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23: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珊如
論文名稱:婚姻暴力認知迷思與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
指導教授:黃財尉黃財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B*&;W*B*&;W*B*&;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5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主要探討婚姻暴力認知迷思與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以嘉義市東西區各四所國小的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共計432名。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編之「婚姻暴力認知量表」與楊雅棻所編之「婚姻調適量表」,運用B*& W*異常作答偵測指標加以探討婚姻暴力認知迷思與婚姻品質之相關。
以下是本研究的分析結果:
(一) 女生在婚姻暴力上的認知高於男生;
(二) 婚姻關係中的學童家長在婚姻暴力上的認知高於離婚的學童家長;
(三) 不同性別的學童家長在迷思係數W*、B*係數上有顯著差異;
(四) 不同婚姻狀況的學童家長在B*係數上有顯著差異;
(五) B*係數對婚姻品質有預測力。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婚姻暴力之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 24
第三節 婚姻暴力認知與婚姻品質之關係 30
第四節 異常作答理論及相關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8
第五節 結構方程模式 68
第六節 實施程序 72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家長在婚姻暴力認知之差異研究 7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家長在婚姻暴力認知迷思之差異研究 84
第三節 婚姻暴力認知與暴力認知迷思對婚姻品質之預測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06
外文部分 113
附錄
附錄一 婚姻暴力認知量表專家審題 115
附錄二 婚姻暴力認知與婚姻品質量表 119
附錄三 量表總分、轉換後的Cw係數(能力內認知)與W*、B*、MB之散佈圖 -------------------------------------------------------------------- 123


表次

表2-1-1 婚姻暴力認知迷思表 20
表3-3-1 嘉義市國小學校班級數及人數概況表 42
表3-3-2 正式問卷施測學校及有效問卷統計表 43
表3-3-3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統計表 47
表3-4-1 專家一致性名單一覽表 51
表3-4-2 專家審題結果 52
表3-4-3 項目分析摘要表 54
表3-4-4 預試樣本因素分析摘要表 57
表3-4-5 婚姻暴力認知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59
表3-4-6 婚姻暴力認知正式量表內容 60
表3-4-7 正式樣本因素分析摘要表 62
表3-4-8 婚姻暴力認知正式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63
表3-4-9 驗證性因素分析契合度檢定結果 65
表3-4-10 婚姻調適量表之觀察變項信度、潛在變項之組合信度與
平均變異數抽取量--------------------------------------------------- 67
表3-5-1 結構方程模式概念圖標準化估計值整理一覽表 69
表3-5-2 驗證性因素分析契合度檢定結果 71
表4-1-1 不同性別在婚姻暴力認知之平均數、標準差、t值摘要表--76
表4-1-2 不同年齡組別在婚姻暴力認知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77
表4-1-3 不同年齡在婚姻暴力認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8
表4-1-4 不同教育程度在婚姻暴力認知之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79
表4-1-5 不同教育程度在婚姻暴力認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4-1-6 不同婚姻狀況在婚姻暴力認知之平均數、標準差、t值摘
要表---------------------------------------------------------------------81
表4-1-7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家長在婚姻暴力認知現況差異比較結果表 82
表4-2-1 不同性別在婚姻暴力認知迷思之平均數、標準差、t值摘要
表-----------------------------------------------------------------------84
表4-2-2 不同年齡在婚姻暴力認知迷思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85
表4-2-3 不同年齡在婚姻暴力認知迷思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2-4 不同教育程度在婚姻暴力認知迷思之平均數、標準差、t值
摘要表-------------------------------------------------------------------86
表4-2-5 不同教育程度在婚姻暴力認知迷思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86
表4-2-6 不同婚姻狀況在婚姻暴力認知迷思之平均數、標準差、t值
摘要表-----------------------------------------------------------------87
表4-2-7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家長在婚姻暴力認知現況差異比較結果表 88
表4-3-1 「婚姻暴力認知」「婚姻暴力認知迷思」與「婚姻品質」之相關性 91
表4-3-2 婚姻暴力認知及認知迷思各係數值對婚姻品質(總量表)的預測之逐步多元廻歸分析摘要表 92
表4-3-3 婚姻暴力認知及認知迷思各係數值對婚姻品質(對婚姻承諾的態度)的預測之逐步多元廻歸分析摘要表 93
表4-3-4 婚姻暴力認知及認知迷思各係數值對婚姻品質(婚姻價值觀)的預測之逐步多元廻歸分析摘要表 93
表4-3-5 婚姻暴力認知及認知迷思各係數值對婚姻品質(對婚姻承諾的態度)的預測之逐步多元廻歸分析摘要表 94
表4-3-6 婚姻暴力認知及認知迷思各係數值對婚姻品質(婚姻價值觀)的預測之逐步多元廻歸分析摘要表 95
表4-3-7 婚姻暴力認知預測婚姻品質結果表 96
表4-3-8 婚姻暴力認知迷思預測婚姻品質結果表 96



圖次

圖2-2-1 婚姻品質理論模式 26
圖3-1-1 婚姻暴力認知迷思與婚姻品質之研究架構圖 39
圖3-3-1 舊有抽樣流程圖 44
圖3-3-2 本研究抽樣流程圖 45
圖3-4-1 婚姻暴力認知預試樣本結構方程模式概念圖 58
圖3-4-2 婚姻品質預試樣本結構方程模式概念圖 64
圖3-5-1 婚姻暴力認知正式樣本結構方程模式概念圖 6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雁琪(2006)。反婚姻暴力的在地行動與全球聯結。應用心理研究,32,81-99。
王美惠(1987)。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度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台北。
王郁馨(2004)。進入強制處遇之婚暴男性加害人被判保護令之主觀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
方嘉鴻(2002)。外籍新娘婚姻暴力求助行為及其保護措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桃園。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996)。婚姻暴力助人者在職訓練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3月10日。網址:
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safety/safe_mar.htm
田安里(2005)。雙薪家庭夫妻的性別角色態度與角色承諾對婚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行政院(2007)。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台北:行政院。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3月5日。網址:
http://dspc.moi.gov.tw
伊慶春(1991)。台北地區婚姻調適的一些初步研究發現。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2),151-173。
余民寧(1991a)。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一)──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資訊,8(6),13-18。
余民寧(1991b)。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六)──能力量尺。研習資訊,9(5),8-12。
李良哲(1996)。大台北地區已婚者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之年齡與性別差異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9,169-196。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二刷)。台北:五南。
李思亮(2001)。已婚男性婚姻品質相關之研究--以育有學齡子女父親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吳淑卿(2003)。室內設計業者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
李寬芳(1994)。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台中。
沈慶鴻(2001)。婚姻暴力代間傳遞之探索性研究。實踐學報,32,99-134。
沈瓊桃(2002)。多面向婚姻滿意量表之編製。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5),67-100。
周月清(1994)。台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台北:巨流。
周月清(2001),受暴婦女與專業人員對婚暴認知探討研究,社區發展季刊,94,106-133。
林方皓(2006)。當審理遇上諮商:「治療性審理」抑或「審理性治療」。應用心理研究,32,74-80。
武自珍(1998)。婚姻暴力因應行為之研究-受暴婦女社會個案工作處置策略。台北:力行。
邱秀貞(1987)。夫妻溝通與婚姻滿足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社區及台中縣國宅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
林佳玲(2000)。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林怡婷(2005)。越南配偶婚姻暴力認知與婚姻態度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
林佩瑾(1998)。女性主義社會工作的實施與婚姻暴力防治。社區發展季刊,84,86-94。
林松齡(1997)。家庭經濟資源的多寡與穩定對婦女婚姻品質的影響-以臺中地區為例。臺灣銀行季刊,48,347-363。
林盈聿(2006)。未婚男性性別角色態度、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對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北部地區高科技產業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2004)。處理虐待配偶個案社會工作者專業指引。香港。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3月11日。網址:
http://www.hkswa.org.hk/Publications_practice%20guideline.htm
洪雅真(1999)。夫妻性別角色、權力與衝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徐安琪、葉文振(1999)。婚姻質量:中國兩農村的實証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109-129。
高鳳仙(1998)。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專論。台北:五南。
韋愛梅(1998)。警察系統回應婚姻暴力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桃園。
曹中瑋(1985)。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
陳玉書(2002)。外籍配偶婚姻暴力特性、求助行為及其保護措施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內政部。
陳圭如、徐慧英(2003)。一位受暴婦女脫離暴力的歷程與社會工作協助。社區發展季刊,101,331-342。
陳志賢(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陳明君(1990)。家庭決策、夫妻溝通之自我開放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
陳明穗(1985)。家庭型態、夫妻知覺一致性與婚姻滿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
陳明志(2001)。警察機關執行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問題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桃園。
郭美岑(1998)。自我分化與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
陳科維(2000)。社會支持期望與獲得的差距對於求診不孕婦女婚姻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台北。
陳美蓮(2005)。基督教、佛教的婚姻觀對婚姻品質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若璋(1992)。台灣婚姻暴力之本質、歷程與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3,117-147。
陳若璋(1993)。家庭暴力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
張盈堃(1998)。從女性主義立場論觀點談家庭暴力的輔導。諮商與輔導,151,13-18。
莊訓當(1996)。國中已婚教師婚姻滿意度相關因素及其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張瑞真(2001)。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張燕滿(2003)。初任母親背景因素、家庭壓力因應策略與婚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張寶珠(1995)。婦女自我肯定、婚姻滿意、父母非理性信念之關係研究。輔導季刊,31(1),21-30。
黃一秀(2000)。婚姻暴力之受虐婦女求助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
黃心怡(2004)。法官對婚姻暴力態度之研究-以北台灣法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北。
馮松林(2006)。試題反應理論之初探。投二區高中職社區化部落格。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6月1日。網址:http://eduadmin.cshs.ntct.edu.tw/xoops/modules/wordpress/?p=25
黃怡瑛(2001)。婚暴中的權力控制—個人自覺與社會結構的互動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12,95-137。
黃倩倩(1996)。臺北縣市大學生性別角色、自我概念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台北。
黃財尉(2004)。內外注意係數指標發展之研究Ⅰ(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511-S415-006)。。
黃財尉(2005)。內外注意係數指標決斷值的建立與檢視。嘉義:濤石。
黃財尉(2006)。內外注意係數指標規則空間的建立與驗證。論文發表於亞洲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國科會科教處成果討論會。
黃財尉(2006)。B*&W*程式討論筆記。未出版手稿。
黃珮儀(2005)。婚姻暴力目睹子女之家暴認知及其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家庭發展與兒童發展研究所,台北。
黃淑玲、林方皓、吳佩玲(2001)。都市原住民婚暴狀況及社工處遇初探-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15,113-159。
彭淑華(1998)。家庭暴力的迷思與因應。社區發展季刊,84,48-92。
黃翠紋(1998)。變遷社會中警察處理家庭暴力策略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4,71-85。
湯靜蓮、蔡怡佳(1997)。我痛!走出婚姻暴力的陰影。台北:張老師。
傅瓊慧(1985)。雙生涯家庭中影響妻子婚姻滿足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
董秀珠、楊連謙、林萬億(2004)。當丈夫不再為經濟的靠山時:夫妻間的權力與運作過程。應用心理研究,24,147-182。
葉姿利(2003)。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屏東。
葉俊谷、楊德清、黃財尉(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在數常識異常作答之探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4,58-77。
詹惠慈(2002)。未婚青年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暴力認知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
楊雅棻(2006)。不同家庭生命週期夫妻之婚姻品質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楊碧芬(2002)。配偶同質性與婚姻品質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葉麗娟(1995)。警察、司法系統回應婚姻暴力的現況與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桃園。
廖格培(2004)。彰化地區未成年母親婚姻品質與教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廖雪貞、杜瑛秋(2000)。婚姻暴力諸多迷思。勵馨電子報,44。
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3月12日。網址:http://www.goh.org.tw/chinese/e-news/2000/044-1012.htm#01
趙葳(2003)。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的依附及習得的無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劉美華(1995)。家庭經濟資源與婚姻品質的關係--兼論社會支持、心理困擾的影響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台中。
潘淑滿(2005)。檢視婦女人身安全政策及受暴婦女之救援保護機制。中國人權協會。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3月10日。網址:
http://www.cahr.org.tw/listnews.asp?idno=198
鄭惠文(2001)。警察處理家庭暴力案件逮捕意願之研究-以高雄縣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桃園。
蔡詩薏(2001)。家庭生命週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開放程度與夫妻婚姻滿意度及其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台南。
盧志明、黃財尉、方將任(2007)。Guttman型異常作答指標偵測力之比較。測驗學刊。
盧志明、黃財尉(2006)。W*&B*指標程式。未出版手稿。
應敏貞(1989)。夫妻休閒活動的安拍與婚姻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戴智慧(1985)。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工作滿意五者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
羅斐諭(1996)。一群被遺忘的受害者—目睹婚姻暴力的子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
羅靜婷(2000)。家務參與、婚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台北。
蘇芊玲(1998)。保護生命如何遠離家庭暴力序文。台北:台灣實業。
蘇倩雪(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嚴祥鸞(2006)。誰可以決定「誰專業/非專業」。應用心理研究,32,69-74。
蘇曉純(2006)。雨送黃昏花易落:從裁判書看法院對婚姻暴力之態度。應用心理研究,32,135-164。












外文部分
Adams, B. (1995). The family: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5th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Biddle Consulting Group(2005). Test Validation & Analysis Program. Folsom, CA: Biddle Consulting Group, Inc.
Burr, W. R. (1970). Satisfaction with various aspect of marriage over the life cycle: A random middle class samp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2, 29-37.
Diamantopoulos, A., & Siguaw, J. A. (2000). Introducing LISREL: A guide for the uninitiat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Fincham, F. D., & Bradbury, T. N. (1987). The assessment of marital quality: a reevalu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9, 797-809.
Gelles, R.J., & Cornell, C. P. (1996)。家庭暴力(劉秀娟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0)。
Glenn, N. D. (1990).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marital quality in the 1980s: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818-831.
Goode, W. (1971). Force and Violence in the Fami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3, 624-636.
Huang, T. W. (2002). The power of the beyond-ability-surprise index and the within-ability-concern index for detecting person/item aberrances: A Monte Carlo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te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Kemp, A. (1999)。家庭暴力(彭淑華等譯)。台北:洪葉。(原著出版於1998)。
Klein, D. M., & White, J. M. (1996). Family theories: An introduction. Thousand Oaks: Sage.
Murphy, C.M., & Cascardi, M. (1993).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nd Abuse in Marriage. In Hampton, R.L. (Ed.), Family Viole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pp.86-112). London: Sage.
Murphy-Milano, S. ( 1998)。保護生命如何遠離家庭暴力(鄭歡譯)。台北:台灣實業。(原著出版於1997)。
Marini, M.M. (1976). Dimensions of marriage happiness:A research not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8, 443-448.
Norton, R. (1983). Measuring marital quality: a critical look at the dependent variab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 141-151.
Spanier, G. B., & Cole, C. (1976). Toward clarif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marital adjus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6, 121-146.
Spanier, G. B. (1979). The measurement of marital quality. 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 5, 288-300.
Spanier, G. B., & Lewis, R. A. (1980). Marital quality:A revi ew of the sevent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 825-839.
Thompson, T. (2000)。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吳書榆譯)。台北:商周。
Walker, L. E. (1994). Abused women and survivor therapy : a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psychotherapist. Washington, D. C.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曉純(2006)。雨送黃昏花易落:從裁判書看法院對婚姻暴力之態度。應用心理研究,32,135-164。
2. 嚴祥鸞(2006)。誰可以決定「誰專業/非專業」。應用心理研究,32,69-74。
3. 盧志明、黃財尉、方將任(2007)。Guttman型異常作答指標偵測力之比較。測驗學刊。
4. 葉俊谷、楊德清、黃財尉(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在數常識異常作答之探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4,58-77。
5. 董秀珠、楊連謙、林萬億(2004)。當丈夫不再為經濟的靠山時:夫妻間的權力與運作過程。應用心理研究,24,147-182。
6. 黃翠紋(1998)。變遷社會中警察處理家庭暴力策略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4,71-85。
7. 彭淑華(1998)。家庭暴力的迷思與因應。社區發展季刊,84,48-92。
8. 黃淑玲、林方皓、吳佩玲(2001)。都市原住民婚暴狀況及社工處遇初探-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15,113-159。
9. 張盈堃(1998)。從女性主義立場論觀點談家庭暴力的輔導。諮商與輔導,151,13-18。
10. 張寶珠(1995)。婦女自我肯定、婚姻滿意、父母非理性信念之關係研究。輔導季刊,31(1),21-30。
11. 陳明志(2001)。警察機關執行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問題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桃園。
12. 陳明君(1990)。家庭決策、夫妻溝通之自我開放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
13. 陳志賢(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14. 陳圭如、徐慧英(2003)。一位受暴婦女脫離暴力的歷程與社會工作協助。社區發展季刊,101,331-342。
15. 曹中瑋(1985)。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