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大紀元時報(2005)。認同的糾葛在焚車烈焰的背後。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3月13
日。網址:http://www.epochtw.com/5/12/24/1816.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7)。九十六年第二十二週內政統計通報。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
月06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草案)專案報告。台北:內政部。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以仁(2000)。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
教育學(頁79-94)。台北:師大書苑。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41,99-127。
王明輝(2004)。台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7, 320-334。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
王鍾和(1998)。談親子衝突極其因應之道。學生輔導,5,732-41。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載於林惠雅、劉惠琴、王叢桂主編,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台北:五南。
江亮演、陳燕禎、黃雅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
66-89。
伊慶春、章英華、傅仰止、張晉芬、謝雨生、呂玉瑕(2002)。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與生活
經驗:由家庭、學校與社區的互動來看青少年的發展。2002年10月31日 「青少
年的成長歷程與生活經驗」主題研究計畫總說明。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
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
朱玉玲(2002)。澎湖縣本間美穗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朱崑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彰化。
朱瑞玲(1986)。社會變遷中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中國社會學刊,10,115-136。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的核心課題:一個行動研究的省思。教育研究集刊,49(4),33-60。
何青蓉(2005)。解構跨國婚姻移民問題化思維:性別、族群與階級觀點。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5,54-81。
余貞誼(2005)。性別意識的認同與實踐:以媒介職場的實踐經驗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余德慧(1987)。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余德慧、徐臨嘉(1993)。詮釋中國人的悲怨。本土心理學研究,1,301-328。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21-40。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頁167-198)。高雄:麗文。
吳慎撰(2004)。大陸女性配偶在台灣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台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高雄。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
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 91-132。
吳齊殷、高美英(1997)。嚴酷教養方式的代間傳遞。於張笠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
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頁215-247)。台北:中央研究院。
呂建政(1986)。兒童時期與青少年期之間親子、同儕關係之變化。資優教育季刊,
20,19-25。
呂靜妮、黃玉珠(2006)。探討越南籍配偶之產後經驗歷程。志為護理,5(2),84-95。李介至( 1999 )。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
李坤崇、歐慧敏(1993)。國中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09-137。
李孟真(2000)。「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國中家長教養態度親子關係及
其子女自尊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
研究所,台北。
李金梅(1991)。從《雙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作品的閱讀與書寫。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李青松 ( 2000 )。家庭親子間關係的變遷:社會創新與子女發展階段對代間關係的交換影響。應用心理學研究,5, 43-45。
李美枝(1998)。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李淑容(2005)。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
李美銀(2002)。妥瑞症患童父母親職壓力、因應方式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
周玉慧、李燕玲(2004)。夫妻價值觀之代間傳遞。發表於「第七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
學術研討會」。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4。周愫嫻(2001)。誰能幫助青少年度過青春期?性別、生理變化和社會文化因素對青
少年自我概念之影響。國民教育,41(6),49-65。
周美慧(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 : 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市: 巨
流。
林衍伸(2005)。談新弱勢族群「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屏縣教育季刊,22,14-17。
林維言、邱汝娜(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林秀美(2003年11月8日)。外籍新娘適應不良影響下一代教育。民生報,CR2版。
林惠雅 (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邱育芳(1995)。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新竹。
邱奕仁(2004)。越南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式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花蓮。
邱汝娜、林維言 (2004) 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105,6-19。金惠梅(1997)。國小學童父母情緒智力管教態度對其子女人格適應的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洪秀珍(2001)。媽媽來讀書—母職實踐與讀書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花蓮。
洪福財(1998)。從詮釋學觀點談教育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應用。台北師院學報,11,85-108 。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休憩研究,7(2),25-36。凌新福(1999)。胡賽爾的現象學及其在教育上的蘊含。教育研究,7,327-339。唐文慧、游美惠(2002)社會母職: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3-15。
夏曉鵑(1995年10月17日)。外籍新娘在美濃。中國時報,第十五版。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72-83 。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7-196。夏曉鵑(2003)。 從全球化下新女性移民人權反思多元文化政策。女性電子報,157。線
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10日。網址: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55-3.htm
夏曉鵑(2005a)。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
夏曉鵑(2005b)。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輔導季刊,97,6-27。徐宗國(1993)。女人和男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婦女與兩性學刊,4,175-206。徐美惠 (1983)。社會變遷中女性角色期望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系輔導學報,5,53-77。
徐藝華(2004)。他們不是過客--努力紮根的新臺灣子民。師友,441,26-33。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
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5-132)。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台北:桂冠。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
概論:科際整合導向(頁517-576)。台北:學富。
高淑清、廖昭銘(2004a)。父母親職經驗之現象詮釋: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為例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4,117-146。
高淑清(2004b)。外籍配偶在臺現象對社區家庭教育與政策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05,150-158。
高淑清(2004c)。家庭溝通課程意涵建構與教學實踐之研究。嘉義:濤石。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源介入。教
師天地,135,26-34。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花蓮。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張明慧(2005)。發展與多元—談新台灣之子發展與新移民女性。載於夏曉鵑主編,不要
叫我外籍新娘(頁206-215)。台北:左岸文化。
張淨善(2006)。外籍及大陸籍配偶就業歷程:以台中市、彰化縣照顧服務產業之居家服
務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新竹。
教育部(2007)。九十五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擷取於民國2007
年12月06日,網址: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3.htm。
梁福鎮(2000)。詮釋學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頁95-132)。高雄:麗文。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莊永佳(1999)。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管理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嘉義。
莊玲珠(2000)。國中生親子衝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
郭生玉( 1998 )。青少年自我統合之發展及改變歷程之研究( Ⅱ )(國科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003-01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郭靜晃(2000)。少年身心與生活狀況。台北:洪葉。
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職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以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秉華 (1995)。諮商中大學生的心理分離—個體化衝突改變歷程研究,教育心理學
報,28,145-176。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貞蓉(民83)。國中資優班學生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其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陳惠娟、郭丁熒 (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73-101。
陳斐娟(1989)。單親婦女的壓力、社會支持、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彰化。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外。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花蓮。
陳雅鈴(2004)。新台灣之子―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幼教資訊,160,25-27。陳惠雯,林世華,吳麗娟(2001)。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2),143-166。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325-342。許雅惠、張英陣(2006)。有效的家庭服務策略—以愛爾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4,205-218。黃森泉 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黃怡瑾(2001)。「私」領域中的女性困境:生育、教養與照顧工作之分工。台南師院學報,34,341-365。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4),34-40。黃迺毓(1996)。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瑛琪(1997)。由家庭系統分化的觀點探討家有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學生輔導通訊,53,102-109。
黃儀娟(2000)。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質性研究-以移居美國之台裔女性知識
份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104-110。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詠梅(2003)。外籍新娘的優生保健與健康。回饋會訊,69。
楊康臨(2005)。家庭分化、自我分化與婚姻滿意度-Bowen 家庭系統理論之驗證(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3-2413-H-030-005 )。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葉光輝(1999)。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研究,2,41-82。葉肅科(2004)。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33-149。
葉光輝(2002)。「關係主義」:論華人人際互動關係的要素、來源及變化歷程。載於葉啟
政主編,從現代到本土(頁229-256)。臺北:遠流。
甯應斌(1998)。Harding 的女性主義立場論。哲學論文集(頁261-296)。台北:中研
院社科所。
董氏基金會(2002)。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 2006
年4月15日,取自: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2&Page=1
雷若莉(1996)。質性研究設計。載於李選等主編,護理研究與應用(頁202-221)。台
北:華杏。
榮彩君(2007)青少年社會化關係、自我認同與自尊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跨國婚配子女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廖昭銘(2002)。家有青少年的父母親職生活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廖素偵(2007)。新移民女性對子女教育價值與教育期望之研究-以越南籍女性配偶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翟宗悌(2005)。一個身兼數職的母親的早晨:母職生活經驗分析。婦研縱橫,74,98-102。
劉巧曼(2004)。移民母親面對發展遲緩兒的調適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台北。
劉玉玲(2002)。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揚智。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
劉美芳、鍾信心、許敏桃(2001)。台灣外籍新娘之文化適應--護理專業的省思。護理雜誌,48(4),85-89。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載於林惠雅、劉惠琴、王叢桂主編,應用心理研究,6,97-130。台北:五南。
劉雅惠(2001)。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家庭衝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歐仁榮(2004)。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對高職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高級
職業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性別研究,20,41-91。蔡錚雲(2006)。情境倫理、現象學心理學與質性研究,哲學與文化,33(2),51-65。鄭予靜(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南投。
鄭惠萍 (2002)。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護理研究所,臺南市。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4(2),195-201。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台北。
蕭蘋、李佳燕(2002)。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0-11魏麗敏(2006)。新移民家庭親子團體諮商技巧之研究-以南投縣一所國小為例。載於台
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2006「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頁49-84)。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戴如玎(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
戴鎮州(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問題與可能出路:社會人文觀點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90-100。
謝秀芬(1997)。家庭與家庭服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
謝琇玲(2000)。青少年心理學。台北:麗文。
鍾思嘉(1996)。青少年身心調適問題及輔導對策。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羅育平(2003)新台灣人大調查外籍新娘的孩子在風中哭泣。線上檢索日期:2007
年12月06日。網址:http://www.dseas.ncnu.edu.tw/news/ind_migr.html#SeaCh_15
羅國英(1995)。從親密關係觀點看青少年親子關係及其測量。測驗與輔導,133,232-237。
羅國英(1997)。青少年至成年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國科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
告編號:NSC86-2413-H-031-004-G1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羅國英(2001)。青少年親子衝突知覺的演變歷程 (國科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
號:NSC89-2413-H-031-002-SSS)。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蘇芊玲(1996)。不再模範的母親。台北:女書。
蘇益志(2005)。與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話「溝通」,諮商與輔導,239,61-63。
鐘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期刊,4,251-57。顧燕翎(1996)。生態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61-282)。台北:女書。
外文部分
Adams, B. (1995). The family: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5th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Ambert, A. (1991). The effect of children on parents.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Anne, M & David ,J.(2000)。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洪蘭譯)。台北:遠
流。(原著出版於1989)。
Ausubel, D.P. (1954). Theory and problems of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rune
and Stratton.
Baumrind, D. (1990) Parenting Styles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Lerner, R. M.,A. C.
Baumrind,D.(1971)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4(1),1-103.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
83-96.
Bernstein, B.(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vol.1):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Bigner, J. J. (1994).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 introduction to parenting. New York.
Bogdan, R. C., & Biklen, S. K.(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李奉儒、高淑清、
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
1998)。
Buhrmester,D.,& Prager, K. J.(1995). Patterns and functions of self-disclosure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K. J.
Chodorow, NancyJ(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張君玫譯)。台
北:群學。(原著出版於1999) 。
Crosbie,John.,Kelly, & Glenn. (1994). Effects of imposed postfeedback delays in programm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7(3), 483-491.
Chen, Z. & Kaplan, H. B. (2001).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onstructive parent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 17-31.
Danil,T.L.(1999). Paternal and maternal influences on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adolescents. Genetic, Social &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25(3), pp. 269. Retrieved from April 10, 2006 EBSCO database (Academic Search)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 // www. Ebsco. com
Davis, L.V., (1996). Role theory and social work treatment. Social Work Treatment. New
York: Free Press.
Dinnerstein,D.(1977). The Mermaid and the Minotaur, Sexual Arrangement and Human
Malaise. N.Y,:Harper Colophon Books.ed.),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pp. 3-69).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Firestone,Shulamith.(1970). The Dialectic of Sex:The Case for Feminist Revolution. New
York:Bantam.
Friedan, Betty.(1995)。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李令儀譯)。台北:月旦。(原
著出版於1962) 。
Glenn, E. N. (1994).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mothering: thematic overview.
Harding, S. (1986).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241-242.
Hass (1999). Families and work. In M. Sassman, S. K. Steinmetz, & G. W. Petterson, (2nd
ed.),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p.571-612). New York: Plenum Press.
Holmbeck, G. N., Paikoff, R. L., & Brooks-Gunn, J. (1995). Parenting Adolescents.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pp. 91-117). Vol. 1.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osley, C., & Montemayor, R. (1997). Father and adolescent. In M. Lamb (Ed.), The role
of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pp. 162 –178). New York: Wiley.
Glenn, E. N. (1994).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mothering: thematic overview.In E. N.
Glenn, G. Chang, & L. R. Forcey (Eds.), Mothering: Ideology, experience, and
agency (pp1-29). New York: Routledge.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 (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翁樹澍、王大維譯)。台
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6)。
Jamieson. Lynn.(2002)。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蔡明璋譯)。台北:群
學。(原著出版於1998)。
Lott, B. (1996)。女性心理學(危芷芬、陳瑞雲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4) 。
Maccoby, E. E. 1992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An Historical
Overview.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1006-1017.
Maccoby,E.E., & 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pp.1-101),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Meesters, C., & Muris, P. (2004).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urs and coping in
young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7, 513-522.
Minuchin, S. (1996)。結構派家族治療入門(劉瓊英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74 )。
Michael Quinn Patton(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 。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5) 。
Millett (1970). Sexual politics. London: Virago.
Olson, D. H. (1993).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Assessing family
functioning. In Froma W. (2nd ed.),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pp. 142-143).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Olson, D., & DeFrain, J. (2006). Managing economic resources. In D. Olson, & J. DeFrain
(2006)(5th. ed.). Marriages and families: Intimac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pp.80-95).
New York: McGraw Hill.
Padgett, D. K. (2000)。資料處理和分析(李易蓁譯)。載於張英陣主編,質化研究與社
會工作。台北:洪葉。(原著出版於1998)
Pettit, G.. S., Bates, J. E., Dodge, K. A. (1997). Supportive Parenting, Ecological Contex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 Seven-Year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68
(5), 908-923.
Rice, P. F.& Dolgin, G. K. (2004)。青少年心理學(黃俊豪、連廷嘉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於2002) 。
Rich , A. (1976).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ew York:
Norton.
Ritsner, M., Ponizovsky, A., Ginath, Y.(1997). Changing patterns of distress during the adjustment of recent immigrants: a 1-year follow-up study. Acta Psychiatr. Scand., 95,494-499.
Rotenberg(Ed.), Disclosure Processes in Children and self-disclosure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K. J. Rotenberg(Ed.), Disclosure Proces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p.10-56).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idman, I. E. (1998).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hek, D. T. L. (2000). Differences between fathers and mothers in the treatment of,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teenage children: Perceptions of Chinese adolescent.
Adolescence, 35(137), 135-146.
Tong. R.(1996)。女性主義思潮(刁筱華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於1989)。
Van Manen, M. (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
連雅慧、林月琴譯)。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 。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
Walker, L. J., & Taylor, J. H. (1991). Family intera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reasoning. Child Development, 62, 264-283.
Walsh, F. (1993). Conceptualization of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In Froma W. (2nd
Wolfradt, U., Hempel, S., & Miles, J. N. V. (2003).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
depersonalization, anxiety and coping behaviour in normal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 521–532.York: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Wollstonecraft, Mary.(2000)。女權的辯護(李清慧譯)。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
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原著出版於1972)。
Youniss, J., & Smollar, J. (1985). Adolescent relations with mothers, fathers, and frien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