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方念萱、劉駿洲(1997)。網路媒介與性言說:台灣BBS站連線性版之言說分析,第二十一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
王宏德(1992)。師範大學學生電腦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台北。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王鍾和( 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交通部電信總局(2004)。「寬頻到府600萬用戶」94年度計畫(CEPD)。台北:交通部。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6月1日。網址:
http://www.etaiwanexpo.nat.gov.tw/upload/寬頻到府600萬用戶(94年度).pdf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4)。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台北:行政院。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4月19日。網址: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P0050021
朱小明(2006年5月7日)。平均每月上網43.2小時 台灣全球第5。聯合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4月1日。網址: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3&f_SUB_ID=529&f_ART_ID=33275
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吳金香(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吳美惠(1992)。在職成人的電腦態度電腦成就及其相關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李蕙美(1997)。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台北。例。教學科技與媒體,55,72-91。
林奕汝(2003)。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兒童網路態度、父母管教方式(網路議題)與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四版一刷)。台北:巨流。
邱郁雯(2003)。家庭功能、父母管教態度對4-6歲學齡前兒童行為與情緒問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台南。施育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台南。
施香如(1998)。中學生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使用之態度與行為研究。(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編號:NSC87-2511-S009-015-N)。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施香如(1999)。中學生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使用之態度與行為調查。載於教育部訓委會主辦,科際整合下的專業諮商工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9-126)。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洪美鈴(2003)。父母教養態度、知覺青少年子女網路沈迷情形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洪瑞峰(2000)。台北縣市國小教師效能感與家長參與班級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范美珍(1996)。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7)。九十六年度台灣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摘要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5月31日。網址: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96305a.pdf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惠君(2002)。家庭系統、學校系統與國中生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梁朝雲、劉守信(2001)。青少年網路行為與輔導策略—以新竹市在學青少年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55,72-91。畢儒宗(2005年1月9日)。超過 95% 美國父母監視子女的上網活動。大紀元。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4月29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5/1/9/n774615.htm
連綠蓉(2004)家庭與學校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台北。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陳易甫(1997)。父母教養行為與子女教育抱負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國中學生為對象。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台北。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政見(1998)。情緒/行為異常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147-209)。台北:心理。
彭郁歡(2003)。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曾琳富(2002)影響國中學生網路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湯惠誠(1994)。高雄市高中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高雄。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黃迺毓(1996)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態度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II)。(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編號:NSC85-2413-H003-007)。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台北。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之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黃登榆(1997)。網路色情現象初探—從閱聽人的角度談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黃葳葳(2006)。青少年學生網路分級認知與網路安全素養探討。載於「數位創世紀:e世代與數位傳播」學術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49-180)。台北: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白絲帶工作站。
黃嘉如(2006)。國中學生及其家長電腦網路使用情形、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以宜蘭縣壯圍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宜蘭。黃毅志(1997)。職業、教育階層論與子女管教:論Kohn的理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台東師院學報,8(1),1-17。楊青垂(2005)。少年沈迷網路之研究-子女與父母管教態度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楊國樞、余德慧、吳英璋(1991)。臺灣青少年的正常及異常徵候群:量化區辨與心理剖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2),260-279。楊雅斐(2005)。幼兒出生序、母親教養行為與依附關係之研究。慈濟護理雜誌,2(2),42-52。楊雅斐(2005)。高雄縣市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溫雅馨(2005)。宜蘭地區中等學校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與其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宜蘭。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廖格培(2004)。彰化地區未成年母親婚姻品質與教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翟本瑞(2000)。教育與社會。台北:揚智。
劉杰明(2002)。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態度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高雄。蔡淑娥(1985)。高中生的電腦態度、電腦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鄭英瑋(2004)。網路使用對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鄭綺兒(2002)。影響台北市國小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鄭媖瑋(2003)。E 世代網路價值觀與網路偏差行為。學生輔導,89,38-49。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高雄。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薛秀(2001)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花蓮。謝蕙蓮、張錦弘(2006年1 月4日)。逾二成五青少年 每天上網三小時。聯合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5月1日。網址: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25554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顏秀真(2000)。受歡迎與被拒絕國小一年級兒童之行為特質與父母教養行為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台中。顏綵思(2004)。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魏鈺珊(2005)。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蘇建文(1991)。家庭與個體發展。輯於蘇建文主編,發展心理學(頁427-458)。台北:心理。
外文部份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 83-96.
Brown, T. S., Brown, J. T., & Baack, S. A. (1988). A reexamination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 usage sca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7, 261-269.
Crouter, A. C., & Head, M. R. (2002).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knowledge of children. In M. H. Be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ume3. (pp. 461-483).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Formoso, D., Gonzales, N. A.,& Aiken, L. S. (2000). Family conflict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tective fac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8(2), 175-199.
Freeman-Longo, R. E. (2000). Children, teens, and sex on the internet. 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 7, 75-90.
Goldberg, B. (1999). Fear and longing on the internet. American Libraries, 30(6), 38.
Gordon, T.(1992)。愛、管教與紀律(傅橋譯)。台北:生命潛能。(原著出版於1989)。
Griffiths, M. (2000). Excessive internet use: Implications for sexual behavio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3(4), 537-552.
Grogan, V. C. (1992). Computer attitudes of selected students and educators in relationship to computer access and experience and gender. Retrieved May 31, 2007 from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il.proquest.com/
Grych, J. H. (2002). Marital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ing. In M. H. Bernstein (Ed. ),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ume4. (pp. 203-225).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offman, Donna L., Thomas P. Novak, and Alladi Venkatesh (2004), Has the internet become indispensabl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July, 47(7), 37-42.
Holden, G. W.,& Buck M. J. (2002). 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 childrearing. In M. H. Bernstein (Ed. ),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ume3. (pp. 537-562).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Pervin, L. A.(1982)。人格心理學(鄭慧玲譯)。台北:皇冠。(原著出版於1970)。
Reece, M. J., & Gable, R. K. (1982).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general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2, 913-917.
Trotter, A. (2000). Home Computers Used Primarily for Learning, Families Say in Survey. Education Week, 19(3). 6.
Wuensch, K. L. (2003).Statistical tests of models that include mediating variables.
Retrieved May, 13, 2005, from
http://core.ecu.edu/psyc/wuenschk/MV/multReg/MediationModels.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