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前龍、張汝秀(1999)。台灣與日本新世紀中小學階段課程改革趨勢之比較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2(3),87-102。王浩博(1998)。我國社會科新課程標準與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的對照。研習資訊,15(1),33-40。司琦(1992)。社會科教育目標。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社會科教學研究(頁1-18)。
江芳盛(2003)。澳洲教育制度。載於王家通主編,各國教育制度(頁227-262)。台北:師大書苑。
江姿滿(2001)。台灣、日本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吳清基(1990)。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頁67—94)。台北:師大書苑。吳清基、林淑貞(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頁1-32)。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吳連賞(2003)。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發展、設計與教學理念。載於教育部編印,社會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頁1—22)。台北:教育部。
吳毓瑩(1990)。從基本的確認到水準的期待—探討美國從基本能力測驗到課程標準評量之轉變。教師天地,109,18-29。呂若瑜(1994)。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呂愛珍(2001)。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李先芸(2002)。戰後至82年台灣社會變遷與國小鄉土課程目標之演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李宜玫、王逸慧、林世華(2004)。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析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2),1-34。李智威(2001)。台北日本與美國僑校小學社會科教學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南投。李緒武(1998)。美國中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趨勢。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社會學科教育之趨勢(頁81-102)。沈姍姍(2005)。從比較教育觀點思考我國中小學一貫課程之規劃。教育研究月刊,140,145-158。
沈銀亮(2000)。國小學生在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中必備的基本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周淑卿(1998)。國定課程:徘徊在自由與控制之間。課程與教學季刊,1(4),13-28。周麗玉(1999)。從基地出發。載於吳明清等主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系列專書(一)--理念與實務(頁51-64)。台北:教育部。
林秀娟(2007)。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領域試題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北。林瑞榮(1988)。小學社會課程的發展趨勢及其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柯華葳(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的特色。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頁147-153)。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台北:揚智。省立新竹師範專科學校研究(198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實施成效研究。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孫曜樟(2006年1月6日)。杜正勝:學習評量成績,勿過度解讀。國語日報。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2月1日。網址: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asp
秦葆琦(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簡介。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頁154-170)。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秦葆琦(2005)。社會領域第三學習階段能力指標的解讀途徑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134-145。秦夢群(2001)。美國一九九0年代後之教育改革及對我國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43,1-8。高孝傳、楊寶山、劉明才主編(2001)。課程目標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高新建(1998)。課程統治的策略與機制;以美國州政府為例。台北市立師院學院學報,29,55-72。高新建(2002)。能力指標轉化模式(一):能力指標之分析及其教學轉化。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51-93)。台北:師大書苑。
屠炳春(1992)。社會科課程的理念。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社會科教學研究(頁19-34)。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學習領域。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頁9-12)。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社會學習領域。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頁19-148)。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87)。社國民小學社會科。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中小學社會學科教育目標研究報告(頁37-122)。
許芳菊(2006)。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載於天下雜誌主編,天下雜誌特刊--關鍵能力,你的孩子到底該學什麼?(頁22-27)。台北:天下雜誌。
陳伯璋(1990)。美國中小學社會學科課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頁205—217)。台北:師大書苑。陳伯璋(2000)。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頁29-42)。台北:台灣師大。
陳伯璋(2001a)。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2001b)。第三篇第十三章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內涵及特性(頁197-218),載於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陳明印(2004)。美國中小學教科書採用制度研究—以加州、德州和佛州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32(1),2-31。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
陳埩淑(1994)。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課程目標、教材編輯及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陳雯萍(2004)。台灣與日本國中階段社會科課程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台北。陳新轉(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心理。
陳麗華(1998)。美國社會科標準評析。台北市立師院學院學報,29,85-99。陳麗華、周愫嫻、張益仁(1996)。健檢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標準。初等教育學刊,5,175-204。
單文經(1990)。美國初級中等教育階段的課程。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頁179—204)。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8)。美國的教育改革—州作法與地區學區的因應。載於單文經主編,美國教育研究—師資培育及課程與教學(頁167-192)。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2005)。Rugg及Bruner社會領域課程改革經驗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1(1),1-30。游家政(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研定源起與理念。載於歐用生、莊梅枝、黃嘉雄主編,海峽兩岸新世紀小學課程與教材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0)。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程建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程建教(1992)。國民小學社會科新教學法的應用。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社會科教學研究(頁47-58)。
黃炳煌(1991)。社會科教育目標與功能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16,1-17。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
黃炳煌(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編印,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頁5-14)。台北:台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黃淑苓(2005)。「效標參照模式」之課堂學習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32,134-141。黃嘉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台北:心理。
黃嘉雄(2005)。評析美國華盛頓州中小學課程的標準化。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25-54。楊思偉(2001)。國中社會領域統整教學方式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編印,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238—246)。台北:台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楊朝祥(1999)。攜手共創國教課程新貌(代序)。載於吳明清等主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系列專書(一)--理念與實務(頁1-4)。台北:教育部。葉煬彬(1999)。中小學社會課程架構探究。載於王大修主編,1999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成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實錄(頁193-220)。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詹志禹(2002)。導論: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發展。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1-10)。台北:師大書苑。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劉美慧(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之評介。花蓮師院學報,6,129-145。劉德勝(1987)。小學社會科課程結構與內涵。高雄:復文。
劉慶仁(1990)。美國教育改革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歐用生(1992a)。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歐用生(1992b)。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科教育。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社會科教學研究(頁143-162)。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課程改革: 九年一貫課程的獨自與對話。台北:師大書苑。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5(4),107-123。歐用生、楊慧文(1998)。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台北:五南。
潘逸真(2004)。美國NCSS社會科課程目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蔣素靜(1983)。課程目標之研究—並兼評述現行國小社會科目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所,台北。謝文全(2002)。美國教育改革動向與國內教育改革現狀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97,5-12。
外文部分
日本財團法人教科書研究中心(1984)/李聰明譯(1994)。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總論篇)。台北:教育部。
日本財團法人教科書研究中心(1984)/林震聲譯(1995)。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社會科篇)。台北:教育部。
全國學校歷史科教學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1994)/郭實渝譯(1996)。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台北:教育部。
美國社會科協會(1994)/陳麗華、王鳳敏譯(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8). History-Social Science Content Standards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 Kindergarten Though Grade Twelve. California: Author.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5). History-Social Science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 K-12. California: Author.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7, November 6). Testing. California: Author. Retrieved May 30,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de.ca.gov/ta/tg/sr/documents/yr06rel89summ.pdf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8, June 17). Curriculum Resources. California: Author. Retrieved June 30,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de.ca.gov/ci/cr/
Farris P. J. (2004). Elementary & middle school social studies: An interdisciplinary, multicultural approach. New York: McGraw-Hill.
Fleming, D. B. (1991). Social studies reform and global education. Social Studies, 82(1), 6-15.
George W. M. (1995).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Martorella, P. H. (1998). Social studi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Matthew, G. & Jennifer, V. (2001). Standards: Here Today, Here Tomorrow. Educational leadership: Making Standards Work, 59(1), 6-13.
Matthew, G. & Jennifer, V. (2001). Standards: Here Today, Here Tomorrow. Educational leadership: Making Standards Work, 59(1), 6-13.
Maxim, G. W. (1995).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Michaelis, J. U. & Garcia, J. (1992). Social studies for children: A guide to basic instruc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arker C. W. (2005).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Columbus, Ohio.
Pate, S. S. (1996). Social studies : Applications for a new century. Albany: Delmar Publishers.
Paula, K. & Diana, S. (2001). Standards for diverse learne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Making Standards Work, 59(1), 43-46.
Peter H. M. (1998). Social studi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Upper Saddle River,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Preston,R. C. & Herman, W. L. (1974).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oss, E. W. (1996). Diverting Democracy: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Movement an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ducation, 11(1), 18-39.
Ruff, T. P. (1994).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grade K~8: Information, ideas, and resources for classroom teachers.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Sunal, C. S. & Haas, M. E. (2002). Social studies for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grades :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Texas Education Agency(1999). Texas Social Studies Framework—K∼12 Research and Resources for Designing a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Texas: Austin.
Van Cleaf, D. W, (1991). Action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y.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Wayne, R.E.(1996).Diverting Democracy: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Movement an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ducation,11(1),18-39.
Yvonne, W. L., &; Delaine E. (2007, July 23). History-Social Science Content Standards: A Message from the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and the State Superintend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s. California: Author. Retrieved May 30,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de.ca.gov/be/st/ss/hstmessage.asp
Zarrillo, J. (2004). Teaching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Columbus, Oh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