製地圖與地圖認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蔣家唐(1995)。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向度分析暨數理—語文資優生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差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鄧天德、陳源在、徐榮崇(1996)。國小學生地圖應用能力之調查與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7- 43。
賴進貴(1999)。中小學地圖認知之研究。地圖,10,49- 58。
戴文雄(1992)。高工學生認知型態與空間觀念對機械製圖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高雄:復文。
戴文雄(1994)。學習型態與電腦輔助學習對機械製圖學習成效之研究。第九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213- 240。
戴文雄(1996)。不同正增強回饋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對不同認知型態與空間能力之高工學生機械製圖學習成效之研究(Ⅰ)。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論文,台北。
戴文雄(1998)。不同正增強回饋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對不同認知型態與空間能力之高工學生機械製圖學習成效之研究(Ⅱ)。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論文,台北。
鍾瑞國、陳鎮潦(2001)。高工機械群學生學習等角圖與提升空間能力相關之研究。知識經濟 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1- 412。
顏素霞(1999)。國小學童識圖能力對社會統整教學的啟示。論文發表於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蘇永生(1992)。兒童的地圖認知及其教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台北。
蘇國章、黃國鴻(2005)。電子地圖運用於社會領域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空間認知之影響,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5,183- 216。

外文部份
Anamuah-Mensay, J. (1986). Cognitive strategies used by chemistry students solve volumetric analysis problem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9), 759-762.
Bishop, A.J. (1980). Spatial abilitie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 A review.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1, 257-269.
Cronbach, L.J., &; Snow, R. E. (1977). Aptitudes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A handbook for research on interactions. New York: Irvington.
Donelson, F.L. (1990). The development, testing, and used of a computer interface to evaluate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describing the rate of encoding an mental rotation in high students of high and low spatial ability. ED 326 396.
French, J.W. (1951). Description of aptitude on achievement tests in terms of rotated factors. Psychometric Monograph, 5.
Gardner, Howard.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early.
Granger, C.A., Morbey, M.L., Lotherington, H., Owston, R.D. &; Wideman, H.H. (2002).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eachers’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IT.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8, 480-488.
Guilford, J.P., &; Lacey, J.I. (1947). Printed classification tests, A. A. F. aviation psychological progress report (NO. 5).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Holley, C.D., &; Dnsereau, D.F. (1984). Spatial learning strategi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elly, T.L. (1928). Crossroads in the mind of ma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n, M.C., &; Petersen, A.C. (1985).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y: A meta-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56, 1479-1498.
Lohman, D.F. (1979). Spatial Abi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peed and Level (Tech.Rep.No.9).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Lohman, D.F. (1988). Spatial abilities as traits, processes, and knowledge. In R. J.
Sternberg (Ed.), Advances in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intelligence 4 (pp. 181-248).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Lohman, D.F., &; Kyllonen, P.C., (198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lution strategy on spatial and change. In S. Koch (Ed. ),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pp. 423-475). New York: McGraw-Hill CO.
Lord, T.R. (1985). Enhancing the visual-spatial aptitude of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5), 395-405.
Moir, A., &; Jessel, D. (1989). Brain sex: The real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Pallrand, G.J. &; Seeber, F. (1984). Spatial ability and achievement in introductory physic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1(5), 507-516.
Pellegrino, J.W., &; Hunt, E.B. (1991). Cognitive model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spatial abilities. In H. Rowe and J. Biggs (Eds. ), Intelligence: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sdale, NJ.
Pribyl, J.R. &; Bordner, G.M. (1985). The Role of Spatial Ability and Achievement in Organic Chemistry. ED 255 393.
Rafi, A., Anuar, K., Samad, A., Hayati, M., &; Mahadzir, M. (2005). Improving spatial ability using a Web-based Virtual Environment (WbVE). (Vol. 14): Elsevier Science.
Siemonkowski, F., &; Macknight, F. (1971). Spatial cognition: Success prognosticator in college science courses.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1(1), 56-59.
Tartre, L.A. (1990). Spatial orientation skill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1(3), 216-229.
Thurstone, L.L. (1938).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urstone, L.L., &; Thurstone, T. G. (1949). Examiner manual for the SRA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 Chicago: 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
Vigil, P.J. (1988). Spatial ability: Imagery of and human computer search dynamics. New York: New York.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