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尤誌章(2006)。青少年人格特質、社交技巧、社會支持與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方曉喻(2003)。由性格因素探討婦女憂鬱焦慮之共病現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臺南。王行(1997)。臺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47-77。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王欣宜(1999)。兒童焦慮行為的成因與輔導。國教輔導,38(6),39-41。
王貞雯(2004)。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王鍾和 (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王麗玲(1996)。南區大專學生對父親家庭角色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行政院主計處(2006年1月30日)。國情統計通報,21。線上檢索日期: 2007年4月28日。網址: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713016462771.pdf
何文慶(2001)。青少年的壓力與防治。師友月刊,5,9-12。
何東興 (2005)。國二學生理化學習焦慮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吳武典(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 (5),5-11。吳筱婷(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宋家慧(2006年2月9日)。大人長大了,忘了當小孩的感覺。聯合報。線上檢索日期: 2007年5月1日。網址:
http://www.cylaw.org.tw/content/news.asp?ser_no=4363&title_icon=icon_14.gif
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特質性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沈珮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沈復釧(2004)。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林正文(1990)。焦慮兒童的行為觀察與輔導。諮商與輔導,56,5-11。林宗鴻(1997)。人格心理學。台北:揚智。
林美鳳(2005)。高中生的人格特質、成就動機與社會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林碧峰、楊國樞、繆瑜、楊有維(1973)。中國學童焦慮量表之修訂。載於楊國書、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465-518。臺北:寰宇。
林燕伶(2006)。國中生的家庭環境、人格特質與自然科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41-47。
柯銀德(2002)。台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嘉義。洪雅雯(2001)。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翁正舜(2004)。國小學生次文化、人格發展及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崔珮玲(2004)。青少年生活壓力、人格特質對其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康健雜誌編輯部(2007年4月)。2007年兒童身心健康大調查。康健雜誌,101。線上檢索日期: 2007年4月15日。網址:http://www.commonhealth.com.tw/health.asp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淑媛(2002)。高職學生人格特質、情緒智力與學習成就-以高雄市立海青工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嘉義。教育部(2006)。國民小學校別資料。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4月26日。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95.htm
莊耀嘉(1996)。犯罪的心理成因:自我控制或社會控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6 (2),235-257。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許嘉尹(2003)。兒童焦慮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陳永和(2003)。國小兒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陳仲庚(1993)。實驗臨床心理學。臺北:五南。
陳仲庚、張雨新(1990)。人格心理學 ,臺北:五南。
陳芳媜(1997)。國中生社會技巧, 學習適應與焦慮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陳貞夙(1997)。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通訊,48,126-138。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臺中。賀德生(2005)。雙薪家庭夫妻婚姻關係與管教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黃玉臻(1997)。國小兒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黃秀惠(2004)。國小兒童父母依附關係、社會興趣、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輔導教學研究所,臺南。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黃挺毅(2003)。國小兒童偏差行為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花蓮。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黃德祥(2002)。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楊如馨(2001)。音樂資優學生之父母管教方式、A型性格、認知風格與音樂表演焦慮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葛樹人(1997)。心理測驗學。臺北:桂冠。
廖克玲(1987)。焦慮與精神官能症。臺北:桂冠。
劉嘉逸(2005年4月)。焦慮,比憂鬱還普遍。常春,265,12。劉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新竹。蔡典謨(1997)。價值觀與孩子的發展。資優教育季刊,63,13-17。鄭翠娟 (1993)。高低焦慮兒童認知與適應行為之評估研究。嘉義師院學報,7,19-76。蕭鈺貞(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鍾思嘉、龍長風(1984)。修訂情境與特質焦慮量表之研究。測驗年刊,31,27-36。台北:中國測驗學會。簡志娟(2003)。從生態系統理論看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行為表現。回饋會訊,69,28-33。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屏東。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
蘇妙玉 (2001)。國小高年級一般與單親兒童人格及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蘇建文等人合著(1998)。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
外文部分
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 56-95.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1 (pp. 169-208). New York: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Bernard , M. E., & Joyce, M. R.(1984).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lackburn, I. M., & Davidson, K. M. (2000)。認知治療的實務手冊:以處理憂鬱與焦慮為例 (姜忠信、洪福建譯)。臺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5年)。
Burger, J. M. (1997)。人格心理學(林宗鴻譯)。臺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3年)。
Byron, G. G.(2004)。外國十大詩人精品選(雪崗譯)。中國:中國少年兒童。(原著出版於1807年)。
Christopher, F. M., & Robert, N. S. (2003). Beneath the mask: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7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lark, L. A., Watson, D., & Mineka, S.M. (1994). 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nd the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3, 103-116.
Coleman,P. K., & Karraker. K (2000). Parenting self-efficacy among mothers of school-age children: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es. Family Relations, 49(1), 19-24.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3), 487-496.
Digman, J. M., & Shmelyov A. G. (1996). The structure of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in Russia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2), 341-351.
Dwairy, M., & Menshar, K.E. (2006). Parenting style, individuation, and mental health of Egypti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9(1), 103-117.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ery, 25, 241-262.
Furnham, A. (1992). Personality at work. London: Routledge.
Goldberg, L. R. (1993).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y, 48, 26-34.
Hall, C. S., Lindzey, G., & Campbell, J. B. (1998).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4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
Hilton, J. M., & Desroches, S. (2000).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strain, coping with roles, and parental control on the parenting of custodial single mothers and custodial single fathers.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33, 55-76.
Horney, K. (1975). 焦慮的現代人(葉頌壽譯)。臺北:志文。(原著出版於1937年)。
Kaplan H.I., & Sadock B.J. (1998). Synopsis of psychiatry: Behavioral sciences, clinical psychiatry (8th ed.).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
Izard, C. E. (1977). Human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Press.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l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tthews, D. B., & Limondom, B. (1989). Anxiety: A component of self-esteem.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24, 153-159.
Matthews, G. & Deary, I, J. (1998). Personality trait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 R.(2004)。焦慮的意義(朱侃如譯)。臺北:立緒。(原著出版於1950年)。
McCrae, R.R., & Costa, P.T.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81 - 90.
Mcloyd, V.C. (1990). The impact of economic hardship on black families and childre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parenting,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Children Development, 61, 311-346
Pervin, L. A. (1995). 人格心理學(洪光遠、鄭慧玲譯)。臺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3年)。
Phares, E. J., & Chaplin, W. F. (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4 th ed.). New York: Longman.
Pulkkinen, L. (1982). Self-control and continuity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In P. B. Baites, & O. G.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on behavior, 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ogers, C. R.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 -centered framework. In S. Koch (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3, 184- 256. New York: McGraw- Hill.
Schultz, D. & Schultz, S. E. (1997)。人格理論(陳正文、車先蕙、李璨如、帥文慧、劉南琦譯)。臺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4年)。
Smetana, J. G. (1995). Parenting styles and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uring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6(2), 299-306.
Spielberger, C. D. (1971). Trait-state anxiety and motor behavior.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3, 256-279.
Spielberger, C. D. (1983). Manual for the state-s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Form Y. Palo Alto, Californi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Taris, T. W., & Bok, L. A. (1995). Effects of parenting style up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young adult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 among parental care, locus of control and depression.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32, 93-104.
Walsh, T. M., Stewart. S. H., McLaughlin, E., & Comeau, N. (2004). General differences in childhood anxiety sensitivity index dimension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18, 695-706.
Wayne, W. & Margaret, A. L. (1994). 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 Adjustment in the 90s. CA:Pacific Grove.
White, K. S. & Farrell, A. D. (2001). Structure of anxiety symptoms in urban children: Competing factor models of the Revised Children's Manifest Anxiety Scal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9, 333-337.
高田明和(2005)。擺脫憂慮和焦慮 (張瑞娟譯)。臺北:健行。(原著出版於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